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影像学个人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6292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影像学个人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口腔影像学个人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口腔影像学个人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口腔影像学个人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口腔影像学个人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腔影像学个人整理.docx

《口腔影像学个人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影像学个人整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口腔影像学个人整理.docx

口腔影像学个人整理

口腔影像学个人整理

第二章口腔放射生物学

电离辐射:

指能引起被作用物质电离的射线,分为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

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radiation):

是以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随时间变化而交变振荡形成向前运动的电磁波。

X线和r射线都是电磁辐射。

粒子辐射(particulateradiation):

是一些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或是这些基本粒子构成的原子核,这些粒子通过消耗自己的动能把能量传递给其他物质。

电离(ionization):

指生物组织中的分子被粒子或光子流撞击时,其轨道电子击出,产生自由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

激发(excitation):

当电离辐射与组织分子相互作用,其能量不足以将分子的轨道电子击出时,可使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的轨道上,使分子处于激发态,这一过程称为激发作用。

自由基(freeradical):

指能独立存在,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

影响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主要因素:

1)与辐射有关的因素——辐射种类、剂量、剂量率(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接受的照射剂量,剂量率达到0.05-0.1Gy/min或更高时,才有可能引起急性放射病),分次照射,照射方式(内照射、外照射、混合照射)

2)与机体有关的因素——种系(进化越高越敏感),不同个体发育时间(植入前期胚胎对射线最敏感,剂量在0.05-0.15Gy可杀死受精卵;人类在受孕35天对辐射很敏感,常引起先天畸形;育龄妇女应在月经周期第1-10天内进行),不同器官、组织和细胞(高度敏感的有淋巴组织、骨髓、性腺、腮腺、胚胎组织;中度敏感的有视觉器官、下颌下腺、舌下腺、肝肺肾的上皮细胞;轻度敏感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心脏等;不敏感的是肌组织、骨组织、结缔组织),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放射敏感性(DNA>mRNA>rRNA和tRNA>蛋白质)。

儿童在牙齿未发育完全时接受30Gy以上的放射,牙齿的发育就会迟缓或停止,同时颌骨的发育中心亦受损伤,致使颌骨短小。

成人颌骨受总剂量超过65Gy照射时,可发生放射性骨坏死。

临床应每年定期检查X线机的性能。

研究表明,在怀孕后的最初3周内对胚胎的照射大概不致引起活产儿的确定性或随机性效应

平均骨髓效应剂量(meanactivebonemarrowdose):

是指平均对整个骨髓放射的剂量。

用圆遮线筒拍摄全口21张口内片所致的平均骨髓效应剂量为0.142mSv;采用矩形遮线筒拍摄1张根尖片为0.06mSv,一张全景片为0.01mSv,一张胸片为0.03mSv。

第三章口腔X线检查的防护

★★放射防护的三个原则、四项注意

【三个原则】:

实践的正当性、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个人剂量的限制(职业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不应超过20mSv,普通人员不超过1mSv)

【四项注意】:

减少照射时间、屏蔽防护、减少无效射线量、距离防护

(甲状腺铅领可减少50%,铅橡胶裙可减少98%)、(100mA以下X线机的机房不少于24平方米,200mA不少于36平方米。

摄影机房中有用线束朝向的墙壁应有2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其他壁应有1mm)、(工作人员所用的X线机曝光开关电缆长度不得小于2m。

若X线机的最高管电压为60kV或以下时,焦点距患者皮肤不得小于100mm;管电压在60kV以上时,则不得少于200mm)

第四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正常影像

CBCT——优点(采用锥形束X线扫描,显著提高X线的利用率,对人体辐射小;只需旋转360度即可获取重建所需的全部原始数据;用面状探测器采集投影数据可以加速数据的采集速度;最小层厚为0.125mm;很高的各向同性空间分辨率)缺点(平板探测器成本较高;更大面积的平板探测器目前还在发展之中,目前尺寸已可达43cm×43cm;对系统噪声和散射线的抑制以及算法更优化有待提高;密度分辨率亟待提高)

