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5083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梳理.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梳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梳理.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梳理

【期中备考】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汇总!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一、词语匿名(nìmíng)林阴(línyīn)敷衍(fūyǎn)膝盖(xīgài)并蒂(bìngdì)浓阴(nóngyīn)莲蓬(liánpéng)菡萏(hàndàn)敬斜(qīxié)慈怜(cílián)荫蔽(yīnbì)荫庇(yìnbì)覆盖(fùgài)祷告(dǎogào)姊妹(zǐmèi)木梗(mùgěng)沐浴(mùyù)遮蔽(zhēbì)徘徊(páihuái)嗅觉(xiùjué)揣摩(chuǎimó)

二、多音字荷:

荷叶(hé);负荷(hè)闷:

闷热(mēnrè);闷闷不乐(mènmènbúlè);烦闷(fánmèn)会:

会计(kuàijì);会议(huìyì)卷:

试卷(shijuan);卷入(juanru)便:

便宜(piányí);方便(fāngbiàn);大腹便便(dàfùpiánpián)

三、《散文诗两首》生字词匿笑、并蒂、桔(jié)梗、摇摆、沐浴、祷告、阴影、姊妹、繁杂、烦闷、徘徊、遮蔽、覆盖、心绪、荫蔽、乘凉、莲蓬、嗅觉、花瓣、敬斜、菡萏、慈怜

四、《散文诗两首》词语解释①祷告:

向神祈求保佑。

②沐浴:

洗澡。

③匿笑:

偷偷地笑。

④花瑞:

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或花带来的好兆头。

⑤慈怜:

慈爱怜惜。

⑥菡萏:

荷花的别称,这里指含苞待放。

⑦鼓斜:

倾斜、歪斜。

五、文学常识散文诗:

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本质上看:

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

从形式上看:

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六、作者简介泰戈尔:

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

1913年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冰心,原名谢婉莹。

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诗集《繁星》《春水》。

她的创作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七、《金色花》描写了三次嬉戏:

①让母亲嗅到花香;②投影到母亲读的书页上;③跳到母亲面前变成孩子。

八、《金色花》中心思想《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

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进行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九、理解问答1、《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2、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因为“我”看到荷叶护莲,就像坚强的母亲对儿女深情的关爱和勇敢无畏的守护一样。

3、文章第⑧段的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4、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理解:

本段是文章的主旨。

把母亲比喻成荷叶,把“我”比喻成红莲,“心中的雨点”象征着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

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

(托物言情的写法)

5、《荷叶母亲》中心思想这首散文诗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隐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8.《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一、文学常识《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通假字尊君在不?

“不” 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四、古今异义1、儿女:

古义,子侄辈;今义,子女。

2、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什么地方去。

3、文义:

古义,诗文;今义,文章意思。

五、一词多义1、顾:

①元方入门不顾。

顾:

回头看。

(如:

相顾一笑,瞻前顾后)②相顾惊疑。

顾:

看。

(如:

顾野有麦场)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

拜访。

(如:

三顾茅庐)2、信:

①则是无信。

信:

讲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真诚、诚实。

③必以信。

信:

实情。

六、敬辞与谦辞1、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家君:

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七、其它关键词1、寒雪日内集。

 集:

聚会2、白雪纷纷何所似。

 似:

像3、俄而雪骤。

 俄而:

不久,一会儿。

 骤:

急速(暴风骤雨)。

4、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约定5、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

比不上。

 因:

趁着、随着。

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

 委:

丢下。

 舍:

丢下、舍弃。

 去:

离开。

7、下车引之。

 引:

拉。

8、乃至:

(友人)才到。

 乃:

才。

9、公欣然曰。

 欣然:

高兴的样子。

10、差可拟。

 差:

差不多。

 拟:

相比。

八、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

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5、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6、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

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

九、理解问答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

(1)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2)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

2、为什么“公大笑乐”?

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答:

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你还能说出古诗中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答:

“撒盐”一喻好,很好地做到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用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

“撒盐空中”,干什么呢?

谁也不知道。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形容飞雪的比喻句:

(1)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2)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李商隐《对雪二首》(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4、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答:

(1)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2)没有失礼:

客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3)失礼:

客人已有悔意,应该给对方致歉的机会,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

若元方能更大度些,则更令人钦佩。

(4)启发:

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咏雪》

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

是由南朝宋彭城人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本文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二、注音讲论(lùn)雪骤(zhòu)差(chà)可拟柳絮(xù)无奕(yì)谢道韫(yùn)

三、解释词语

(1)谢太傅:

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

家庭聚会。

(3)儿女:

对子侄辈的统称。

(4)讲论文义:

讲解诗文。

讲:

讲解;论:

讨论。

(5)俄而:

不久,一会儿。

(6)骤:

急速。

(7)欣然:

高兴的样子(8)差可拟:

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

大致,差不多;拟:

相比。

(9)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

不如,比不上;因:

凭借。

(10)无奕女:

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11)王凝之:

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四、翻译句子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译文: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

不久,雪下得更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3、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4、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5、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五、理解性默写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

俄而雪骤。

3、两个比喻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六、问题探究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参考答案:

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为什么“公大笑乐”?

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

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

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

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4、有人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描写雪景比“柳絮”一句更贴切,请为他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

认为“撒盐”一喻好:

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5、假设你也参与了谢太傅一家对雪的讨论,请仿照文中句式再写出一两句。

例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参考答案:

梨花飘落差可拟。

未若鹅毛风中舞。

6、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

答:

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7、你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咏雪佳句?

