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区别.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6715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区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区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区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区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区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区别.docx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区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区别.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区别.docx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区别

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

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概述

实体经济是指人通过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

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特点

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

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

那么,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

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

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

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

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人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

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

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

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4区别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

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

下面分别论述。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概念

实体经济是什么?

实体经济是指服务的生产、流通和物质的、精神的产品等经济活动。

虚拟经济是什么?

定义:

虚拟经济是指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与实体经济相对应。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

这表现为三点:

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

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

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

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

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

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

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

反之,则会小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

这也表现为三点:

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

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下。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

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

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

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

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

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

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

第三,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

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

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综合上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它们谁也离不开谁,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是这样的。

3、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原则

既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必须对它们进行很好的处理,不然就会影响到它们的正常发展。

那么,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原则有哪些呢?

一是一视同仁原则。

既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功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都对整个市场经济有促进作用。

这就决定了在它们的速度发展上,在它们的规模形成上,在它们的比例确定上,在它们的计划安排上,都应相互兼顾。

四是协调一致原则。

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并将还会告诉我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毕竟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形式或形态,它们各自的运行方式、经营特点、行为规范、内在要求、营销策略、服务对象等,都是不尽相同的。

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就有极大的可能会出现或产生矛盾。

其具体表现是,要么是实体经济脱离虚拟经济而独自发展,要么是虚拟经济超越实体经济而“突飞猛进”。

事实证明,后者是主要现象,其结果就是所谓的“泡沫经济”。

因此,为了防止和遏制泡沫经济的产生或出现,就必须要强调协调一致的原则。

综合上述,为了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坚持一视同仁原则、统筹规划原则、均衡发展原则和协调一致原则。

5作用

(一)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即发现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基本工具。

虚拟经济通过有效的信息揭示及相应的金融创新,可以处理因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激励问题;可以通过资产价格的信息功能来判断企业经营的好坏、投资业绩的优劣,使虚拟资本可以迅速从效益低的领域流向效益高的领域,促进优良企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和重组,提高实体经济的运作效率。

(二)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

随着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储蓄的不断上升会限制生产投资的增长,使许多生产过程因缺乏投资被困在没有经济效益的规模上。

虚拟经济则可以其流动性和高获利性吸引大量暂时闲置和零散的资本投入到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上,全社会的沉淀资本就由此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满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的资金需要。

如银行系统通过储蓄存款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由贷款、投资等方式让企业在证券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票据、可转换债券等金融工具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满足其进一步发展之需。

由于金融市场上融资渠道的拓宽、融资技术的提高、融资成本的下降,使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更通畅、更便捷,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融资支持。

(三)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

各项投资经营活动常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风险,特别是当经济发展中间接融资比例过高时,据统计中国2001年末境内股票融资与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例仅为9.15%,这不仅使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也加大了企业的利息支出使成本开支上升。

而虚拟经济的发展则为风险转换为现实收益提供了转换机制,成为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如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最初动机,就是为了套期保值和转移风险。

如果没有多种多样的保值方式和避险手段,从事实体经济活动的主体就只能自己承担风险,从而使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抑制。

(四)有利于产权重组深化企业改革

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实物资产商品化、证券化,不仅在技术上解决了实物资产转让的困难,更可以打破所有制、地区和行政隶属关系的界限,通过产权的分割、转让、组合和控制等手段加速资本流动,促进企业完善组织制度。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组织形式,使公司管理更加科学、规范,财务制度、奖励制度更加健全。

由此企业处于股东的监督、股票价格涨跌的压力以及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督制约之中,只有经营管理水平高、经营效益好的企业才能在发行市场上筹集到大量资金,有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风险控制机制和合理的财务结构。

6影响

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虚拟性更强,自20世纪70年代后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出现使其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据统计在金融市场上的外汇交易有90%以上是和投机活动相关的;风险性更大,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可以使较小资本控制几百倍的资金,有着明显的放大效应从而加剧风险;稳定性更差,同实体经济比较而言,影响虚拟经济变动的因素更多,其稳定性更差。

如果虚拟资本在现代经济中过度膨胀则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加大实体经济动荡的可能性。

虚拟经济若以膨胀的信用形态进入生产或服务系统,会增加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

特别是那些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使得虚拟资本交易的利润和风险成倍增加,在预期风险与预期收益的心理影响下易造成投机猖獗,谋取巨额利润的同时会使微观经济主体陷入流动性困境,带来经济动荡甚至是陷入经济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受到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体现。

