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4636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1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

《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

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考点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

创立和发展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

2.西汉:

改造和独尊

(1)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宋明:

转型与成熟

(1)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

(2)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

(3)王阳明主张:

“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

4.明清之际:

批判与继承

(1)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

(3)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

(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

[重点深化] 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特点

(1)从儒学的发展条件来看,它具有适应小农经济文明需要的特点。

首先,为适应小农经济生活顺利展开的需要,儒学对社会个体逐利的合理性持肯定的态度,又对协调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规则作了明确的界定。

其次,为适应人们在小农生产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需要,儒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予了富有特色的解答。

最后,为适应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家庭(宗族)稳定和繁荣的需要,儒学精心构造了一个充满了旺盛发展生机的家庭(宗族)伦理体系。

(2)从儒学的核心内容来看,它具有哲理化与神学化双重趋向的特点。

儒学主要是一种“人学”或曰“人本哲学”,因此,人的问题特别是人性、心性问题,必然成为儒学探讨的核心内容。

(3)从儒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它具有既维护又制约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

儒学从本质上讲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是其根本使命。

易错练1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既强化了君权,也对君主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2019·宿迁月考)董仲舒提出: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此观点(  )

A.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

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可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君主行为

D.确立了儒学思想的独尊地位

答案 C

点拨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吸收了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神化了君权,有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同时其也将灾异现象与天子无道联系起来,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因此有限制君权的一面。

易错练2 程朱理学“灭人欲”≠禁止人的合理欲求

(2019·镇江模考)据《朱子语类》记载:

且以饮食言之,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

然必有义理存焉。

有可以食,有不可以食。

这说明朱熹(  )

A.认为人性本质是恶B.肯定人正当的欲求

C.倡导适当放纵私欲D.特别关注百姓生计

答案 B

点拨 “存天理,灭人欲”中的“天理”指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人欲”指的是“人的私欲”,即超出人正当需求以及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实际上,程朱理学并不禁止人的合理欲求。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项目

成就

影响

造纸术

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是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促进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

战国时发明司南;北宋应用于航海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重点深化] 古代中国科技没有及时转化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1)经济上:

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政治上:

君主专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3)思想文化上:

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4)对外关系上:

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多次进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5)根本因素:

腐朽的封建制度。

易错练3 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作用不同,说明科技作用的发挥取决于社会环境

(2019·南京质检)鲁迅说:

“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指南针在近代欧洲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表明的实质问题是(  )

A.近代中国的愚昧落后

B.中国古代科技的沦丧

C.社会环境决定科技能否发挥进步作用

D.指南针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C

点拨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但传到西方后,推动了西方国家的社会转型。

这反映了科技发明只有在合适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发挥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先秦秦汉——奠基发展

(1)汉字:

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

(2)文学:

春秋末年,我国古代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创作并盛行;汉代的综合文体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2.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全面繁荣

(1)文学:

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

(2)书法:

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

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4)元杂剧的形成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3.明清——承古萌新

(1)明清小说: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

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

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

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

[重点深化] 古代文学的“文以载道”

“文”为“道”(政治)服务被称为“文以载道”,它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文学家重视国家、人民的群体利益。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把文学视为推行教化的有力工具。

诸子著书立说都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设计,体现了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2)唐代诗人的抒情作品中体现了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

杜甫诗的核心是忧国忧民,不懈追求儒家仁政理想,深切关怀国家人民的命运。

李白诗中强烈地表达了追求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

(3)明清总结性文学作品,体现了这一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社会特点。

易错练4 不能据材料信息辨识易混选项

(2019·扬州质检)“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

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

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

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

壁间飕飕风雨飞,行间屹屹龙蛇动。

”此诗描绘的书法字体(  )

A.笔画圆匀,富图案美

B.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C.任情纵性,美感极佳

D.行云流水,清晰活泼

答案 C

点拨 据“壁间飕飕风雨飞,行间屹屹龙蛇动”区分不清草书与行书的特点。

易错练5 因主观臆断而误选

(2019·泰州模考)清代乾隆年间,画家李方膺在《题画梅》中写道,“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作者的创作(  )

A.体现了当时写意画的艺术价值取向

B.寄托着画家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

C.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变态的审美情趣

D.折射出当时士大夫孤芳自赏的心态

答案 A

点拨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体现了作者创作写意画的艺术价值取向。

解题往往主观推断“成春”体现了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应紧扣题旨推断。

考向一 紧扣必备知识

命题点1 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2017·江苏高考,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 D

解析 A、B项表述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基本理学思想相背离,故为错误选项。

说朱熹的解释“完全曲解孔子本意”不恰当,故C项错误;D项表述比较准确,两者有相通之处,但不完全一致。

命题点2 古代中国文艺的成就及发展

(2018·江苏高考,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

“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

”“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

”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答案 A

解析 A对:

题干的关键信息“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体现了元曲贴近生活、易受欢迎的特征。

B错:

题干不能反映元曲寄情山水的风格。

C错:

材料没有反映元曲句式的特点。

D错:

题干只是说明了元曲雅俗共赏,并没有体现出元曲内容的丰富性。

命题点3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及特点

(2019·连云港质检)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

A.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B.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

C.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D.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图中古代中国科技天文历法气象、地学等主要为小农经济服务,这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古代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排除A项;古代中国科技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C项;古代中国科技受重农政策的影响,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

