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导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112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导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导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导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导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导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导读.docx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导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导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导读.docx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导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导读

一、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是1844年5月至8月写作于法国巴黎,又称为《巴黎手稿》。

《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未发表,1932年在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第一次全文发表。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社会政治舞台。

工人阶级的斗争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实践基础。

马克思于19世纪40年代初参加《莱茵报》的工作,开始直接投入德国的现实斗争。

期间经历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对摩塞尔河地区农民状况的研究,促使他开始关注物质利益问题及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等“苦恼的疑问”的思考。

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肯定了“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

与此同时,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马克思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并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抨击了唯心史观,提出了一些唯物主义的思想。

1843年底,马克思到达欧洲革命中心巴黎,直接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并参加工人阶级的斗争。

他搜集资料,原打算写一部国民公会史,在研究法国革命史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认识到分析私有财产、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重要。

为此,他阅读了大量的经济学著作,写了若干摘要笔记,《手稿》是这些笔记遗留下来的部分内容。

《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初创过程中一份独特的文献,它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但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手稿》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对共产主义进行了哲学和经济学的探讨,初步论证了实践范畴,探讨了唯物史观的一些问题和辩证法的基本理论问题。

《手稿》还比较系统地涉及了关于人的理解,它以复归人性、全面占有人的本质为尺度,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劳动异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批判,剖析了劳动异化形成的原因及其后果,阐释了扬弃异化的途径和目标,开启了对人的哲学层面的思考,包括对人性、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解放及其途径等问题的探究。

虽然《手稿》还未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大量使用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术语,但更应看到的是,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手稿》对人和社会的研究,从政治的批判追溯到经济的分析,为后来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系统剖析和批判提供了逻辑前提;《手稿》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一般性思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哲学策源地;《手稿》既是“两个转变”(马克思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思想的总结,又确立了科学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新起点,全面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使正在形成中的马克思主义三个部分开始结合起来。

《手稿》于1932年首次全文发表后,在西方掀起了第二次“马克思热”。

但由于在《手稿》中还存在马克思思想中的“两种逻辑”④的相互矛盾,因而,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两种不同解读模式。

二、内容简介

(一)序言

《序言》主要论述了写作的主旨、方法和本书的哲学基础。

共4个自然段,分四个问题。

1.说明写作计划的变动情况和本文的指导思想(第1段)。

2.说明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是经验的而不是思辨的(第2段)。

3.说明写作本文参考的选择和哲学基础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第3段)。

4.批判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分子的唯心主义观点,阐述了剖析黑格尔哲学的必要性(第4段)。

(二)[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全面论述了异化劳动问题。

共76个自然段,分三个问题。

1.揭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任务(第14段)。

马克思肯定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又揭示了它的缺陷。

马克思认为,他的研究工作是从以前的经济学特别是以亚当·斯密对有关问题的论述为基础的。

但是,这些经济学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

“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

”①因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给自己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的任务:

“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

”②

2.阐述异化劳动的表现(第5—65段)。

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是《手稿》最有特色的思想之一。

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以对人性的基本理解为尺度,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异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揭示了异化劳动的表现。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劳动则处于异化的状态。

劳动异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第518段)。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其产品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却同劳动者相对立: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实现使工人失去现实性,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了统治工人的力量。

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也就是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①马克思还批评了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的做法。

二是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第19—24段)。

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

对劳动者来说,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本身就是一种异化的活动。

这种异化表现在:

劳动从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②;劳动不是人的需要,而是一种手段;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这种异化的结果,就是工人丧失了自己的人性。

三是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第2536段)。

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的术语并加以改造,认为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并指出,人的实践根本上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异化,人的自我活动、自由活动的类本质就被贬低为手段。

四是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第375l段)。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和过程的异化,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这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统治工人的异己力量,就是资本家阶级。

这里,马克思已认识到,生产中的物质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异化劳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马克思还分析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第52—65段)。

他认为,异化劳动同私有制有内在的联系。

从起源看,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后果;从既成状态上看,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3.论述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第66—74段)。

马克思认为,对异化劳动的论述,克服了国民经济学的缺陷,同时又提出了工人阶级乃至全人类解放的任务。

马克思还给自己提出了两个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即“从私有财产对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的关系来规定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①和“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

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的发展的本质为根据?

