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要卷第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6814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要卷第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十要卷第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十要卷第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十要卷第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十要卷第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要卷第六.docx

《十要卷第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要卷第六.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要卷第六.docx

十要卷第六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卷第六

  述曰。

吾观古今法运盛衰之故。

而后知禅净共为隆替者也。

人唯未悟。

故不了生死利害。

岂有悟而犹轻一生不退者乎。

人唯未悟。

故不了诸佛甚深境界。

岂有悟而犹见等流俗者乎。

永明诸老料拣禅净。

如道自家屋里事。

由其彻悟自宗故耳。

末世禅道大坏。

食唾者多。

于是净土一宗异见茁长。

由唐至宋荆棘丛生。

天如为中峰最胜子。

故能继永明诸老力扶净土之衰。

今观或问一书。

较诸天台紫阁其间。

邪帜遍树。

见网交罗。

作者推陷廓清。

其劬劳亦未免倍甚。

盖禅净俱衰使然。

读者亦可以观时变矣。

然诸老匡扶净土。

实救本宗。

或问开章谓。

永明深有功于宗教。

此等语偷心未尽者未肯遽以为然。

然使宗教上流能参破第一则淆讹公案。

能讲透第一个差别名相。

超然于凡外权小路岐。

一去不复更入。

又能普于十方。

为诸迷者遍破遍透遍超。

而谓宗教之能事不毕于此。

吾不信也。

序次十要。

由十疑.宝王而至或问。

深有感于法运盛衰之故。

因为弄引请益后贤。

  No. 1164-8a 评点净土或问感赋(有小引)

  余读净土或问。

有怀于天如老人深有功于宗教一语。

遂谬为评点。

时度夏华阳度云精舍。

溪楼山影云物静好。

漫赋古兴一篇。

赋成三叹而感之。

谨录于首。

聊当题词。

  窗外青山如列屏  山下清流朱弦声  窗中有人拭几尘  熟读天如六字经  世人皆悟向上窍  又能悟得心王妙  须弥芥子都[跳-兆+孛]跳  露柱灯笼齐厮闹  独有一个佛名号  千悟万悟悟不到  天如两眼烁如火  淆讹公案直下剖  不从门外循墙走  恰恰自家屋里坐  愚夫愚妇闲活计  恰恰自家屋里事  恒沙沙数诸通明  恰恰自家屋里人  空中迅鸟迹如画  恰恰自家屋里话  窗外青山如镜里  山下清流镜中水  镜中有人逐云起  宝王三昧应如是  奇哉一句阿弥陀  勘破宗教诸禅和  就中也有无奈何  曾听边城霜月歌