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谢道蕴《咏雪联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陈太丘与友期》一、注音尊君在不(fǒu)       非人哉(zāi)

二、解释词语

(1)陈太丘:

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2)期行:

相约同行。

期:

约定。

行,出行。

(3)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

正午时分。

(4)至:

到。

(5)舍去:

不再等候而离开了。

(舍:

丢下。

去:

离开。

)(6)乃至:

(友人)才到。

(乃:

才。

)(7)时年:

这年(那时)。

(8)戏:

玩耍,游戏。

(9)尊君在不(fǒu):

你父亲在吗?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假字,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相委而去:

丢下我走了。

(委:

丢下,舍弃。

)(11)君:

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12)家君:

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3)信:

诚信,讲信用。

(14)礼:

礼貌。

(15)惭:

感到惭愧。

(16)引:

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17)顾:

回头看。

三、翻译句子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3、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译文: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4、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译文:

客人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5、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6、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人!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7、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8、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四、理解性问答1、《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

”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访却“入门不顾”否失礼?

【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

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5、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答:

元方:

明事理、懂礼仪;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启示:

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重点字词菜畦qí皂荚jiá 树班蝥máo臃肿yōngzhǒng攒cuán成秕bǐ谷系jì一条长绳拗ǎo过去锡箔bó确凿què桑葚shèn收敛liǎn脑髓suǐkuī盔甲轻捷qīngjié蟋蟀 xīshuài相宜xiāngyí书塾shūshú方正fāngzhèng博学bóxué蝉蜕chántuì人迹罕至 rénjìhǎnzhì人声鼎沸rénshēngdǐngfèi点拨:

注意多音字“攒”“系”的读音。

二、用恰当词语填空。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点拨:

所填词语均为形容词或动词。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点拨:

所填词语均为动词。

三、重点句子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四、文学常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及杂文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

五、文章理解1、作者说百草园里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

“似乎”、“确凿”两个词语连用在一起并不矛盾,这里实际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深切怀恋。

确凿:

指的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

似乎:

是因为记忆中的百草园只有童年中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且相隔久远,所以并不那么确实。

2、“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的“窜”有什么含义?

答:

既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又写出了儿童内心的羡慕之情。

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

3、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

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4、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

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举一个例。

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

5、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答: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答: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答: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8、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9、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六、课文梳理1、课文详写了捕鸟的时间、地点、工具、条件、方法、收获。

2、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扫、支、撒、系、牵、拉。

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

3、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4、课文第9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心理描写;排比、拟人: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5、文中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属于那种记叙方法?

有什么作用?

答:

插叙。

作用: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揭示了其是我童年乐园的原因。

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乏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有什么作用?

答:

欲扬先抑。

先写冬天的百草园的无味,用来反衬后文雪地捕鸟的乐趣。

5、描写雪地捕鸟这段用了哪些动词?

有什么作用?

答:

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的动词,清楚、准确、细致的描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及对捕鸟的喜好。

6、作者连用三个“也许”来猜测家人送自己去私塾的原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用猜测、疑问的语气,表达了童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情感。

7、作者眼中的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方正、质朴、博学、严厉、和蔼,并且有着开明的管理学生的方法,也应看到在他的头脑中还存在着封建保守观念。

8、作者描写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候的什么事情?

答:

拜孔子行礼、问先生“怪哉”虫的问题、读书习字对课、在书屋后面的小园子里做游戏、在课堂上画绣像。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

一、重点字词莎(shā)莉文莎(suō)草截然感慨搓捻(niǎn)抚(fǔ)弄绽开唯恐争执(zhí)惭愧激荡疲倦不堪小心翼翼不求甚解混(hùn)为一谈混淆(hùnxiáo)混(浑)(hùn)水摸鱼恍然大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二、词语解释截(jié)然不同:

形容两件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界限分明的样子。

感慨(kǎi):

有所感触而慨叹。

搓捻(cuōniǎn):

用手指搓、转动。

疲倦不堪(kān):

疲倦得难以支持。

小心翼翼:

形容非常小心。

怦怦(pēng) :

形容心跳的声音。

陌(mò)生:

不熟悉。

争执:

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混(hùn)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恍(huǎng)然大悟:

忽然醒悟的样子。

油然而生:

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悔恨莫及:

悔恨也来不及了。

譬(pì)如:

比如。

花团锦簇(cù):

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

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惭愧:

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奥秘:

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

拼凑:

把零碎的或分散的合在一起。

依样画葫芦:

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纯模仿,不加改变。

不求甚解:

语出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企盼:

盼望。

三、文学常识海伦·凯勒:

19世纪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盲聋人。

十九个月时因患猩红热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

她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再塑生命”的字面含义是:

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课文含义是:

“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体验了爱,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使“我”又回到自然,理解了自然,懂得了什么是“爱”。

四、故事背景海伦凯勒在一岁多的时候因为一场高烧,失去了视力,后又失去了听力。

在老师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并逐渐接受教育。

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一位学识渊博,能够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五、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一⑤段):

写“我”初识莎莉文老师。

第二部分(第⑥一③段):

莎莉文老师用她特有的教育方式开启了“我”智慧和情感的大门。

六、问题归纳1、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强调“这一天”?

因为“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莎莉文老师来了,是“我”生命重新开始的一天。

从这一天起,“我”过上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

通过强调“这一天”,从侧面说明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

2、第3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海伦期待新生的心情。

3、第4段中“在未受教育之前...光明!

光明!

快给我光明!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作者先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我”坠入寂静而黑暗的世界的心理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