⑵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导致泡沫经济的形成。

由于虚拟经济的价格形成更多会受到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如果出现对虚拟资本过高的预期,使其价格脱离自身的价值基础,从而会导致实体经济中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也脱离其价值上涨,形成虚假的经济繁荣。

人们的预期收益率较高,将使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向金融市场和房地产等领域,严重影响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和投资资金供给不足,企业破产频繁,金融机构出现大量呆坏帐。

而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提高利率又会使更多的企业陷入困境,一旦泡沫破灭爆发金融危机,失业率上升,居民消费支出紧缩,总需求极度萎缩,将造成宏观经济的持续衰退。

⑶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还会掩盖经济过热。

由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存在着双重价格机制,在经济过热时期的通货膨胀会从商品市场转向资本市场,其间股价一路攀升,通货膨胀通过股票转移到资本市场,形成了一种掩蔽式的通货膨胀,由此掩盖了经济过热。

7关系

(一)积极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金融资产投资和交易的回报就没有坚实的基础,而目前国有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着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等不合理、资本严重固化、缺乏流动性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行业布局、地区结构以及国家所有制进行调整,努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要使国有资本活起来,在流动中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贡献。

应通过政策性扶持、鼓励民间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以技术商品化为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二)适度发展虚拟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适度发展虚拟经济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改造和提升实体经济。

目前中国直接融资比重比较小,资本市场还不成熟,规模小、品种少、运作不够规范;金融创新也是刚刚开始。

因此应当借鉴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经验,积极探索虚拟资本的新形式以及虚拟资本交易的新技术,促进实体经济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发展。

在增强防范和消除市场投资风险的同时,把开发具有避险和保值功能的各种衍生工具作为虚拟经济创新发展的重点。

由于虚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挤占实体经济的投资,因此我们还要注意对虚拟经济的扩张程度加以控制,依赖政府的宏观调控,通过制订相应的货币政策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引导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回归。

(三)完善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

由于虚拟经济自产生之日起就蕴涵着内在的不稳定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网络化电子化手段加强,使得金融交易市场呈现出较强的多变性,特别当金融扩张超过了经济贸易的增长速度时,以资金融通和投机牟利为目的的资本运动使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增加,若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必然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我们应加强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督,建立公众监督、舆论监督机制。

同时要规范证券市场的操作,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管理,监控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和投机。

我们要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虚拟经济各层次的发展,审慎有序地开放金融市场。

偏离

一、如何判断货币资金的松紧态势

当前中国的货币形势究竟是偏紧还是适当?

国内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分别是从GDP与货币供应量、物价与货币供应量两个角度、两对基本数据出发进行的分析。

诚然,这两种分析思路均符合经济分析的常理。

一方面,在实际GDP增长与经济学上严格定义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之间,中国的M2/GDP之比已经名列全球前茅,确实很难说清楚中国当前的通货还处于紧缩状态。

另一方面,物价归根结底是货币现象,物价长期低位徘徊甚至较长一段时期是下跌态势,也确实很难说清楚中国当前的通货不处于紧缩状态。

因此,要真正理解反映实体经济活动的这些数据、比率,按常理分析是不够的,关键需要理解以下几方面因素:

首先,不能简单地以M2与GDP比较来判断通货是否紧缩。

按照经济学一般原理,倘若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处于潜在增长水平,那么一定的货币供应量自然可以说是适当的,也就不再有讨论的必要。

尽管按照有些研究者的分析,7%左右的真实GDP增长率基本达到了中国目前的潜在产出增长水平,但只要我们回到经济学上潜在产出的定义,即要素充分就业,就可以看出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是低于其潜在的水平。

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事实是,失业率高,劳动力闲置压力已经成为左右经济决策的重大难题;大量企业生产设备闲置或开工不足;物价频频出现跌势;连续四年积极的财政政策逐现后劲乏力,等等,这一切说明,若简单地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与消费物价增长率之和,作为论证货币供应充足的依据似乎是不够的。

其次,为什么较高的货币供应增长仍止不住物价的下跌势头?

从一国经济的有效需求看,引起当前内需不足的原因有两种可能:

或者是由持有较多货币的经济单位的投资或消费意愿不足引起的,或者是充当经济活动媒介的货币出现了普遍性匮乏的结果。

如果是后者,我们可以直接得出货币紧缩的结论(有研究者提出,当前的紧缩是供给因素引起的)。

但倘若有效需求不足是由前者引起的呢?