”②

②庄友刚P1-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

马克思

【写作背景】

青年马克思的思想不断发生转变,他从早期作为一个青年黑格尔主义者研究“自我意识”至1844年开始转向研究“现实的人”,因为只有先理解“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才能为人类解放的最终实现找到根本途径。

这时候的马克思认为,人的现实存在于政治经济学中,同时,国家、市民社会、法的基础也都在现实政治经济中,所以他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研究。

手稿实际上是马克思为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做的准备。

1844年48月间,马克思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并写了很多手稿,《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因为是马克思在巴黎时候完成的,所以又称做《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

《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27年,马克思逝世44年之后,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达·梁赞诺夫将《手稿》第3部分整理后,发表在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上,后重印于192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3版上,标题为《(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但是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

1929年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法文杂志上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和《关于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札记》为标题发表了一些片断。

1932年,德国社会党人S.朗兹胡特和J.P.迈耶尔对手稿进行整理后,用原文发表在《卡尔·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第1卷中,标题是《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这个版本略去了《手稿》的第一部分。

同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第l部分第3卷首次用原文全文发表了《手稿》,标题是《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1932年和1937年,法文本和意大利文本先后出版。

《手稿》中文有两个《全集》版本,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的版本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的版本。

单行本共有三个,即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丕坤译本,1985年人民出版社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译文排印的版本,以及2000年人民出版社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译文排印的版本。

《手稿》自问世以来,围绕它展开的争论从未终止,学者们甚至由此把马克思的哲学分为“青年马克思”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两部分。

推崇它的人认为,《手稿》中的思想是“概括马克思的全部精神的唯一文献”,“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隐秘的含义”,对论证“新马克思主义具有决定的意义”,是“马克思的中心著作”,等等。

另一些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自居的学者则对《手稿》持另外的态度,认为只有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作才代表真正的马克思的著作;认为《手稿》是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观点。

无论各家如何解读,有一点毋庸置疑,《手稿》的发表在西方现代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前苏联东欧思想界、当代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重大的轰动,引起人们对于手稿中思想的一次次诠释,显示出它的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手稿》不仅促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且其中的异化思想、弘扬批判精神也被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发展,在当代依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本思想】

《手稿》主要是马克思在阅读相关政治经济学著作时对原书的摘录、转述、批判性的注释以及马克思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思想和观点组成。

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三个标题。

马克思在这三个标题下主要摘录了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并作了批判性的分析。

第二部分“异化劳动”,主要是马克思自己的研究心得。

“第三部分”包括对第二部分的补充,以及对黑格尔的批判和关于货币的论述。

《手稿》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第一个大纲,手稿中的研究方法庠现出r马克思在巴黎时期把哲学研究同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的特征。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

主汜劳动是《手稿》的基本哲学思想,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中建二异化劳动理论。

他在肯定了对象化劳动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指出,在自由资本主上时期,工人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异化劳动具有四种表现形式:

1.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从生产过程看,劳动孝亏色韵劳动活动相异化;3.从人的类本质方面来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4.从人际关系来看,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阐释,揭示了形成两大阶级对抗的原因,并对私有制展开了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对象化劳动是在私有制的社会条件下才转变为异化劳动的。

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是《手稿》的另一中心内容。

在马克思看来,扬弃异化的途径在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成,他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而且,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概括说来,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包含了这样的几层含义:

1.共产主义是异化劳动的扬弃与私有财产的克服。

2.在这个社会里,人全面地占有了自己的自由自觉活动的本质,完整的人生成。

3.共产主义社会保存了以往历史发展的全部财富。

4.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都得到了克服。

总之,在《手稿》中,马克思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借助于异化理论的概念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从而论证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必要性。

2、谭P43-4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一、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一个提纲式的笔记,当时题为《关于费尔巴哈》,是他进一步研究的提纲,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

但《提纲》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因此1888年恩格斯在写作和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在文字上进行修改之后,把它作为附录发表,并命名为《马克思论费尔巴哈》。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标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前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在发表这个提纲时另外加上的。

《提纲》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活动的结晶。

马克思是通过接受“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开始他的理论生涯的。

青年黑格尔派依据激进的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政治要求竭力批判宗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黑格尔。

费尔巴哈突破了黑格尔哲学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仍然存在着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的缺陷。

马克思从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出发,依据哲学发展的必然逻辑,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最后,它也是马克思亲身实践的结果。

马克思亲身参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并在实践中逐渐转变了自己的立场,站到了无产阶级一边,认识到了无产阶级是现时代的最先进的阶级,体会到革命实践的伟大作用。

《提纲》对实践的强调就是对其实践体验的理论回应。

《提纲》是马克思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决裂以后,在初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第一次从根本上分析和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着重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并以实践为核心建立了新的世界观、人性论和哲学观。

《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同唯心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并为建立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恩格斯曾给予高度的评价,称它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在世界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代,《提纲》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所包容的理论原则对于我们澄清思想、把握真理、认识人性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提纲》涉及的某些观点成为了当代的热点问题,如实践的唯物主义、人的生存及其意义、生活世界的“二重化”即异化问题等。