拓展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实用性:

大多数是服务于农业和手工业,间接为强化大一统的君权服务。

(2)经验性:

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

(3)封闭性:

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通的社会生产力。

(4)片面性:

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多于自然科学。

考向二 着眼关键能力

命题点4 运用基本知识做出科学分析

(2015·江苏高考,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 C

解析 道家的无为思想在汉初盛行,汉武帝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赋宣扬的是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故C项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

命题点5 理解材料有效信息并合理的提炼

(2019·盐城月考)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审题指导 

(1)考核能力:

准确、完整地理解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中所获取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提炼、梳理与整合。

(2)有效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及“藏富于民”“节用利民”“精神足民”“以政裕民”等突出了富民的观点。

(3)答题要求:

表明类选择题相对稳定,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

它要求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

(4)筛查选项:

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

答案 D

考向三 注重学科素养

命题点6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到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明朝晚期没有产生资产阶级,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C项错误;明朝时反正统思想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错误。

命题点7 (史料实证)辨析史料作者意图基础上利用史料

(2019·徐州模考)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

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操假谲、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

这说明(  )

A.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

B.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

C.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

D.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

答案 D

解析 “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的说法不科学,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西汉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西晋和南朝时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变化,排除C项;西晋陈寿和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所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对曹操看法不同,故D项正确。

命题点8 (历史解释)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相结合

(2016·江苏高考,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

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 C

解析 李贽批判儒家思想,并未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礼教,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的追求,故D项错误。

 

拓展

 运用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关系理解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鲜明时代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与变革,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词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促成了唐诗的繁荣。

(5)宋元时期,商品经济与市民阶层的壮大,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考向四 坚守核心价值

命题点9 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

(2019·南通模考)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

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

这表明道家思想(  )

A.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

B.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

C.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D.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

答案 A

解析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蕴含了科学精神,无为而治,无所不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故选A项;道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排除B项;道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蕴含了科学精神,无为而治,无所不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天人关系和谐,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符合当时政治现实,排除D项。

命题点10 认同优秀传统文化

(2017·江苏高考,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

答案 C

解析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内容,前者是董仲舒的主张,后者是王阳明的主张,都不是中国画的特点,故A、D两项错误,排除。

诗画合一是指诗与画的结合,材料的内容没有关于“诗”的信息,故B项排除。

材料中“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表明注重用画面来传情达意,符合“情与景的结合”理念,故C项正确。

(三)概括、归纳类主观题设问导析

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背景(原因、条件等)、变化、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要素及材料中的要点进行概括归纳的题型,叫概括归纳类主观题,又称简述题。

从考查方式和内容看主要以典型材料的形式出现。

一般有四类:

(1)变化趋势类:

主要是对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比较中探索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

变化类三种形式:

前后变化型;阶段变化型;内容变化型。

(2)实质和性质类:

实质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

性质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属性。

性质是比较稳定的,一般由历史事物的阶级属性或社会属性决定。

(3)因果类:

原因和结果。

(4)归纳要点类:

关键在于充分依托材料、理解概括对象,结合教材罗列要点。

典题例析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

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

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

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

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试答: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试答: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指导语

本题第(3)问“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的解答方式是“概括”。

①解题依据:

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

②解答方式:

“概括”意指归纳、总括;简明扼要。

要求获取材料有效信息,提炼主旨但不宜照搬原句。

③关键语句:

“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

试答:

答案 

(1)原因:

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

(2)作用:

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

(3)影响:

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

原因:

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历史概括归纳(简述)类主观题答题模板狠抓“四要”

(1)审题要准:

认真审题,区别四类。

四类:

变化趋势类;实质和性质类;因果类;归纳要点类。

(2)答案要全:

注意读通材料,总揽全局,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全面分析。

(3)语言要精:

回答问题,不能滥用文学语言,而宜使用“应试语言”,用词恰当,语言精练、精简、精准。

(4)格式要窍:

如变化、趋势类,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格式答题;实质和性质类:

要求“从具体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等;归纳要点类:

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要广,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

针对训练

 明清时期,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继续发展,同时在其内部也生长出了某些新的思想观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

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

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

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

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

……梨洲不是王学的革命家,也不是王学的承继人,他是王学的修正者。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政治理想。

据材料三,说明黄宗羲是“王学的修正者”。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解释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

答案 

(1)不同点:

传播对象:

朱熹:

士大夫阶层;王阳明:

发展到普通民众。

认识论:

朱熹:

格物致知;王阳明:

致良知(反省内心)。

社会意义:

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

(2)理想:

天下大公;从政为民;君臣平等。

说明:

汲取心学精华,注重实行;反对心性空谈。

(3)表现:

倡导个性解放;讲究经世致用;蕴含初步政治民主观念。

一、选择题

1.(2019·南京模考)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反映出孔子(  )

A.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B.强调理性思考

C.主张维护等级秩序

D.反对贵族专权

答案 A

解析 “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表明孔子重视人的主体地位,故A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2.(2019·常州质检)据《孟子》记载,许行是提倡“神农之教”的农家。

他领导了一个团体,有几十个人。

他们都穿着劳动人民的衣服,以编草鞋、织席维持生活。

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以自己的劳动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