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案例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4606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案例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案例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案例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案例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案例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案例集.docx

《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案例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案例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案例集.docx

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案例集

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案例集

一、直接导入

1、在《光的色散》一节中:

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太阳光和我们息息相关。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太阳光有关的光的色散。

2、在《透镜的应用》一节中,教师可以这样讲: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

3、在《生活中的透镜》一节中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透镜,知道了透镜会折射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透镜,这课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生活中的透镜。

二、复习导入

1、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然后教师设问:

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

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2、在《升华和凝华》一节时,教师: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

吸热还是放热?

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

吸热还是放热?

那么我们来猜一猜:

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直接转变呢?

3、在《电流和电路》一节中,教师可以这样:

演示板上有一个电铃,还有电池、导线、开关等,怎样让电铃响起来?

电铃响起来了,是因为有电流通过了电铃。

提问: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设备是利用电流工作的?

肯定同学列举的电灯、电视、电风扇等事例,进而概括出什么是用电器。

怎样才能使用电器工作呢?

这就需要学习有关电路和电路连接的知识。

4、在《分子的热运动》中,这样设计:

(1)分子由什么组成的?

(2)我们能否直接用眼睛看到分子的运动,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热现象,但我们只了解现象的外表,这些现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可用蒸发为例进行说明)从而导入新课。

三、故事导入

1、在讲到《简单运动》时,讲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法国的飞行员驾驶一架战斗机在空中飞行时,发现在耳朵旁边有一只“昆虫”,他伸手一抓,竟然抓到了一颗子弹。

为什么他能够轻而易举地抓到子弹呢?

2、如教师当讲《运动》和《力》这些章节时,首先应该介绍爱因斯坦和牛顿这二位物理巨人。

爱因斯坦的时空观和相对论是十分伟大的和惊人的,是任何人都无法比喻的。

牛顿从苹果下落得到万有引力的理论,说明万物之间都有力的作用,万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经过牛顿的不断努力终于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牛顿三定律,为后人研究力学创造了条件。

在引起学生注意和激发学生兴趣后,教师才开始讲诉有关的物体运动规律,讲述牛顿三定律中的一个个定律。

3、在讲《热现象》这一节时可用故事“餐桌上的趣事”引入:

传说,有一次洋人请林则徐吃饭,上了一盘冰淇淋,林则徐没吃过这东西,看到它冒“白气”,以为很热,就盛了一勺放在嘴边吹了吹才敢吃,结果竟是凉的。

林则徐傻了眼,觉得很没面子。

怎么办呢?

终于想出了个好主意:

宴请洋人吃饭。

席间,上了一道刚出锅的热鸡汤,林则徐在上面浇了厚厚的一层油,汤不再冒“白气”了。

端上后,洋人一看,以为不热,便用勺子猛喝了一大口,滚烫的汤把洋人烫得直吐舌头。

这时教师可提问:

文中的“白气”是什么?

冰淇淋和鸡汤为什么都冒“白气”?

这些白气是怎么形成的?

热鸡汤浇上一层油后为什么不冒“白气”?

我们一起来学习本章的知识后就明白了。

4、在上《安全用电》这节课时,可以先讲一则实际的故事:

时间是1977年8月的一天下午,地点是XX镇XX村里,天空乌云翻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突然有一根电线杆被风吹倒,架在电线杆上的电线也随着掉在地面上,村里有个7岁的小男孩可能是由于好奇而捡起电线,结果站定在地面上。

小孩的祖母看见了,立即跑去,想把孙子拉回屋里,没想到,反而被小孙子拉在一起了。

小孩的父亲为了避雨而从田里跑回家,看到母亲和儿子都被电线拉住,想上去帮他们摆脱电线,结果也被拉在一起了。

三代人就这样惨死在一根电线之下。

5、在上《浮力》一节时,可以讲1900年前,罗马帝国的军队来到西南亚的死海附近。

罗马的统帅狄杜要处决几个俘虏的奴隶。

他命令士兵们把捆绑着的奴隶投进死海,想把他们淹死。

可是,这几个被困的奴隶并没有沉下海,波浪把他们送到了岸边。

扔了几次,都浮着回来了,狄杜惊呆了,以为上帝在保佑他们,

把他们放了。

然后问同学们,他们投进了海里为什么还会活呢?

猜猜!

