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5035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复习资料.docx

《美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复习资料.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复习资料.docx

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一、基本概念

(一)"美学之父":

   美学界对于18世纪德国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顿的尊称。

他最早提出建立独立的美学学科的设想。

1750年他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学科--美学最终诞生了,鲍姆嘉顿因此被尊崇为"美学之父"。

(二)美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1.审美意识的形成。

(1)审美意识是一种尚不成熟的,不自觉的,不清晰的有着某种审美追求的意识,没有系统的理论表述,是对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从根本上说,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2.美学思想的产生

(1)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2)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a.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

b.具有理论的形态

3.美学学科的建立

(1)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

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

(四)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四种主要观点:

1.美学研究对象应当是美比及美的规律。

其理中在于:

(1)有助于划清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界限

(2)人类审美活动并不限于艺术,以美为对象不会排斥艺术,但如美学仅仅以艺术学对象则会排斥自然美和社会美

(3)从方法论上看,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深入研究生活美有助更好理解艺术美。

2.美学研究对象是艺术。

美学即艺术哲学。

(1)以往美学史上,大多数美学家都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艺术在质、量和社会作用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实际生活中的美。

(3)从方法论上看,理解了高级的艺术美有助于理解低级的生活美。

3.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美学应以审美经验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

这种观点试图从审美经验出发综合前面两种观点。

4.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自由创造。

(2)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

二、基本理论

(一)如何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

1.美学研究对象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经验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2.提出这种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是美学研究的基本材料和出发点。

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对象,涵盖了美学研究的全部内容。

(2)

美学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既可以了解人类审美观念历史发展的轨迹,为今天的美学研究提供出发点,又会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上存在的种种审美现象。

(3)

美学之所以要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是因为艺术在美学研究诸对象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艺术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决定了通过艺术去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和审美观念等会更有效、更深刻。

这些重要特点是:

a.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b.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

c.艺术作品蕴含的艺术美是现实美的集中和概括,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因此通过艺术去研究其它审美对象,就更容易深刻揭示它们的审美特征和审美物质。

d.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艺术作品能充分显现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美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是哪些?

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

这主要从人类的社会实践,尤其是生产劳动与美的联系中加以阐述的。

2.美的规律的理论。

这是关于人类审美创造方面的理论。

首先,强调人类创造美的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

其次,美的规律是把人类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即"内在固有的尺度"与具体事物的客观属性,即"任何物种的尺度"结合起来,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具体生动的形象。

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于异化劳动的研究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恶,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即异化劳动的两重性表现为美学上所具有的两重意义:

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4.艺术本质理论。

a.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

b.其次肯定艺术与经济基础联系的特殊性,即与政治、法律等相比,没有那么直接,存在着一些中间环节。

c.艺术的本质在于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掌握方式,主要是通过典型化的方法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在谈到美和艺术的起源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高度强调了人类劳动实践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指出"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艺术、促进了人类审美经验的形成。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

把美的本质问题与劳动相联系,其实也就是与人的本质相联系,因为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3.马克思主义美学唯物、辩证地解决了美学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相契合、相融和的结果。

4.马克思主义美学渗透着巨大的历史感。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种种美学问题的论述都处处贯穿着历史的观点,具有强大的理论力量。

三、分析阐释题 

(一)应当如何理解美学学科的性质?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涉及的是对于美学的学科性质的理解,也即回答什么是美学的问题。

以下是回答内容要点:

(1)

审美现象的历史性和普遍性。

爱美是人的天性,在远古的人类童年时代,原始人类就已萌发了对美的追求。

例如:

山顶洞人用贝壳、兽牙制成的项链持在脖子上作饰品,仰韶人制作生动多彩的彩陶以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到了今天,现代人更是十分自觉地创造美、欣赏美。

人们创作艺术作品、美化生活环境、美化自身都表达了对美的不懈追求。

这些充分表明审美现象是一个历史的现象,人类历史不断发展,审美活动也会不断发展;同时审美现象又是一种普遍现象,渗透到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

(2)

