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教学案第2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6972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教学案第2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教学案第2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教学案第2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教学案第2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教学案第2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教学案第2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教学案第2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教学案第2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教学案第2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教学案第2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2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考纲要求及解读】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特点

1.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

2.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3.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4.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017·全国卷Ⅰ,27

2017·全国卷Ⅱ,24

2017·全国卷Ⅱ,26

2017·全国卷Ⅰ,26

近年全国卷侧重于考查商业发展的阶段特点、商业发展与不同阶段城市化的特点相结合、商品与货币的关系、国家的商业政策对商业的影响;古代经济政策要注意重农抑商是基本国策及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与历史影响。

从考查方式来看,一直寻求创新突破,或采用文字、图片和表格等多种材料创设情境,或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和社会热点话题,并从历史视角审视热点话题。

分值:

2~25分

【命题预测】

本讲的高考试题素养立意的趋向明显,如第1题,从明朝饮食器具使用的变化上考查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秩序的影响;第2题通过对地图的识读考查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影响;第3题通过政治中心转移角度考查政治活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7题从社会阶层变动角度考查经济发展的影响;第8题通过引用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判断当时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第9题运用土地买卖契约使用通货类别考查明朝货币的发展。

备考复习时要把唐宋时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重点。

唐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唐宋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表现为社会要素的流动及其重要组合。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不仅有适应自然经济的一面,也有适应商品货币经济的一面。

它在当代市场经济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是具有规范市场经济的作用;二是具有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启发借鉴作用;三是具有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启发借鉴作用。

呼应热点:

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构想与实践,既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传承和弘扬,又为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并在完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中,在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使之焕发出新的青春和活力。

反思国家行为体在构建古代“丝绸之路”中的作用和意义,对建设新世纪促进文明沟通和经济发展“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考点一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时期

概况

商朝

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春秋

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秦汉

至隋唐

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隋唐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宋朝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朝

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

(1)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3)出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古代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商朝人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

战国时期,不仅各诸侯国各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

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营,这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改革币制,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随着交换的频繁,货币流通额增加,铁钱的使用极为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宋真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户共同经营。

“交子”不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三、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阶段

位置、时间

政府监管

设市表现

宋朝以前

①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②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①西汉长安设东、西“市”九处

②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

宋朝时期

①城中市坊的界限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至明清,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及朱仙镇成为四大商业名镇

2.城市的发展

(1)原因: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2)表现

①北方:

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

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四、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1)西汉时:

由于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3)两宋时: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时:

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

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

(1)以朝贡贸易为主。

(2)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趋势:

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明清时期渐趋萎缩。

3.古代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

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

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2)海上丝绸之路

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

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

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去往朝鲜、日本。

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3)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4)汉代至宋代,丝路贸易发展的特点

①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

②汉代以陆路为主,宋代以海路为主,唐代陆上、海上并举。

③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

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⑤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

【通史链接】 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内容

链接点

政治

二府三司制,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日益完善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级壮大,宋词在民间兴起,描绘市井生活的风俗画成为画坛亮点;政治上的重文轻武使士这一阶层尤为活跃,儒学有了突破性发展——理学产生

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较发达;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文化

理学产生,宋词、风俗画兴起,活字印刷术

【认知深化】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1)变化规律:

①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

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壳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

北宋还出现纸币。

④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

⑤经营领域的变化:

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

(2)影响:

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市场类型多样:

城市中有市、庙会等,乡村中有草市。

(2)商业城市发达:

历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明清时期更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

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货币种类丰富:

宋朝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期形成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业地位低下:

商业始终都是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二、古代城市的发展

1.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

(1)从周至唐:

严格限制。

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2)宋元:

逐步放松。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

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

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2.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

从城市

功能看

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从商业

活动看

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

从数量和

规模看

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从地区

分布看

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有:

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考点二 “以末敛财,以本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1)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的问题。

(2)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巩固封建统治。

2.表现

(1)战国首倡:

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本商末,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

(2)西汉时期:

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政策。

(3)明清时期:

①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

②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措施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