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4847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家庭教育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家庭教育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家庭教育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家庭教育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1.docx

《家庭教育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教育1.docx

家庭教育1

孩子教育中家长应该注意的5点

1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最初是具体情境激发的。

幼儿对于一切新的东西都好奇,一好奇就要用眼、用手、用嘴去接近。

但是好奇心能不能保持下来,还取决于家长有意识的鼓励和保护,探索新鲜事物的孩子,如果受到鼓励,他的“好奇——探索”模式会固定下来,推动他们对学习发生持续的兴趣。

为此,家长一方面可以给孩子创造机会,多接触新鲜事物,设计一些悬念;另一方面也要保护他们的好奇行为。

例如,不粗暴禁止孩子的探索行为,而是教给他们规避危险;不轻易打断专注中的孩子;当孩子询问成人世界的事情时,不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尽可能解释得简单有趣等。

2打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不少父母把学习当作不得不承受的苦差事,不是经常表达对孩子的同情和无奈,就是动辄诉诸强制力量解决问题。

这令孩子感到,好像是在独自承担没人愿意做的事情,结果强化了孩子的痛苦体验。

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设置一些竞赛或者游戏,把幽默带到学习中去;还可以叫上孩子的玩伴,组织一些小活动(如一起看英文动画片),孩子和伙伴一起的时候,往往很容易开心起来。

3给孩子表现能力、证实能力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欲,希望获得掌声和赞扬,这可以满足他们天性中被认可的需要。

家长可以定期通过“家庭会议”对孩子的成绩提出表扬,还可以邀请亲戚朋友聚在一起,给孩子一个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如诗朗诵、讲故事等)。

4帮孩子找到学习和课余兴趣的结合点,引导他们看到,眼前的学习与未来的梦想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小贴士示例几次考试失利后,10岁的晓灵对学英语越来越没信心,无论如何也不肯再去上英语补习班。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一个同龄的美国女孩。

在妈妈的鼓励下,两个孩子开始成为好朋友。

对外国伙伴的好奇吸引着灵灵一点点又对英语发生了兴趣。

妈妈趁热打铁,在假期带她去国外的大学转了一圈。

大学校园那种开放的气息、丰富的课余生活、有趣的选修课都让晓灵印象深刻。

她对妈妈说:

“我还是不知道长大能干什么。

但是我真的好想上大学,想出国。

”就这样,晓灵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英语学习。

5避免情绪倒档。

有些父母不自觉地用学校和老师来恐吓孩子:

“这样当心老师骂你”,结果导致孩子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多给孩子讲讲学校的好处,例如寒暑假、各种活动、新朋友等。

在学习中,尽量不使用“任务”、“作业”这类词,而代之以有趣的开头,例如,把考试比作游戏中的“挑战关卡”。

(1)对孩子过于苛求。

若孩子稍有失误,父母就开始指责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孩子在幼时的整个成长经历中,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总觉得自己什么也干不好,就会逐渐地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形成一种自卑的自我评价系统。

允许孩子失误,是每一个做父母的所应有的最起码的宽容。

(2)和他人攀比。

有的父母常常对孩子说:

“你瞧人家小明多聪明,总是考全班第一,你怎么就这么笨?

”总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孩子的短处比,只能使孩子越比越自卑。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只要孩子有自己的特点,在不断地努力,他就是个值得自豪的好孩子。

(3)经常打骂孩子。

父母专横的态度,只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力量的弱小,并不能使孩子真正明白家长希望他做什么。

这样,久而久之也会使孩子形成自卑感。

(4)包办代替。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任何事都包办代替,孩子极少有机会显示自己的才于,也就体验不到成功带来的自豪感。

放手让孩子去闯,才能使孩子在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也培养起自己的自信心。

(5)父母有自卑情绪。

自卑是后天形成的一种情绪,但如果父母遇事总说“我不行”,孩子不但会模仿父母的这种处事态度,还会认为“父母都不行,我就更不行了”。

只有父母能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努力克服,才能培养出自信、自尊的下一代。

“我家孩子现在在上学前班,可是特别不爱写作业!

以前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没有发现这样的问题,还有半年就上小学了,我该怎么办呀!