此时货币总量水平及其增长速度可能并不低(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中国的M2/GDP比值高)。

因此单纯从全社会实体经济活动所对应的潜在货币购买力看,"货币"供给似乎是充足的。

问题在于,我们在考虑如何缓解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时,真正关心的并不是有多少货币可能投入经济运行,而是有多少货币实际投入了经济运行。

由于从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作用于物价、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和联系,有总量和结构的诸多因素,因此现在就难以解释为什么在往日或者在常理看来已不少的货币供给仍止不住物价的跌势。

另外,必须看到在分析通货松紧形势时,特别是在通货紧缩作为主要危险倾向时,不能简单地分析货币供应量,要进一步分析一定货币供应量前提下能够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的货币资金状况。

因为与GDP直接相关的更多的因素不是货币供应量,而是与银行体系中负债方货币供应量相对应的资产------国内信贷总量。

货币供应量定义的是某个时点全社会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总和,它只反映了社会潜在购买能力(潜在需求)的大小,与全社会的实际购买能力只是有间接关系;相反,国内信贷总量揭示了一国有效需求的资金满足状况,而这种资金需求的背后才真正对应着现实的实体经济活动(投资与消费等)。

在经济对外开放、证券市场取得一定发展的背景下(特别是在股票市场、金融市场得到发展又尚不成熟时期),分析货币供给的松紧态势,要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状况,但又不能简单地仅瞄着货币供应量与GDP的相应增长速度,应结合分析国内信贷总量、物价、就业、境内外资金流动和资金价格等变化情况。

具体到中国目前来说,尽管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我们基本可以排除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通常意义上的货币普遍匮乏造成的这一原因,从而可确认持有较多货币的经济单位的投资或消费意愿不强是造成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主因。

从经验数据的纵向比较分析看,也可以看出,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可能并不慢。

但是,从判断货币松紧的真实态势,要深入考察与实体经济相应的"货币"------国内信贷总量------的变化情况出发,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当前的货币供给充足论是站不住脚的,而且货币供给不足的观点同样没有点出问题的实质,因为很可能实际情况不是泛泛意义上的货币供应偏紧,而是与国内企业相对应的"货币资金"紧了。

二、从近四年货币供给结构走向看供给偏离要分析与实体经济相应的"货币"松紧状况,需要找到一条联系国内信贷总量和货币供应量的纽带。

各国中央银行专业统计中的"银行概览"正是这样一条能够对比分析货币供应量和国内信贷总量的纽带。

银行概览是中央银行按照国际通行做法,经过技术处理后反映一国整个银行体系的综合资产负债表,它能够提供有关整个银行体系的货币与信贷动态的完整数据,其基本结构如表一所示。

在银行概览的右边,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以及包括银行资本帐户、外汇资产的计价变动和银行体系损益在内的其他项目净值。

在银行概览的左边,则是国外净资产,以及包括对政府净债权和对非金融部门债权两个部分的国内信贷总量。

由于资产与负债两边衡等,通过等式变换可得:

M2=NFA+DC-OIN=NFA+NCG+CNS-OIN,或△M2=△NFA+△DC-△OIN=△NFA+△NCG+△C?

NS-△OIN此式显而易见地表明,单纯将货币供应量拿出来不能够说明全部问题,因为它无法揭示已有的或新增的资金究竟是运用在国内(体现为国内信贷总量增长)还是在国外(体现为国外净资产增长);既使用在国内,同样存在这些货币是被政府所用还是被企业所用的差异。

而倘若持有较多货币的经济单位其投资或消费意愿不足,货币的运用结构将越来越偏离国内实体经济,表现为国内信贷总量占货币供应量的比重越来越低,资金越来越多地在国外运用。

此时,即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再快,但用在实体经济中的货币资金增长速度却越来越慢,最终仍将可能制约GDP增长潜力的发挥,在这种情形下,仍可能出现通货紧缩的状况。

进一步对近年来中国货币供给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从总体上看,1998-2001年四年间,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比1997年底增长了74%,远远高于此期间实际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和。

但通过观察银行概览中的货币运用结构,情况并不那么简单,有很多特殊的变化需说明。

第一,1998-2001年四年间,在货币供应量的运用结构中,平均每年海外资产占到14.7%,国内资产占85.3%,即中央银行每年提供的货币中有近15%并没有用于国内实体经济活动,仅作为购买海外资产的外汇储备等在进行利息增值。

