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城市历史演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6187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封城市历史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开封城市历史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开封城市历史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开封城市历史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开封城市历史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封城市历史演变.docx

《开封城市历史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封城市历史演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封城市历史演变.docx

开封城市历史演变

 

开封:

历史上的一个繁华梦

 

 

开封城市建设历史演变

 

班级:

0809072班

小组成员:

王秋艳080907227

徐倩倩080907235

张晓慧080907243

 

开封:

历史上的一个繁华梦

----------------------------------------------------------------------------------------------------------------------

 

开封城市建设历史演变

论文摘要

关键词:

北宋都城、汴京、城市建设、开封、发展演变

摘要:

开封位于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中游豫东平原的南岸,又名汴梁,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七朝故都”由此而来。

她在历史上有过启封、大梁、浚仪、东京、汴京、祥符等名称。

北宋东京城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一种特殊类型,在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有着非凡创造力和顽强生命力的开封,在经历了一段历史的繁华梦后,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走向落寞。

现如今,在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浪潮下,开始苏醒。

正文:

开封附近是我国古代文化最先发展的地区之一。

开封由魏朝发展以来,在北宋时期达到历史顶峰,成为名盛一时的城市。

然而经历了近两个世纪如诗如梦的繁华岁月,古都开封终于走完了自己城市发展史中最令人神往的路程。

由开封在历史上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分为三个级段对开封进行分析。

萌芽时期(北宋以前)

据正史记载,开封城出现在春秋郑庄公时代(前743——701年)。

 战国时代,七雄逐鹿中原。

地处关中的秦国逐渐强大,六国莫不懔然。

为避强秦压迫,原在山西安邑建都的魏国,于公元前364年迁都大梁,并筑大梁城。

从此给了开封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开封也从此成为一国之都。

这在开封的城市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

公元前225年,秦大将王贲攻魏,决河水以淹大梁。

三月城破,魏亡,大梁毁坏殆尽,一代名城付之流水,只有梁惠王的故冢(在今中牟县境内)成为古大梁城的见证。

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封子刘武为梁孝王,先都开封,后迁商丘。

南北朝时,开封先后改称梁州、汴州,由县治改为州治,沉寂了数百年的开封重又发展起来,成为北魏对南朝作战的水运交通线上的八大仓库之一。

隋炀帝时期开凿的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

大运河的中段就是沟通黄河与淮河的汴河。

开封位于汴河要冲,又是隋东都洛阳的门户,得此良机,城市迅速发展,商业日渐繁荣。

进入唐代,开封更成为水陆都会,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五代时,北方连年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中心南移,运河漕运的地位上升。

开封地处漕运要冲,促进了开封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开封成为全国统一的都城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开封成为世界名都的帷幕终于拉开了。

五代时期除后唐定于洛阳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均把国都定在开封,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说明此时的开封正式取代长安、洛阳而成为全国政治、军事中心。

梁都开封完成了中国政治中心由西部山区向东部平原地区转移的历史进程,对开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

他三次征南唐,得“淮南十四州”土地,恢复了江淮漕运,大兴水利,使开封经济在战乱后得以恢复。

显德二年(955),又发民夫10万在原汴州城的外面筑开封外城,一年筑成,形成开封城墙的格局。

以后历代都在此基础上进行修复整建。

同时,柴荣还下令拓宽路面,使开封市容为之一变。

由以上城市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受当时水源及交通因素影响,城市选址往往选择水陆交通要冲。

而在整个隋唐时代由于大运河是国内主要的经济命脉,汴州(开封)为大运河与黄河相交处,大量漕运在此转运,逐渐成为工商业交通的重镇。

在五代时期,开封成为其首都,人口增加很快,城市居住很拥挤,矛盾更突出,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对城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其重要结果有:

1、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新扩建部分是原来城市用地的四倍;

2、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

3、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

4、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

这个改建计划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城市规划制度的束缚,而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以往都市规划大有不同。

这也为北宋东京的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鼎盛----没落时期

北宋时期的开封城,是从唐、五代时代直接发展改建而来的。

北宋王朝的首都,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北宋统治阶级利用大量钱财,从事开封的建设,使这座封建城市在各方面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使得宋时期的开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城。

由北宋东京的城市规划和北宋东京布局的规划思想(“象天设都”与勘舆学)来看,开封于当时在城市城郭之制、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有了更为成熟的城市规划建设。

(一)、城郭之制:

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城市建设制度。

对于开封而言,北宋时期的东京,发展为外城、内城、皇城与宫城四套城,达到了“套院”结构的极限。

1、外城:

又称新城或罗城。

外城是开封最外面的一道城墙,周长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

它是在后周时期创建的那条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城墙的基础上,扩展起来的。

外城的外边,有一条城壕,称为护龙河。

河阔十余丈。

“壕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

”在外城上,建有各种防御设备,并注意城墙的维修。

“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阴。

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库,贮守御之器。

有广固兵士二十指挥,每日修造泥饰。

专有京城所提总其事。

”外城的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

2、内城,东京的内城,又称旧城或里城。

内城周长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

北宋东京最里面的一道城墙是宫城,周长五里。

这座宫城,是在唐朝宣武军节度使治所的位置上建筑起来的。

北宋时期,内城作为拱卫皇城的第二道屏障,亦受到宋廷的重视,四隅曾建有角楼,并多次贴补和增修。

内城城门外,由于人口稠密,市井繁闹,成为瓦子的主要分布地。

如景龙门外州北瓦子,梁门外的州西瓦子,保康门外的保康门瓦子,旧曹外的朱家桥瓦子,新门外的新门瓦子。

众多的瓦子之所以选在内城城门外,因为这些场所在修筑新城以前,为外来工商业者的聚集与出入之地。

新城修筑后,这里仍有吸纳外来流

动人口的空间,并随着整个采东京经济的繁荣,其娱乐、文化功能日益增强。

宋内城外尚围以城濠。

我国古代城墙,往往是取濠之土以筑城,故城濠并称。

因此,宋内城城濠也应产生于唐代修筑汴州城时。

3、皇、宫二城

北束东京皇宫,来源子唐汴州宣武军肯度使衙署。

后粱建都开封后,改为建昌宫,后晋更作大宁宫。

至后周时期,逐步形成了开封皇、富二城相套的平面格同。

这种格局,直接影响了金中都和元大都,并波及到明清北京紫禁城,从而成为研究中国都城发展史的一个热点。

皇宫四面共辟六门,其中南墙三门,中日宣德门,左口左掖门,右日右掖:

东墙为东华门;西墙为蓖华门;北墙为拱辰门。

东京的内城,在外城中央,略偏西北一点,宫城又在内城中央,略偏西北一点。

宫城中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对称的,排列得很整齐。

在修建的时候,赵匡撒就要求“诸门与殿,须相望,无得辄差。

”“故垂拱、福宁、柔义、清居四殿正重,而左右掖与升龙、银台等诸门皆然。

”,在宋皇、宫二城的关系上,是前者从东、两、南三面包围后者。

(二)水系:

自古以来,开封周围的河道众多,见诸《水经注》的有黄河、济水、颍水、汝水、京水、洧水、泗水、淮水等。

另外,据《元和郡县志·河南道三、四》记载,开封周边的河流还有涡河、索水、涣水、濮水、搬水、睢水等小河道。

而贯穿宋东京城的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河,前三河曾被赵匡胤喻作“三带”,向吴越王钱傲夸耀。

这些河流,除用作漕运外,亦有排水与美化城市环境之功能。

其中汴河横穿城市东西,而且是南北大运河的一部分,是城市供给商业经济的主要交通路线。

汴河的通畅和淤塞,对城市发展繁荣关系至为密切。

其次,金水河从西北方向西北水门进入,通过内城护龙河于宫城相交。

五丈河向城东北方向流出,从宫城护龙河流向东北,从东北水门流出。

这两条河都和全城护城河相交,构成水网体系。

(三)街道:

街道,作为构建城市的空间结构。

是对不同层面的社会生活进行联系与疏导的手段,显示着人们活动的方向与动线。

它还具有空间界定的功能,有时其本身即是城市生活场景的标志。

街道,作为一种城市纹理,有学

者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

自由式纹理、棋盘式纹理、环形放射式纹理和混合式纹理。

而宋东京城街道纹理为混合式的,以棋盘式为主,附以环形与斜线。

1、街道框架:

宋东京城的街道,四通八达,所谓“城中则有东西之阡。

这些街道主要包括东、西、南、北四条御街,还有贯穿城区的三条大街.如卫州门至戴楼门大街、陈桥门至陈州门大街及万胜门至新曹门人街。

以此骨干街道为依托,尚有众多的次要街道或街巷。

首先看南向御街。

它是宋东京城的南北中轴线,北起皇城止南门宣德门,穿过州桥、内城正南门朱雀门、龙津桥,止于外城南薰门,是皇帝祭祀太庙、南青城祭天及游幸玉津园的通道与这道南北御街相连的,还有皇宫南侧的东西大道。