”近日,网友“宝宝妈”在本报名师团幼儿教育QQ群提问。

带着这一问题,记者咨询了我省著名亲子咨询师贾春红老师。

从事幼儿教育多年的贾春红老师认为,孩子不爱写作业,很可能是对此不感兴趣。

“家长可以注意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和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不感兴趣的事情上,多鼓励孩子。

”贾春红老师告诉记者,很多家长由于担心孩子学习落下,一发现孩子不爱写作业,便显得非常急躁,不管孩子的状态和想法,猛劲让孩子多学习,很容易造成更为严重的逆反、厌恶心理。

反之,如果家长收起自己对孩子的责备,变为鼓励孩子尝试着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让孩子逐渐把注意力转到学习上,这样循循善诱的办法往往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同时,也有专家指出,孩子写作业时需要把视知觉和动作协调配合在一起的能力,所有的作业材料必须透过视觉来做文字的处理,这是材料输入的过程。

接着,孩子在用笔把接收到的讯息写出来,这是输出的过程。

输入和输出良好的衔接在一起时,孩子写作业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因此,对于小孩子来说,家长无需过于急躁,慢慢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即可。

 

孩子厌学是因为父母倡导“智慧型父母”

70后、80后的父母VS90后、00后的孩子,在一些父母看来这是道棘手的难题。

因为很多时候父母已经难以理解孩子心中在想什么?

而在孩子们看来,父母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要求他们,这就在孩子与家长之间形成了似乎“不可逾越”的代沟。

“要做智慧型父母”,这是佛山移动“校讯通”名家讲堂的教育专家们给父母们开出的“药方”,应“校讯通”名家讲堂主办方邀请,“倒过来”和谐教育理念的推广者欧阳维建,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家长手册》副主编、广州父母学堂创始人许化利、国际高级家长指导师黄琳等专家就依次登场传授父母之道。

孩子厌学是因为父母

“孩子厌学真相并不是不喜欢学习,而是讨厌父母逼迫孩子学习,使用不正确的方法,伤害孩子。

然后孩子报仇没有地方,只好把学习的痛苦宣泄在学习上。

”在“校讯通”名家讲堂顺德西山小学专场上,被人称为“名家中的明师,专家中的大家”的欧阳维建说。

在一些家庭里,父母因为孩子的学习而责怪孩子,但孩子又不服气家长。

欧阳维建表示,孩子与家长之间相互争斗,这样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使家庭陷于了不和平的氛围,使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心灵之间最远的距离。

“学会欣赏,让人喜欢。

我并不一定会喜欢我欣赏的人,我一定会喜欢欣赏我的人;我并不一定会喜欢我的老师,但我一定会喜欢欣赏我的老师;我并不一定会喜欢我的爸爸妈妈,但我一定会喜欢欣赏我的爸爸妈妈。

”许化利说,想让孩子喜欢学习,那么首先就要学会欣赏孩子,让孩子喜欢自己。

只有做孩子喜欢的父母,真心地为孩子加油,教会孩子喜欢学习的知识,用一种快乐轻松的心态去学习,最终孩子才会欣然接受并把别人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喜欢的知识。

黄琳表示,孩子喜欢的东西就会千方百计、心甘情愿地去追求,去学习;孩子讨厌的东西就会千难万难、想方设法地去逃避。

所以一定要做孩子喜欢的父母,教孩子喜欢的知识,让知识成为孩子生命的火种。

如何去避免孩子“反常”,欧阳维建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以德治国、以德服人”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继承的优良传统,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教育孩子首先要学会做人。

父母先学会做人,就知道怎样去适应别人,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方法。

而且做人要做得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替别人考虑,替孩子考虑。

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环境

“搞不定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有困惑的家长请举手!

”、“有没有家长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对他充满信心,希望他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家长请举手”、“希望培养孩子成才的家长请举手!

”在“校讯通”名家讲堂禅城奇槎小学专场上,资深家庭教育专家许化利的“三连问”让大多数的家长都举手了。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可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总是要求孩子怎么去做,可是自己却不那样做。

”许化利强调,家长在家里教育的时候总是说孩子的不行,但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行为和语言上对孩子的影响。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若让一个孩子很优秀的成长,那就需要给孩子一个适合其自己的成长环境。

而被称为“欧爸”的欧阳维建则给家长发出忠告:

首先是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多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其次,好的亲子关系决定了教育效果。

孩子从家长那里学会如何和身边的人和谐相处,才能维持自己的成长环境。

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黄琳就建议,要教育孩子不要生气,不要发脾气,注意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犯错误是非常正常的,家长在经历孩子犯错误后再改正也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过程。

在人生的道路上多经历一些东西也是一种财富。

许化利更是建议家长要五个“做好”,第一是做好学生。

作为家长要学习在孩子的不同阶段,孩子需要的是什么,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的特点。

第二是做好老师的助教。

充分跟老师沟通,全方位了解孩子,配合老师。

第三是做好孩子的朋友。

现在的孩子与家长所生活的时期不同,做好孩子的朋友会使家庭关系更温馨。

第四是做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第五是做好研究。

学会赏识,教育孩子。

对孩子应该因材施教,分年龄了解孩子。

家长要传递正能量

“你为什么不好好听语文课呢?

