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6541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区域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区域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区域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区域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docx

《区域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docx

区域经济学

作业讲析一

第一章导论

一单选:

1.(区域)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得以进行的空间,区域经济也因此成为经济社会活动主题普遍关注的问题:

A.区域B.城市C.国家D.团体

2.(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A.社会学B.区域经济学C.政治学D.经济学

3.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A.独立性B.知识性C.综合性D.应用性

4.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A.实用性B.应用性C.综合性D.实践性

5.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这是对区域经济学(应用性)的深刻总结。

A.实用性B.知识性C.应用性D.综合性

6.德国学者(杜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A.杜能B.韦伯C.胡佛D.廖什

7.1993年(克里斯塔勒)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A.杜能B.韦伯C.胡佛D.克里斯塔勒

8.1940年(廖什)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A.杜能B.韦伯C.廖什D.胡佛

9.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创始人之一是(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教授。

A.美国B.德国C.英国D.法国

10.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A.经济B.政治C.文化D.市场

二多选:

1.德国学者(AB)等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A.杜能B.韦伯C.胡佛D.廖什E.克里斯•塔勒

2.艾德加•胡佛构造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即:

(ACE)

A.生产要死的不完全流动性B.生产要素的完全流动性

C.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D.生产的完全可分性

E.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3.胡佛在其《区域经济导论》一书中,最早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ABCD)

A.工业部门结构B.区域的空间结构及变化趋势

C.区域发展问题D.区域政策问题

E.区域文化问题

4.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即(ABD)

A.区域发展理论B.区域关系理论

C.区域空间理论D.区域政策理论

E.区域贸易理论

5.目前区域经济学形成了三大流派(ABD)。

A.新经济地理学派B.新制度学派

C.新文化学派D.区域管理学派

D.区域发展学派

6.以(AC)等学者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

A.克鲁格曼B.韦伯C.腾田昌久D.杜能E.胡佛

7.区域管理由三部分组成,即(ABD)

A.区域经济发展理论B.人口管理

C.社区管理D.环境管理

E.社会管理

三判断题:

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对)

2.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

(错)

3.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

(对)

4.区域经济学的母体是区位理论。

(对)

5.杜能农业区位论是在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孤立化得方法研究而形成的。

(对)

6.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对)

7.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的区位论理论。

(错)

8.经济地理学派的宗旨是将经济地理学即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学的殿堂。

(对)

第二章

一单选:

1.(A)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A.自然资源B.空气C.阳光D.水

2.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力和(B)。

A.物产B.物力C.资源D.技术

3.人力资源最基本的特点是(C)

A.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B.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

C.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D.人力资源具有智力性

4.(A)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干中学”理论。

A.阿罗B.舒尔茨C.杜能D.韦伯

5.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下,(B)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A.条件B.制度C.政治D.经济E.文化

二多选:

1.自然资源的特点有:

(AC)

A.稀缺性B.经济性C.区域性D.可生性E.自然性

2.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有:

(ABDE)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综合型C.资源丰富型

D.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E.资源缺乏型

3.区域经济资源包括:

(ABCD)

A.资金B.劳动力C.技术D.区位资源E.区域位置

4.人力资源的特点包括:

(ABCDE)

A.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B.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

C.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D.人力资源具有智力性

E.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

5.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AC)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A.储蓄B.工资C.资本积累D.通货膨胀E.技术

6.区域经济发展必备的三大环境是(ABE)。

A.自然资源环境B.人力资源环境C.人文环境

D.社会环境D.制度环境

三判断:

1.要确定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通用的方法是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评价方法。

(对)

2.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对)

3.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力和物力。

(对)

4.研究人力资源,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人力。

(对)

5.罗默尔的贡献是在垄断竞争的前提下提出关于人力的假设。

(错)

6.在区域经济环境条件中,社会环境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

(错)

第三章

一单选:

1.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是由(C)提出的。

A.杜能B.韦伯C.赖宾斯坦D.廖什

2.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是由(B)提出的。

A.杜能B.内尔森C.赖宾斯坦D.韦伯

3.(A)经济学家赫希曼、汉斯•辛格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美国B.英国C.日本D.法国

4.经济学家罗默认为(B)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A.外在的B.内在的C.引进的D.独创的

5.(C)的创新理论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A.内尔森B.杜能C.熊彼特D.韦伯

二多选:

1.美国的经济学家(AB)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赫希曼B.汉斯•辛格C.内尔森D.赖宾斯坦

2.连锁效应包括:

(ABC)

