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 第一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4870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36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 第一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 第一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 第一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 第一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 第一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 第一篇.docx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 第一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 第一篇.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 第一篇.docx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第一篇

选择题的六种妙解方法和五种热考题型

开篇:

授人以渔,方法致胜——六法妙解高考选择题

方法1 “陷阱”排除法

【典例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但磷脂与物质的跨膜运输无关

B.吞噬细胞对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处理离不开溶酶体的作用

C.破伤风杆菌分泌外毒素(一种蛋白质)离不开高尔基体的作用

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离不开中心体的作用

[陷阱排查]本题C、D选项中均存在陷阱,即C中“破伤风杆菌”为原核生物,原本不存在“高尔基体”,D中“洋葱根尖细胞”,原本无中心体,许多同学解题时只顾及C项中分泌蛋白离不开高尔基体或D项中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从而错选C、D项。

答案 B

【典例2】在较强光照条件下,洋葱根尖细胞中ATP产生场所应为(  )

A.只有细胞质基质

B.只有线粒体

C.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D.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陷阱排查]本题陷阱为“较强光照条件”,在此陷阱引领下,将许多同学思路带入“光下ATP产生场所”这一误区,岂不知,洋葱根尖细胞原本无叶绿体,无论有无光照,其ATP产生场所都不涉及“叶绿体”。

答案 D

【典例3】与平静状态相比,人在剧烈运动状态下,分解等量葡萄糖时,耗O2量与CO2产生量比值(O2/CO2)将(  )

A.变大B.变小

C.不变D.无法确定

[陷阱排查]本题陷阱在于“剧烈运动”,在其引领下易将思路带入“添加无氧呼吸,CO2产生量大于O2消耗量”误区,事实上,本题涉及的是“人体细胞”,作为动物细胞,无论无氧呼吸进行与否,CO2只能产自线粒体基质中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无氧呼吸不产生CO2。

答案 C

[技法指导]“陷阱”是选择题选项常用设置伎俩,答题时务必敏锐洞察,谨防上当,尤其对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病毒类生物及根尖细胞(无叶绿体)等应具有高度警戒,切记原核生物不具备核膜、核糖体除外的细胞器,无生物膜系统;病毒则不具备细胞结构,它不具独立代谢功能,只能营寄生生活;根尖细胞无叶绿体;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不生成CO2等。

方法2 “题眼”突破法

【典例1】(2017·漳州八校联考)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降低Na+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Na+进入液泡与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相同

B.Na+进入液泡的过程受土壤板结程度的影响

C.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增强细胞的吸水力

D.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题眼突破]本题题眼为“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故Na+转运方式为主动运输,需消耗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土壤板结缺O2时制约呼吸),Na+更多进入液泡必将提升植物的耐盐性,且有利于增强液泡渗透吸水能力,因此,A、B、D所述均正确,C错误。

答案 C

【典例2】人工鱼塘里的某淡水鱼,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表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

下列有关选项错误的是(  )

A.幼鱼与浮游动物可能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

B.幼鱼和成鱼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分层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

[题眼突破]本题题眼为“人工鱼塘、某淡水鱼”,作为人工鱼塘,其能量输入除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之外,还有人工输入的鱼饵中的能量;作为“某淡水鱼”应属同种鱼,属种群范畴,其不同水层的幼鱼、成鱼与群落中不同种群的垂直分层有本质区别,故C选项错误。

答案 C

【典例3】如

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细胞分裂某时期示意图,据图推测此种细胞分裂过程中曾发生(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

D.染色体易位

[题眼突破]本题题眼为“基因型AABb”,由于细胞中原本不含a,只有AA,故a的出现应为基因突变的结果,不会来自交叉互换(无a可换),倘若只顾及图示信息,未顾及题干题眼,则易错选A或C(注:

若发生染色体易位,则新换来的基因应为非A、a,而是另类基因即换字母)。

答案 B

[技法指导]所谓题眼,就是题目考查的重点或方向或切入点,所以它往往是题目的考查对象或限定条件,找准了题眼就是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能使学生少走弯路,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解答选择题时务必认真读题,找准题眼,如题目中告知“豌豆自然繁殖”,应定位为“自交”,而玉米自然繁殖应定位为“自由交配”。