美学是对人类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美学是对人类在长期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实践中不断提出的各种理论问题的研究和回答。

(3)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由鲍姆嘉登创立的,不过,他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美学的学科性质,这是不够的。

因为尽管美学与认识论不能截然分开,美学应当包括对丰富多彩的美的事物和审美现象的认识,但美学还与本体论、方法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4)

应当从美学与其它学科的区别和联系中把握其学科性质。

美学与诸多其它人文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与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学科也有某些联系。

哲学、文艺学、心理学和伦理学与美学的联系最为密切,原因就在于与美学一样,这些学科都是人文学科,研究的都是人类社会生活。

另一方面,这些学科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美学学科,美学与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本质的区别。

(5)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美学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

(6)

美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美学和人生价值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都与美学问题有着各种联系。

人类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等的历史演变是与人类自身价值的发现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导致了人类审美范围的不断扩展。

美学与人生价值的联系最主要地是表现在与人类审美价值的联系方面。

(二)如何深刻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

(1)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

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经验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2)确立上述美学研究对象的理由在于:

a.美学必须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

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的主体需要的多样性使得人与客观世界构成了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审美关系则是人与客观世界构成的精神关系的一种,它是各种审美现象得以存在的基本原因。

审美关系是人类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以它为美学研究对象,就会使美学研究的内容无比丰富。

这样,从被审美欣赏的对象到进行审美欣赏的人,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到这种关系的物化形态--艺术品及物化的过程--审美创造过程都进入了美学研究的领域。

b.美学之所以还要研究审美经验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首先是因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掌握审美观念历史发展的轨迹,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

  其次,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种种审美现象。

审美观念的历史演变往往是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的历史演变所造成的,这样,沿波溯源,通过对于审美观念的研究往往会提供理解各种审美现象的钥匙。

  再次,有助于理解不同时代的审美观点。

某一特定时代的审美经验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的形成都有历史的承继关系,既有对前人审美观念的突破,又有对前人审美观念的继承,因此,通过对此前审美观念的研究,对于更深刻地理解特定时代的审美观念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第二章美论

一、基本概念(识记)

1.美和美的东西:

(1)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也即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的某种质的规定性,是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依据。

(2)美的东西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各式各样的美的事物。

2.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1)从事物客观属性中去探求美 

  代表人物有:

a.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亚里士多德。

b.古罗马的西塞罗。

c.中世纪的塔塔科维兹和阿奎那。

d.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

e.18-19世纪的荷加斯、博克和费希纳。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a.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柏拉图。

b.罗马时代的普罗提诺。

c.黑格尔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

a.休谟·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

b.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美在无意识的欲望"说

c.移情说是从主体的角度探讨美的本质思路,代表人物里普斯、费肖尔父子等人,它认为美不在于事物自身,而在于主体的情感向外投射到外物中,从而使外物具有人的情感,从而无我统一,引起强烈共鸣。

这种学说过于强调情感想象等主体的因素,而忽略了对象形式结构。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罗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求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车西尼雪夫斯基。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克思。

3.人的本质属性:

(1)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求解,有赖于对人的本质的哲学把握;对美的逻辑性建构,应奠基在对人的本质属生的逻辑界定上。

(2)人的本质属性至少包括:

a.自然的属性,也就是物质性和动物性。

b.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精神性和社会性是人的更内在的本质属性。

c.无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还是物质性和精神性,它们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中,所以,历史性和历史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又一重要特性。

(3)作为审美关系的主体的人,其本质属性的系统化预设表现为自然-精神、个体-社会、历史-文化这样三个主要逻辑层面或逻辑要素之间的整合。

而这三个逻辑层面的系统整合,就在总体上显现出人的本质属性。

(4)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体系就建立在这种全面的、完整的人的身上,所以,通过对人的本质属性的逻辑性建构,由此而达成对人的本质的系统化理解,就为更高层次上的美的逻辑性建构铺设了哲学基础。

4美的形成和创造所依赖的基本层面:

(1)自然物质层:

审美对象各种物质属性的复合,这是形成和创造美的基础,说明美虽然不是某种固定的物质属性,但又不能离开物质属性。

(2)知觉表象层:

知觉是感觉的复合,表象是感觉形式的复合。

知觉表象是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它把个别与一般、感性的知觉与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现实与主观的感情统一起来,使客观的、本来只具有自然物质属性的感觉形象转化成人化了的感觉形象。

在知觉表象这个层次,客观已经在向主观转化,物质已经在向精神转化。

它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契机。

(3)社会历史层:

人类的审审美经验觉既离不开历史的文化传统,又离不开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可以说,社会历史层是制约和影响美的形成和创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4)心理意识层:

意识指的是人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所展开的主观方面的心理活动。

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既有个人的心理意识,又有社会的心理意识。

美的形成和创造都离不开意识和无意识,它们是审美活动中主观方面的构成因素。

承载着这些因素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特定的条件和时空关系的作用下相互交融和渗透,于是就形成和创造了美。

(5)在上述四个层面中,自然物质层决定了美的客观性质和感性形式,知觉表象层决定了美的整体形象和感情色彩,社会历史层决定了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而心理意识层则决定了美的主观性质和丰富复杂的心理特征。

(6)正是由于美一方面是多层因素的积累,另一方面又是突然的创造,所以美能把复杂归于单纯,把多样归为统一,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充满生命的有机的整体。

它既有内容又有形式,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正因为美是各种因素多层次多侧面的积累,所以,我们就不能把美简单化,也不能把美固定化,认为美的永远是美的。

与传统美学相反,我们应当把美的形成和创造看成是由多层次的积累所造成的一个开放系统,把美看成是一个在不断的创造过程中的复合体,一个处于恒变恒新的创造之中的开放性系统。

二、基本理论

1.美和美的东西之间的差异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红颜与白发,大海与小溪,都各自有着独特的美。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

美虽然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我们不能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或色或声来说明美,因此,美不是美的东西。

(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2.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是什么?

其片面之处又在哪里?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因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通过感觉器官来建立的,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外物,必然离不开感性的形式。

我们感知到一朵花的美,就是通过花的颜色和形状来感知的。

这样,美离不开事物的客观属性,也就很自然了。

但是,这一求解路径也有其片面性,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当自然现象还纯粹是自然现象,还没有人化,没有变成人的现实的时候,是谈不上美的。

对于人来说,只有人化了的自然方才可能是美的,因此,当事物的客观属性和形象构成美的内容和形式的时候,它们不是从物理学的意义上或生物学的意义上来构成美的内容和形式,而是从它们对人的生活意义上来构成这一内容和形式。

例如花,我们欣赏它的美,并不是欣赏它有多少花瓣、它的颜色的化学成分等,而是把它当成一个完整的具体的形象来欣赏它的欣欣向荣,它的颜色娇艳,它的姿态妍媸等等。

也就是说,美虽然离不开事物的自然属性,但自然属性本身却不是美,美始终是一种社会现象。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

因为,同样的形式也可以是构成不美或丑的因素。

均衡对称的东西,可以是美的,但不均衡不对称的东西也未必不美。

因此,仅仅从事物的自然属性出发不能说它一定美。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比如,人的美和艺术的美,如徒有外表和形式而缺乏内容就不美。

3.以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为例,说明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的本质这一求解路径的基本理论内涵。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

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也认为美是理念。

但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理念的性质,而且大大地发展了美是理念的理论,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

这一命题的核心内容在于:

(1)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因此,只有理念是真实的,理念就是真。

美作为一种理念,因此,美也是真。

强调符合理念的真实性,这是黑格尔对美的第一个要求。

(2)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要理念直接呈现于客观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的对象,这时理念才不仅是真的,而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变成美的。

因此,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例如,勇敢的精神是理念,但仅有关于勇敢的精神的概念还不成其为美,勇敢的精神还必须显现为感性的英雄形象,这时才美。

(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它虽然分成理念和感怀显现两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统治的地位。

所谓"感性显现",只是理念的自我显现,也就是说,理念为了实现自己,必然要把自己显现出来,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显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是由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的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己、创造自己和欣赏自己,而美和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满足理念这方面的需要,也就是说,使理念显现为感性的形象。

由于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的"理念"是超乎客观现实之上而独立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是现实世界的"原型"或本原,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因此,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这一求解路径的基本理论内涵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中寻找美。

4.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去寻找美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是什么?

