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868中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详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4567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连理工大学《868中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连理工大学《868中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连理工大学《868中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连理工大学《868中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连理工大学《868中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连理工大学《868中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详解.docx

《大连理工大学《868中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连理工大学《868中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详解.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连理工大学《868中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详解.docx

大连理工大学《868中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详解

大连理工大学《868中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详解

2021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868中西方哲学史》考研全套

说明:

本全套共包括5种电子书、5种纸质书(赠品)。

1.考研真题

∙全国名校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全国名校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说明:

本科目考研真题不对外公布(暂时难以获得),通过分析参考教材知识点,精选了有类似考点的其他院校相关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2.教材教辅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说明:

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试看部分内容

复习笔记

第1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希腊哲学的非宗教精神

1希腊神话世界观的特征

(1)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

希腊神话表达的是自然神的多神崇拜观念,把自然的运行和人的命运全部归之于神的主宰。

(2)神人同形同性

①奥林匹斯诸神与凡人有着相同的体态相貌、七情六欲。

②神以及神与人共同生下的英雄具有人的一切恶行,行为受灼热而不可遏制的感情与意志的支配。

③神随心所欲地支配着自然,诸神争斗的结局决定了社会进程和人的命运;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都没有自身的秩序和规则,在世界中起决定作用的只是神的情欲和意志。

(3)迷狂的宗教精神

希腊神话对神和英雄的激情和意志的无度的推崇,激发出迷狂亢进的宗教追求。

代表:

崇拜酒神的奥尔弗斯教派。

(4)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

希腊神话的世界生成图式对后来的希腊哲学的宇宙生成论发生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图式以神人同形同性观念为基础,用人类的生殖力比拟自然的生成,它只是安排了自然物的时间次序,并没有表达自然界的内在联系、活动秩序和变化原因。

2希腊哲学的背景和环境

(1)外来文化和自身积累的经验技术相结合,孕育出新思想的萌芽。

(2)在从事海外殖民和贸易的航海活动中,人们开始发现自然现象的规律性。

人们开始有了变化的观念,有了秩序和原因的观念,并且认识到,秩序和原因就在运动变化的事物之中。

3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

(1)“自然”

意义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nature),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明确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

(2)“本原”

本义是“太初”。

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即“基质”或“原则”。

(3)“宇宙”

①含义

一是指天地之间一切事物的总和,更重要的是指这些事物的秩序。

②“本原”和“宇宙”的联系

宇宙是本原(最初状态)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基质或原则)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

(4)神

认为自然是非人格的本原。

虽然有时自然被等同为神,但这不是神话里与人同形同性的神,而是统摄世界的最高抽象原则。

并且,作为本原的自然是运动变化的自因,就是说,世界依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

1诧异与思辨

哲学家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

哲学的思辨最初表现为“诧异”,诧异就是好奇心。

最早的哲学家出于好奇心对眼前的一些现象感到诧异,然后一点点推进,提出关于宇宙起源和万物本原的哲学问题。

2希腊哲学思辨的特点

(1)静观

希腊哲学家习惯于用不变的原则统摄运动变化的世界,万事万物都被归结为静止的、永恒的存在。

希腊哲学的这种静观特征并不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毋宁说,它反映的是超越现实的理想。

(2)辩证

希腊哲学的基本范畴,如一和多、静和动、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永恒和变化、存在和生成、原因和结果、纯粹和杂多、理智和感觉、形式和质料,等等,都是对子。

对子就是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是辩证法。

辩证法的原意是指对话,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提倡,后来亚里士多德把它发展为辩证推理。

希腊哲学的理性特征是二元对立与一元中心的统一。

(3)演绎

①希腊哲学的样板是欧几里德几何学。

演绎逻辑是几何公理体系的形式化。

希腊哲学中的论证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各种形式的论证都是逻辑推理。

②三段论演绎是希腊哲学论辩的主要形式,这一形式有时是明显、严格的,有时是暗含、模糊的。

(4)理智

“理智”是希腊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

“理智”即希腊文的“奴斯”(nous),又译作“心灵”(Mind)。

希腊哲学家认为,理智是无形的、纯粹的实体,它推动万物而不被任何事物所推动,弥漫于世界而能保持自身的统一。

(5)实践

①含义

a.“实用”的意思。

b.是指宗教的、道德的、政治的活动。

②希腊哲学实践精神的表现

a.希腊哲学家把追求智慧的思辨作为神圣的活动,它使人获得神的知识,使人接近神。

b.哲学的实践精神还表现为理性伦理学。

除犬儒派和昔兰尼派等少数人外,希腊哲学家都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理性,按照自然生活就是服从理性,意志和欲望应当服从理智,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美德的规定性来自理性。

c.对城邦政治和罗马大一统政治有总要作用。

自从苏格拉底发出哲学家要关心人事的号召以后,哲学家无不以改善公众事务为己任。

d.希腊哲学的政治功利性并不是第一位的。

实践是思辨的结果和效用,它的确切含义是实践理性,个人实践又是公众实践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哲学的政治功用只是个人思辨的间接结果和效用。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

答: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研]

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河上公对这句有注:

“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

答:

“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

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

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

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4“尚贤”“尚同”[武汉大学2015研]