方法3 信息转化法

【典例1】(2017·北京卷,4)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

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

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信息转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沿图示箭头解读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如何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

图中信息表明葡萄糖分子进入细胞后经呼吸产生ATP,ATP水解产生

可导致K+外流受阻,从而引发细胞膜电位变化,导致Ca+内流,进一步促进包裹胰岛素的膜泡与膜融合释放胰岛素。

答案 C

【典例2】经诱变、筛选得到几种基因A与基因B突变的酵母菌突变体,它们的蛋白质分泌过程异常,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现不同突变体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

B.图中显示突变体A、B病变,主要影响了蛋白质的合成

C.A、B基因双突变体蛋白质沉积在高尔基体

D.A、B基因的突变不会影响细胞膜蛋白的更新

[信息转化]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图示信息中突变体A、突变体B与正常细胞蛋白质分泌作横向对比,从而发现两种突变体的“异常”之处在于发生了蛋白质“沉积”,并且前者沉积于内质网,后者沉积于高尔基体,如此必将影响膜蛋白更新。

答案 A

【典例3】下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同化物蔗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蔗糖的水解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

B.单糖逆浓度梯度转运至薄壁细胞

C.ATP生成抑制剂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

D.蔗糖可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转运至薄壁细胞

[信息转化]解答本题需完全依赖图示信息:

单糖分子由筛管细胞转运至薄壁细胞时,需要蛋白质载体参与,不消耗能量,应为顺浓度梯度转运,B错误;图中还显示,蔗糖通过“胞间连丝”直接由伴胞运至筛管细胞,不消耗ATP,C错误;蔗糖需在筛管细胞中经蔗糖水解酶水解为“单糖”,后者再经“单糖转运载体,转运至薄壁细胞”,D错误。

答案 A

方法4 逆向分析法

【典例1】实验室内有一群基因突变的小白鼠,只要按时喂食并且不让它们运动,这些小白鼠就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进食后,小白鼠的血糖浓度会轻微上升,然后下降至一个恒定状态,然而只要让小白鼠运动或禁食一餐,它们的血糖浓度就会迅速下降,进而昏迷。

这些突变小白鼠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胰岛B细胞受损

B.甲状腺被切除

C.无法将血糖转化成肝糖原

D.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逆向分析]解题关键是要根据血糖调节原理找出产生题干现象的条件,可以直接从选项入手,进行逆向分析推理。

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饭后血糖升高,与题干信息“进食后血糖浓度会轻微上升,然后下降至一个恒定状态”不符,A错误;甲状腺并不直接参与血糖调节,B错误;若突变小白鼠无法将血糖转换成肝糖原,则会导致血糖升高,与题干信息不符,C错误;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胰高血糖素无法起作用→无法升高血糖,D正确。

答案 D

【典例2】寒冬中某健康人在28℃的空调室内补充足量米饭和饮用水后休息10分钟即进入零下5℃的环境中工作。

如图表示该人体内生理指标的相对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曲线可表示血糖含量变化,P点时胰岛素含量较Q点增加

B.曲线可表示人体体温变化,P点时毛细血管中血流量较Q点增加

C.曲线可表示血浆渗透压变化,P点时抗利尿激素含量较Q点减少

D.曲线可表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P点时骨骼肌产热量小于Q点

[逆向分析]解答本题可用逆推法从选项进行分析,找出不符合题干结果的选项。

该健康人补充米饭后的一段时间内,体内血糖含量会升高,进而使胰岛素含量增加从而降低血糖,A正确。

进入寒冷环境中人体体温不会有升高趋势,通过体温调节,P点时毛细血管中血流量较Q点减少,B错误。

大量饮水后该健康人体内血浆渗透压应先下降,经过调节后恢复正常,P点时抗利尿激素含量较Q点减少,C错误。

该健康人进入寒冷环境中,需通过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来增加产热量,P点时骨骼肌产热量应大于Q点,D错误。

