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嘉荫县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6064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嘉荫县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嘉荫县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嘉荫县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嘉荫县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嘉荫县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嘉荫县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嘉荫县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嘉荫县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嘉荫县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嘉荫县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在总结实施“六项战略”(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强县、开放活县、环境立县、科教兴县)、发展“四色经济”(优质大豆为主的金色经济,绒山羊为主的银色经济,民有林为主的绿色经济,黑木耳为主的黑色经济)、打造北方边陲名城等系列工作思路的基础上,从发展现代农业、做强生态旅游、搞活边境贸易、推进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确定了实施“农业富民、旅贸兴县、环境靓城”战略的发展思路,为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牢固树立“县域经济就是民营经济”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民营富县”战略,

一、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6.5亿元,占全县GDP比重达到55.9%;入库税金5.5亿元,对财政的贡献率达34.3%;从业人员17.18万人,劳动报酬30.4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6.97亿元,增速达76%;民营经济产业活动单位2.8万户,其中民营企业2928户,新发展微型企业780户,全民创业指数达到273;今年1—5月,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6.75亿元,从业人员17.26万人,劳动报酬16.57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7.17亿元;新增民营经济活动单位2853户,其中:

新发展民营企业417户。

一是始终坚持同等待遇。

同等待遇是确保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秉承准入一律平等、支持一视同仁、服务公平对等的原则,思想上重视,举措上落实。

积极贯彻国家和重庆市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定,出台并完善我县《关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解决了政出多门或政策不配套等问题。

通过贷款贴息、保费补助、出台银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考核奖惩办法等有效措施,引导银行增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额度,降低授信门槛,让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同等享受银行贷款资金。

在专项资金、土地供应、能源保障等资源配置方面,对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一视同仁,坚持将就业、税收、产值等与资源配置直接挂钩。

在企业培训和人才引进等人力帮扶上,对重点企业不分行业和所有制形式,全部纳入定点联系帮扶对象。

在考核考评上,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对有突出贡献的经营者和创业典型予以重奖,2011年获重奖的企业家和创业典型中,民营企业家占79%以上。

在招商引资上,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同等享受招商引资的土地供应、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

二是始终坚持内生外引。

内生外引是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活力”。

恪守抓大不放小,喜新不厌旧的原则,积极发展本地企业,大力招商引资,做大县域经济总量。

在企业培育方面,认真落实《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民营富县战略加快建设库区工业高地的决定》和《重点工业企业培育实施办法》,财政每年落实不少于2000万元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评定出的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经济效益高、引领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和明星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梯度扶持,在技术创新、新建项目、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促进企业快速扩张。

近五年来,累计实施工业新建及技改项目60余个,完成工业投资近100亿元,星博化工、天地药业、云河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加大全民创业扶持力度,营造“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的良好氛围。

财政每年落实不少于1000万元的非公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和资金补助等方式,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人才培训、技术创新和扩大再生产。

加快发展微型企业,严格执行微型企业“1+3”资金扶持办法,深入实施标杆微型企业培育工程,形成了“微升小、小升中、中升大”的梯度发展格局。

在招商引资方面,坚持“以全民招商为基础、组团招商为主体、专业招商为重点”的思路,依托资源禀赋,瞄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着力招大客商、引大项目,打造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能源化医及服装轻纺、电子信息为主的“4+2”集群产业。

近五年来,相继引进海螺水泥、海口制药、东北特钢、浙江金龙等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0余家,完成工业投资45亿元。

今年1—5月,成功引进高级商旅车改装、车用座椅、汽车空调等重大项目5个,协议投资3.4亿元;在谈项目5个,计划投资4亿元。

三是始终坚持夯实平台。

筑好巢,才能引凤。

平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石”。

夯实园区平台方面,抢抓“江南万亿工业走廊”建设机遇,按照一园多区、产业集群,用地集约、产出高效,生活设施、商业设施配套的总要求,规划建设30平方公里移民生态工业园,建成6平方公里工业园区框架,建成标准厂房5万余平方米,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路网、水网、电网、气网、信息网保障,园区作为工业发展主战场和重要增长极作用初步显现。

