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加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4568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9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加答案.docx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加答案.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加答案.docx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加答案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

一木兰从军

木兰者,古时一女子也。

少习骑射,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

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少习骑射()

(2)市鞍马()

(3)长而益精()(4)木兰乃易男装()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4、木兰是古代的女英雄。

古往今来,其实像她这样不让须眉的女子还有很多。

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人和事吗?

1、

(1)小时候

(2)买(3)更加(4)换

2、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4、略。

二好书之人有三病

好书之人有三病:

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

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

其一,博学多识,兀兀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用,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好书之人有三病()

(2)徒为架上观美()

(3)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

3、用简明的话概括“好书之人”中的“三病”。

(1)

(2)

(3)

1、

(1)毛病

(2)只是(3)一样

2、至于真的懂书而又能喜好它,喜好它又能运用它,古人也以为是很难的,何况在今天呢!

3、

(1)追求虚名,把书作为装饰品,而不阅读学习。

(2)多方搜集,只图占有,却不研究探讨。

(3)终年苦读,也“博学多识”,但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一生没有什么建树。

三卖柴翁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

“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

”遂殴宦者。

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

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上初登位,禁之。

至大赦,又明禁。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

(1)给

(2)眼泪(3)通“值”价值(4)就

2、A

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四居安思危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于居安思危戒贪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

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必固其根本()

(2)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3)戒奢以俭()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3、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4、有人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世界也很和平了,不需要再谈什么居安思危了。

对这种说法你赞同吗?

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1、

(1)使……巩固

(2)治好,安定(3)戒除

2、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不赞同。

理由略。

五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法”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

法令,制度。

方法,做法。

效法,仿效。

标准,法则。

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3、下面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4、文中“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5、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

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

3、A

4、强者绥

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5、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六三人成虎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

“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

“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距离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诽谤

C、愿王察之矣观察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结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1、C

2、街市上没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有老虎了。

3、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七太宗有骏马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

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

“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

其罪云:

‘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

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

”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曰:

“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无病而暴死()

(2)使公以马杀人()

(3)必轻吾国()(4)公乃释罪()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

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1、

(1)突然

(2)因为(3)轻视,看不起(4)免去

2、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

3、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人,经皇后劝解才改变主意。

4、劝谏齐谏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八长者子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

语众人言:

“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众人闻之,深信其语。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

时长者子即便代处。

至洄洑旋流处,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

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

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语众人言()  

(2)不能前进至于宝所()

  (3)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2、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读了这则故事,联系实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1、

(1)告诉。

(2)地方或处所。

(3)权。

2、一位富家子弟熟背驾船方法,夸夸其谈,却没有实践经验。

一次入海采宝途中,船师猝死,由他驾船,结果船沉人亡。

3、答案示例:

(1)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或:

既要重知识,也要重能力。

(2)不盲从,不轻信。

或:

听其言,观其行。

九李惠拷皮

后魏李惠,为雍州刺史。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

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

“以此羊皮拷知主乎?

”群下以为戏言,咸无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

“得其实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而就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同释重担()

(2)惠遣争者出()

(3)以杖击之()(4)薪者乃服而就罪()

2、李惠对州纲纪(即州主簿)说出了断此案的办法,你知道是什么办法吗?

3、从文中可以看出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

1、

(1)认为

(2)等到(3)原因(4)……的原因

2、

(1)捧着进献给厉王。

(2)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3)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

3、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4、略。

十和氏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工相之,玉人曰:

“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

“石也。

”王又以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璞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

“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其宝焉。

遂命曰:

“和氏之璧。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王以和为诳()

(2)及厉王薨,武王即位()

(3)使人问其故()(4)此吾所以悲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而献之厉王。

(2)和乃抱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3)泣尽而继之以血。

3、卞和为什么大哭?

(用原文句回答)

4、自选角度,简要评价这件事。

1、

(1)通“悦”,高兴

(2)①使命②出使(3)对

2、D

3、哪里有舍弃主要的而问次要的问题呢?

4、以民为本

十一苟无民,何以有君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

“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注释】①赵威后:

赵惠文王妻。

②书未发:

国书没有打开。

③岁:

年成。

④恙:

忧患。

⑤苟:

如果。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使者不说:

()

(2)臣奉使使威后:

()()

(3)不然()

2、下列句子与文中:

“何以有民”句式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子何恃而往B、卖炭得钱何所营

  C、彼不我恩也D、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4、文中赵威后的最后一句话连用了三个反问,强调了什么样的思想?

1、D

2、

(1)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

(2)就算国君赏赐我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

3、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启示略。

十二曾子辞邑

曾子衣敝衣以耕。

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

“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衣敝衣以耕(衣服)B、反,复往,又不受(反复)

C、人则献之(提出)D、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保全)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3、文中哪句话表明了曾子的处世原则?

他的处世原则给你什么启示?