  戊申仲夏白月孟斋日。

私淑后学成时题于度云庵云气楼之溪窗左个。

  No. 1164-8b 净土或问序

  参禅。

余所不去。

念佛。

亦非去者。

禅主见性。

佛念离尘。

窃谓念佛一门实为禅教共履之通途。

亦士庶同游之捷径。

可不信哉。

世之学者。

参禅有禅病。

作佛有佛魔。

秪缘去圣时远。

源流异别。

比比有之。

孰能遏绝。

而元之天如则禅师。

宗说俱通。

人天规则。

可谓剑离宝匣为斩不平。

药出金瓶以瘳沉痾。

遂于无疑中巧设疑情。

无问处而兴问目。

目之曰净土或问。

共二十六则。

所谓拔本塞源穷诸识念者也。

若其信得及。

净念相继。

触目西方。

归心净土。

奚以为文哉。

如或执妄谬解。

妍丑不分。

白日迷途。

适越之北者。

取为司南。

兹有门弟子洪慈。

募众流行。

非独与世之修净业者共。

亦足为不信者之一劝耳。

  三宗讲主守愚悟勤识

  No. 1164-8 师子林天如和尚净土或问

    小师 善遇 编

  天如老人宴默于卧云之室。

有排闼而入者。

禅上人也。

命之坐。

坐久。

夕阳在窗。

篆烟将灭。

上人整衣起立从容问曰。

窃闻永明寿和尚。

禀单传之学于韶国师。

为法眼的孙。

座下数千指。

机辩才智雷厉风飞。

海内禅林推为大匠。

奈何自修净土且以教人。

复撰西方等文广传于世。

及四料拣偈曰。

有禅无净土。

十人九蹉路。

无禅有净土。

万修万人去。

主张净土。

无少宽容。

无乃自屈其禅而过赞净土耶。

此疑非小。

为我辩之。

答曰。

大哉问也。

永明深有功于宗教者也。

惜举其纲。

发明未尽。

未能尽遣禅者之疑也。

余忝学禅。

未谙净土。

然涉猎诸书。

稍知其概。

本易行易入之方。

亦难说难信之法。

释迦预知末法众生少能信向。

故引诸佛广长舌以破其疑。

复自言。

我于五浊恶世行此说此。

是为甚难。

此皆苦口丁宁劝人信向矣。

且大悲世尊金口所宣莫不信受。

独于净土间有疑者。

何哉。

良由净土教门至广至大。

净土修法至简至易。

所谓广大者一切机根摄收都尽。

上至一生补处亦生净土。

下至五逆十恶。

临终念佛悔过。

归心净土者。

悉往生也。

所谓简易者。

无艰难劳苦之行。

无迷误差别之缘。

但持弥陀名号。

由此离娑婆。

生极乐。

不退转直至成佛也。

其广大如彼。

其简易如此。

故虽智者不能无疑焉。

汝如知此。

则知永明之赞深有意焉。

非过也。

  问。

禅宗悟达之士既见性成佛。

肯复求净土之生乎。

  答。

悟达之士。

政愿求生。

古云。

不生净土。

何土可生。

汝但未悟。

使汝悟则净土之趋万牛不能挽矣(上二答皆略。

详在下第三答)。

  问。

学者但患大事不明。

大事既明。

当不避死生广度生灵。

今厌苦趋乐。

非吾所愿也。

  答。

见卵求夜。

何太早计也。

汝将谓一悟之后习漏永除便不退转耶。

更无遍学佛法修行证果等事耶。

便可上齐诸佛入生入死不受障缘所挠耶。

审如是诸大菩萨。

修六度万行动经恒河沙劫者。

反愧于汝矣。

教有声闻出胎之昧。

菩萨隔阴之昏。

况近时薄解浅悟。

自救不了者乎。

纵悟处深远。

见地高明。

行解相应。

奈何未登不退。

力用未充。

居浊恶化刚强。

先圣未许。

如未完不固之舟。

济多人于恶海。

自他俱溺。

其理必然。

故往生论。

欲游戏地狱门者。

必生彼土。

得无生忍已。

还入生死。

救苦众生。

以此因缘求生净土。

先圣云。

未得不退转位。

不可混俗度生。

未得无生法忍。

要须常不离佛。

婴儿常不离母。

弱羽只可传枝。

今释迦已灭。

弥勒未生。

四恶苦趣因果牵缠。

外道邪魔是非扇乱。

女色淫声之相惑。

恶缘薉浊之交侵。

无现佛可依。

又境缘所挠。

初心悟达之人鲜有不遭其败者。

世尊殷勤指归极乐。

良有以也。

盖彼弥陀现在说法。

乐土境缘种种清净。

傥依彼佛忍力易成。

高证佛阶。

亲蒙授记。

然后出化众生。

去来无碍。

以是之故。

上根利器急愿托生。

况中下之辈初得发明者乎。

岂不见观佛三昧经。

文殊得念佛三昧。

常生净土。

世尊复曰。

汝当往生极乐世界。

华严经。

普贤劝进善财童子海会大众。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其偈云。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乃至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楞伽记云。

