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6972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

《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

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

南阳市2017年春期高中二年级期终质量评估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春秋初期,在鲁国宗庙祭礼上,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鲁闵公的庶兄)的神主(牌位)置于鲁闵公(鲁僖公的前位君主)之前,这一做法被孔子认为不符合“礼”。

这是因为此做法

A.破坏了宗法血缘关系B.没有得到周王的认可

C.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D.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C

【解析】宗法制严格规定统治集团内部的血缘等级秩序,材料中孔子认为不符合“礼”指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故选C;材料中只是违背了正常的神主排位,没有从根本上破坏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B和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统治集团的权力的继承问题,排除D。

故选C。

2.下图反映的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A.诸侯之盛强,尾大不掉

B.(诸侯之变)失今不治,必为锢疾

C.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

D.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

【答案】D

【解析】由地图中首都咸阳和地方各郡县名称,可知地图反映了秦朝的郡县制。

由“诸侯”和“封君”,可知ABC是分封制的影响,排除。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反映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

3.汉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不仅监察中央及地方政府,还监察皇宫。

唐代设御史台,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所谓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成为独立机构。

材料表明,唐代

A.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B.进一步弱化专制

C.更加注重分权、加强皇权D.国家体制更健全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汉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唐代……御史台成为独立机构。

”,可见唐代更加注重分权、加强皇权,故选C;唐代设三省六部一台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排除B;A没有涉及机构设置的目的所在,排除;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4.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排位最低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

“挑帘军机”的出现

A.说明军机大臣的地位极低B.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

C.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D.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主要是提高了决策的机密性,故选B;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大臣组成,并非地位极低,故排除A;CD材料均未涉及,故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

这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经济

A.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B.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

C.破坏了自然经济自给性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开展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膏田满野……船车贾贩……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可见,豪强地主经济涉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故选B;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社会经济的主体,排除AC;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的信息,排除D。

6.北宋时期,除了在广州设市舶司外,还先后在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的板桥镇(今山东胶县)设市舶司。

这说明北宋

A.商业市镇发展迅速B.对外贸易规模扩大

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D.海上丝绸之路扩大

【答案】B

【解析】市舶司是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而宋代市舶司设立较多,说明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商业市镇发展的信息,排除A;南宋时期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排除D。

7.《中国古代经济简史》指出:

康乾年间流通的外国银元除西班牙银元外,还有葡萄牙银元、威尼斯银元、荷兰银元、法国银元等。

该现象主要说明

A.西欧国家最先对华实行殖民扩张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急需海外市场

C.闭关锁国政策之下仍有对外贸易D.银元是明清时期主要的流通货币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西欧国家对华实行殖民扩张,排除A;明清时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对海外市场需求不大,排除B;由“康乾年间流通的外国银元除西班牙银元外,还有葡萄牙银元、威尼斯银元、荷兰银元、法国银元等”,可见闭关锁国政策之下仍有对外贸易,故选C;材料体现不出银元是明清时期主要的流通货币,排除D。

8.明人胡元敬说:

“徽杭大贾,视为利之渊薮(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

开典顿米、贸丝开车(添置织机从事丝织)者,拼辏辐辏,望之莫不称为财赋之地。

”此记载反映了

A.商业资本的流通加快B.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

C.徽杭地区经济最发达D.商业资本转向产业资本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徽杭大贾,视为利之渊薮(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

开典顿米、贸丝开车(添置织机从事丝织)者”,可见商业资本转向产业资本,故选D。

材料没有体现商业资本的流通加快,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长途贩运贸易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徽杭地区经济最发达,排除C。

点睛:

历史结论要忠实于材料。

材料直接得出D结论,但ABC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9.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人天性中有恶,要“化性起伪”,即通过后天的道德教化,实现对人性的改造,达到弃恶入善的目的。

这说明此思想家

A.主张提高道德自律性B.要求缓和社会矛盾

C.强调加强国家的统治D.吸纳了法家的思想

【答案】D

【解析】材料主张道德教化,故排除A;材料主张改造人性,实现弃恶入善,实际上是改造主观世界,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加强国家的统治的信息,排除C;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故选D。

10.董仲舒曾说:

“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

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

C.宣传儒学的独尊地位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

【答案】A

【解析】“汉代儒学地位的确立”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材料“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体现了人、君、天三者关系,强调了尊重上天旨意,听从皇帝安排,故A项正确;等级礼仪属于现象,没有反映主旨,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错误;D项应属于“君权神授”的观点,故D项错误。

11.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

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A.民本思想深入人心B.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C.陆王心学日益兴起D.孟子在儒家中地位上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

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故提高孟子地位,故B正确。

民本思想深入人心,不符合宋代史实,故A排除。

陆王心学,本质上仍然属于理学,故C排除。

孟子在儒家中地位上升的原因是统治者的需要,故D排除。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12.程颐在《程氏易传》中说:

“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

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

”此处程颐所说的“理”

