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鼓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6182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铜鼓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西铜鼓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西铜鼓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西铜鼓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西铜鼓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铜鼓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江西铜鼓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铜鼓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铜鼓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江西铜鼓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不同文明地区的相互碰撞和交流产生过不少历史人物和动人故事,下面的人物和事件中与大河文明和草原文明发生碰撞交流有关的是

①长城的修建②陶片放逐法③王昭君出塞④蒙古人西征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④

2.汤姆同学惊奇地发现:

欧洲的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大洋洲有新西兰(NewZealand),荷兰有西兰省(Zealand);美国有新奥尔良(NewOrleans),法国有奥尔良(Orleans)。

你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合理解释是()

A.地理形势相同B.殖民活动影响

C.关系世代友好D.文化传统相同

3.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的主张与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的主张相同之处是(  )

A.摆脱神的束缚B.提出天赋人权

C.要求民主自由D.肯定人的价值

4.《孟子·告子》记载: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初期的分封制B.西周末期王室衰微

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D.战国时期群雄并起

5.829年,日本记载:

“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

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

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

”该记载()

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

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6.圣旨诏书的开头语,常多“奉天承运”,梁山好汉也不得不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来做打家劫舍的事业。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中国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B.君权至高无上,可以无限扩张

C.君权神授理论已提出并得到社会认同

D.此种提法来源于道家的学说

7.

右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照片。

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

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宣统帝

8.比尔·盖茨是世界领先的计算机软件公司——市值数十亿美元的微软公司的创始。

截至2014年,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也是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从1998年到2010年他一直在《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榜上排名榜首。

1983年《人物》杂志的一篇文章称比尔·盖茨在软伯方面的功绩就像爱迪生发明灯泡一样重要。

这此表明

A.美国是拜金的国家B.美国人怀旧心理明显

C.科技既造福人类又创造财富D.比尔·盖茨的发明影响最大

9.某史学家说:

“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10.20世纪50年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外交实践有

①参加日内瓦会议②参加万隆会议  ③参加APEC会议④参加联合国大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1.195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

当时列入重点发展的项目主要有()

①航天技术②电子计算机技术③火箭和导弹技术④原子能技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2.列宁谈新经济政策时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这句话说明:

()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动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

C.苏俄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是为了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3.(25分)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l)依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

(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4分)

 

材料二1781年经13州批准的《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生效,标志着美国成为一个邦联制国家。

它规定:

“各州均保留其主权、自由与独立。

”但实践证明了它的不可行性,美国迫切需要新的政治制度挽救国家。

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它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模式,即联邦制。

明确提出了新的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四条基本原则:

分权原则;共有权原则;权力禁区原则;宪法至上原则。

1788年,新宪法经各州批准生效。

至此,联邦制在美国正式确立。

这一制度被人们认为是“自由和绝对统治之间最成功的调和”。

——摘编自张定河《美国联邦制的基本原则及其历史演变》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是“自由和绝对统治之间最成功的调和”。

(9分)

 

材料三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取得的最突出成就。

依据材料三,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特点。

(8分)

 

14.(12分)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曾经说:

“只有对经济体制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中外历史上的许多事例,都验证了林毅夫教授的这句话。

材料一:

在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苏联的故事》

材料二:

斯大林时代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实现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基本转变的飞跃前进的时代——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大国,它的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到了城市,一个制度化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形成了……苏联经济也一直以比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布热津斯基《大失败》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解读】图一:

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昭示那个时期的经济体制特色,颇具史料价值。

图二:

新中国第一张股票。

1983年7月8日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它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

此后,上市公司在中国纷纷涌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俄国实行的哪一经济政策?

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3分)

 

(2)材料二中的“社会主义体制”是指什么?