1、⑴给予、留下⑵连续⑶诘问、盘问、追问

2、有|书生|旅次宋州

3、⑴没有翻译出“余”的意思。

(您替我料理完后事,剩余的金钱送给您。

)⑵“许”翻译错误。

(李勉答应替他办丧事,把剩余的金钱秘密地放在墓穴中和死者一起埋下。

4、李勉助人为乐而不为金钱所动,这种讲诚信不贪财的高尚品质实为可贵。

十三李勉埋金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

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一书生同店。

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死不救,临绝语勉曰:

“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死,其命也。

”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

“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足下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

后数年,勉尉开封。

书生兄弟赍洪州牒来,而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

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因出囊金百两遗勉()

(2)而累路寻生行止()

(3)诘金之所()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有书生旅次宋州

3、下列括号内的句子是对原文句子的翻译。

请指出译文中的不当之处。

  

(1)足下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您替我办完丧事后,我的钱赠送给你。

不当之处:

(2)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

(李勉赞同替他办丧事,把剩余的金钱秘密地放在墓穴中和死者一起埋下。

不当之处:

4、你是怎样看待李勉为书生埋金的行为的?

请简要谈谈。

1、A2、B3、AC

4、把兵器改铸成农具,把粮仓里的粮食拿出来救济百姓。

十四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

“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既而君悔之,遣使追(暗中)B、齐君使治阿(派遣)

C、魏闻童子治邑(治理,管理)D、乃起兵击之(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夫以老者之智铸库兵以作耕器

B、遂败魏师遂成竖子之名

C、乃起兵击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既而君悔之甚矣,汝之不惠

3、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出仓廪以赈贫穷:

散发粮仓里的粮食救济贫苦的人。

B、追者反曰:

“子奇必能治阿……”:

去追的使者反而说道:

“子奇一定能把阿县治理好……”

C、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

有老年人出主意,让年轻人来作决断。

D、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

阿县人父亲带着儿子,哥哥带着弟弟,以私家军队与敌人作战。

4、从全文看,“阿县大治”是因为子奇采用了哪些得力措施?

用自己的话回答。

1、

(1)如,像 

(2)了解 

2、

(1)先生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

 

(2)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

 

3、C

十五孔子犹江海

赵简子问子贡曰:

“孔子为人何如?

”子贡对曰:

“赐不能识也。

”简子不说曰:

“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

”子贡曰:

“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

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

”简子曰:

“善哉,子贡之言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孔子犹江海()

(2)赐不能识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

(2)赐则奚足以识之?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赞扬赵简子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作风。

B、称赞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

C、说明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深不可测。

D、闸述求学问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1、

(1)典当、抵押 

(2)弯曲 (3)全 

2、

(1)先前在山东某处拾到一只金手镯,可以典当作为旅费。

 

(2)不忍心让人死于非命。

3、拾金不昧,先人后己。

十六罗生还镯

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赴会试。

仆于途中拾一金镯。

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仆曰:

“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先生怒,欲亲赍付还。

仆叩首,且屈指曰:

“往返必误场期,不可。

”先生曰:

“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

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

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

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赖人解救。

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

急行至京,试期已届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质为费 (   )         

(2)且屈指曰 (   )      

(3)举家感激(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2)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3、请你简单概括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

(1)全,整个 

(2)穿 (3)教诲(4)更,越发

2、人们都来道贺,只有你最后才来,是不是有什么话要说?

 

3、“位已高……不敢取”,引导孙叔敖正确处理与民、与君、与财的关系。

4、谦逊有礼,虚心纳谏。

十七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

“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

”父曰:

“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

“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和词。

(1)一国吏民皆来贺(   ) 

(2)有一老父衣粗衣(   ) 

(3)敬受命 (   )        (4)心益小(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

3、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

4、文中孙叔敖是怎样一个人物?

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1、

(1)兴起,发生 

(2)停止 

2、

(1)这些都是我亲眼看见的。

 

(2)治理国家就好像种树。

 

3、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4、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十八治国安民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遂得徭役不兴(   )

(2)征求无已(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皆朕所目见

(2)夫治国犹如栽树

                         

3、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用文中句子回答)

4、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

(用文中句子回答)

1、

(1)在家中

(2)原因(3)应该(4)勤奋地

2、A

3、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

4、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十九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

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狗,人曰:

“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

“何为?

”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于是退而疾耕。

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

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入则羞对其家室()

(2)其所以不得之故()

(3)君宜致力于耕作()(4)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会:

恰好,遇上几:

几乎岂:

难道惟:

2、A

3、

(1)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农田。

(2)沟渠刚挖成,大水冲过来,顺着沟渠灌进村子里,人差一点儿都成了鱼(淹没了)

4、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

二十刘羽冲(是一个字)偶得古兵书

刘羽冲(是一个字)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

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壤。

经图列说干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听,摇首自语曰:

“古人岂欺我哉?

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会有土寇()

(2)几为所擒()

(3)古人岂欺我哉惟()(4)惟此六字()

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含义不同类的一项:

()

A、自练乡兵与之角B、前人之述备矣。

C、益慕圣贤之道D、祗辱于奴隶之手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谓可使千里成壤。

(2)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4、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

请具体说明理由。

1、

(1)听,听从

(2)再(3)用车拉,用车接

2、爷爷生儿育女,一辈子勤俭度日,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

这是忘恩负义啊。

3、孝敬老人,聪明懂事。

4、要点:

要做一个尊敬长辈、孝敬老人的人,做事要讲究方法。

二十一寺人披见文公

 吕甥、卻芮畏逼,将焚公宫

而弑晋侯。

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

“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

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夫祛犹在,女其行乎!

”对曰:

“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

若犹未也,又将及难。

君命无二,古之制也。

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

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

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

行者甚众,岂唯刑臣?

”公见之,以难告。

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

已丑晦,公宫火。

瑕甥、卻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句读。

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吕甥、卻芮畏逼()

(2)除君之恶()

3.把下列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