在同学们猜的过程中导入课题。

生动直观,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提了起来。

6、教学《重力》一节中,可以讲从前有一个外国商人,从荷兰渔民那里买了5000吨青鱼,用弹簧托盘秤称过以后,从荷兰运到靠近赤道的一个非洲港口。

到了那里仍用弹簧托盘秤一称,结果大吃一惊:

少了将近19吨青鱼!

这19吨青鱼到哪里去了呢?

被偷是不可能的,轮船没有靠岸;装卸时会不会有损耗,但不至于多到19吨,至于那个托盘,也没损坏呀!

商人百思不得其解。

从而导入重力!

7、在讲《密度》一节时,教师可以讲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叙拉古王国一件公案。

亥尼洛国王叫金匠为他做一顶实心雕花的纯金皇冠。

金匠以为国王处理国家大事,无心理会这件小事,于是在做王冠时偷了一部分金子,然后在做王冠的金子中参了假。

没想到国王是一个心细的人,她知道可能有人要作假,于是叫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断定。

断定时又不能损坏王冠。

金冠之谜激起了阿基米德老海里的巨浪。

他思考着,走路在想,吃饭也在想,睡觉也在想。

可头发乱了也想不到。

一次仆人叫他到澡堂洗澡,没想到一坐下澡盆,他惊喜地叫了起来,因为他找到了参假的方法。

什么方法了?

从而导入新课。

8、在讲《运动》一节中,讲1980年秋,苏联一架-124客机从矿水城起飞,五分钟之后忽然遭到袭击,驾驶舱和降落灯被击粉碎,领航员身负重伤。

机组人员在呼啸的寒风中奋力操作,终于紧急迫降成功。

经调查,这次事故的原因是客机和一群野鹅相撞。

浑身是肉的野鹅,为什么能击毁坚硬的飞机呢?

学生先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然后导入。

9、在教《简单机械》一章中,是这样导入杠杠的。

教师叫一个学生把大“炮“的炮写出来,然后教师解释,据考证,最早的炮没有火,而是石,即”砲“然后老师介绍它的来历:

三国的时候,曹操和袁绍大战。

袁绍人马众多,在曹营外面堆起很多土山,又在土山上砌起高高的壁楼,让士兵在壁楼上向曹军营垒放箭,打得曹军人心惶惶,总拿着挡箭牌。

曹军连忙召集谋士研究对策。

有个叫刘烨的建议,可做发石车来破袁军。

曹操立即命令连夜制造出发石车几百辆,放在营墙四周,正对着土山上的袁军弓箭手。

这一日,袁军土山上的梆子又响了,弓箭手各就各位刚要放箭时,曹兵们一齐拽动发石车,连珠般的石块被抛射到袁军壁楼,袁军大乱,死伤了许多弓箭手。

石块发射出去,声响如雷,袁军抱头而逃。

这个发石车就是早期的“砲”其实这个“砲”就是利用杠杠的原理制成的,所以“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杠杠.

10、在《压强》一节中,可以讲《三国演义》里有位战将叫关云长,善用一把宝刀,常常提刀而出,他的刀刃非常锋利,还有大战金兀的岳飞神枪更是锐不可当,倘若关云长的刀没有刃,岳飞耍的枪是钝头,那奇迹将会出现吗?

从而导入本节。

四、实验导入(演示实验、游戏实验等)

1、在讲大气压强时,由覆杯实验导入,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

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

2、在《大气压强》一节中这样导入:

(1)即在一试管中装满水,将一小试管(内部放有红纸,使现象明显)放在装满水的试管中,倒置后,发现小试管上升。

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不失时机的发问:

小试管没有掉下来,反而上升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看看我们周围只有大气,莫不是大气起的作用?

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同后,引出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大气压强

3、我在给学生讲“大气压强”的知识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小实验:

首先将一个浸透酒精的棉球点燃放进烧瓶之中,接着把一个去了壳的鸡蛋放在烧瓶的瓶口处。

过一会儿,奇妙的现象出现了。

4、《压强》一节中教师提前制作密度相差很大钉板(钉尖端朝上路出板面且尖必须在一个平整面)。

课堂上用一个盛水的塑料袋或一带酸奶,小心奕奕地分别平放在密度很大和密度较小的两个钉板上,(此时学生很紧张,会产生悬疑)结果放在密度大钉板上的安然无恙,而放在密度较小钉板上的塑料带里的水射了出来,同样的压力为什么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呢?