A.包括宇宙间的普遍法则B.仅指儒家伦理

C.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D.源于人的内心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天下之理一也……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可见此处的理指宇宙间的普遍法则,故排除B,选A;材料没有体现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理与心的关系,排除D。

13.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

这表明李贽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B.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

C.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D.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

【答案】A

14.初唐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一方面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从而一种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的审美思想便出现了——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

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

A.重视法度B.尚意C.追求神韵D.重情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可见唐代书法重视法度,故选A;由材料“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故排除BCD。

15.据记载,宋代一些画家“好画尘世人物,描绘民间货物经商”。

这反映了宋代

A.绘画水平日趋下降B.市民文化日渐兴起

C.经济题材画占主导D.画家多是经商的人

【答案】B

【解析】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文化逐渐兴起,反映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增多.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故宋代有的画家好画“尘世人物”,描绘“民间货物经商”,反映了宋代市民文化逐渐兴起,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宋代绘画水平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题材为主,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画家的出身,排除D。

16.1832年,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昊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

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

“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B.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

C.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D.鸦片战争前夕的清朝海防松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32年正处于鸦片战争前夕。

由“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和“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可知,清军对外国商船毫无警戒之心,体现了清政府的海防比较松弛,故D项正确。

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清政府的海防松弛与闭关锁国政策没有直接联系,C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华·背景

17.太平天国运动酝酿期间,有知情的外国人曾这样记述:

“叛乱发生以前,已经有若干征兆。

先是民间道门传播预言,使广西叛乱带有先知们的预见并具有信徒们所期望的性质,从而赋予这种事变某种威信。

纷纷传说本甲予第四十八年年初,即1851年初,明朝即当复国……民间对这件事是一点也不怀疑的。

”此记述说明

A.预言是历史走向的预兆B.预言是政治斗争的手段

C.记述者同情太平天国运动D.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

【答案】B

【解析】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排除A;由材料“广西叛乱带有先知们的预见并具有信徒们所期望的性质,从而赋予这种事变某种威信。

”,可见预言是政治斗争的手段,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同情太平天国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揭示天平天国运动的内在动因,排除D。

18.辛亥革命使“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

这主要表明辛亥革命

A.使民众地位得到根本提高B.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

C.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D.引起了社会心理变迁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所以民众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提高,也没有建立平等的社会制度,排除AC;材料没有体现辛亥革命激发人们的参政热情的信息,排除B;由材料“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可见辛亥革命引起了社会心理变迁,故选D。

19.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革命者认为:

“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

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

”然而《临时约法》制定时,他们又赞同以责任内阁制取代总统制。

这一转交

A.是革命党入“因人立法”的产物B.体现了革命党人向袁世凯的妥协

C.说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D.革命党人对中国国情有深刻的理解

【答案】A

【解析】材料“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

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和“又赞同以责任内阁制取代总统制”,说明革命党人为防止袁世凯独裁,“因人立法”,故选A;材料体现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斗争,排除B;《临时约法》颁布之时,袁世凯尚未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排除C;革命党人照搬西方政治体制,对中国国情了解不深,排除D。

20.1928年,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这表明当时共产党人致力于

A.将革命重心放在国民党统治区B.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C.保卫和巩固红色的苏维埃政权D.改变国共两党力量悬殊的局面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出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年),即工农武装割据时期,故B项正确。

ACD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21.据载,江苏宜兴“民国以来……新郎之戴顶履靴者仍属有之。

然亦有喜学时髦,著大礼服,戴大礼帽,以示特别开通者”。

这说明宜兴

A.民众思想保守B.新旧婚俗观念对立

C.婚俗变革剧烈D.社会风气渐趋开放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江苏“然亦有喜学时髦,著大礼服,戴大礼帽,以示特别开通者”可知开放通商口岸以来,江苏婚俗也发生了改变,风气日益开放,排除A,选D;材料反映新旧婚俗并存,没有体现婚俗观念对立和婚俗变革剧烈,排除BC。

22.“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

”由此可见,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的主要作用是

A.列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被打破B.人们的消费观念受到冲击

C.列强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被扭转D.人们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变

【答案】A

【解析】题干大意是:

中国的商民得到低价的好处,水路运输费用也很少流入洋商手中,这实际上是收回了中国的利权。

由此可以看出,轮船招商局的建立,打破了列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故选A。

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与题干涉及到的水运无关,排除BD;洋务运动与列强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被扭转无直接关系,排除C。

23.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人掀起了翻译和引进西方知识的热潮,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

他们“睁眼看世界”的原因是

A.受到了朝廷向西方学习的指引B.受到了西方船坚炮利的刺激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需要D.意识到西方政治文明的先进

【答案】B

【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大多数知识分子闭目塞听,朝廷以天朝上国自居,排除A;结合所学,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是直观了解到西方船坚炮利,故排除D,选B。

当时林则徐、魏源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并非代表资产阶级额,排除C。

24.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

而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20749家。

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公司,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

这表明

A.民族企业的发展有较大局限B.清政府只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顺风顺水D.清政府严格限定企业的规模

