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平遥古城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6699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山西平遥古城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山西平遥古城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山西平遥古城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山西平遥古城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山西平遥古城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山西平遥古城调研报告.docx

《关于山西平遥古城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山西平遥古城调研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山西平遥古城调研报告.docx

关于山西平遥古城调研报告

关于山西平遥古城调研报告

实习地点:

山西平遥古城,双林寺,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洛阳博物馆,龙门石窟。

实习目的:

了解实习地点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实习时间:

2012年7月7号—17号.

前言-------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好的明清时期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 是中国古代民居的实物标本,是古老东方艺术活的载体。

她独特的架构和寓意,镌刻着中国 历史的足迹和华夏文明的印记。

因此我将对逗留时间最长的平遥古城进行说明 。

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

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

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

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

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

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

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

现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进行扩建后的模样。

扩建后的平遥城规模宏大雄伟,城周长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国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县城城墙。

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

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

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

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

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

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闪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

乌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

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

城墙上还有72个观敌楼,墙顶外侧有垛口3千个,传说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贤人的象征。

  迄今为止,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座坚实完整的砖石城池,数百年来在军事防御和防洪挡险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城内街道、古建衙门、市楼、商店、民居等还保留原有的明代形制。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所罕见。

其中有始建于西周,扩建于明洪武3年(1370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击城墙;有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被列入我国第三位的现存最珍贵的木结构建筑镇国寺万佛殿。

殿内的五代彩塑堪称珍品,是研究中国早期彩塑的样本;有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被誉为“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宝库”,现存宋元明清彩塑2052尊的双林寺;有中国宋金时期文庙的罕见实物——文庙大成殿;有中国金融上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天下第一号”、“汇通天下”的“日升昌”票号;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国内古建筑中罕见的“悬梁吊柱”奇特结构清虚观。

观内20余尊木雕神像是研究中国古代木雕造像艺术和道教发展的稀有之物;有遍布古城内外1000通碑刻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样、色彩续纷的各种琉璃实物。

同时,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中心之一。

古城内现存4000处古、近代民居建筑中,有400余处典型地体现着中国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

它完整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为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

其古建筑及文物古迹,在数量和品位上均属国内罕见,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人类居住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派专家田中淡考察平遥古城时欣然题词“平遥古城甲天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平遥古城的评价是: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到过平遥的人说:

“走进平遥,就如同走进一座大型的历史博物馆。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

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

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

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号

日升昌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遗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

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

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

日升昌票号创立后,先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相竞效仿。

日升昌位于平遥城内西大街路南。

票号旧址至今保存完好。

坐南朝北,并列两院,南北进深65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

三进院落。

临街面宽5间,厚木排门,檐下彩画,挂店名牌横匾,院屋第一进为柜台、账房,东西两边各有柜房2间。

二进东西各建客房3间。

正面为中厅,面阔三间,为汇兑业务室,其上建有楼房,用以存放物品。

紧靠中厅南檐接出半坡顶平房3间,为职员住处。

中间为走道,东西两边为小套间,楼上为仓贮和伙计住处。

后院南向有正厅5间,东西各有客房3间,是贵宾及高级职员住处。

西侧有廊道可通马车,备确马厩和马倌住处。

整个院落墙高宅深,布局紧凑,设计精巧,上空架设有铁丝天网,网上系有响铃。

临街铺面5扇坚实大门一关,极为安全。

 平遥古城的票号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由于平遥票号创立时间之早,延续年代之长,票号数量之多,网点分布之广,资本实力之雄厚,因而,一度执金融之牛耳,闻名于海内外。

经历了一百年的历史,1910年以后近代银行业兴起,银行的经营方式比票号先进,特别是大银行都是以外国资本为后盾,中国土生土长的票号斗不过外国的洋币外钞,票号很快就衰落了。

更由于山西票号与清朝政府的经济相互依存,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被推翻,票号就逐渐衰落而被时代所淘汰。

东大街,东起下东门(亲翰门)、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西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

  北大街,北起北门(拱极门)、南通西大街中部。

  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古城东北角有一座相对封闭的城中之城,类似于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东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葫芦肚巷等。

平遥古城民居

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

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

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民间有句俗语:

“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

”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

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城东南的的城隍庙街,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组建筑群构成。