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5、《液体压强》一节中教师讲海洋科学家约翰.墨素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把3只大小不同的玻璃管两端都用白蜡封死,在用麻布包紧,然后把玻璃管装到一个开口的铜管里,水可以从铜管口进去,最后把铜管沉入5000米深的海洋里。

当他再把铜管钓上来时,不禁惊呆了:

麻布里的玻璃管不见了,只剩下了一堆雪花状的玻璃粉!

原来5000米处的海水压强,把玻璃全压碎了。

从而导入本节。

6、在学习《物体浮沉条件》一节时,先设置悬念:

把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杯中,先让学生观察到鸡蛋是浸没在水中的,然后用一填满食盐的吸管(硬质的)去搅拌清水,鸡蛋慢慢上浮,搅到一定程度时,鸡蛋悬浮在水中;接着搅拌,鸡蛋又缓缓漂浮到水面上。

这又是为什么呢

7、在《声音的特性》一节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什么,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先来聆听一组音乐。

(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哪些特点呢?

指出这些声音是千差万别的,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

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8、在《噪声》一节中: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

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

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它对人有没有危害?

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

9、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

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大家欢迎不欢迎啊?

(出示魔箱)经过仔细观察,大家发现箱子里面空空如也。

现在老师向这位同学借一样东西。

哦!

10元钱!

通过箱子顶部的开口处把钱投入,仔细观察!

箱子里依然空无一物,10元钱不见了!

它到哪里去了呢?

这只箱子的魔力来自何处呢?

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以后,也许你就会弄清其中的奥秘,并且把丢失的钱找回来了。

10、在《压强和流速的关系》一节中,这样导入:

通过硬币“跳高”比赛,提出问题,是什么力使得硬币向上“跳”起来了?

引出本节课来研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五、学生经验导入

1、在讲到水的沸腾现象时,引入平时人们常说的: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的说法是否正确,从而引导学生去注意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在讲到升华和凝华时,提出日常生活中灯泡用久了会变黑,为什么呢?

讲“阿基米德定律”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

一只铁钉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为什么用钢铁做的大船在水中反而不会沉下去呢?

2、例如:

教师在讲到《惯性》概念时,教师说,同学们会发现这种现象,当人以很快的速度向前行走时,不小心两脚踩在西瓜皮上,人会向后滑倒,当人们以很快的速度向前行走时,如不小心两脚绊在路旁的石块上或两脚踩进路上的小坑中时,人会向前扑倒。

这是大家都看到过的或者体验过的。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由于物体都具有慣性的缘故。

那么什么是慣性呢?

下面就来研究这个慣性问题。

3、在讲到“蒸发”的概念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去医院打针时,护士用酒精棉擦拭皮肤以后,皮肤为什么会产生清凉的感觉?

4、在讲到“升华”的概念时,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放在衣柜的樟脑丸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会越变越小,直至最后消失?

5、在讲到“惯性”的概念时,让学生回忆一下,坐汽车的时候,汽车开动、刹车、左转、右转时,车中的乘客身体分别会朝着怎样的方向移动?

6、在《声》一章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经历导入:

在夏威夷群岛中有一个大岛,名叫考爱岛,它距檀香山120千米。

在这个岛的海滨,有一个长800米、高18米的沙丘。

这是普普通通的沙丘。

在洁白的沙粒之中,间或混有一些珊瑚和贝壳的颗粒。

奇怪的是,你只要在沙丘上一走,沙子就会发出“汪、汪”的狗叫声。

你若是捧起一把沙子,在手里一搓,他也会发出狗叫声来提出抗议。

要是你在沙丘上一跑,它还会发出打雷似的声音。

无独有偶。

在我国宁夏的沙坡头、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内蒙伊克昭盟的银肯沙漠,都有发生类似的现象.声音从哪里来的?

从而导入新课。

7、在《比热容》一节中,教师可以新疆沙漠地区的一句谚语导入:

“早穿棉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先要学生解释句子的意思,然后设问:

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本节课学习了比热容就知道了。

8、在《升华和凝华》教学中可以这样导入:

烈日当空,久旱无雨,为了解决旱情,在过去人们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现在,派出几架飞机在高空投撒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间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问:

“这种固态物质是什么呢?

它变成了什么?

为什么会有雨形成?

”从而导入本节。

这种导入不但引起学生兴趣,而且激发热爱科学、破除迷信思想。

9、在《内能》一节中:

装着开水的暖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这是

什么能量把瓶盖推动的?