“因为我不喜欢听语文课”

“为什么不喜欢听,你说一下你的道理!

“有什么为什么呀,因为老师讲课没意思呗!

是不是老师又告我状了?

“老师说了你为什么这样不听话!

“他除了会告状还会干什么!

“他肯定有看到你不听话的嘛!

对不对?

“他就会盯着我,他除了盯我还会盯谁呀,就会告我的状!

在“校讯通”名家讲座南海九江儒林中学专场上,心理专家黄琳模仿一对父子之间的对话让现场的家长们“会心一笑”。

黄琳就表示,这明显地看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表现。

青春期是孩子从心理上依附父母到孩子形成自己独立的意识,孩子由幼稚走向成熟。

这要求家长知道去学会尊重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同时给孩子一些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赞美,少些指责和批评,要用心去沟通。

“一只无声落泪的眼睛,你会注意到吗?

孩子青春期时会有很多细节的微妙变化,你发现了吗?

如果你的孩子,突然变得不爱说话了,你会怎么办?

这些,作为父母也只能用心灵去沟通交流。

”欧阳维建“煽情”地说,其实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优秀的,为什么有的孩子会那么优秀,有的孩子却不是。

孩子需要父母与之拉近心,因为心近后,心灵的彩虹才会更美好。

而许化利则表示,家长要知道调节心态,学会积极暗示、优化情绪。

对于家长的心态调整,许化利认为家长们要沉着冷静、少惊慌,学会传递积极乐观情绪给孩子;与此同时家长们也不要太好面子或过分自卑,或者不要走入一好百好的误区。

最后是家长们学会善于发掘孩子优势潜力。

 

家长警惕消极心理暗示对孩子的影响

中国家庭教育|时间:

2012-11-27|文章来源:

好父母网

一张张不负责任的乌鸦嘴,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轨迹,甚至使孩子和父母、老师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

我坚信,坏孩子是骂出来的。

在所有骂人的嘴当中,乌鸦嘴最毒,也最灵验。

好话从它的嘴里很少能说出来,即使说出来也不见得能实现。

但是,坏话从它的嘴里吐出来,往往都会变成现实。

有多少坏话,就有多少恶果,立竿见影,百试不爽。

乌鸦嘴歹毒的面目令人遇而生厌,望而生畏,善良的人们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现实的残酷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可怕。

许多可亲可敬而又可爱的人恰恰长着一张可怕的乌鸦嘴。

有的妈妈从孩子一出生,就在别人面前这样评论自己的孩子:

“这孩子太淘气,无法无天,谁也拿他没办法。

”这其实是在暗示孩子无恶不作,横行霸道。

有的老师从孩子上学开始,就在班级讲台上对学生评头论足:

“你好笨啊,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答不出来,你长的是猪脑子,还是肩膀上扛着块砖头?

”这样的话从老师嘴里说出来,既伤孩子自尊,又暗示孩子笨得可以。

类似的现象屡见不鲜,对孩子的影响不能算小。

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心理暗示。

所谓心理暗示,就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

心理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从接受主体来说,暗示可分为自暗示和他暗示两种。

自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

“三气周瑜”是自暗示使周瑜葬送了性命。

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

“蒋干盗书”则是接受了他暗示而遭致祸端。

其实,每天我们都会不断从自己或他人那里接受暗示。

这些心理暗示有时会给我们带来愉悦和信心,有时又使人郁闷不安,苦恼万分。

消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恶劣影响很可怕。

因为暗示往往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暗示作用也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有这样一则故事,耐人寻味。

小刚妈妈告诉心理医生说:

“我生小刚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孩子吸了氧,还说我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

他今年9岁了,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样。

我担心他有智力低下的问题。

”小刚妈妈越说越激动,“我已经带他看了七八家医院,也做了很多检查,就是没有查出什么毛病。

结果测定,小刚智力水平完全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

之所以会出现学习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小刚妈妈这张乌鸦嘴长期对小刚进行了不良的心理暗示。