与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客观论"相反,坚持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的美学家,其核心的理论取向就是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等。

把美归结为愉快或无意识的欲望等人的心意状态,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看到了美所具有的令人愉悦、能在情感上感染人的属性,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但是,这一求解路径也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容易混淆美和审美经验的区别;另一方面,由于各人的心意状态不同,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和人生经历的不同,所以,各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

于是,美也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而那此限于从人的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西方美学家,最终往往会否定美的客观标准。

5.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哪些学说?

其代表人物是谁?

在我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中,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从20世纪50-60年代起就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从基本的倾向来看,在争论中形成代表性学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

吕荧曾指称美是人的概念,是人的社会意识,把美看成是主观的,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高尔泰更是直接宣传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由于吕荧和高尔泰的观点错误比较明显,认同的人极少,影响也不大,在讨论中很快就消失了。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他坚持美的客观性,认为物的形象的美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凡是典型的东西都是美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他所谓客观,是指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所谓主观,是说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成为美,要等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然后使"物"成为"物的形象",这时才有美,而这种"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因此,只有艺术有美,美只是艺术的特性,不是一般自然事物的特性,所以,研究美就不能脱离艺术来研究。

此外,朱光潜还愈来愈重视生产劳动实践,认为艺术不仅是实践,而且就是一种生产实践,这使得他对"主观"的理解有了新的发展,把主观理解为实践中的主体,理解为主观能动的主体。

这样,主客观的关系变成了人与物的关系,发现事物美成了人对世界的一种关系,即审美的关系。

在这里,主观与人也差不多成了同义语。

(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他所谓客观性,不是指物的自然性一或典型性,而是指物的社会性;所谓社会性,不是朱光潜那样的主观的社会意识或社会情趣等,而是客观存在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属性。

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是客观的,所以作为社会生活属性的美,既是社会的,又是客观的。

客观性与社会性,是美的二而为一、一而为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强调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定义,认为美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生活。

而且,美尽管是人类社会才有的产物,但它却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

李泽厚指出,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美是真理的形象。

因此,美有两个特点,从本质、规律和理想等方面来说,美具有客观社会性的特点。

从可感形态方面来说,美又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6.美学界何以会出现否定美的可定义性的观点?

(1)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现代主义艺术创作行为的兴起和不断更迭,越来越多的人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在艺术观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现代艺术以更为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界限变得愈来愈模糊,所以,美学家要给"艺术"下定义就显得异常困难。

既然难以给艺术下定义,那么,给美下定义自然也很困难,美学家几乎不可能再用以往那种统一的"美"或"美的艺术"的概念来涵盖现代艺术。

(2)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传统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

由于美和艺术在文化区域、族群和时空条件上有着异常复杂的存活机制,而且越到现代显得越复杂,而且,随着现代美学的国际化交流的日益广泛,随着世界各民族在美的观念上的跨文化传统的不断推进,美的观念上的差异性也将得到充分的显现。

这样,要想以某种简单化的原则把诸多差异性融汇在一起,试图在美的本质问题上达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7.在美的观念上要认识到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1)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所作的一些探讨,表现出明显的形而上学观念,这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求解是不利的。

在美的观念上,应该打破传统美学的一些形而上学观点,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的结构中对美加以读解。

(2)美不客观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也不是人的某种主观的精神属性,美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如客观事物本身的某些品质和条件,人的品质、修养和水平等。

是在人与现实之间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在人品与物品相互感触、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起来的某种具有客观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价值。

这一价值,是人的自我创造,也是人的自我实现。

(3)美在本质属性上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要充分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