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乐清三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6920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乐清三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江省乐清三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江省乐清三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江省乐清三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江省乐清三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乐清三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浙江省乐清三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乐清三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乐清三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浙江省乐清三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乐清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10分钟;总分:

12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监生(jiàn)幽僻((bì)袅娜(nuó)冠状动脉(guān)

B.曲折(qǔ)荸荠(bí)似的(shì)蓊蓊郁郁(wěng)

C.颤动(chàn)尽管(jìn)窈陷(yǎo)叱咤风云(chà)

D.渣滓(zǐ)朱拓(tà)瓦楞(léng)龇牙咧嘴(zī)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从2013年年底开始的电影贺岁档硝烟未尽,春季档已经战云密布,数部好莱坞大片将飘洋过海接踵而至,冷暖杂糅,光采夺目。

B.在物质和精神面前,人被折磨得面目憔悴。

但谁又能走出这种无奈的境地,远离这种廖落的心情呢?

C.夏天是属于蝉的季节,蝉的叫声是每个庸懒夏日的背景音乐。

但是,美国有一种蝉,17年才叫一次,像钟表一样准确。

D.站在这栋有着巨大圆顶的庞大楼房前面,我感到张皇失措。

这样的建筑,是岩石屈从于人类想象力而开出的绚丽的花朵,人类的智慧和灵巧使花岗岩开出了永不凋谢的花。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体态、容貌)

黛玉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感到奇怪)

B.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举止轻佻)

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糊涂,不明事理)

C.那管世人诽谤(无中生有,说别人坏话)

众人忙都宽慰解释(宽解安慰)

D.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方便)

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行为放纵,不守规范)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些博友认为,规定气候资源归国有并非不经之谈,但要防止《条例》在执行时伤害市场公平,进而挫伤民企积极性。

B.有些女孩子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能照出人影的东西,总喜欢凑过去照几下——你看,她又在玻璃窗前顾影自怜了。

C.被批评者与批评者能够敛声屏气坐下来对话,消释不快,这在当今中国文坛上实在少见,余秋雨和余杰就做到了这一点。

D.现代人过分强调商品包装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自身衣着的包装,但盛妆丽服包裹下的灵魂,究竟有多少分量,却无人注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春秋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分野,各民族交往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走上了封建制。

B.《左传》虽然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但是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C.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书籍,学识渊博、德才兼备,任鲁国史官时尽职尽责,被当时人所崇拜。

D.烛之武的事迹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

一个人通过努力,使整个国家得到了安定,他才是真英雄。

6、下列各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D.我顺着柳荫小路漫步,只见那依依的垂柳,像少女一样羞涩地低着头,在朝辉中舒展着柔美的身姿。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但他却以作家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观察它,品味它,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①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

②朱自清曾说,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

③在那诗情画意里,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

④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立即呈现在眼前:

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

⑤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可谓“平常身历之境”了

A.④①③②⑤

B.①③②⑤④

C.④③①②⑤

D.①③④②⑤

8.下列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选自《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作者为清朝作家曹雪芹。

B.《红楼梦》全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C.《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一大批主要人物,初步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D.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介绍人物笔法多变,疏密相间,有详有略,虚实结合。

如详写贾母、凤姐、宝玉、王夫人;虚写贾赦、贾政等等。

9.为下列语段中空缺处依次填上标点最恰当的一项为()

宝玉道①《古今人物通考》上说②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③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④

A.①,“②,“③。

”④!

”B.①:

“②:

‘③’。

④”!

C.①,“②,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10.下列加点字的词释义全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军队)函陵是(这是)寡人之过也

共(共同)其乏困朝济(渡河)而夕设版(修工事)焉

B.贰(从属二主)于楚辞(推辞)曰

肆(扩张)其西封东封(使……成为疆界)郑

C.郑既(既然)知亡矣许(答应)之

因(依靠)人之力敝(损害)之

行李(出门所带包裹)之往来

D.越(跨越)国鄙(以……为边邑)远

焉(哪里)用陪(增加)邻何厌(讨厌)之有

1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是()

A.约为婚姻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将军战河北

D.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12.下列各句中的“其”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君知其难也B.吾其还也

C.以其无礼于晋D.失其所与,不知

1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范增数目项王常以身翼蔽沛公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此亡秦之续耳

C.道芷阳间行夜缒而出

D.越国以鄙远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4、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吾属今为之虏矣!

A.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

《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10分)

语段一: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语段二: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

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6.语段二中画线词语“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3分)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一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至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

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17.请简要分析语段一中的划线语句有何表达效果。

(3分)

18.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我”“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对此你怎样理解?

“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共8分)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9.“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分)

20.描写景物要有一定的顺序,第二段在写月下荷塘时,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分)

2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3分)

 

三、翻译下列句子。

(共10分)

22、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分)

(2)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3分)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分)

四、古诗文默写。

(7分)

23、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前赤壁赋》)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苏洵《六国论》)

(3)夫以秦王之威,,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

顾吾念之,,徒以吾两人在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文(4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一只玻璃杯中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改装菜油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菜油”。

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看到杯子,说“这是一只杯子”。

同样,当我们心中装满成见、财富、权势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自己了。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论述类文章。

 

参考答案

1、D

2、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命题形式较为新颖,将字形与近义词辨析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A“飘洋过海”应为“漂洋过海,此处是漂流的意思;“光采夺目”应为“光彩夺目”,此处是色彩的意思;B“廖落”应为“寥落”;C“庸懒”应为“慵懒”,因为与心情有关,因此形旁为树心旁。