而小刚妈妈又是接受了医生这张乌鸦嘴所说的“这孩子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的不良心理暗示。

种种不良的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造成了小刚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扰。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如妇女和儿童,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

一个人如果长期遭受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会对人的生活产生恶劣的影响。

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这些给孩子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被暗示者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如父母或老师。

长此以往,不仅会给孩子成长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碍,更有甚者会葬送孩子的一生幸福。

为人父母,为人师表,必须透彻地了解心理暗示这把双刃剑,必须熟练掌握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个法宝,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俗话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夸奖的背后是多少人在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父母表扬、老师称赞、客人夸奖、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对孩子全方位的积极暗示无形中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增强孩子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自信豁达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小学生家长须知家庭教育的十种方式

中国家庭教育|时间:

2012-11-20|文章来源:

好父母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很重要,孩子的性格以及好的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

下面为大家介绍的是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家长对子女实施教育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手段。

一、树立榜样

榜样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

如同学、邻居、教师、英雄模范人物、文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领袖的优秀品质,都是子女学习、模仿的对象。

不管家长的言行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对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

二、环境熏陶

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

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要组织好生活,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为准则,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三、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是谈话,家长根据子女的思想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谈话要有针对性、灵活性,态度要和气,不要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地训斥、挖苦。

二是讨论,家长与子女共同讨论。

讨论时要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其意见,有不正确的观点,也要耐心地讲道理,使子女明辨是非。

家长观点不正确要勇于承认。

四、实际锻炼

实际锻炼的内容相当广泛,如适应周围环境,锻炼身体,生活自理,家务劳动,独立作业,文明礼貌,社会交际等等。

进行实际锻炼,首先要孩子明确目的意义(为什么),提出具体要求(怎样做),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到底。

锻炼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从他们的实际能力出发,交给的任务和提出的要求必须适当。

要允许孩子在实践中有失误,不可过分苛求。

家长不能因怕孩子吃苦而中途停止锻炼。

五、表扬奖励

表扬奖励是对子女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和好评。

通过肯定和好评,以加强子女进取心和荣誉感,争取更大的进步。

表扬奖励要实事求是,要及时,要说明原因,并且应以精神奖赏为主,物质奖赏为辅。

六、批评惩罚

批评和惩罚都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不过后者是对严重不良思想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

批评惩罚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情况,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从错误的实际出发,批评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

批评时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

惩罚主要是剥夺某种权利,而不是体罚,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残身心。

七、指导安排生活秩序

良好的生活秩序是培养子女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

指导子女安排生活起居,布置好生活环境,教给子女学习安排和利用时间,使之有条不紊。

要让孩子自己安排,家长可以在旁指点。

八、指导课外阅读

指导子女阅读书报杂志,从中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

家长要掌握子女阅读的内容,和子女一起讨论,引导子女通过阅读增长知识,开扩眼界,受到精神陶冶。

九、利用家庭电视

电视进入家庭,子女可以从看电视中得到许多知识,增长见识,要充分利用。

但是要注意:

不能没有选择,不要时间过长。

看完电视最好和子女谈论,讨论电视内容。

十、带领子女外出接触社会

带领孩子到公园、风景区、商店、工厂、农村去,或者去访问同学、亲友,进行社会交往,使之开扩眼界,接触社会,认识社会。

3句话给家长支招学会好的教育孩子方法

中国家庭教育|时间:

2011-12-31|文章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孩子任性、不听话是许多家长的苦恼,那么到底孩子不听话的原因都有哪些?

家长又该如何“对治”呢?

总结起来可以用以下三句话进行概括:

第一句:

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如果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他当然不会听话。

因此,在给孩子下指令以前必须了解哪些事是孩子能做到的,哪些事是孩子做不到的。

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叫三岁的孩子大公无私,学“孔融让梨”,这是很难做到的。

上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好动,让他半个小时静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或做作业,那是很难的。

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区别很大,要求自己的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

不了解孩子的个性,一厢情愿地想把孩子塑造成某种类型的人是不现实的。

怎么知道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呢?

首先是看他的年龄。

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和行为功能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

其次是个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方面领先一些,有些方面落后一些。

再就是考察,看他的实际能力。

有些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对孩子的能力和特长了解得比较全面;有些家长工作忙,跟孩子接触比较少,了解就少。

有人担心,只让孩子做会做的事而不让他做不会做的事,孩子怎么能进展呢?