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

城隍庙的宣传词“皇帝有难上天坛,县官有难到此来”不知出自于何处,但在历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职确实高于县令,明太祖诏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庙,与县衙署对称设置,“阴阳各司其职”,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

清虚观

清虚观位于东大街东段,创建于唐,鼎盛于元,现存主体建筑是明代遗物,为山西省重点文保单位。

清虚观是古城内最大的道观。

按照道东佛西的传统布局安排,坐落于东大街东段路北。

清虚观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观,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为清虚观。

元初改名为太平兴国观,后又易名“太平崇圣宫”,清代时复称清虚观。

历史沧桑,人世变迁,岁月的流逝使这里的许多道教偶像所剩无几。

1998年,清虚观被开辟为平遥县综合博物馆。

如今,它向我们展示三部分内容:

中轴线上道教遗存向我们充分立体地展示中国道教文化,东西厢房的平遥城史文化,展示了平遥从远古城的洪荒时代开始的悠悠历史、灿烂文化,文化珍品异彩给呈,展示它们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同的艺术风格。

  2006年05月25日,清虚观作为元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平遥文庙

平遥文庙乃中国六最。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庙;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中国最大的孔子及儒学先贤塑像群;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中国科举史展;中国惟一的专业性摄影博物馆。

如果我们把平遥古城看作一个完整而丰富的生命体,那么,平遥文庙就是她的灵魂;如果我们把平遥文庙看作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那么,大成殿无疑是她的心脏部位。

明伦堂,又称彝伦堂,在大成殿后,是强化孔子儒教中的君臣、父子、尊卑等人伦关系的殿堂,是向人们灌输儒教伦理道德的讲堂,是学官中的主要学习场所。

文庙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内东南隅,云路街北侧,主体建筑大成殿是全国现存文庙中罕见的宋金时期建筑。

  文庙始建年代不详,据殿内梁架题记载:

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03年)。

现存建筑大成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明清所建。

  庙坐北向南。

总面积35811平方米,庙区占地8649.6平方米,建筑面积3472.3平方米。

现存四进院落,中轴线上排列有:

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藏经阁等建筑。

大成殿为文庙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

建在高1米的砖砌台基上,前有宽广的月台,周围施以石栏板。

前檐明次间用隔扇门,稍间置窗。

檐下斗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栱偷心造。

昂为批竹昂,耍头蚂蚱形。

梁架分草栿和明栿两种,草栿隐在天花之下,天花板下露明处用明栿。

梁架结构为十架椽,前后槽用搭牵乳栿联接,内柱之间,以复梁拼成的草栿承重,草栿以上,用四椽栿、平梁、叉手、侏儒柱、驼峰等层层支叠,梁枋断面高宽之比大多为三比二,基本采用了宋金时期作法。

中央置藻井,用小型斗栱叠架而成,形制规整,工艺精巧。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

位于县城东南城隍庙街南侧,其中大成殿规模宏大,为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重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全国各地孔庙中唯一的宋代建筑。

平遥文庙建筑依次排列为“棂星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敬一亭等,东西庑有时习斋、日新斋等。

除大成殿外多为清代重建。

大成殿面阔进深皆为五间,单檐歇山屋顶,座落在砖砌台基上,围绕以石栏杆,东、西、南各设石级,檐柱粗大,直径达47厘米,屋檐下斗拱疏朗雄伟,用料硕大,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三种,与宋《营造法式》用材规定大致相同。

平遥县衙

平遥县衙是我国现存极少的完整古县衙之一。

县衙内的建筑沿中轴线一字排开,东西厢设六部房,院中还有钟楼、土地祠、粮厅、重狱、女狱、轻狱、阎王殿等诸多建筑。

平遥县衙还增添了仿古表演的系列短剧,可以让你更深刻地体会一下所谓的古代官署文化。

除此之外,平遥县衙还辟有全国惟一的圣旨博物馆。

平遥县衙位于城内的政府街(旧称衙门街),坐北朝南,东西宽131米,南北长203米,占地2.66万平方米。

建筑群主从有序,布局对称,前朝后寝,左文右武。

经过历代添修和现在精心复原,平遥县衙已成为我国现存极少的、完整的古县衙之一。

平遥城为县治所在地,设官莅事,必有常所。

明成化十年《山西通志》称:

“平遥县治在城内西南宣化坊,元至正六年建,国朝洪武三年主簿孙在明重建。

”据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记载,县治于明万历十九年、二十五年、四十七年、四十八年间,均有过大规模的增建改筑;清顺治十二年及光绪五年补修添建。

衙门外,左翼有观风楼,右翼有乐楼,前有照壁.衙门内,沿中轴线自南而北有仪门3间、牌坊1座、大堂5间、宅门3间、二堂5间(明代匾额名"忠爱堂")、内宅5间、大仙楼3间。

仪门外之东西厢窑(房)各7间为赋役房。

大堂前东西厢各11间,为吏、户、礼、兵、刑、工房。

大堂两旁设赞政厅、銮驾库各3间。

宅内各层均有东西厢房。

衙署东部有彰瘅亭,自南而北又有钏楼、土地祠、寅宾馆、酂侯祠、粮厅和花园。

西部有申明亭,往北有重狱、女狱、轻狱、洪善驿、督捕厅和“马号”。

  县衙内的建筑沿中轴一字排开,依次为∶衙门、仪门、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大仙楼。

东西厢设“六房”即吏、户、礼、兵、刑、工房。

院东自南向北有钟楼、土地祠、赞候庙、粮厅、花厅。

院西有申明亭、重狱、女狱、轻狱和公廨房、督捕厅、洪善驿站和阎王殿等建筑群。

衙门对面有一堵用于避邪的砖砌照壁。

衙署大门西侧,是申明亭,是有关吏员对民间纠纷进行了解和调解的地方。

衙门两边是赋役房,为窑洞厢房,是收取赋役、钱粮的地方。

东西赋役房北面,左侧是厨灶,右侧是炭房,供衙役们做饭、烧水之用。

紧接大门的是仪门,也称“礼仪之门”,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是象征封建礼教的建筑物,两柱楹联分别是“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

深刻说明了衙门内外的区别。

二郎庙

平遥二郎庙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平遥的北大街79号,是我国目前现存唯一专门供奉二郎神的庙宇,北临北门脚下,南距票号日升昌仅200米。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远溯5000多年前的“始祖”黄帝,发端于2500多年前“道祖”老子的《道德经》,平遥古城二郞庙创建于清代,是由3000多平方米、11座建筑群组成的气势弘大、结构严谨的庙宇。

整座庙宇坐西朝东,共三进院落,由正殿、玉皇殿、列宿殿、元辰殿、东岳殿等十余座殿堂组成,在我国祠庙建筑中堪称珍品。

  走进二郎庙,可以让人领略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精美的砖雕影壁,两旁钟鼓楼,左右对峙,高高耸立,土地殿、神马殿建于两翼,清风徐来,一派人间仙境气象,穿过钟鼓下的小门,进入二进院落,对面即是二郎庙正殿,坐落于高高的月台之上,琉璃殿顶,石刻护栏,精美绝伦。

列宿殿、元辰殿拱卫左右,高低有别,错落有致。

经过正殿两旁的月洞门是第三进院落,北为元君殿,南为东岳殿,玉皇殿居中而建,两旁建三星、财神两座耳殿,布局合理,殿宇完备,处处显示着庄严肃穆的气势。

  平遥二郎庙秉承在爱国爱教的基础上,以研究和探索中国道教文化、继承和发扬道教优良传统为中心,致力于沟通道教界和学术界的联系,增进道谊,交流教务。

也是休闲、考察、观光、旅游的理想去处。

总结

平遥古城是一座完全按照中国汉民族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县城。

在封闭的城池里,以市楼为中心,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经纬交织在一起,它们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条。

城内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特别是砖砌窑洞式的民宅更是具有很浓的乡土气息。

全城现存四合院民居3797处,其中有400余处保存相当完好。

除此之外,城池内还建有一些大小庙宇,老式铺面亦是鳞次栉比,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明清时期市井繁华的风貌。

平遥古城从雄伟壮观的城墙到曲折蜿蜒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寻觅到古色古香、结构独特、建筑精美、雕梁画栋的民宅庭院。

由于承载很多历史的记忆,历史古城应该加以保护,但是如果古城本身不能成为被消费的对象,如果缺乏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群来消费古城,则古城也很难延续下去。

这也正是很多欧洲的古城纷纷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发展部门的重要原因。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平遥最重要的优势就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资源,除此无它。