它对苏联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它所体现的中国经济体制调整与二战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3分)

 

(4)以上经济体制调整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分)

 

15、【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

……(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

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

“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物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材料一、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监管。

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①长城的修建是古代汉族王朝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略掠夺而建,③王昭君出塞反映汉

朝和匈奴民族的和亲政策,都体现了大河文明和草原文明发生碰撞交流。

②陶片放逐法属于雅典民主制

的内容,属于海洋文明,④蒙古人西征仅是蒙古族的向西扩张,两者未体现题意。

故选A

考点:

史学理论和常识·史观·文明史观(文明碰撞与交流)。

2.【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欧洲列强殖民

扩张的历史,所到之处打上殖民的烙印。

16--18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扩张的行列。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侵占殖民地时,为了表明该地成为自己国家的领土,基本都以本国的国名或城市名来命名,但为了区别原地名,都在前面加一个“新”字。

因此出现了新西兰、新奥尔良等等。

故选B。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殖民活动的影响

3.【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BC与古希腊人文主义不符,古希腊主要面对的并不是神的束缚,也未提出天赋人权和要求民主自由的主张,这三项都是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提出来的。

肯定人的价值是二者的相同之处,这是人文主义的核心。

考点:

人文主义

4.【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的意思是:

皇帝会定时巡查诸侯的领地,而诸侯就要面见天子,述职就是向天子陈述职守;有一次不朝见就要贬爵位,再不见就要收回他的领地,还不见就用军队去歼灭。

从“天子、诸侯”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在分封制下,被分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B、C、D均与材料不符,故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5.【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记载了唐代用水车灌溉农田,使得无水之地也可以耕种,其介绍唐代的此做法,说明了唐代的水车灌溉技术已经传入了日本,所以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唐代农业·水车灌溉技术的外传

6.【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新儒学。

汉代的时候,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展为新儒学,主张“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主张。

材料正是体现了“君权神授”这一思想。

故应选C。

考点: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君权神授”

7.【答案】B

【解析】

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在位的皇帝是咸丰帝。

8.【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题文的“比尔·盖茨是世界领先的计算机软件公司——市值数十亿美元的微软公司的创始。

截至2011年,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也是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告诉我们的信息是比尔·盖茨是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原因是他拥有世界领先的计算机软件公司,由此可以看出科技既造福人类又创造财富,ABD不和题意,故选C。

考点:

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

9.【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时间“19世纪中

叶”,联系所学可知内部事务万分火急,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因此这一时期“西方的挑战”主要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D项符合这一时代背景,故D项正确,A项错误。

BC项是在19世纪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10.【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①②项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参加的外交活动,分别是在1954年和1955年;故选A。

③是在1989年以后;④是在1971年后。

考点:

新中国的外交

11.【答案】C

【解析】航天技术是以后的目标,当时没有列入。

12.【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新经济政策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所以A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因

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临时的政策,所以B错误。

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所以D不符合史实。

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工业上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制度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13.【答案】

(1)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

(2分)

变化: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4分)

(2)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联邦地位高于州,同时各州也享有一定主权(或:

国家主权属于联邦。

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联邦和州政府都只拥有宪法列

举的有限权利;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利都来自宪法(或:

联邦法律至上)。

(任3点即可得6分)

(3)突出成就:

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

(2分)

特点:

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并举。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材料中“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到“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可以总结出“天下变局”是指统治阶层由世袭贵族到大多出身出身布衣。

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时期实行贵族分封制,到秦时推行郡县制,由此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2)根据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材料中的“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四条基本原则:

分权原则;共有权原则;权力禁区原则;宪法至上原则。

”所谓分权原则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所谓共有权原则即联邦地位高于州,同时各州也享有一定主权;所谓权力禁区原则即联邦和州政府都只拥有宪法列举的有限权利而不得超越;所谓宪法至上原则即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利都来自宪法。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前期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取得的最突出成就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

结合材料“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可以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特点为:

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并举;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郡县制;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联邦制的确立;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意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4.【答案】

(1)新经济政策。

(2分)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4分)

(2)变化: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2分)影响:

促进了苏联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也导致农重轻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分)

(3)变化:

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4分)不同: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侧重于利用“计划”调节;中国侧重于利用“市场”调节。

(4分)

(4)启示:

经济体制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或经济改革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要善于总结和借鉴他国的经验和教训等。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在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可联系是指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国民经济。

(2)结合所学知识,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积极:

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

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④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弊端:

①政治上:

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②经济上: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论: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3)粮票到股票反映了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后面一问注意比较不同: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侧重于利用“计划”调节;中国侧重于利用“市场”调节。

(4)属于开放性问题,但根据材料可总结出,经济体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言,要与时俱进,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优点可以相互借鉴等

考点:

社会主义改革

15、 

(1)方式:

官营。

原因:

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

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

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

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