请看第二句话。

第二句:

叫他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他不会做的事。

但是,这件事不能太难,应该以“跳起来够得着”为原则,意思就是努力一下必须能够做得到。

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鼓励和监督,不能下了指令就什么也不管了。

许多家长言教太多而身教太少。

他们经常教导孩子怎么做人,至于他能不能做到,做到了没有一概不管,或者发现没有做到就批评几句或棍棒相加。

一概不管的结果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听进去了,但理论脱离实际,言行不一。

而批评和处罚的后果是,孩子学会了说谎。

换句话说,过分强调结果会导致说谎和作假。

家长应该多多关注过程,全程陪伴孩子完成任务。

陪伴就是监督,同时也是指导和鼓励。

如果孩子真的不会做,那怎么办呢?

放弃肯定是不行的。

家长应该协助孩子做。

注意,是协助而不是代替。

有的家长看孩子不会做,就自己替他做了。

例如,母亲叫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孩子不予理睬,母亲一边骂一边把他的房间收拾了。

第三句:

做到了要及时奖励

根据行为疗法的理论,一种行为能不能建立起来,效果是关键。

带来效果的行为会保留下来,没有带来效果和带来负面效果的行为会消失掉。

孩子做到了,家长视而不见,孩子会觉得做不做一个样,以后就不会那么热心地去做,对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听话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还要“额外”的奖励?

要知道,孩子可不懂什么天经地义!

他们只看效果。

所以说,奖罚是必需的。

那么,奖和罚哪个更好呢?

从“局部”的作用来看,奖和罚没有区别。

但是,从长远利益和人格发展的角度来讲,奖优于罚。

罚可以消除不良行为,但是如果不去建立好的行为,行为的总量就会减少,变成“无所事事”。

奖有利于建立好的行为,而好的行为多了,不良的行为自然就少了,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另外,奖励会使人变得乐观、积极、自信、卓有成效,惩罚会使人变得悲观、消极、自卑、一事无成。

前面提到,惩罚会导致说谎和作假。

其实,奖励也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只是程度轻一些。

所以,应该避免单纯的奖励。

不要早上下一个命令,晚上回来检查或听汇报。

也不要年初布置任务,到了年底来验收。

这样会滋长“不诚实”的品性。

应该把奖励和监督结合起来,就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务。

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一种奖励。

家长不要只关注孩子学习会让孩子厌学

中国家庭教育|时间:

2011-12-12|文章来源:

帮考网

谈到孩子的学习,很多家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孩子能够学习好,我什么都答应孩子,但遗憾的是,这类孩子往往出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就是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

一、家长只关注孩子学习的效果,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效果,比如作业完成了没有,考了多少分,很少考虑自己的谈话方式会不会让孩子难以接受,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很少关注孩子心理需要,时间长了,一部分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而且,学习是一种过程,所以,对孩子学习的关注也应该是一种过程,包括关注孩子每天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困难等,家长直接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也可以说是在推卸教育责任。

二、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行为,会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有的家长虽然关注的方式合适了,孩子也愿意接受家长在学习方面的引导了,不过,家长却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尽管孩子的学习成绩很优秀,但是孩子的人格发展会不平衡,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最终也会导致厌学。

三、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会导致孩子的能力发展不平衡。

有的家长对孩子学习要求特别严格,然而对于孩子其他的事情不做要求,甚至是代替孩子来做,有的家长连孩子正常的生活自理事情也包办了,所以,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弱,抗挫折能力也非常低,有的孩子还会因此形成情感冷漠,内向孤僻的性格特点,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容易出问题。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多方面,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如果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方面,必然会给孩子人格发展带来不平衡,影响孩子能力的全面发展,也等于给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布下了陷阱。

家,就像冬夜里守候游子的一盏窗灯,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更让人温暖。

但是,爱是一门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艺术,殊不知一些不经意的疏漏,可能让家成为孩子的伤“心”之地。

问题一:

父母一唱白脸一唱红脸

《红楼梦》“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贾政为教育宝玉,对其实施“笞挞”,闻讯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拦,威胁道:

“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再勒死他。

”这一情节虽然是古人的文学创作,但在今天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教育孩子时,父母经常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

这种教养方式埋下的隐患十分担忧。

1、父母意见矛盾,孩子易养成逃避惯性。

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

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

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

此时如果另一方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