【答案】A

【解析】材料之意主要强调了民族企业虽然数量有很大发展,但规模都比较小,说明民族企业的发展有较大局限性,竞争力不足,A正确。

BCD明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A。

25.《沪江商业市景词》描述20世纪初的上海:

“各行贸易待评量,借作茶楼聚会场。

每至午申人毕聚,成盘出货约期忙。

”这反映出此时的上海

A.遭到了西方生活习俗的冲击B.社交活动中的奢侈之风大增

C.市民的消费理念发生了质变D.某些消费有浓厚的功利色彩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西方生活习俗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奢侈之风,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消费理念问题,排除C;由材料“各行贸易待评量”和“成盘出货约期忙”说明某些消费有浓厚的功利色彩,故选D。

26.1900年一份对华南、华东、华中、华北地区5所教会女校的课程调查显示,5校共设的课程有圣经、国文、算术、地理、世界历史;其中有4所开设了天文、生理、音乐、体操课程;有2所设置物理、化学、英语课程;有l所设有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学、人文地理、代数几何和卫生课程。

这说明

A.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教会教育有利于妇女解放

C.教会办学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文化侵略D.新式教育已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

【答案】B

【解析】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27.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不仅创立了《时务报》,而且创新了报刊文体,力求文字通俗易懂。

这反映了维新派

A.致力于文艺创作的革新B.注重营造维新思想氛围

C.认为民众是维新的力量D.意识到了维新的急迫性

【答案】B

【解析】维新派是为了宣传维新思想,而不是致力于文艺创作的革新,故A项错误;材料“不仅创立《时务报》,而且创新了报刊文体,力求文字通俗易懂”反映了著书立说宣传改革思想,以此来营造氛围,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民众的信息,故C项错误;“急迫性”材料体现不出,故D项错误。

28.经济的异变与政治的异动都会引发社会思想的变化。

明末清初的新儒学与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都属于这种思想变化。

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体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的诉求和对传统思想的批判

B.都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C.都崇尚贤人治国的开明君主统治模式

D.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诉求

【答案】A

【解析】明末清初的新儒学批判君主专制,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的需要,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传统文化,故选A;明末清初的新儒学没有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排除B;明末清初的新儒学崇尚贤人治国的开明君主统治模式,排除C;明末清初,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排除D。

29.“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

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

”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A.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B.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

C.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D.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喊出来了”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的过激行为,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ABD均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

30.下图是湖北省立黄冈高级中学的毕业证书。

证书土除了盖有该中学及校长的印章外,还盖有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等8所当时名牌高校的印章。

这一证书反映了

A.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社会战乱B.解放战争时期的一种教育现象

C.该生已在北京大学就读的情况D.新民主主义教育发展的成果

【答案】B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可知是1948年,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故排除AD,选B。

材料没有反映学生在北大就读的信息,排除D。

31.1949年的《人民日报》头条刊载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完满结束…全会批准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等内容,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有重新认识

C.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展开

D.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1949年”、“中共二中全会完满结束”、“全会批准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等内容可以知道,反映的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说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故D项正确。

新中国成立后仍然进行土地改革,故A项错误。

B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展开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

点睛:

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949年”、“中共二中全会完满结束”、“全会批准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结合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32.1950年,加拿大认为不需谈判即可与新中国建交,但在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态度后,加拿大遂搁置了此事;1969年加拿大就中加建交事宜与中国进行接触,经过14轮的谈判,

中加于1970年最终建交。

中加建交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欧美对华政策的变化

C.中加两国的现实需要D.意识形态对抗的淡化

【答案】C

33.1969年,尼克松曾说:

“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可能也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这反映出

A.中国是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中心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美国考虑改变孤立中国的既定政策D.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没有表现苏联对中国的争夺。

故A项错误。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

故B项错误。

1969年还处于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时期,但此时美苏之外的国家也在崛起,多极化趋势初现,中国便是其中之一。

尼克松认为在与苏联对话时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有利地位,说明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引起了美国的注意,影响了美国的对外政策。

故C项正确。

1969年还处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中,世界格局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才发生根本性变化。

故D项错误。

故选C。

34.“弘扬‘上海精神’……以平等互信为基础,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全面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各领域合作发展。

”这说明“上海精神”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B.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目标

C.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D.促进了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

【答案】C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进程中形成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联合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C正确;A所述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和任务之一,不能全面反映“上海精神”,故排除;B是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之一,与“上海精神”不符,排除;从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来看,D中“亚洲各国”错误。

故选C。

35.下表是1953-1957年中、英、美部分工业生产的平均增长速度(单位:

%)统计表。

该表说明中国实施“一五”计划期间

A.我国的重工业基础相对发达B.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C.中西方工业化的核心在重工业D.英、美工业化水平骤降

【答案】B

【解析】新中国中国重工业非常薄弱,排除A;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故选B。

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方工业化的核心问题,排除C;1953-1957年,英、美处于战后经济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