因此在平遥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最紧要的也是发挥这个最为重要的资源优势,而这个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过程中,又必须从外部引入相应的市场需求。

也就是说,平遥古城的发展像世界上很多其他古城一样,它的根本发展出路也在于发展旅游经济。

可以预见,在无法确定具有强大消费能力号召力的市场概念、无法有效推动平遥古城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无法大规模提高访问古城的旅游者人数、无法尽快增加旅游者在平遥的有效消费的情况下,平遥古城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使用价值就不可能得到充分释放,平遥新城的建设就注定无法解开古城保护的结。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建设平遥新城仅仅是保护平遥古城的一个外部性手段而已,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平遥古城采取依托旅游发展的方式,使保护旧城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价值回报,以抵消推倒老城重建所带来的收益。

否则,即便建设了新城,古城还是无法得以保全,建设新城也就成了古城保护虚无的解脱。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更是平遥人民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我们必须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对人类、对历史高度负责的高度,严格遵循有效保护、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方针,责无旁贷地把遗产保护的各项措施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另外在实习的过程中对乔家大院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祁县乔家堡村。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

乔家大院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

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

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

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布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

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层次感。

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

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囍”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

“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建筑结构

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

整个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

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

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

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

“皇家有故宫,民宅着乔家。

  进入乔家院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

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

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

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

纵观全院,从外面看,威严高大,整齐端庄;进院里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我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

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顶上的140余个烟囱也都各有特异。

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完全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后有两次扩建,一次增修。

第一次扩建约在清同治年间,由乔致庸主持,第二次扩建为光绪中、晚期,由乔景仪、乔景俨经手;最后一次增修是在民国十年后,由乔映霞、乔映奎分别完成。

从始建到最后建成现在的格局,中间经过近两个世纪。

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后来的扩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构思进行,使整个大院风格一致,浑然一体。

  乔家大院依照传统的叫法,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南面三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

南北六个大院的称谓,表现了乔家大院中各个院落的建筑顺序。

  清乾隆年间,现乔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乔家堡村的大街与小巷交叉的十字口。

乔全美和他的两个兄长分家后,买下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

主楼为硬山顶砖瓦房,砖木结构,有窗棂而无门户,在室内筑楼梯上楼。

特点是墙壁厚,窗户小,坚实牢固,为里五外三院。

主楼的东面是原先的宅院,也进行了翻修,作为偏院。

还把偏院中的二进门改建为书塾,这是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

传说偏院外原来有个五道祠,祠前有两株槐树,长的奇离古怪,人们称为“神树”。

乔家取得这块地皮的使用权后,原打算移庙不移树。

后来乔全美在夜间做了一梦,梦见金甲神告他说:

“树移活,祠移富,若要两相宜,祠树一齐移。

往东四五步,便是树活处。

如果移祠不移树,树死人不富……。

”没有多久,此树便奄奄一息。

乔全美恐怕得罪了神灵,便照梦中指示的地方,把树移了过去,树真的复活了,而且枝叶繁茂如初。

这好像是“真神显灵”,真有其神,于是又在侧院前修了个五道祠,直至今天依然存在。

同时主院与侧院间有一大型砖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衔灵芝的鹿等。

土地祠额有四个砖雕狮子和一柄如意,隐喻“四时如意”。

祠壁上还有梧桐和松树,六对鹿双双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顺”。

  乔致庸当家后,为光大门庭,继续大兴土木。

他在老院西侧隔小巷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又盖了一座楼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

通天棂门,门楼的卡口是南极星骑鹿和百子图木雕。

上有阳台走廊。

上得走廊,前沿有砖雕扶栏,正中为葡萄百子图,往东是奎龙和喜鹊儿登海;西面为鹭丝戏莲花和麻雀戏菊花,最上面为木雕,刻有奎龙博古图。

站在阳台上可观全院。

由于两楼院隔小巷并列,且南北楼翘起,故叫做“双元宝”式。

  明楼竣工后,乔致庸又在与两楼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来连成一体的格局。

  光绪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稳,乔家的景仪、景俨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危,费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银两,买下了当时街巷的占用权。

乔家取得占用权后,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侧院;东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门;西面建了祠堂;北面两楼院外又扩建成两个外跨院,新建两个芜廊大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