第二,从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用于国内还是国外的增长情况看,趋势更清楚。

1998-2001年四年间,用于国外的资产共增长了93.4%,年均增长17.9%,用于国内的资产仅增长了59.6%,年均增长仅12.4%。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货币供应量作为计算分母且每年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投资于海外资产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13.7%上升到2001年的16.7%,以绝对额计,即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158302亿元中有26425亿元未用于国内经济,而是以海外资产形式流离在国外。

第三,要了解企业货币资金的真实紧缺情况,仅仅分析国外与国内信用占比的变化还远远不够。

考虑到连续四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考虑到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面临的资金约束存在本质区别:

无论货币供给是松是紧,政府部门通常总能够通过发行国债来筹得资金。

最能够反映实体经济中企业货币资金松紧的不是银行概览中广义的国内信贷指标,而应该是从国内信贷中剔除对政府部门的净债权之后的对非金融部门债权。

由于自1998年以来的四年中,银行体系对政府部门净债权以年均61.6%的增长速度在增长(累计增长581.4%),远远快于对企业债权年均10.4%的增长速度(累计仅增长48.6%),这充分说明全社会信用总量越

来越向政府倾斜,企业的信贷量占全社会信贷总量的比例已经从1997年底的84.69%持续下降到2001年底的72.35%,下降了12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尽管从1998-2001年4年间M2增长了大约74%,但企业部门从银行体系获得的贷款支持却仅仅增长了48.6%,两者之间差异十分巨大。

难怪货币当局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已相当快,但地方政府与企业仍频频埋怨资金紧缺和通货紧缩。

第四,还要看到国内信贷总量中包含的已发生的不良贷款因素对货币供应量的冲击影响。

不良贷款对于银行来说已是"空洞化"的债权。

实体经济每年在以一定的速率增长,但已经存在的占全社会信用总额一定比例的不良贷款实际上巳不再媒介企业经济活动的增量部分或者以非常低的周转速度参与经济活动(这也是导致中国近年来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考察与国内实体经济相对应的能实际发挥功能的货币时,应相应扣除这方面因素。

客观地说,能够实际有效支持企业经济活动的信贷资金数额应远远低于金融统计上的信贷数额。

虚拟经济(FictitiousEconomy)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是经济虚拟化(西方称之为“金融深化”)的必然产物。

经济的本质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物质价格系统和资产价格系统。

与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的物质价格系统不同,资产价格系统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这也就是虚拟经济。

由于资本化定价,人们的心理因素会对虚拟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在运行上具有内在的波动性。

广义地讲,虚拟经济除了目前研究较为集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博彩业、收藏业等。

1定义

有些人将VisualEconomy和VirtualEconomy也翻译为虚拟经济,这是混淆了虚拟经济(FictitiousEconomy)的本质。

VisualEconomy是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是一种“可视化经济”。

VirtualEconomy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网络经济等。

FictitiousEconomy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这个翻译才更符合虚拟经济的内涵。

也有学者使用“符号经济”甚至“名义经济”的概念。

只是强调了经济系统运行中“符号”或“名义”的表象。

而没有深入探讨虚拟经济的本质。

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是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开始的。

奠基之作是刘骏民教授1998年著的《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该著作获得了国内经济学最高奖——第八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虚拟经济的概念由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Capital)衍生而来。

马克思认为。

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等。

虚拟资本可以作为商品买卖,可以作为资本增值,但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它代表的实际资本已经投入生产领域或消费过程,而其自身却作为可以买卖的资产滞留在市场上。

虚拟经济就是从具有信用关系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并随着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发展。

2000年,在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的推动下,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成立并组织了第一届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

此后,成思危先生的指导下。

在该中心的组织下,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每两年召开一次,虚拟经济理论逐步走向成熟,其代表人物为成思危、刘骏民、柳欣等。

其中,成思危为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刘骏民为该中心主任,柳欣为副主任。

可以说,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是国内虚拟经济研究的中坚力量,代表了国内虚拟经济领域的主流。

在此影响下,天津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统计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相继成立。

并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

此外,原中央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原证监会主席周道炯、原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国务院办公厅曹宇,上海证券交易所张育军,清华大学宋逢明、雷家骕、蔡继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戴园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