二、内容简介

实践的观点构成《提纲》理论的核心。

《提纲》共十一条,分三个部分:

总论(第一、二条):

马克思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认识实践及其意义;分论(第三至九条):

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实践的意义而导致的历史唯心论的一系列具体观点进行了批判;结论(第十、十一条):

马克思从阶级性和实践性的角度对新旧唯物主义做出对比,并给《提纲》做了简要的小结。

下面从三方面给予简要的分析。

1.以实践为基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的直观反映论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

第一条:

马克思首先揭露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只是把客观世界当做直观的对象而不是当做实践的对象,只是把人看做直观的主体而不是实践的主体,结果是主体的能动性被掩盖;其次,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看到但又夸大了主体的能动方面,把它视为脱离物质基础的绝对;最后,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对实践的误解。

第二条: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首先,马克思指出:

人的认识是否正确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加以解决。

其次,马克思认为:

离开实践去探讨人的思维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将陷入毫无意义的争论。

2.以实践为基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揭露了它的认识论根源,用实践的观点解决了一些唯物主义所不能解决的社会历史观的问题。

(第三至九条)

第三条:

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教育的关系问题上的错误,提出了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

第四条:

宗教问题。

马克思分析和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阐述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及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马克思在肯定费尔巴哈关于宗教世俗本质见解的同时,指出费尔巴哈没有进一步分析“世俗基础”本身的矛盾,因而不能正确说明宗教产生的社会和阶级根源,当然也就找不到消除宗教的正确途径。

马克思认为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导致宗教的产生,因此只有对世俗基础进行实践的改造,才能消灭宗教。

第五条:

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马克思揭露了费尔巴哈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在于误解和排斥了人类的社会实践。

第六至七条:

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首先对人的本质进行科学的界定;其次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最后又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人的本质。

第八条:

马克思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提示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第九条:

马克思指出由于费尔巴哈不理解实践的科学内涵及客观世界的实践本质,因此他对世界的认识只停留在“单个人的直观”的水平。

第十条:

指出新旧唯物主义阶级基础的区别,阐明了哲学的阶级性。

第十一条:

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在哲学功能上的区别,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新唯物主义的功能不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3、谭P107-111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导读

一、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神圣家族》之后的第二部合作著作,写于1845年9月到1846年5月。

他们写作这部论著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清算他们以前的哲学信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当1845年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再次会面时,“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清算的。

”①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也以同样的看法叙述了这一著作形成的历史背景。

2.《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揭露当时德国各种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系统地制定和阐发了唯物史观,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

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中说:

我们有必要科学地论证我们的见解,但同时使欧洲无产阶级,首先使德国无产阶级确信我们见解的正确性。

3.当时德国思想界关于“现实的人道主义”的争论促使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认识费尔巴哈,这种认识的结果是:

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代表了市民社会的要求,不可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应该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

4.从理论上说,《形态》中的基本思想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述的新世界观原理,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进一步阐发。

《形态》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同当时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形态》创立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方面,对于我们澄清对马克思主义各种各样的曲解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为我们科学地分析和正确地把握当今全球化进程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经典文献,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全球化与世界历史性,市民社会与交往实践等问题都是当代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内容简介

“第一章费尔巴哈”的中心是论述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共47段,分六个问题。

由于手稿有散失,唯物史观原理的论述各段落之间有交叉,这里只是大致地划分段落内容。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第l一5段)

1.唯物史观的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实的个人与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他们通过考察现实个人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

提出历史发展的四个因素,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满足新的需要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第26—29段),并以此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2.确立唯物史观前提的方法。

他们认为,考察人不仅要考察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及生存的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从人们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中考察人的生存与发展。

“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就是说从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出发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考察现实的个人。

这种考察方法既不同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抽象思辨的方法,也有别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本学的方法,而是通过经验可以观察到的。

(二)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第6-15段)

马克思、思格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辩证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

他们指出,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

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们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强调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交往关系(第29段)。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他们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分工的发展,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不同形式。

而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必然的交往形式。

历史上的不同所有制形式都是由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决定的,并阐述了历史上四种所有制的特点。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交往形式适合生产力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二者的矛盾达到尖锐化时就会爆发社会革命,借以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这样就形成交往形式联系的序列。

共产主义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过程和结果(第46段)。

(三)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第16—30段)

1.意识的产生、发展、本质。

他们从意识的产生、发展、本质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批判唯心主义从精神出发解释现实的观点。

他们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即由于社会的需要才产生的,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伴随着人们物质活动的变化,特别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的发展,社会意识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并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第30段)。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意识必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并强调在全部意识形态中,即使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现的,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

这就明确论证了社会意识的本质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还要能动地改变世界。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这就批判了德国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

2.揭露了唯心主义精神统治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是统治阶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