此大道亦宽百余步,南侧有御廊,“御廊对皇城,俱东出,廊所二百余间,过左掖门,至皇城东角楼,廊亦如画”。

,虽是写于乾道六年(1170年),但应是北宋时旧迹。

这样.就构成了皇城宣德楼前的“丁”字形广场。

这里是展示皇家权力及尊严之场所,这一“丁字形”广场,处于宋东京城的中心,“城市中心是以它本身的地位而产生的一个构图。

其次,东向御街。

是皇帝巡幸京师东御园宜春苑的通道。

它从州桥向东,经汴河北岸大街,出里城旧宋门,直至外城新来门

第三,西向御街。

是皇帝巡幸西郊金明池及琼林苑的通道。

它从卅I桥向西,经曲院街,过旧郑门,直抵新郊门。

第四,北向御街。

是皇帝巡幸北郊瑞圣园的通道。

它从皇城宣德fJ向东经土市子街,折北经马行街,过旧封丘门,直至新封丘门。

总之,宋东京街道是混合式的,以棋盘式为主,附以环形与斜线,构成上颇具特色的变通系统。

历史的发展看,宋东京混合式街道的出现,标志着方格网状城市空间格局的终结。

这种网状格局,来源于我国商周时期由阡陌和沟洫所划分

的方块井田。

而这种封闭性的布局,是与商品经济相对薄弱相适应的。

宋东京城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街市的普遍,加之四河贯城的地理状况,混合式街道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2、“侵街”现象:

所谓“侵街”,就是突破坊墙,在街道上建造房屋,这是里坊制度破坏的体现。

宋东京的“侵街”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街市的--种适应。

而是冈为多年的侵街,以至丁出现了“坊无广巷,市不通骑””的局面。

至北宋末年,从张择瑞《清明上河图》上看,沿街建筑鳞次栉比,应是多年“侵街”行为的结果。

3、街道景观:

街道既是构成城区的框架,具有交通的功能,也是人们观光、交谈的场所,其景观更是人们对城市形象晟直接、最便捷的感受。

在以唐长安城为典型的里坊制度下,街道两侧以坊墙围合,是一种单调、死板的景象。

而宋东京城,随着开放的街市制的形成,邸店、商铺夹街而立,人流、物流充斥其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泼、多彩的街道景观,是研究整个城市布局不可忽视的方面。

现以御街为主,将宋东京的街道景观大致分为四种:

a、界面以御廊、店铺为主的中轴御街

b、一面临河的东向御街

c、两侧为商铺的马行街

d、内环路

(四)城市绿化:

开封在周世宗改建时,已非常注重城市绿化。

到北宋时期,开封城建成了一些美丽的景观。

其中,汴京八景非常有名:

“金池过雨”、“州桥明月”、“相国霜钟”、“汴水秋风”等等。

此外还有许多皇家园林,如万岁山、金明池等等。

开封常因洪水泛滥成灾,所以城外汴河有堤,还有水利工程引入宫室绿化用水。

(五)商业和娱乐空间:

北宋东京城,“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为当时世界东方的大都会。

城内打破了坊市之间的界限,商业店铺和邸店充斥大街小巷。

并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区。

商业活动集中在“南河北市”及东、西市。

这里的“南河北市”,是指东京城南的汴河沿岸及城北马行街、潘楼街一。

北宋时期的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北宋在娱乐发面表现突出的是瓦肆的出现。

瓦肆,又称“瓦子”、“瓦舍”,是一种人型综合性演艺场所,是起源于北宋的一种专门的娱乐空间。

综上所述北宋东京的城市建设,对于其规划要点可概括为以下:

1、平面不方整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

2、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3、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以及瓦子的出现。

4、破除坊里制,转向开封的街道制。

5、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另外,北宋东京在城市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有:

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

2、街道千步廊,景观好。

3、街巷制代替坊里制。

4、城市管理完善(福利院、卫生所设施防御的建设)

总而言之,北宋东京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为城市发展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代表。

商品经济的兴起,打破了隋唐都市里坊分离的封闭式结构,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带来了东京城全城皆市的格局。

宋代以前都市的那种以政治为核心,居民完全附庸于皇权而存在的局面不复存在了。

 作为文化的里程碑,东京文化最终完成了自汉唐以来的中外文化撞击、融合的过程,并为中国市井文化的崛起,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开端。

一代东京文化的兴起,标志着黄河文化的第三大高峰——东京文化在关中文化、伊洛文化后正式形成。

以此为标志,中国文化步入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之中。

由北宋东京在政治空间、礼制空间、商业空间、宗教空间、文化空间、娱乐空间等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我们不难看出,北宋时期的东京城的确使开封这座古城达到了历史上最繁华的时期,在中国城市建设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得益于黄河充足的水源而发展而来的开封城,在北宋以后的历史中,又受害于其频繁的决溢、泛滥、改道,使得名盛一时的汴京逐步走向了落寞。