X线平片检查——包括口内(根尖片、合翼片、合片)和口外片

根尖片:

分角线投照技术、平行投照技术

(1)、分角线投照技术——操作简便,图像会失真

■三个位置

A、头位:

1)头部矢状面与地面垂直2)投照上颌后牙时听鼻线与地面平行;投照上颌前牙时,头稍低,使前牙的唇侧面与地面垂直3)投照下颌后牙时听口线与地面平行;投照下颌前牙时,头稍后仰,使前牙的唇侧面与地面垂直。

B、片位:

被拍牙要放在X片中间,牙合平面与片边缘平行并距边缘7~10mm。

前牙竖放,后牙横放。

成人全口牙片为14张分配法,儿童为10张分配法。

C、X线中心线位:

应通过牙根中部。

投照上中切牙通过鼻尖、中切牙及侧切牙通过鼻尖与侧鼻翼中点、上尖牙通过侧鼻翼、上前磨牙及第一磨牙通过颧骨前方、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通过颧骨下缘。

投照下颌牙时,X线中心线均在沿下颌骨下缘上1cm的假想连线上,然后对准被检查牙的部位摄入。

如遇腭部较高或口底较深的患者,X线中心线倾斜角度应减少;而全口无牙、腭部低平、口底浅的患者,倾斜角度应增加;儿童牙弓尚未发育完成,腭部低平,角度应增加5-10度。

■二个角度

垂直角度:

X线中心线与被检查牙长轴和胶片之间夹角的分角线的角度。

如为锐角,影像则会拉长,如为钝角,牙齿的影像会变短。

水平角度:

X线中心线向牙近、远中方向所倾斜的角度。

X线水平角度必须随患者牙弓形态进行调整,使X线与被检查牙的邻面平行,以避免牙影像重叠。

■一个条件:

即牙片拍摄的曝光条件。

(2)、平行投照技术——X线胶片与牙长轴平行放置,投照时X线中心线与牙长轴和胶片均垂直。

优点:

牙变形最小缺点:

要求使用持片器和定位指示装置,操作比较费时。

★★根尖片的正常影像

釉质:

影像密度最高,由合面和切缘向侧方至牙颈部逐渐变薄,终止于牙颈部。

牙本质:

影像密度较釉质稍低

牙骨质:

只有当牙骨质增生时,才能看到牙骨质

牙髓腔:

上颌呈圆形或卵圆形,下颌磨牙髓腔似H形

⑤牙槽骨:

上牙槽骨密质骨薄松质骨多,骨小梁呈交织状,X线显示为颗粒状影像;下牙槽骨密质骨厚而松质骨少,骨小梁呈网状结构。

⑥骨硬板:

即固有牙槽骨,为牙槽窝的内壁,围绕牙根,X线上显示为包绕牙根的、连续不断的高密度线状影像。

⑦牙周膜:

X线上显示为包绕牙根连续不断的低密度线条状影像,厚度约0.15-0.38mm。

Burnout征象:

有时牙颈部近中或远中因投照技术问题造成低密度影像,位于釉质和牙槽嵴顶之间,称为牙颈部Burnout征象,为正常表现,勿与根面龋混淆。

★★如何区别上下颌牙片

髓腔形态:

上颌呈圆形或卵圆形,下颌磨牙髓腔似H形

牙槽骨形态:

上牙槽骨密质骨薄松质骨多,骨小梁呈交织状,X线显示为颗粒状影像;下牙槽骨密质骨厚而松质骨少,骨小梁呈网状结构

牙根数目:

上颌第一磨牙多为三个根,下颌多为两个根

解剖结构:

上颌切牙位根尖片常见切牙孔、腭中缝、鼻腔及鼻中隔;上颌磨牙位根尖片常见上颌窦底部、颧骨、喙突、上颌结节及翼钩等结构。

下颌切牙位根尖片常见颏棘、颏嵴、营养管等结构;下颌前磨牙位根尖片常见颏孔;下颌磨牙位根尖片常见下颌骨外斜线、下颌管及下颌骨下缘等结构。

■合翼片——可同时显示上下牙的牙冠及牙槽嵴顶

■上颌前部合片——可显示上颌前部全貌,常用于观察上颌前部骨质变化及乳恒牙情况

■上颌后部合片——可显示检查侧上颌后部影响,包括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牙槽突和该侧上颌窦底部。