截至2011年底,已入驻企业23户,实现工业产值50.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比重85.6%,工业增加值达16.2亿元,解决就业人员9500人。

夯实创业平台方面,积极支持各乡镇创建市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打造各具特色的板块经济,做大做强忠州金天门、白石长寿河、拔山星城等创业基地,积极扶持新立、汝溪等中心场镇立足本地产业优势,坚持场镇开发与产业发展并重,预留企业集中发展土地指标,盘活各类闲置门面,集中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集中区、小微企业孵化区,为微型企业“捆绑式”发展提供良好载体。

目前,我县已建成小企业创业基地3个,入驻企业121家。

夯实融资平台方面,致力打造诚信政府,全面清理消化政府借贷历史债务,创优金融环境。

整合国有资产,充实担保公司资本金,增强融资主体和融资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

积极引导企业入驻市中小企业融资超市,鼓励企业在市股份转让中心(OTC)上市。

进一步健全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企业信用体系联合征信平台,采取财政资金与金融贷款挂钩联动方式,出台并落实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评比奖励办法,激励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加强金融扶持,大力争取市级新增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担保机构及企业保费补助等专项资金,每年在县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的配套资金专项用于企业新增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及保费补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今年1—5月,全县新增贷款3.27亿元。

四是始终坚持优化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沃土”。

忠县坚持“兑现比承诺更重要”、“没有不能办、只有怎么办”的招商服务理念,大力打造低物流、低税费、低要素、低融通、低物业、低人际交往成本的“六低环境”。

全面清理有悖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及规范性文件,切实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市场门槛。

建立企业服务中心,健全维权投诉和投资服务代办制度,完善“四个一”工作机制,实施点对点联系和帮扶,落实解决企业困难督查行动,解决企业发展难题。

强化“一月一统计,每季一分析、半年一督查、全年一考核”的运行监测体制。

坚持重点项目暨招商引资工作季度联席会、工业(民营)经济季度分析会、经济运行季度分析会“三大例会”等制度,全面研判形势,科学制定对策,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11年,共召开重点项目暨招商引资工作季度联席会5次,工业(民营)经济季度分析会4次、经济运行季度分析会4次,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难题50余件,经济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五是始终坚持依法管理。

依法管理,是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

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强化法律监督,妥善处理各类经济纠纷案件,整治民营企业周边环境,严厉打击破坏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违法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经营环境。

加强民营企业规范化建设,引导企业依法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民营企业运作机制,指导企业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引导企业诚信依法经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贡献社会、回报社会。

2011年,全县民营企业共为扶贫济困、定点帮扶、光彩事业等社会事业捐赠1300余万元,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一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以忠县为例,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营企业规模不大,民营经济总量偏小。

我县民营企业虽有3113家,但2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41家,民营经济仅占国民经济的55.9%,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紧缺。

由于我县地处两翼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活环境、个人成长空间等方面不及沿海和重庆“一圈”等发达地区,难以引进和留住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目前,全县民营企业高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不足200人。

三是民营企业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十分落后,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

目前我县民营企业除少部分有一定规模,大多数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

部分企业厂房简陋、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工艺简单、管理粗糙、产品质量差、污染较重、资源浪费、市场竞争意识滞后。

四是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效应不明显。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逐步健全,经济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情况下,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在价值链的分配中处于极度不利的地位,只能靠压缩利润空间求生存,发展难以为继。

截至5月底,全县民营企业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仅21项,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仅有6个,其中国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仅有1个,中国名牌产品仅有1个。

二是库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重大项目布局较少。

很长一段时间内,库区过去较长时间处于“不三(三峡省)不四(四川省)”的区域发展形势中,国家基本上无大的投入,资源、资金等经济发展要素资源大量外流,造成产业基础薄弱。