大名德比丘。

厥号为龙树。

世间中显我。

无上大乘法。

得初欢喜地。

往生安乐国。

又起信论。

马鸣有求生之愿。

无量寿论。

天亲有愿往之心。

大宝积经。

记净饭王及七万释种同生安养。

观经。

韦提夫人及五百侍女同觐弥陀。

且净饭.韦提等皆现得无生法忍。

西竺似此之流不可胜数。

东土如庐山远公合社高人。

天台贤首诸宗尊者。

曰僧曰俗同生净土者又可胜数耶。

只如文殊.普贤大菩萨也。

善财海众遍参知识。

悟同诸圣者也。

马鸣.龙树等菩萨也。

亦禅宗以为大祖师也。

此诸圣人所悟所证。

比今悟达之士何如。

彼尚愿生乐国亲近弥陀。

而汝一悟之后更不求生。

则龙树.马鸣.普贤.文殊等反不汝若。

何不自揣其心。

自量其力。

所修所证诚过二菩萨二禅祖乎。

所参知识。

所悟佛性。

过善财海众乎。

所得无生法忍。

受佛印证。

过净饭.韦提乎。

饭王。

佛之父也。

七万释种。

佛亲属也。

净土之生傥无利益。

佛忍自误其父与亲属乎。

向谓得无生忍。

可许混俗。

今王属得忍。

尚记往生。

则如来保护之意岂不深且远乎。

多见今之禅者。

不究如来之了义。

不知达磨之玄机。

空腹高心。

习为狂妄。

见修净土则笑曰。

彼学愚夫愚妇之为。

何鄙哉。

余尝论其非鄙愚夫妇。

乃鄙文殊.普贤.龙树.马鸣等也。

非特迷正道。

失善根。

丧慧身。

亡佛种。

且成谤法之业。

鄙圣之殃。

佛祖视为可哀怜者。

于是永明和尚剖出心肝。

主张净土。

既自修又化世。

临终预知时至。

种种殊胜相现。

舍利鳞砌于身。

抚州一僧经年绕其塔。

人问故。

僧曰。

因病入冥。

见殿左画僧一[巾*(穴/登)]。

阎王礼拜殷勤。

主吏曰。

此永明寿禅师也。

修行精进。

生极乐上品。

夫永明悟达磨直指之禅。

又致身极乐上品。

以此解禅者之执情。

为末法劝信。

余谓其深有功于宗教者此也。

岂特永明为然。

死心新禅师劝修净土文云。

弥陀甚易念。

净土甚易生。

又云。

参禅人最好念佛。

根机或钝。

恐今生未能大悟。

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

又云。

汝若念佛不生净土。

老僧当堕拔舌地狱。

真歇了禅师净土说云。

洞下一宗皆悟密修。

其故何哉。

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

正按大藏。

接上上器。

傍引中下之机。

又云。

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

秉志孜孜于净业者。

得非净业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

又云。

乃佛乃祖在教在禅。

皆修净业同归一源。

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证入。

至如天衣怀.圆照本.慈受深.南岳思.法照净霭.净慈大通.天台怀玉.梁道珍.唐道绰.毗陵法真.姑苏守讷.北涧简.天目礼等诸大老。

皆禅门宗匠。

其密修显化。

发扬净土之旨不约而同。