A.前向关联效应B.后向关联效应C.旁侧关联效应

D.中间关联效应E.后进关联效应

3.区域开发的特点有:

(ACD)

A.开发的明确性B.开发的时间性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的综合性E.开发的经济性

三判断:

1.非均衡增长与均衡增长的现实基础一样都是发达地区的低水平均衡现象。

(错)

2.阿罗模型用技术的外部性解释经济增长。

(对)

3.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创新的存在。

(对)

第四章

一单选:

1.区域(A)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A.经济增长B.经济倒退C.经济危机D.经济滞涨

2.三次产业的划分是由(B)著名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首先提出的。

A.美国B.英国C.法国D.日本

3.1940年(A)在他的著名经济学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中对三次产业作了详细的划分。

A.克拉克B.杜能C.韦伯D.胡佛

4.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地区生产(B)为基本前提。

A.科学化B.专业化C.智能化D.人工化

二多选:

1.区域经济发展包括(ABCDE)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A.经济增长B.结构升级C.技术创新D.社会进步E.人民福利提高

2.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即(ABC)

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B.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

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D.国民经济的发展E.人口的增加

三判断:

1.区域经济发展是与区域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问题。

(对)

2.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

(对)

3.工业化的后期阶段是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阶段。

(错)

4.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对)

5.克拉克把区域的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

(对)

6.克拉克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换规律。

(错)

7.库兹涅茨在他的著作《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这两个方面作了分析研究。

(对)

第五章

一单选:

1.区域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的区位(B)问题。

A.地理B.选择C.合理D.定位

2.1826年(C)在《孤立国》一书中首次对区位问题进行了研究。

A.韦伯B.胡佛C.杜能D.廖什

3.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者是(B)。

A.杜能B.韦伯C.胡佛D.廖什

4.区域产业布局的最新研究进展是(A)区理论的出现。

A.新产业B.新经济C.新工业D.新农业

5.新产业区是一个由(C)企业组成的地域系统。

A.大型B.中型C.中小D.小

二多选:

1.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即(ABE)。

A.成本最低B.市场份额最大C.利润最大

D.效益最大E.聚集效益

2.社会经济因素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有:

(ABCDE)

A.人口B.劳动力C.资金D.市场E.运输

3.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有(ABCD)。

A.目标驱动机制B.利益驱动机制C.宏观调控机制

C.市场调控机制E.效益驱动机制

4.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有:

(ABCDE)

A.能源指向B.原料地指向C.消费地指向

D.劳动力指向E.高科技指向

5.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三点即(ACD)。

A.资源要素B.技术要素C.基础设施要素

D.管理要素E.市场要素

6.我国的新产业区包括三类即(ABC)。

A.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B.新工业区C.现代农业园区

D.新农业区E.新社区

7.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有(ABCDE)。

A.靠近市场B.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C.有高级企业管理人才

D.靠近投资机构E.要求聚集性

三判断:

1.区位选择要考虑的主要因素被称为区域的区位因素。

(对)

2.经典的区位理论是由19世纪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杜能和20世纪初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韦伯创立的。

(对)

3.韦伯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主要内容是研究距离对农业土地效益的影响。

(错)

4.1909年韦伯出版的研究工业区位问题的著作《区位的纯粹理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关于工业区位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著作。

(对)

5.布局指向是从产业角度来分析产业布局活动。

(对)

6.所谓无指向性产业即产业布局的指向较明显。

(对)

7.聚集可分为功能聚集和非功能聚集。

(对)

8.新产业区可以称为“社会经济综合体”。

(对)

  第六章

一单选:

1.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B)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A.城市B.地区C.社区D.地方

2.地区差异是引起贸易的基本原因之一,其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A)学说。

A.绝对成本B.绝对贸易C.比较利益D.比较成本

3.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C)的比较成本学说。

A.杜能B.韦伯C.大卫•李嘉图D.亚当•斯密

4.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D)禀赋理论。

A.资源B.技术C.资金D.要素

5.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B)程度。

A.丰富B.丰裕C.贫乏D.贫瘠

6.规模经济是指产出水平的增长幅度(A)要素投入增长幅度的经济现象。

A.大于B.等于C.小于D.约等于

7.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的目标必须经过(B)阶段。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

8.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是(C)经济学家根据实践总结出来的。

A.美国B.中国C.日本D.法国

二多选:

1.规模经济包括(AB)。

A.企业内部规模经济B.企业外部规模经济C.市场规模经济

D.国家规模经济E.产品规模经济

三判断:

1.地区差异引起贸易。

(对)

2.地区差异引起贸易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

(错)