答案 A

【典例3】将某一经3H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子细胞含3H的染色体数一定为N

B.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子细胞含3H的DNA分子数为N/2

C.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则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D.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3H,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逆向分析]解答本题宜采用逆向分析法,即先假设进行有丝分裂,则连续分裂2次,DNA复制2次,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保持2N,含放射性标记的染色体数不确定(0~2N),再假设进行减数分裂,则一次完整的减数分裂,细胞应连续分裂两次,但DNA只复制1次,则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且都带标记,故只有D正确。

答案 D

[技法指导]逆向分析法常用于解答条件分析类选择题,这类试题的题干信息中往往给出一些特殊结果,让学生分析该结果产生的原因、条件等。

解决这类试题,采用逆向分析法能够实现快速、准确解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

逆向分析法具有打破常规思维顺序的特点,即一般从选项给出的条件出发,分析每一个选项可能产生的结果,然后根据信息,找出与题干相符的选项。

方法5 就“生”避“熟”法(或“顺杆爬”法)

【典例1】(2013·课标卷30,改编)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则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

B.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C.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量应增加,此时骨骼肌细胞葡萄糖转运载体也会增加

D.脂肪细胞也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就生避熟]本题最易出现因思维定势所致的“葡萄糖进入这些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岂不知,本题的一个“生”信息为“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由此,可判断葡萄糖进入“这些细胞”已不属主动运输。

答案 B

【典例2】如图是某同学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时记录的该种鼠的年龄分布图(注:

图形面积表示个体总数),由此图推测该时间该地该鼠的种群年龄组成属于    型(  )                

A.增长型B.稳定型

C.衰退型D.无法判断

[就生避熟]本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角形的题图,这是学生最熟悉的种群年龄组成类型——增长型,然而,题图中却暗藏“玄机”,即幼、中、老比例悬殊,老年个体比例最大,幼年个体比例最小,由此,“熟”比例已偷换为“生”比例;这已不是熟知的增长型,而是衰退型,思维定势可能会引领学生步入老路子,从而误选A。

答案 C

【典例3】短杆菌肽A是短芽孢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素(由十五个氨基酸组成的线性肽),能够杀死某些微生物。

如图所示两分子的短杆菌肽A可分别从某些微生物细胞膜两侧相对插入形成跨膜通道,提高某一价阳离子的通透性,最终使膜内外该离子的浓度趋于平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短芽孢杆菌合成抗生素需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

B.短杆菌肽A含有十五个肽键

C.短杆菌肽A对一价阳离子的运输需要消耗微生物呼吸产生的ATP

D.抗生素杀菌的原理可能是使胞内物质外漏导致微生物死亡

[就生避熟]本题熟之处为“离子跨膜运输”一般为主动运输可导致误选C。

然而,“生”之处有两点:

一是题干信息中“最终使膜内外该离子的浓度趋于平衡”,二是题图中“一价阳离子”膜内为5个黑点,而膜外为4个黑点,故为“顺浓度梯度运输”,应属“被动运输”,故不消耗ATP,而且可导致丧失“内高外低”的“浓度差”,因此应选D。

答案 D

【典例4】核糖体RNA(rRNA)在核仁中通过转录形成,与核糖核蛋白组装成核糖体前体,再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进一步成熟,成为翻译的场所。

翻译时rRNA催化肽键的连接。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rRNA的合成需要DNA做模板

B.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

C.翻译时,rRNA的碱基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

D.rRNA可降低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所需的活化能

[就生避熟]本题“熟”之处为“rRNA参与构成核糖体”,而“生”之处为“翻译时”“rRNA催化肽键的连接”,肽键形成于各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时,故D选项所述正确,而能与tRNA上反密码子配对的应为mRNA(而不是rRNA)上的碱基。

答案 C

【典例5】(2017·深圳第一次调研)效应T细胞能释放一种插入到靶细胞膜上的成孔蛋白(穿孔素),促使靶细胞裂解,相关机理如图,正确的是(  )

A.图示信息表明效应T细胞可通过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释放水解酶而致其裂解死亡