当然,开封的没落也离不开政治原因,由于明清时代的战争给开封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人口,几乎死尽;整座城市,淤于地下。

如此浩劫,空前绝后。

随着明朝的覆灭,繁华的开封已不复存在,只留下高耸的铁塔、繁塔和延庆观,作为古代开封存在的见证,诉说着沧桑的东京繁华梦。

总之,兵灾、战祸、黄水,成为开封的大劫难,也使得开封由鼎盛时期逐步走向了没落。

新发展时期

开封城市的历史发展,即得益于黄河充足的水源,又受害于其频繁的决溢、泛滥、改道。

也是因此,我们看到了一座古城是怎样由于河流的影响从贫凡走向繁荣,最终有落寞的的过程。

可见,在古代水利交通完全可以成就一座城市亦可以毁灭她。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为黄河的趋利避害提供了先决条件。

经不断治理,如培修加固堤防险工,修建虹吸涵闸工程等,从而扭转了黄河频繁决口的险恶局面。

开封城和整个开封市基本上脱离水患,城市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建设条件也大大得到改善。

现在的开封市格局是由一个中心集团(大堤以内)和两个边缘组团(杏花营组团和边村组团)构成。

中心组团又分为四个区,旧城区,西区,东区,铁南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继承了古代城郭制中的方城学说,但又有起自己独特的特征。

相比于古代受河流交通的限制,现代的开封城可谓是交通方式多样,便捷快速。

相距全国交通中心省会郑州仅70公里,境内公路、铁路、民航交通十分便利,城市可进入性较强。

陇海铁路、国道310高等级公路经开封贯通东西,连接黄河沿线诸省市,开封也是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106国道经开封黄河大桥纵越南北,新近规划并将投入建设的北京至深圳高速公路经过开封全境;开封至郑州、洛阳、三门峡、商丘有高速公路相连,构成郑、汴、洛黄河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

开封距新郑国际机场现有道路里程为69公里,仅有55分钟车程;我国东西部的主干铁路──陇海铁路途经开封站。

经开封火车站可直达上海、北京、连云港、青岛、西安、西宁、乌鲁木齐等地。

这样的交通条件决定了她在现代的交通运输中一成不变的枢纽作用。

建国以来开封市制定了一系列规划方案,其规划要点有:

1、根据开封的地理环境、城市基础状况,适合发展轻重工业中等城市,城市人口近期目标40万,远期50万。

2、确定工业区和生活区的大致分布位置,城市规划用地每人按70平方公尺计算。

3、城墙是封建时代的遗物,是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堡垒,除有碍交通外已毫无用途。

因此,应把东、南、西南三面城墙拆除,填平附近坑塘洼地,扩大生活居住区,仅留北面、西北面城墙,防御风沙。

4、对于名城保护规划中的旧城改造方面,应贯彻“加强维护,合理利用,适当调整,逐步改造”的原则,对有害工业严格控制,逐步安排搬迁。

5、确定滨河路、解放路、东西大街、北环路、东环路等七十多条主次干道进行扩修和改造,并开辟自行车专用道路系统。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开封市的环境卫生工作十分重视,把它摆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

首先建立清道队,逐步建成统一的庞大的环卫队伍,据1984年底统计,整个环卫部门包括处机关共有职工1034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61人。

在建立队伍的同时,不断建设、添置和改进环卫设施,逐步改建旧厕所、建造新厕所、更新垃圾箱和果皮箱,截止1985年底,全市共有厕所13205座,大街干线共有垃圾箱500个。

机动车达50部。

每日市区大街干道早上、中午、下午共洒水三遍。

为了加强环卫管理,市政府还规定将街道卫生管理和清扫列入沿街单位或住户的门前三包之内容。

街道的清扫和垃圾的清运采取四定一包制,现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从河南省人民政府对开封市和汴西新区的定位我们可以了解到,开封在全省的核心地位正在加强。

中原城市群将构建一极两圈三层的总体框架,郑汴新区将成为全省的核心,是集经济增长,粮食生产,古城文化于一体的城市功能突出的复合型城区。

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意味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即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怎样在有限的土地上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城市建设中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相比于古代的城市扩建,现代的已经不完全是规模的扩张了。

这也是从古至今规划思想的一个重大转变。

古都开封四十多年来,在已取得巨大胜利的基础上,现在正按照《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战略目标,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向着高度现代化功能的历史古都这一目标而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张驭寰北宋东京城复原研究期刊论文建筑学报2000

3、曹洪涛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1995

4、(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5、田银生北宋东京街市研究1997

6、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7、开封土地规划局官方网站

8、万方数据库

9、超星数据库

10、XX文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