三峡移民工程期间,库区区县集中人、财、物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对产业投入较少,加上地理环境、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市级重大项目布局库区不多。

同时,建设用地等指标有限,园区承载平台建设滞后,重大项目引进和落地较为困难。

三是民营企业不公平待遇仍然存在。

在具体的立法和政策中还残留着不少对民营经济不公平的待遇,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市场准入方面,虽然放宽了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九大领域,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人、财、物等方面的实力不够,实际上仍被拒之门外,且部分行业仍然存在保护主义。

在赋税方面,个人独资企业难以享有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对民营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另一方面又向企业主征收个人所得税,双重税制不符合公平待遇。

在企业融资方面,民营企业之间不能相互拆借,且民营企业向个人借贷有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嫌。

另外,虽然在成文的贷款政策方面,对于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基本上做到了一视同仁,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国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融资仍有相当的顾虑和限制。

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也受到限制,争取上市非常困难。

目前,库区民营企业上市比例不足1%,为解资金紧张之急,往往采取高利率的民间借贷,还贷压力较大。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要消除体制障碍,营造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竞争环境。

建议在体制设置和政策制定上,进一步细化相关细则,真正建立起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等市场主体完全平等的格局。

对“一圈”和“两翼”实行平等的政策支持,促进全市区县均衡发展。

在市场准入上,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尽量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放宽经济管制,限制垄断,特别是行政垄断,允许民营企业自由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等9大领域,切实消除“玻璃门”(看得见进不去)现象,保护民营企业平等参与竞争,实行低成本扩张。

在制度设计上,废除或修改完善不符合非公经济发展“新36条”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如审批互为前置、门槛设置过高、执法苛求等,有效破解制度设计制约,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在政策扶持上,建立全市民营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资本金补助等方式,在技术创新、新建项目、节能减排、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梯度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促进企业加快发展,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二是要合理统筹安排,有效破解库区产业基础薄弱难题。

三峡库区历经了清库关闭大批民营企业的阵痛,比如忠县,在三峡移民期间,关停并转101家工矿企业,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近年来,立足资源禀赋优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民营富县”战略,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能源化医及服装轻纺、电子信息等为主的“4+2”产业体系,但全县产业基础仍很薄弱。

库区大部分区县都存在类似情形,市委、市政府应将更多的重大项目及其配套产业布局库区,如主城重大产业项目转移,汽车配套产业等,有针对性地将市级招商引资项目放到库区,引导央企、市属国有企业等落户库区区县。

三是要加大扶持力度,最大限度支持库区民营经济发展。

库区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和移民安稳致富的双重压力,但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全市尤其是“一圈”地区,需要市级的大力扶持。

在宏观调控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根据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企业提供行业和地区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使“小、散、多”的民营企业逐渐联合起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产业链,推动民营经济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落实公平税赋和财会制度,取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税收制度,实行同一产业部门内各类企业税赋平等。

在融资方面,放开政府可调控的金融资源,创造更多便利的金融衍生工具,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积极引导并规范民间借贷。

对负债率不同的区县分别对待,放宽负债率较低区县的融资限制,允许区县国有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券、信托、理财产品。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激励金融机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机制,在市级层面组织协调金融部门开展银企授信活动,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和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利率杠杆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引导金融企业简化抵押、担保手续,降低评估费用,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或非全额担保贷款,扩大授信额度,不断优化融资环境。

在土地方面,设立民营企业发展专项用地指标,有效破解承接企业落地难题。

同时,深入开展宅基地复垦、地票交易、清理回收回购等工作,积极储备项目建设用地,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用地需求。

在能源保障方面,继续落实库区企业用电优惠政策,支持库区县民营企业发展。

用电高峰时不拉闸限电,库区的水、煤、天然气等优先保障库区企业使用,确保库区企业高效运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