岂特诸老为然。

尝闻老宿曰。

合五家宗派。

尽天下禅僧。

悟与未悟。

无一不归净土。

百丈海禅师。

马祖的子。

天下丛林。

从古至今无一事敢违其法。

看他为病僧念诵。

举扬一偈。

称赞弥陀。

复同声念佛百千声回向云。

诸缘未尽。

早遂轻安。

大命难逃。

径归安养。

又津送亡僧云。

神超净域。

业谢尘劳。

莲开上品之花。

佛授一生之记。

茶毗之际但引声高倡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如是十倡十和。

回向云。

上来称扬十念。

赞助往生。

此非净土之指归乎。

百丈以来皆依此法。

然则禅僧无不归净土者。

岂不然乎。

余观老宿之言。

诚有据而不容辩矣。

因悟百丈立法之意。

亦岂无据而然耶。

汝在丛林津送不知几矣。

此等回向十念口倡耳听又不知几矣。

汝既不会祖师意。

又不发省觉心。

妄谓悟达不愿往生。

则天下禅者之执。

莫汝若矣。

  问。

尝闻惟心净土。

本性弥陀之说。

窃喜之。

及观经论所谓净土者。

十万亿土外之极乐也。

弥陀者。

极乐国中之教主也。

彼我条然。

远在惟心本性之外。

果何谓耶。

  答。

汝言局矣。

不识汝心广大而明妙者矣。

楞严云。

身洎山河虚空大地。

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又云。

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安有土而不心者哉。

净土唯心。

心外无土。

如大海之现群沤。

无沤能外海也。

唯心净土。

土外无心。

犹众尘之依大地。

无尘不名地也。

当知惟此一心具四种土。

一凡圣同居。

二方便有余。

三实报无障碍。

四常寂光。

一凡圣同居土。

分薉净同居。

薉土娑婆之类是也。

其中凡居即四趣人天也。

圣居二。

一实圣。

即四果辟支。

通教六地。

别十住。

圆十信后心。

通惑虽尽。

报身犹在。

皆名实也。

二权圣。

谓方便.实报.寂光土中菩萨及佛。

为利有缘。

应生同居。

皆是权也。

同居净土者。

且如极乐虽无六趣。

而有凡夫假名人天。

经云。

犯重罪者。

临终忏悔念佛。

即得往生。

故知具惑染亦得居也。

圣居权实。

类前可知。

以无恶趣。

故名为净。

二方便有余土者。

二乘三种菩萨。

证方便道者所居。

谓修二观。

断通惑。

尽尘沙别惑。

无明未断。

舍分段身而生界外。

受法性身。

即有变易。

名有余者。

无明未断也。

释论。

三界外有净土。

声闻.辟支佛生其中。

受法性身。

非分段生也。

三实报无障碍土者。

纯法身菩萨所居。

破无明。

显法性。

得真实果。

而无明未尽。

润无漏业。

受法性报身。

亦名果报国。

仁王经。

三贤十圣住果报是也。

以观实相。

发真无漏。

所得果报。

故名为实。

修因无定。

色心无碍。

故名无障碍。

华严因陀罗网世界是也。

四常寂光土者。

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

名之为国。