常用于观察一侧上颌后部骨质变化情况

■下颌前部合片——可显示下颌颏部影像。

常用于观察颏部骨折及其他颏部骨质变化

■下颌横断合片——常用于检查下颌体部骨质有无颊舌侧膨胀,也用于辅助诊断下颌骨体骨折移位以及异物、阻生牙定位等。

如欲观察下颌下腺导管结石,则需以投照软组织条件曝光

■华特位片——又称鼻颏位。

使颏部靠暗盒下缘,头后仰,使外耳道上缘与外眦的连线与胶片成37度。

主要用来观察鼻窦的情况,特别是上颌窦影像显示最佳。

在2岁时上颌窦才能在X线上显示;筛窦在6岁以后进行X线检查才有价值;额窦在6-7岁在X线上可以显示;蝶窦在3岁以前很少显示。

■颧弓位片——主要用于检查颧骨及颧弓骨折

■下颌骨侧斜位片——可清楚显示下颌骨体磨牙区及下颌升支。

观察此片时需注意咽腔呈低密度、宽而整齐的影像与下颌升支重叠,不要误诊为骨质破坏。

常用于观察下颌骨体、升支及髁突的病变。

■下颌骨后前位片——常用于双侧对比观察下颌升支各部病变

■下颌骨开口后前位片——常用于观察双侧髁突内外径向的病变

■下颌骨升支切线位片——常用于观察下颌升支外侧密质骨膨出、增生及破坏的情况

第五章牙及牙周疾病

浅龋:

只累及釉质牙骨质,邻面牙颈部的龋坏需用X线检查,表现为圆弧形的凹陷缺损区

中龋:

进展至牙本质浅层,有的表现为圆弧形凹陷缺损区,有的表现为口小底大的倒凹状缺损。

在龋洞底相应的髓室壁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故洞底的边界清楚

深龋:

进展到牙本质深层,接近髓室

继发龋:

充填物的窝洞边缘,牙体组织破坏形成密度减低的不规则窄缝,边缘常不光滑。

牙髓病——包括牙髓充血、牙髓炎、牙髓变性、牙内吸收和牙髓坏死。

◆牙髓钙化:

髓石(髓腔内高密度影,髓腔界线可分辨)弥散性钙化(髓腔界线不能分辨)

◆牙内吸收:

可见髓腔扩大呈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发生于根管者有不规则的扩大影,

髓室壁或根管壁变薄。

常伴根尖周病变。

★★根尖周脓肿、根尖周肉芽肿、根尖周囊肿的鉴别诊断

(1)根尖周脓肿:

边界模糊,形状不规则,病变周围无硬化边缘

(2)根尖周肉芽肿:

圆或较圆直径<1cm,边界清楚,周围无骨白线

(3)根尖囊肿:

圆或较圆,边界清楚,周围骨白线(当囊肿继发感染,骨白线可消失)

致密性骨炎(condensingosteitis):

是指根尖周组织受到轻微缓慢持续性刺激产生的一种骨质增生的防御性反应。

X线表现为骨小梁增多增粗,骨质密度增高,骨髓腔变窄甚至消失,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分界。

牙骨质增生(hypercementosis):

由慢性炎症、创伤或其它不明原因刺激,使牙骨质沉积活跃所致。

X线表现为牙根整个增粗或末端呈球形膨大。

阻生牙(impactedtooth):

牙齿不能萌出至正常位置的都称为阻生牙。

阻生牙以下颌第三磨牙最常见,易引起冠周炎甚至间隙感染。

★★阻生牙X线检查目的:

阻生牙的位置

阻生牙的方向

阻生牙本身状况

阻生牙牙根数目及形态⑤阻生牙与邻牙的关系⑥牙根与下牙槽神经管的距离和磨牙后间隙的大小

牙槽骨吸收——水平型吸收、垂直型吸收、混合型吸收。

轻度(牙槽嵴吸收少于牙根1/3)中度(牙槽嵴吸收大于牙根1/3小于1/2)重度(牙槽嵴吸收大于牙根1/2)。

测定牙槽嵴高度,X线上以牙颈下1mm为标志。

牙脱位——轻度合向脱位者,牙周膜间隙增宽,切缘超出邻牙切缘;嵌入性牙脱位,牙周膜间隙消失,切缘低于邻牙切缘。

牙折——根折多见于根尖的1/2或1/3。

牙折线在X线片上表现为不整齐的线状透射影

牙根折裂——早期仅见根管影像局部或全部变宽

第六章颌面骨炎症

牙源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分为中央性和边缘性。

骨骼脱钙量达30%以上时X线片才能显示其病理改变,故发病10天后X线片才出现异常表现

死骨:

指坏死的骨质从颌骨逐渐分离而形成的不规则致密团块。

X线表现为密度较高且界限清楚的病变

线状骨膜反应:

骨内的脓液穿破密质骨至骨膜下将骨膜掀起并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跃而出现骨膜性新生骨,X线可见密质骨外有密度高的线条状影像,此即线状骨膜反应。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的X线表现

(1)弥散破坏期:

骨小梁模糊,弥散性点、斑片状破坏,骨膜反应

(2)病变局限期:

骨质破坏区和骨质硬化区同时存在,骨质破坏区中可见死骨

(3)新骨形成期:

病灶局限,周围骨小梁变粗、增多,死骨游离

(4)痊愈期:

骨质破坏区域已被修复

★★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与骨肉瘤的鉴别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骨肉瘤

病原牙

骨破坏边界

清楚

模糊

死骨形成

瘤骨形成

有,呈斑片状和日光放射状

骨膜反应

线状

袖口状

 

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病因:

冠周炎间隙感染→骨膜下脓肿→破坏骨密质→骨髓

X线表现:

下颌升支侧斜位片可见弥漫性的骨密度增高,其中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灶。

下颌升支切线位片则可见密质骨外有骨膜成骨,增生的骨质边缘一般较整齐,且升支外侧密质骨无明显破坏。

绝大多数病变表现为骨质破坏较局限,无死骨形成。

牙源性上颌窦炎——根尖片和华特位片。

根尖片可见病原牙根尖周骨质破坏,牙周膜及骨硬板影像消失或见牙槽窝与上颌窦相通、相应上颌窦底部骨质不连续及黏膜增厚。

华特位上可见患侧上颌窦密度弥漫性增高或气腔明显缩小,周围可见环绕窦壁的带状肥厚黏膜影像。

窦壁骨质无破坏。

急性期若窦腔内有积液,坐位投照时可见液平面;慢性炎症则可致窦壁骨质增生硬化

颌骨化学性坏死——三氧化二砷若封药时间过长,药量过大,封药不严,或髓底穿通以及药物渗出根尖孔都可造成骨组织坏死。

X片多见局部牙槽突破坏,密度减低,根尖周可见较大的密度减低区,周围界限清楚,可有死骨形成。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影像学表现

(1)牙及牙周:

放射性龋及牙周膜间隙增宽、骨硬板密度减低或消失、牙槽突吸收

(2)颌骨:

骨质弥散性疏松,进而有不规则破坏,呈斑点状或虫蚀样。

同时病变区有散在的增粗的骨小梁和密度增高的团块,无骨膜反应,有死骨形成但死骨不易分离

第七章口腔颌面部囊肿、肿瘤和瘤样病变

颌骨囊肿——分为牙源性和非牙源性

(1)牙源性囊肿:

根尖周囊肿、残余囊肿、含牙囊肿

残余囊肿:

X线特点是拔牙后的牙槽窝周围骨质区有低密度小圆形囊腔存在

含牙囊肿:

X线特点是颌骨中边缘光滑的类圆形透射阴影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未萌牙,所含牙的牙冠一般朝向囊腔,囊壁常包绕着此牙的冠根交界处,最好发于第三磨牙区(冠周隙一般为2mm左右,大于3mm有可能形成含牙囊肿,大于5mm诊断为含牙囊肿)

(2)非牙源性囊肿

鼻腭管囊肿:

病变位于上颌中线和左右中切牙牙根之间或后方,多呈心形低密度影。

中切牙牙根可被推开,但硬骨板和牙周膜的连续性存在

正中囊肿:

上颌或下颌中线区有囊状低密度影,与牙无关

球上颌囊肿:

上颌侧切牙和尖牙之间有倒梨形囊状透射区,并可见两牙根被推分开

良性肿瘤

(一)成釉细胞瘤——最常见的牙源性肿瘤。

主要由牙源性上皮残余、造釉器增生而成。

临床多见于青壮年,无性别差异。

下颌多于上颌、磨牙升支区多于前牙区。

分为多房型、单房型、蜂窝型、局部恶性征型

★★【X线表现】

(1)房室形态:

多房(大小相差悬殊)单房(可有切迹)

(2)颌骨情况:

唇颊侧膨隆、骨皮质不连续、骨皮质硬化

(3)牙齿:

可缺失、移位、含牙;牙根呈锯齿状吸收

(二)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有子囊有切迹易复发多发;可演变为成釉细胞瘤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症:

颌骨多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同时伴有皮肤细胞基底痣或癌以及其他异常则称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症。

X线表现中除颌骨多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外,尚有骨骼异常,如分叉肋畸形、脑镰钙化、蝶鞍韧带钙化、脊柱弯曲或椎体及其附件畸形等。

★★成釉细胞瘤与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鉴别诊断

成釉细胞瘤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房室形态

多房多见

单房多见

生长方向

无特点

沿颌骨长轴生长

膨胀情况

唇颊侧

舌侧

牙根吸收

锯齿状

少见,呈斜面状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颌骨内不规则低密度透射区,该区内含有不同形态的钙化物

牙源性腺样瘤——好发于20岁左右的女性,上颌多于下颌,尖牙区是好发部位。

X线表现为低密度单囊状病损,囊内有未萌出牙,以尖牙多见,与含牙囊肿相似。

牙源性钙化囊性瘤——内含钙化点,其他特征象成釉细胞瘤

牙瘤——牙瘤与囊肿并存时称为囊性牙瘤

1)混合性牙瘤:

多见于前磨牙和磨牙区,表现为颌骨内异常高密度团块状影像,分不出牙齿的形态,团块与正常骨之间有一条清晰的密度减低影为牙瘤包膜

2)组合性牙瘤:

多见于前牙区,表现为颌骨内有许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小牙堆积

可见团块或斑片状高密度影,可含牙。

边界清楚。

牙源性粘液瘤——多房密度减低区,分房形态各异,以网格状多见,有时可呈火焰状改变

骨化纤维瘤——以高低密度混合表现为主,边界清楚,可使下颌神经管下移

骨瘤——圆或半圆形突起,多发生在上颌结节、下颌角,无骨吸收和骨膜反应

恶性肿瘤

■颌骨继发性恶性肿瘤

1)牙龈癌:

颌骨扇形骨质破坏,牙齿可缺失或悬浮在软组织中,骨破坏边缘可清楚甚至硬化与肿瘤分化度有关,分化低虫蚀状破坏,广泛破坏可病理骨折

2)上颌窦癌:

窦内密度增高、软组织影像突入窦腔、窦壁骨质不连续骨质破坏

上颌窦癌有时要与上颌窦炎性病变做鉴别,其要点为:

上颌窦癌多有窦壁的溶解吸收,炎症很少有;上颌窦癌一般有造影后增强表现,炎症很少有。

■颌骨原发性恶性肿瘤

1)原发性骨内鳞状细胞癌——下唇麻木和神经疼痛为其侵犯神经的早期症状。

主要表现为低密度溶骨性破坏,边缘凹凸不平呈虫蚀状,一般无新骨反应性增生和死骨形成

2)骨肉瘤——成骨性骨肉瘤、溶骨性骨肉瘤、混合性骨肉瘤

Codman三角:

增生特别迅速的骨膜反应,被肿瘤突破并遭到破坏,其残端投影呈袖口状,称为~。

多见于骨肉瘤。

■颌骨转移性恶性肿瘤——常见乳腺癌、肺癌。

核素扫描对转移性肿瘤检查有较高诊断价值

第八章颌面骨骨折

★★骨折的基本X线表现

(1)骨折线:

是颌骨中出现透光线(黑线),线状或锯齿状,宽度、形态不一

(2)异常致密线:

骨折两断端相重叠时可见,多见于嵌入性骨折

(3)骨小梁扭曲紊乱:

见于骨松质、牙槽骨骨折。

(4)游离碎骨片:

多见于粉碎性骨折。

(5)压缩变形:

髁突骨折常表现有髁突变形,上颌骨颧骨骨折可见上颌窦变形和积液。

(6)骨缝分离:

常见为骨缝裂开

★★骨折X线片观察要点:

骨折的部位与数目、骨折的类型、骨折的移位、骨折线与牙齿的关系、骨折线与正常骨缝及营养管的区别

颌骨骨折1~2个月后,临床见骨折已明显愈合,但愈合的组织尚未钙化,X片上不能显示骨折愈合。

一般在3~6个月方可见骨性愈合的X线征象,儿童2个月或更短时间内便可显示。

由于颌骨的血运丰富,伤后愈合较快,如不及时复位,上颌超过2~3周、下颌超过4周,则复位相当困难。

骨折的好发部位:

(1)上颌:

首选华特位,腭骨骨折则可用上颌合片

LefortI:

骨折线从梨状孔下部,经牙槽突基底部,向后至上颌结节呈水平延伸至翼突

LefortII:

骨折线横过鼻背,通过眶内下、眶底、经眶下缘、颧骨下方向后达翼突

LefortIII:

骨折线横过鼻背、眶部、经颧骨上方达翼突,常伴有颅脑损伤及颅底骨折

(2)下颌:

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突

(3)颧骨:

三处骨缝,首选华特位

(4)颧弓:

颧弓有一线、二线、三线骨折

(5)牙槽突骨折:

以根尖片和合片最常应用

第九章系统病在口腔及颅颌面骨的表现

朗格汉斯组织增生症——嗜酸性肉芽肿、汉-许-克病、莱特勒-西韦病

【临床表现】

1)嗜酸性肉芽肿:

5-10岁男性儿童多见,病变多发生于骨内,颅骨最常受累,内脏器官很少受累,一般无全身症状。

预后最好

2)汉-许-克病:

2-6岁儿童多见,除可累及骨骼外,常可累及内脏器官

三联症:

颅骨缺损、尿崩症、突眼征,为汉-许-克病的典型表现。

3)莱特勒-西韦病:

2岁以下儿童多见,广泛累及内脏器官,有严重的全身状况,预后最差。

【X线表现】

①颅骨改变:

穿凿样骨质缺损,最常累及额骨,一般无骨硬化

②颌骨改变:

以下颌骨多见,分为牙槽突型和颌骨体型。

在骨病损边缘从无硬化发展为出现硬化,从清晰锐利变得模糊不清,或骨病损内从无骨小梁结构发展为出现骨小梁结构时,均提示骨病变最终将会愈合

漂浮征:

牙槽突骨质破坏严重时,牙完全埋没于软组织中,可明显移位,这一征象称为~

③肺部改变:

汉-许-克病和莱特勒-西韦病常存在肺部损害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dysplasia):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肿瘤性、错构性发育疾病,又称为骨纤维结构不良。

其特征为正常骨组织被纤维骨组织所替代。

分为单骨性和多骨性。

【X线表现】

①透射性改变:

单囊性密度减低影有硬化边缘和无硬化边缘、多囊性密度减低影

②阻射性改变:

橘皮样型、毛玻璃样型、硬化型

③透射与阻射混合性改变:

最常见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骨化纤维瘤进行鉴别诊断。

骨化纤维瘤一般有清楚的界限,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无明显边界;下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发展较大时,可使下颌管向上和外侧移位,而骨化纤维瘤一般使下颌管向下移位。

Albright综合征:

多骨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合并有皮肤淡咖啡样色素沉着及性早熟时,称~

第十章唾液腺疾病

唾液腺造影:

(1)适应证——慢性炎症、舍格伦综合征、良性肥大、阴性结石、导管先天异常、涎瘘、腺外疾患、腺内肿瘤

(2)禁忌证——急性炎症、碘制剂过敏、阳性结石

造影剂:

1)60%泛影葡胺——优点:

流动性好,容易充盈在细导管内;缺点:

对比度差。

常用于怀疑S.S患者的检查。

腮腺1.5ml颌下腺1.0ml

2)40%碘化油——优点:

对比度好;缺点:

流动性差,不易排出,对S.S患者有害。

常用于怀疑儿复腮、腺体良性肥大、涎瘘、腺内肿瘤等疾病的检查。

★★腮腺造影的正常图像

(1)侧位片:

导管逐级分枝,形如叶脉,副腺体位于导管上方,腺泡呈云雾状充盈。

儿童分枝导管可不显影,15岁后发育完成。

老年人导管张力下降,可变宽,呈蜿蜒状

(2)后前位片:

腺体紧贴下颌升支外侧,上下两端较薄,中间稍厚,外缘呈整齐的弧形,腺泡影像分布均匀。

主导管呈横“S”,腺门距升支1-1、5cm

(3)功能片:

造影后柠檬酸刺激1分钟,5分钟后摄片。

分泌正常时造影剂应全部排空

颌下腺造影的正常图像:

副腺体位于导管下方,腺体呈倒梨形,轴柄角90~120度。

迷走涎腺(aberrantsalivarygland):

指涎腺的部分始基异位于正常情况下不含涎腺组织的部

位,而正常涎腺可存在。

迷走涎腺无导管系统,可形成涎瘘。

静止性骨腔(staticbonycavity):

在下颌骨体内偶见涎腺组织,通常穿过舌侧密质骨,以蒂与正常颌下腺或舌下腺相连,称为静止性骨腔或Stafne骨腔。

X线表现为卵圆形密度减低区,通常位于下颌管与下颌下缘之间、下颌角的前方。

涎石症——以下颌下腺最多见

■颌下腺:

结石在导管前段者,用下颌横断合片;导管后段或腺体内者,用颌下腺侧位片。

■腮腺:

结石在导管前段者,用口内含片;导管后段者,用鼓颊后前位片。

阳性结石:

X线片即可检出。

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高密度影,沿导管走形方向及位置排列。

阴性结石:

X线片不能显示,需造影检查。

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其远心段导管可见扩张。

涎瘘——腺瘘(导管系统完整,造影剂自腺体部外漏)和管瘘(造影剂自主导管破损处外漏)。

腺体良性肥大——形态多正常,体积明显增大,排空功能迟缓。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造影表现

1)主导管大多正常2)分枝导管因尚未发育成熟,显像稀少3)末梢导管点状、球状扩张,呈“桑葚征”4)排空迟缓5)造影表现完全恢复正常一般在临床痊愈后若干年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造影表现:

主导管扩张,呈腊肠状改变,但管壁光整。

晚期也可以看到末捎导管扩张,即“点扩”的征象。

涎腺肿瘤——腮腺占80%,浅叶首选B超、深叶首选CT、MRI

■B超表现:

1)良性肿瘤:

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光滑,内部回声均匀2)恶性肿瘤:

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内部回声高度不均匀,可见多数簇状强回声或靶状回声3)Warthin瘤内部低回声区被线状强回声分隔成网格状

■MRI对涎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1)观察面神经2)观察涎腺相邻结构是否受到侵犯3)观察颈淋巴结

■CT对涎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1)区分腮腺肿瘤来自深叶或咽旁2)静脉增强可区分血管性结构与周围淋巴结与肿瘤鉴别3)区分密度增高与肿瘤密度相近的老年人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