B.效应T细胞通过协助扩散释放穿孔素

C.穿孔素能够直接进入靶细胞消灭病毒

D.穿孔素促进Na+内流改变细胞内渗透压

[就生避熟]本题“熟”之处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激活了靶细胞内溶酶体,导致释放水解酶致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故很容易误选A项,然而“生”之处为效应T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该“穿孔素”被靶细胞接受后,可促进Na+进入靶细胞内,从而导致靶细胞渗透压改变细胞裂解死亡,故应选D。

答案 D

【典例6】科学研究表明:

15N、18O属于原子核稳定、不发生衰变的无放射性的稳定同位素;而3H、14C、32P、35S属于原子核不稳定、会发生衰变并发出α、β或γ射线的放射性同位素。

根据以上分析,下列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的是(  )

①鲁宾和卡门设计的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②科学家用NH4Cl培养大肠杆菌,证明DNA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的实验 ③赫尔希与蔡斯设计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④科学家设计实验,研究豚鼠胰腺细胞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

A.①②B.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就生避熟]本题“熟”之处:

鲁宾卡门实验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H

O、C18O2,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光合作用所产生O2中“O”全来自H2O而不来自CO2;科学家用15N标记的NH4Cl培养大肠杆菌结合密度梯度离心法证明了DNA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赫尔希与蔡斯实验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通过其感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科学家用3H标记亮氨酸,研究豚鼠胰腺细胞分泌蛋白形成过程证明了细胞器间协调配合。

本题“生”之处:

15N、18O属原子核稳定、不发生衰变的“无放射性的稳定同位素”,而3H、14C、32P、35S则属“放射性同位素”。

按“熟”分析,应选D,按“生”分析,应选B,本题正确选项应选B。

答案 B

[技法指导]给予生的新情境,考查学生灵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变通能力是近年高考的“热衷”题型,思维定势、死搬硬套是错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成因,防止出错的最佳途径是:

仔细审题、明察秋毫、务必跟着题干信息走,防止走熟路、走老路,力避思维定势。

方法6 就“熟”避“生”法

【典例1】细胞分化是奢侈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下列属于奢侈基因的是(  )

A.血红蛋白基因B.ATP合成酶基因

C.DNA解旋酶基因D.核糖体蛋白基因

[就熟避生]本题中“奢侈基因”为学生不曾探究的“新情境”,是“生”信息,然而当将其转化为“细胞分化”及“分化的结果”这一“熟”信息时,问题将会迎刃而解,据题干信息,细胞分化是奢侈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则奢侈基因所表达的结果应为使得细胞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物质而非各细胞均具有的“共性”物质,A~D中B、C、D所述及的基因在各细胞中均可能表达,但血红蛋白基因只在红细胞中表达,应符合“奢侈基因”内涵。

答案 A

【典例2】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广泛存在于皮肤等结构中。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它会及时“通知”T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

科研人员已成功地将一个胚胎干细胞培育出了树突状细胞。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树突状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若培育出能识别癌细胞的树突状细胞,将可能用于治疗癌症

C.树突状细胞与浆细胞一样只参与细胞免疫而不参与体液免疫

D.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都能识别病原体

[就熟避生]本题属于新情境干扰题,借助前沿科学技术考查免疫细胞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可采用就熟避生法。

树突状细胞是个新名词,学生比较生疏,但是“通知”T细胞的过程我们比较熟悉。

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负责“通知”T细胞的是具有摄取、处理、传递功能的吞噬细胞,因此本题实际是对吞噬细胞相关功能的考查。

A项错误:

全能性的体现,起点应该是“细胞或组织”,终点必须是“个体”;B项所描述的是一种合理的展望;C项错误:

体液免疫过程中也有吞噬细胞的参与;D项错误:

浆细胞不具有识别病原体的功能。

答案 B

【典例3】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防止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图所示)。

下列疾病或应用中可能与Mcl-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

A.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艾滋病

[就熟避生]本题生之处为“调节性T细胞”及Bim蛋白和Mcl-1蛋白,然而倘若能依据题干及图示信息将其转化为如下“熟”知识,调节性T细胞具“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该细胞越多,对免疫的抑制功能越强,反之则越弱,而Mcl-1蛋白可导致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故Mcl-1蛋白活性被抑制时,调节性T细胞数量将无法增加,免疫反应也将不能及时被抑制,从而导致免疫功能过强,产生诸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之类的自身免疫病。