亦名法性身。

但真如佛性。

非身非土而说身土。

离身无土。

离土无身。

名身土者。

一法二义。

普贤观。

毗卢遮那住处名常寂光是也。

前二土是应。

应佛所居。

第三亦应亦报。

报佛所居。

第四但是真净。

非应非报。

法身所居。

常即法身。

寂即解脱。

光即般若。

如世伊三点。

不纵横。

并别名秘密藏。

诸佛如来所游居处。

真常究竟。

极为净土。

由上三身四土而观之。

十方微尘国土唯吾心之土也。

三世恒沙诸佛唯吾心之佛也。

无土不依吾心建立。

无佛不由吾性发现。

岂十万亿外之极乐独非唯心之净土乎。

极乐国中之教主。

独非本性之弥陀乎。

又唯此一心。

具含十界。

身土融通。

重重无碍。

又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生佛互现。

念念交参。

所以云。

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

众生心中诸佛念念弥陀。

又云。

十方净薉卷怀同在于刹那。

一念色心罗列遍收于法界。

并天真本具。

非缘起新成。

一念既然。

一尘亦尔。

故能一一尘中一切刹。

一一心中一切心。

一一心尘复互周。

重重无尽无障碍。

一时顿现非隐显。

一切圆成非胜劣。

如此则迁神亿刹实生自己心中。

孕质九莲岂逃刹那际内。

又云。

极乐遍在一切处。

举一全收。

如帝释殿上千珠宝网。

千珠光影入一珠。

一珠光影遍千珠。

虽珠珠互遍。

此珠不可为彼。

彼珠不可为此。

参而不杂。

离而不分。

一一遍彰。

亦无所在。

极乐净土即千珠之一。

十万亿国亦各千珠之一。

三乘人天下至地狱鬼畜修罗。

无非千珠之一。

阿弥陀佛亦千珠直示一珠。

见一佛即见十方诸佛。

亦见十方九界众生微尘刹海。

十世古今一印顿圆。

无余法矣。

如此则不唯极乐诸刹。

诸尘尘尘皆唯心之极乐也。

一尘一佛。

佛佛皆本性之弥陀也。

上皆佛祖圣贤递相发扬之明训。

复何疑哉。

  问。

既净薉融通。

尘尘极乐。

何娑婆独薉耶。

  答。

凡夫业惑。

即净而薉。

佛眼所观。

即薉皆净。

岂释迦报境果薉哉。

  问。

含摄无余。

吾信唯心之大矣。

圆融无碍。

吾信唯心之妙矣。

奈何尚滞迷情。

未离薉业。

唯心之土何由净耶。

  答。

心垢土垢。

心净土净。

维摩经。

欲得净土。

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

则佛土净。

净其心者。

舍净土之修。

他何能焉。

  问。

净土修法。

其详可得闻乎。

  答。

净土无修。

修因迷有。

法无高下。

高下由根。

根有多殊。

修分多类。

摄其多类。

总有三门。

一曰观想。

二曰忆念。

三曰众行。

皆依极乐弥陀为之主也。

观想者。

观经谓。

诸佛是法界身。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心想佛时。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应当一心系念。