平时复习要把字形与字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字形。

考点: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B

【解析】B项中“风流”指的是风韵。

4、C

【解析】A项,不经之谈:

指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

B项,顾影自怜:

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

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C项,“敛声屏气”,形容畏惧与小心。

应为“心平气和”。

D项,“盛妆丽服”,华丽的服装,美好的打扮。

5、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病。

A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道路”;B项,逻辑有误,转折关系关联词使用不当,此处应是并列关系,将“虽然”改为“不仅”,将“但是”删去;C项,句式杂糅,可删去“所”。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解答语病题,要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再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6.D

【解析】试题分析:

D项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句与A、B、C三项都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例句中用听觉写嗅觉。

A项用听觉写视觉;B项用听觉写视觉;C项用视觉写嗅觉。

7.A

【解析】试题分析:

作答本题,文段是关于《荷塘月色》的赏析,有比较明显的句间逻辑关系。

如①句从内容看应该承接④句而来。

③句“那诗情画意”承接①句“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

⑤句写“平常身历之境”,与横线后的转折联系紧密。

故正确的排序为④①③②⑤。

点睛:

这属于语言衔接题。

首先应通读本段文字,联系供排句了解文段大意。

然后根据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顺序:

句子间包含因果、条件、递进、对比等逻辑关系。

对于含有这些逻辑关系的文段,要辨明其逻辑关系,把握文段中心,根据已知项的特点,去推断衔接句。

8.D

【解析】D项,文中着力描写了凤姐、黛玉、宝玉等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等,当属详写,而对王夫人没有作详细描写。

所谓虚写,即侧面描写,它与实写(正面描写)是相对的。

8.C

【解析】所谓比喻,是指用某些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另一事物,以便说得更为生动鲜明,即本体与喻体应是不同类,但有相似性。

而C项只属人物外貌上的比较。

9.D

【解析】在直接引述别人的话语时,提示语后应加冒号,并用前后引号把有关话语“引”起来。

如果引号内又引述他人之话,则应用单引号将之“引”起来。

完全引用时,引语的句末符号应放在引号之内。

10.B

【解析】B项中“风流”指的是风韵。

10.B

【解析】试题分析:

A项,军:

驻扎;是:

这;共:

同“供”;版:

筑土墙用的夹板。

C项,既:

已经;行李:

出使的人。

D项,厌:

同“餍”,满足。

11.D

【解析】试题分析:

A项,古义:

儿女亲家;B项,古义:

意外;C项,黄河以北。

12.B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知识。

虚词“其”在文言中多作代词(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也作连词,句中语气词和形容词词头。

A、C、D三项中的“其”都作代词用,B句中的“其”作语气词用,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

点睛: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切不可脱离文本语境,随意猜测。

13.C

【解析】试题分析:

A项,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动用/动词作名词;C项,名词作状语;D项,名词动用/形容词作名词。

14、B

【解析】试题分析:

例句,被动句;A项,判断句;B项,被动句;C项,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D项,介宾短语后置句。

15.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言常识的把握。

题中A中“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16、D

17、作者用倒装语序来表达,突出祥林嫂的破碗是空的,拄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说明祥林嫂行乞时间很久了,鲁镇人不施舍饭食给祥林嫂,课件没有人同情祥林嫂,反映了路真人的冷漠、麻木,作者通过“空的”“下端开了裂”两词,揭示出祥林嫂生存环境的冷漠无情。

18、这是“我”的愤激之语,“舒畅”是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我”同情祥林嫂的不幸,憎恶社会的不公和不平,但又无能为力,“我”是一个软弱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19、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上文的“颇不宁静”转到下文的“无边的荷香月色”的描写,其中流露出作者那种淡淡的喜悦之情。

(2分)

20.先后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

顺序有二:

一是由静到动,先写静态,从叶到花,后写动态,从花到叶再到流水;二是由上而下,从上面的荷叶、荷花到下面的流水。

(3分)

21、树写出了作者的压抑感,树色写出了作者心情的黯淡,灯光写出了作者心绪的低落。

蝉声、蛙声让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正表现了作者那无法摆脱的烦乱、哀愁的感受。

(3分)

22、

(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亡”、“以”、“执事”)

(2)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之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籍”“所以”“出入”“非常”)

(3)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

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属”和判断句、被动句)

23、

(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3)而相如廷叱之,独畏廉将军哉?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24、试题分析:

命题特点:

这是一则哲思类材料作文,材料往往具有隐喻性特征,不直接说明道理,一般借用生活中的日常事例,讽喻、劝诫、启迪人们,寄寓深刻道理。

立意分析:

材料通过玻璃杯装填不同物质,引起人们对于玻璃杯自身的忽视,引导人们思考,人类人生因装满成见、财富、权势等带有低俗色彩的欲望、物质享受、过于计较,从而变得失去人生的方向,以至于完全失去自我。

从查标情况来看,学生较多能从这个角度入手。

思路一:

从回归原先纯真、质朴的自我、本我来看,可以立意:

做最初的自己、回到本来的我、回归自我、找回本我、唤醒自我、保持自我等。

思路二:

从回归自我的途径看,可以立意:

人生要淡泊宁静、给自己一片心灵天空、不要让心灵遭受蒙蔽等。

思路三:

从寻找“变得不是自己”的原因立意:

放弃诱惑欲念、澄净心灵等。

本次作文,可以从自身或者他人的角度切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