3.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大卫•李嘉图的绝对成本学说。

(错)

4.生产条件的多样性决定区域贸易商品的多样性。

(对)

5.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对)

6.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根据美国棉纺业发展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产业发展理论。

(错)

  第七章

一单选:

1.(A)的要素禀赋理论为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A.俄林B.克拉克C.韦伯D.杜能

2.在古典经济学中(B)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A.生产力B.劳动力C.科学技术D.资金

3.人力资本是劳动力的智力资本与(C)资本的结合。

A.能力B.体力C.健康D.生产

4.研究与开发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D)经济学家格鲁伯、弗农等人提出的。

A.日本B.法国C.英国D.美国

5.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A)。

A.熊彼特B.内尔森C.赖宾斯坦D.赫希曼

6.熊彼特认为(B)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A.科技B.创新C.知识D.能力

7.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C)是创新的主体。

A.国家B.团体C.企业D.个人

8.(C)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于1987年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

A.日本B.法国C.英国D.美国

9.1968年(D)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首次系统阐述了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A.日本B.法国C.英国D.美国

10.工业贸易合作包括合作双方在制造业领域的生产合作和(B)贸易合作两个方面。

A.出口B.加工C.进口D.技术

11.1987年我国第一家证劵公司在(A)成立。

A.深圳B.上海C.广州D.北京

二多选:

1.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有(ACD)三方面的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A.合作主体B.合作客体C.合作对象

D.合作效益D.合作意图

2.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是生产要素包括(ABCD)。

A.资金B.技术C.劳动力D.信息E.能源

3.根据区域经济合作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AC)。

A.国际经济合作B.地区经济合作C.区际经济合作

D.城乡经济合作E.贸易经济合作

4.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ABCDE)。

A.生产合作B.资金合作C.劳务合作

D.技术合作E.信息合作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ABC)。

A.民间合作B.官方合作C.官民合作

D.集体合作E.村民合作

6.新要素学说主要包括(ACD)。

A.人力资本学说B.生产要素禀赋论C.研究与开发学说

D.创新理论E.动态比较学说

7.创新理论包括(ABC):

A.企业创新B.国家创新C.区域创新

D.城市创新E.人民创新

8.(ABCDE)等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丰富和深化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A.弗里曼B.纳尔逊C.佩特尔D.伦德瓦尔E.波特

9.OECD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包括(ABCDE)要素。

A.企业B.大学研究机构C.知识的流动

D.中介机构E.政府

10.从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内容看主要包括(ACDE)方面。

A.工业贸易合作B.农业贸易合作C.资金合作

D.劳务合作E.技术合作

11.加工贸易合作主要形式有(ABCE)。

A.来样生产B.来料加工C.来件装配

D.出口贸易E.补偿贸易

12.1994年中国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它们分别是(ABC)。

A.国家开发银行B.中国进出口银行C.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D.浦发银行E.光大银行

13.从目前国内地区间劳务合作的内容看主要有纯粹的(ABC)。

A.劳务贸易B.信息咨询C.旅游D.中介服务E.商务贸易

14.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包括(ABCD)。

A.科技研发合作B.技术援助C.技术贸易

D.技术转让E.技术补偿

三判断:

1.合作是指为了完成某共同的任务而实现的联合。

(对)

2.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对)

3.新要素学说是对俄林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对)

4.人力资本实质上是指高素质的劳动力。

(对)

5.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对劳动力投资的强度。

(对)

6所谓列昂惕夫悖论是指在发达国家存在与俄林要素禀赋理论一样的经济现象。

(错)

7.熊彼特在1912年以德文出版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

(对)

8.在OECD国家创新系统的结构中,国家是创新的主体和核心。

(错)

9.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主要有信贷和股票投资两种形式。

(错)

10.发行股票是发达国家大公司筹措资金的重要途径。

(对)

11.咨询业是一种高度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产业。

(对)

  第八章

一单选:

1.当前的中国正经历两个转变即从指令性经济向(B)转变。

A,计划经济B.市场经济C.商品经济D.自然经济

2.国际上最通行的城市确定方法是根据人口(A)的规模来确定。

A.集聚B.居住C.生长D.数量

3.城市化地区是(B)1950年最早使用的一个概念。

A.日本B.美国C.中国D.英国

4.农村与(C)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A.工业B.市场C.农业D.手工业

5.(A)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支柱。

A.工业B.市场C.农业D.手工业

6.城市化过程最直接地表现为(B)人口进入城市。

A.剩余B.乡村C.城镇D.农业

二多选:

1.城市化具有的内含有:

(ABCDE)。

A.城市化是城市化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

B.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C.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D.城市化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E.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2.城市化的测度标准有(ACD)。

A.城市化水平B.城市化人口C.城市化速度

D.城市化成长系数E.城市化时间

3.城市化水平由低到高明显地呈现出(ACE)不同的发展阶段。

A.起步阶段B.计划阶段C.发展阶段

D.市场阶段E.成熟阶段

三判断:

1.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对)

2.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的动态指标。

(错)

3.城市成长力系数是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

(错)

4.城市成长力系数是学者用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

(对)

5.大都市统计区是美国提出的概念。

(对)

6.城市化水平由低到高明显地呈现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对)

第九章

一单选:

1.(B)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A.美国B.德国C.英国D.法国

2.(C)于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作了补充。

A.杜能B.韦伯C.廖什D.艾萨德

3.(D)研究了在人口分布不均匀条件下的中心地模式。

A.杜能B.韦伯C.廖什D.艾萨德

4.于洪俊和宁越敏教授在他们的著作《城市地理概论》中介绍了(A)地理学家贝里提出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

A.美国B.德国C.英国D.法国

二多选:

1.关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者包括(ABC)。

A.克里斯塔勒B.廖什C.艾萨德D.杜能E.韦伯

2.城镇体系具有的特征有:

(BCD)。

A.多样性B.关联性C.整体性D.层次性E.单一性

3.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理论上可以分为三类即(DE)。

A.中心型B.单一型C.双中心型D.网络型E.顺序—规模分布型

三判断:

1.廖什于1933年出版《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

(错)

2.艾萨德于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书中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作了补充。

(错)

3.艾萨德于1956年发表论文总结了人口密度不平衡对中心地市场区规模的影响。

(对)

4.在顺序—规模分布的城镇体系中,城市化的规模越大,城市的个数越多。

(错)

5.在双中型城镇体系中,两个最大的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

6.在1978年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的方针。

(对)

  第十章

一单选:

1.世界能源结构随社会(B)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A.政治B.经济C.科学D.生活

2.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A)比重明显偏高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3.(C)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二次能源。

A.水力B.石油C.电力D.煤炭

4.努力发展(D)是世界各国电力发展的方向。

A.水力B.石油C.电力D.核电

5.“十一五”期间,我国电网建设总投资将超过(D)亿元。

A.十B.一百C.一千D.一万

6.1825年(B)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A.美国B.英国C.法国D.日本

7.(D)是发达国家中修建铁路最晚的国家,但却是铁路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国家。

A.美国B.英国C.法国D.日本

8.1964年(D)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告诉铁路——东海新干线。

A.美国B.英国C.法国D.日本

9.(C)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国家发展最快的交通运输方式。

A.铁路B.公路C.高速公路D.航空E.航运

10.(A)是我国交通运输的第二主体。

A.铁路B.公路C.高速公路D.航空E.航运

二多选:

1.区域经济基础设施由(ABD)三个部分组成的。

A.区域交通系统B.区域公用事业系统C.区域安全系统

D.公共工程E.区域社会基础设施

2.区域交通系统包括(ABCDE)。

A.铁路B.公路C.水运D.管道运输E.航空运输

3.公用事业系统包括(ABCDE)。

A.能源B.供排水C.管道煤气D.电信E.环境保护

4.公共工程包括(ABC)。

A.防洪工程B.灌溉工程C.防护林工程D.水利工程

E.建筑工程

5.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为(ABCD)。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E.水力

6.电力成为二次能源包括(ABCD)。

A.火电B.水电C.核电D.其他电能E.水运

7.高速铁路有三大优势即(ACD)。

A.安全B.快速C.节能D.节约土地E.平稳

三判断:

1.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

(对)

2.区域社会基础设施则主要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科学研究等。

(对)

3.电网是指由多个电站共同发电、送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组成的网络。

(对)

4.交通运输是区域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对)

5.“十一五”期间,我国电网建设总投资将超过10万亿元。

(错)

  第十一章

一单选:

1.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顾家经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B)的相互关系。

A.高低B.水平C.程度D.速度

2.核心区是指人均GDP的标准化值(A)。

A.大于0.5B.小于0.5C.等于0.5C.大于0.3

二多选:

1.我国从(ABCE)四个方面研究我国区域重心的推移状况。

A.地理重心B.人口重心C.工业重心

D.农业重心E.经济重心

2.我们根据人均GDP标准的大小将全国分为(ABC)三类地区。

A.核心区B.外围区C.过渡区D.经济区E.贫困区

三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