谛观彼佛。

天台疏曰。

法界身者。

报佛法性身也。

众生心净。

法身自在。

故云入。

如白日升天。

影现百川。

明佛身自在。

能随物现也。

又法界身是佛身。

无所不遍。

法界为体。

得此观佛三昧。

解入相应。

故云入心想也。

是心作佛者。

佛本是无。

心净故有。

是心是佛者。

闻佛本是无。

心净故有。

便谓条然。

故云。

即是始学名作。

终成即是。

妙宗钞曰。

欲想佛身。

当明观体。

体是本觉。

起成能观。

本觉乃诸佛法界之身。

佛无别所证。

全证众生本性也。

若始觉有功。

本觉乃显。

故云。

法身从心想生。

又弥陀与一切佛。

一身一智。

应用亦然。

弥陀身显即诸佛身。

诸佛相明即弥陀体。

故泛明诸佛以为弥陀观体。

从法界身下。

约感应道交释。

从又法界身下。

约解入相应释。

融心解云。

若无初释。

则观非观佛。

若无次释。

则生佛体殊。

二释相成。

是今观法。

钞又曰。

今之心观。

非直于阴心观本性佛。

乃托他佛显乎本性。

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

次明佛身全是本觉。

故应佛显知本性。

明托外义。

成唯心观。

立若论作。

是即不思议三观也。

以若破若立名作。

空假二观也。

不破不立名是。

中道观也。

全是而作。

则三谛俱破。

俱立全作而是。

则三谛俱非破立。

即中之空假名作。

能破三惑。

能立三法。

故感他佛三身圆应。

能成我心三身。

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

则全惑即智。

全障即德。

故心是应佛。

心是果佛。

故知作是一心。

修此三观。

乃诸观之总体。

一经之妙宗也。

又曰。

此观能令四佛土净。

如是方为此经宗致。

良由观妙能破三惑。

不独净于同居。

随其惑断浅深。

自然感得有余等三土。

韦提本欲舍薉取净。

佛示观法。

舍薉必尽。

显净无遗。

其惑未破而生同居者。

托胜增修。

三净可待。

且教云。

五浊轻重。

同居净薉。

而圆观轻浊所感同居。

依正最净。

比余善感土。

其相天殊也。

二忆念者。

或缘相好。

或持名号。

皆名忆念。

而有理有事。

华严解脱长者云。

欲见安乐世界无量寿如来。

随意即见。

我能了知一切如来国土庄严神通等事。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无有处所亦无住处。

亦如己身无来无去无行住处。

然彼如来不来至此。

我不往彼。

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

如梦所见。

从分别生。

见一切佛从自心起。

又知自心如器中水。

诸法如水中影。

自心如幻术。

一切佛如幻。

所作自心诸佛菩萨悉皆如响。

譬如空谷随声发响。

悟解自心随念见佛。

我如是知。

如是忆念。

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贞元疏曰。

无所从来下。

正辨唯心即心。

无心便入真如。

了彼相虚。

唯心现故。

既了唯心。

了心即佛。

故随所念无非佛矣。

般舟经教修佛立三昧。

专念弥陀。

如梦见金宝亲属相与娱乐等。

永明曰。

此喻唯心所作。

即有而空。

如幻非实。

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

则不坏心佛。

空有无碍。

即无去来。

不妨普见。

见即无见。

常契中道。

弥陀经执持名号至一心不乱。

净觉曰。

一心不乱。

有理事。

若达此念佛心。

四性不生。

是理一心。

若用心存念。

念念不间。

名事一心。

真歇曰。

事一心。

人皆可行。

由持名号心不乱故。

如龙得水似虎靠山。

若理一心。

亦非他法。

但将阿弥陀佛四字。

二六时中直下念去。

了知能念之心。

本不有念不无念。

不亦有亦无念。

不非有非无念。

能念既尔。

所念亦然。

又诸经所说。

或一生系念。

三月系念。

晨朝十念。

七七日念。

十日十夜六时中念。

一日一夜不断专念。

加以深信之力。

净愿之力。

佛加被力。

皆生极乐。

下至逆恶凡夫临终十念亦得生也。

三众行者。

华严发十大愿。

谓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一一愿皆云虚空界尽。

众生界尽。

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

我愿乃尽。

而虚空众生业烦恼不可尽。

故我此愿王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至临命终时最后刹那。

一切诸根悉皆散坏。

一切威势悉皆退失。

辅相大臣宫殿内外。

象马车乘珍宝伏藏。

无复相随。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

于一切时引导其前。

一刹那间往生极乐世界。

即见阿弥陀佛。

其人自见生莲华中。

蒙佛授记已。

经无数劫。

普于十方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乃至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

令其出离。

皆得往生极乐世界。

大宝积发十种心。

一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二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三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四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

五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六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七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八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九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十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此十心随成一心。