(学生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教师提问:

暖瓶没有动,所以不是机械能;暖瓶也没有接电源,所以也不是电能,

那么这一能量来自哪里呢?

导入新课

六、类比导入

1、教师在讲《电压》概念时,先提出一个日常生活中易见又易懂的事例,水为什么从水位高处流向水位低处呢?

并在黑板上画图:

二个水箱,一个A水箱,一个B水箱,中间加一根管道C,打开C管道开关,水从A水箱流向B水箱。

因为是A、B两水箱中间存在着一定的水位差—水压,有了水压就会使水分子作定向移动形成水流。

根据类比推理,电流为什么从电源正极聚集较多的正电荷,电势就高,负极聚集较多的负电荷,电势较低,那么电源正负极之间就形成电势差,即有了电压,电压使得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从而得出电压这个物理概念,导入《电压》

2、在《功》一节中,教师可以从《西游记》中这样一个情节入手:

师傅唐僧走入深山,有些害怕了。

孙大圣便安慰师傅说:

“师傅不必挂念,少要心焦。

且自放心前行,还你个“功到自然成”也.”什么叫功到自然成?

光出力行不行?

那当然是不行的。

孙悟空想要把挡路的山推走。

但如果光用力气推山,不把山推动,那“功”就没“到”,推的的效果和没推一个样。

同样的道理,起重机吊起货物时,吊钩要给货物一个向上的力,光有力是不行的,必须使货物一个向上移动一段距离,才能达到目的,才算有了“功”。

要是光有力不动弹,那只是个“徒劳无功”.可见,我们用力以后的效果怎样,和受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很有关系。

这种效果,在物理上就叫“功”,“功”一节的导入水到渠成了。

3、在《光的折射》一节中:

我们已经知道,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如果主光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中,情况将会怎样呢?

从而导入新课。

4、在《大气压强》一节中,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

空气也能流动,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

这节课就来研究大气压强。

七、多媒体导入

1、教师在上《电流和电路》这一章时,可以先用视频播放或图片展示电在我们生活生产的广泛使用,充分运用视频或图片材料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教师设问:

电是如何产生的?

人类如何用电?

从而导入本章课题。

2、同上述一样,教师在是上《光现象》一章时,可以有视频播放或图片展示光在我们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教师设问:

光是从哪里来的,它有哪些作用?

这一章我们要学习这些知识。

3、在《速度》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龟兔赛跑的3幅漫画情境:

时间相同,乌龟和兔从同一地点出发,兔比乌龟跑得路程多;路程相同,乌龟和兔从同一地点出发,乌龟比兔跑的时间短;同一地点出发,乌龟和兔跑的路程和时间都不同,设问:

如何比较谁快?

从而导入本节课的速度!

4、在教学《变阻器》这一节时,同学们对定值电阻和可变电阻元件比较陌生,实验室里不可能有种类繁多的元件。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对媒体图片或视频展示电阻元件,从而导入“滑动变阻器”的这一节的教学。

这种导入,形象生动,极大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5、在《光现象》教学中,用多媒体展示光现象(收集一些光现象图片)然后教师设问:

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6、在《熔化和凝固》教学中,教师讲述:

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然后动画展示:

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然后联系生活:

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

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

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然后点明课题:

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

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设疑:

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

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本节课学习这些内容

7、在《电荷》一节里,教师可以这样设计: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从而导入新课。

8、在《安全用电》一节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视频、图片及文字展示,

(1)、(羊城晚报)2000年3月29日,河南焦作一影视厅发生罕见惨剧——“天堂”烧死74人。

(2)、(羊城晚报)2002年3月23日,一民房今晨失火死2人疑是家中电线短路引起

(3)、(厦门日报)“用电不当毁了世界文化遗产”20031月19日19时左右,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宫庙之一的遇真宫发生特大火灾,主殿在这场大火中全部烧毁。

然后教师解释并说明:

上述的例子大多与电器有关,安全重于泰山!

9、在《压强》一节中,通过展示有关图片(沙漠之舟----骆驼、运动员穿的钉鞋等)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10、在《液体压强》一节中,通过展示有关图片(潜水艇)、用塑料袋装水时塑料袋会胀起来等引入液体会产生压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11、在《动能和势能》一节中,让学生看一则新闻:

《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

(多媒体播放课件)然后教师提问导入:

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

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