答:

“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

墨子认为,尚贤是政治根本。

这种思想直接冲击了宗法世袭制,为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广泛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②“尚同”是指一切有关善恶、是非的意见及行动上都必须统一、服从于上级。

墨子独到地揭示出国家这种变化的客观必然性,但“尚同”说的专制色彩太浓厚,会引起暴政和集权。

这一思想经过法家的吸收和改造,成为中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之一。

5竹林七贤[武汉大学2015研]

答:

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因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称“竹林七贤”。

在哲学思想上,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其哲学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在文学上,这七人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的生平遭遇,不仅向后人指出了从事文学艺术活动要保持精神和思想上一定的自由的必要性,更促使后来的文人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政治的关系,从而自觉慎重地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有所选择、有一定目的的去进行创作,且后者更为重要和深远。

6《复性书》[武汉大学2015研]

答:

《复性书》是中国唐代哲学家李翱关于人性学说的哲学著作,是宋代理学的根本,它融合老子与道家的复性论,发扬《中庸》思想,反对佛教,因而是融合儒道两家的产物。

《复性书》认为“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

同时又认为“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

作者主张性善情恶,认为人们由于受到七情的蒙蔽,所以本性藏而不露。

唯有除去情欲,善性才能恢复,并可以超凡入圣。

这是取名《复性书》的主要含义。

而去情复性的方法,是教人“忘嗜欲”,即排除物欲的干扰,加强内心修养,以达到空寂安静的“至诚”境界。

7“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王夫之)[武汉大学2015研]

答:

“天下惟器”“道在器中”是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的哲学观点,批评了宋明理学“离器而言道”的倾向。

王夫之认为,道与器是统一不可分的,“道”标志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器”标志个别、特殊的具体事物。

“天下惟器而已矣。

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

”其意是指道与器是物质世界的两个方面,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体。

“天下惟器”表明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表达事物本质或事物类本质的哲学抽象都只是个别某一方面的本质,这种本质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存在。

因此只能说“道在器中”,“道”是“器之道”,而不能说“器者道之器”。

王夫之的“道器观”是他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所作的较为深入的阐发。

8三民主义[武汉大学2015研]

答: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提倡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构成。

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平等,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实现民主政治,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它希望解决的是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

三民主义奠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基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它存在着历史局限,表现为缺乏明确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9柔弱胜刚强[山东大学2015研]

答:

柔弱胜刚强是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中的著名论断。

老子非常重视柔弱的作用,后人常以“守柔”来概括老子思想的特征。

柔弱蕴含着广阔的生机,具有阔达的发展前景。

刚强是事物走向死灭的前兆,已经包含了灭亡的趋势。

柔弱胜刚强是宇宙间普遍的规律。

在人的生活中,也应以“柔弱”为原则。

具体表现为:

①谦下:

“善用人者为之下”;②守雌: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③不争: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只要能够做到这几点,最终能由下变上、由后成先、由不争到天下莫能与之争。

该论断包含了老子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其“无为而不为”的境界。

10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山东大学2015研]

答: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是宋明理学人性论的一对重要范畴。

张载提出人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张载《正蒙》: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在宋儒们看来,性从根源上是指道德本性,是纯善无恶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即“天命之性”。

但这种道德本性不是抽象存在的,它要依赖于人的感性存在才得以表现。

朱熹等人认为,气质之性为理与气相杂而成。

气质禀赋有清浊之分,故人有善恶、智愚之别。

11《神灭论》[山东大学2015研]

答:

《神灭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思想家范缜的哲学著作。

《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他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的关系作了形象的比喻: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

这一思想有力斥责了魏晋时期盛行的宗教佛学思想,让人们认识到了神的本质,有助于人们反对愚昧的迷信思潮。

12小故[北京大学2014研]

答:

小故源自于墨子的《经说上》,是指造成某一结果的若干条件中的一个条件或部分条件。

“故”是指某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故”的提出是为了探寻所论问题的原因、根据和理由。

《经说上》将“故”分为大故和小故两种。

小故与大故相对应,它们相当于假言命题的前件或直言推理中的小前提。

13无待[北京大学2014研]

答:

无待出自庄子的《逍遥游》,是指无所局限、无所牵绊、无所凭借的思想境界。

只有到达“无待”后,人才能摆脱客观世界的各种束缚,获得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无待”并非是不需依待,而是无所不待,因循自然。

14本无[北京大学2014研]

答:

本无是三国魏玄学家何晏、王弼的哲学命题。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

”王弼等人认为,追索天地万物的本体,只能是“以无为本”。

他们认同《老子》的“道”的无形无名的形上特征,以“未形无名”论“道”,以有形有名指“物”。

并把形上的“道”与形下的“物”的关系,变成为“本体”与“末用”的关系。

“无”是本体,是他对经验世界与经验知识的独特看法。

15重玄[北京大学2014研]

答:

重玄是两晋隋唐时期影响非常大的一股哲学思潮,注重玄理思辨。

“重玄”思想上承先秦老庄道家思想,后启郭象《庄子注》哲学思考,为儒、道、释三教所融摄、应用。

其涵盖范围广,但外延都有其理论依据,不可混作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