欲生极乐世界。

若不得生。

无有是处。

观经修三福。

一孝养父母。

奉事师长。

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

二受持三归。

具足众戒。

不犯威仪。

三发菩提心。

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

劝进行者。

此三种业过。

去未来现在诸佛净业正因。

又大本三辈发菩提心。

及诸经论所明诵经持咒建塔造像礼拜赞颂斋戒烧香散花悬缯幡盖。

凡一行一事资之以信愿回向之力。

无不生也。

然愿行大小不等。

理事不同。

其所感依正。

所见之佛。

所闻之法。

应必悬异也。

  问。

善财童子一生取办。

乃不生华藏而劝生极乐。

何耶。

  答。

华严疏有此问。

彼答云。

有缘故。

情一故。

不离华藏故。

即本师故。

又曰。

普贤为善财海众结归极乐者。

盖为圆宗入文殊智。

修普贤行。

福慧事理皆称法界。

此大心人虽妙悟本明顿同诸圣。

然力用未充。

未及如来普利众生。

所以依净土近弥陀直至成佛。

意在此也。

  问。

观想.忆念二门。

修各不等。

其所感相同耶异耶。

  答。

皆不同也。

永明曰。

九品往生。

事非一等。

或游化国。

见佛应身。

或生报土。

见佛真体。

或一夕登上地。

或经劫证小乘。

或利钝根。

或定散意。

或道悟迟速而机不同。

或花开早晚而时有异。

慈云曰。

九品犹略分。

细分应无量。

  问。

极乐只是同居。

何谓或生报土见佛真体。

  答。

将谓同居之外别有实报耶。

当知三土不离同居。

特身境受用递递不同耳。

荆溪云。

直观此土。

四土具足。

如华严海会不离逝多林。

而诸大声闻不知不见。

即此类也。

  问。

此土四土具足。

只消就此展转修行。

  答。

奈薉业难除。

欲除薉修净。

势须彼国求生。

四明云。

此土浊重。

十信方出苦轮。

彼土境胜。

九品悉阶不退。

岂不闻大通佛世受教之徒。

经尘点劫尚在声闻地。

皆因退转故涉长时。

身子证六心。

犹退落五道。

况悠悠者乎。

盖由此土多值退缘。

故云。

鱼子庵罗华。

因多结果少。

若生极乐藉彼胜缘。

博地凡夫便阶不退。

是故求生也。

  问。

同居净土其类甚多。

今指极乐又偏赞其境胜缘胜。

何耶。

  答。

正为境缘故偏指也。

经云。

彼国无众苦。

但受诸乐。

今以娑婆对比之。

此血肉形躯有生皆苦。

彼莲华化生无生苦也。

此时序代谢衰老日侵。

彼寒暑不选无老苦也。

此四大难调多生病患。

彼化体微妙无病苦也。

此七十者稀无常迅速。

彼寿命无量无死苦也。

此亲情爱恋有爱必离。

彼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苦也。

此仇敌怨仇有冤必会。

彼上善聚会无冤憎会苦也。

此困苦饥寒贪求不足。

彼衣食珍宝皆受现成。

此丑薉形骸根多缺陋。

彼端严相貌皆有光明。

此轮转生死。

彼永证无生。

此有四趣苦。

彼无三恶名。

此丘陵坑坎荆棘为林土石诸山薉恶充满。

彼黄金为地宝树参天楼耸七珍花敷四色。

此双林已灭龙华未来。

彼无量寿尊现在说法。

此观音.势至徒仰嘉名。

彼无边上人亲为胜友。

此群魔外道恼乱正行。

彼佛化一统魔外绝踪。

此媚色妖淫迷惑行者。

彼正报清净实无女人。

此恶兽魑魅交扇邪声。

彼水鸟树林咸宣妙法。

二土较量境缘迥别。

而乐邦之胜未易悉举也。

境胜可摄众生取净之情。

缘胜可助生者修行之力。

圆三不退由此阶焉。

较余净居升沉之异矣。

  问。

十方如来皆可亲近。

独推弥陀。

何耶。

  答。

其故有三。

一誓愿深重。

二娑婆有缘。

三化道相关。

弥陀因中发种种广大誓愿。

略曰。

若我成佛。

众生愿生我国。

或闻我名。

修诸善本称我名号。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

誓不取正觉。

既生我国。

若有退转不决定成佛者。

誓不取正觉。

故华严钞曰。

弥陀愿重偏接娑婆众生也。

  释迦在时。

闻佛教归向弥陀固已多矣。

末世众生无问僧俗男女贵贱贫富。

无不信向。

未闻佛教者亦会称名。

顽愚暴恶无信之徒。

或遭厄难危险之处。

或发赞叹怨嗟之声。

不觉信口便叫阿弥陀佛。

儿女戏弄之际。

聚沙团泥图墙画壁便作弥陀佛像。

甚至学行未稳学语未成者。

自然能倡阿弥陀佛。

此皆不劝而发。

不教而能。

无量寿经云。

吾说此经。

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

所当为者皆可求之。

无得以我灭后复生疑惑。

当来经道灭尽。

我以慈愍特留此经百岁。

众生值此者。