答案 C

【典例4】(2017·四川广安等四市二诊)秋水仙素的结构与核酸中的碱基相似,可渗入到基因中去;秋水仙素还能插入到DNA的碱基对之间,导致DNA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

据此推测,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后不会引发的结果是(  )

A.DNA分子在复制时碱基配对错误导致基因突变

B.转录受阻导致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不能流向RNA

C.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局部解旋导致稳定性降低

D.转运RNA错误识别氨基酸导致蛋白质结构改变

[就熟避生]本题属新情境干扰题,其“生”处为“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对DNA结构或复制、转录等的影响”,然而倘若顾及题干中,“秋水仙素的结构与核酸中的碱基相似,可渗入到基因中去,还可插入到DNA碱基对之间,导致DNA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这一信息,便可将问题转化为“基因结构改变”、“碱基对间氢键被打开”及“DNA与RNA聚合酶无法结合,转录无法进行”这些“熟”的知识,从而轻易作答。

答案 D

[技法指导]就熟避生法常用于解答新信息、新情境类试题。

近年来高考试题的材料都非常新颖,往往会与前沿科学相联系,介绍一些新技术、新名词,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造成迷惑。

其实这类试题往往是外表华丽,背后却仅仅考查一些基础知识,学生要学会应用“就熟避生法”,从熟悉的知识入手,避开生疏的知识和名词,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从而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热考题型一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

[题型特征] 关注社会热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及接轨“大数据”、“创新”等时代气息是全国课标卷命题的两大鲜明特色,如2015年课标卷第5题涉及“朊粒”,第39题涉及生物柴油制备,第40题关注艾滋病、癌症,第4题、29题、31题、32题均涉及数据统计分析与处理。

2018年课标卷考试说明更是突出了“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为此,特设置本题型,以强化对相关问题的应试与变通能力。

 

1.(2017·天津卷,5)叶绿体中的色素为脂溶性,液泡中紫红色的花青苷为水溶性。

以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为材料,下列实验无法达到目的的是(  )

A.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B.用水做层析液观察花青苷的色素带

C.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探究细胞的失水与吸水

D.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表皮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解析 叶绿体中的色素是脂溶性有机物,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A正确;液泡中紫红色的花青苷为水溶性,可用水做层析液观察花青苷的色素带,B正确;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含有大的中央液泡,而且具有色素,可用于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探究细胞的失水与吸水,C正确;表皮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增殖,则不能形成染色体,用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表皮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D错误。

答案 D

2.(2015·课标Ⅰ,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知,朊粒为蛋白质,不可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A错误;由题干可知,朊粒的增殖是通过诱导更多的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实现的,而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为二分裂,B错误;蛋白质功能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而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是空间结构的改变,不符合上述特点,D错误。

答案 C

3.(2015·课标卷Ⅱ,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

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

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

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

解析 依据端粒学说,端粒存在于染色体的两端,大肠杆菌无染色体,A错误,C正确;依据端粒酶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判定端粒酶应该是逆转录酶而非RNA聚合酶,B错误;正常细胞的端粒DNA序列在每次分裂后会缩短一截,D错误。

答案 C

4.(2017·江苏卷改编)在体外用14C标记半胱氨酸-tRNA复合物中的半胱氨酸(Cys),得到*Cys-tRNACys,再用无机催化剂镍将其中的半胱氨酸还原成丙氨酸(Ala),得到*Ala-tRNACys(见下图,tRNA不变)。

如果该*Ala-tRNACys参与翻译过程,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一个mRNA分子上只能合成一条被14C标记的多肽链

B.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配对由tRNA上结合的氨基酸决定

C.新合成的肽链中,原来Cys的位置会被替换为14C标记的Ala

D.新合成的肽链中,原来Ala的位置会被替换为14C标记的Cys

解析 在翻译过程中,若一个mR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