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又经云。

此经灭后。

佛法全无。

但留阿弥陀佛四字名号救度众生。

其有不信而谤毁者。

当堕地狱具受众苦。

故天台云。

彼佛于此恶世偏有缘耳。

  两土圣人示居净薉。

以折摄二门调伏众生。

此以薉以苦以促以多魔恼而折之。

俾知厌。

彼以净以乐以延以不退转而摄之。

俾知欣。

既厌且欣。

化道行矣。

又释迦三乘授道之外度未尽者。

度在弥陀。

故诸大乘经丁宁反覆劝往者。

盖化道之相关也。

  问。

欣厌取舍得无爱憎能所之过乎。

  答。

此非世间爱憎能所。

乃十方如来转凡成圣之通法也。

非厌舍何以转凡。

非欣取何以成圣。

凡夫预圣位。

圣位至等觉。

等而上之。

无非欣厌。

极乎妙觉取舍始亡。

故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无有异也。

况净土之法只一化机。

此指其往。

万派声消。

彼受其来。

潮音倡起。

故厌舍契乎真空。

欣取建乎妙假。

正欣厌而情泯。

无取舍而行兴。

合乎圆中。

花开见佛。

然则爱憎能所过云乎哉。

  问。

往生不乖于无生乎。

  答。

天台云。

炽然求生净土。

达生体不可得。

即真无生。

此谓心净故佛土净。

愚者为生所缚。

闻生即作生解。

闻无生即作无生解。

不知生即无生。

无生即生。

长芦曰。

以生为生。

常见也。

以无生为无生。

断见也。

生而无生无生生。

第一义也。

余复约性相义释之。

妙真如性本自无生。

因缘和合乃有生相。

以其性能现相。

故无生即生。

以其相由性现。

故生即无生。

知此则知净土之生。

唯心所生。

理何乖焉。

  问。

往生之说其旨昭然。

今之学者不能晓了。

皆疑远隔十万亿国。

临终恐难得到。

  答。

说了许多心外无土土外无心犹道不晓。

此无他。

只是妄认自心在色身之内方寸之间。

不知心量无相元自广大。

且十方虚空恒沙世界无量无边。

我之心量一一周遍。

如此看来万国在我心中甚近。

何远之有。

命终生我心中甚易。

何难之有。

十疑论。

十万亿刹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

但众生净土业成者。

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

动念即是生净土时。

为此观经云。

弥陀佛国去此不远。

又业力不可思议。

一念即生。

不须愁远。

如人梦身在床而心意识遍至他方。

生净土亦尔。

不须疑也。

经云。

一弹指顷即得往生。

又谓屈伸臂顷。

又言顷刻之间。

故自信录。

十万亿刹顷刻至者。

自心本妙耳。

此等重重喻说。

只言生自己广大心中。

甚近而甚易者也。

譬如此方到天竺十万余里。

一路多经国土。

有人曾闻他说记忆在心。

后坐卧间忽动一念思量彼国。

思千里便到千里。

思万里便到万里。

思量天竺便到天竺。

生净土便是这个道理。

不修净业要到极难。

净业若成要到极易。

但办肯心决不相赚。

  问。

不修净业要到极难。

何故逆恶凡夫临终亦生。

  答。

观经下品下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

如此愚人应堕恶道。

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临命终时遇善知识。

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此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

汝不能者应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

具足十称南无阿弥陀佛。

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

如一念顷往生极乐世界。

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观音.势至以大悲音声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

闻已欢喜即发菩提之心。

观经疏以念佛除灭罪障故。

即以念佛为胜缘也。

更以疏论参而明之。

一者。

少时心力能胜终身造恶。

心虽少时。

其力猛利。

是心勇决名为大心。

以舍身事急故。

如人入阵不惜身命。

名健人者。

二者。

此或戒缓乘急。

临终劝念定心易成。

纵现世不修三昧。

亦是宿种今熟。

以宿善业强故。

临终得遇知识。

十念功成也。

三者。

念佛之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