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特点及优势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4564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渝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特点及优势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成渝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特点及优势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成渝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特点及优势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成渝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特点及优势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成渝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特点及优势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渝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特点及优势1.docx

《成渝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特点及优势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渝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特点及优势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渝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特点及优势1.docx

成渝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特点及优势1

成渝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特点及优势

2011年03月28日

【成渝“中国电子谷”呼之欲出】1

【2015年成都形成5000亿IT产业集群】3

【打造成渝经济区优势产业集聚地】3

【成渝经济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4

【四川2011年给力成渝电子产业】5

【全力打造“成渝之心”】6

【川渝两地给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7

【成渝区域规划利好八大行业】9

【成渝规划重点扩大开放产业发展】10

【建成成渝合作、区域合作“连接点”和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理想地”】11

【黄小祥:

5年后四川电子信息产业迈万亿元门槛】13

【背靠成渝电子龙头奔向遂宁】14

【国家部委联合调研成渝经济区电子信息将成支柱产业】14

【遂宁:

电子制造业放在遂宁能省劳力成本25%】16

【关于打造“活力成渝之心”的思考】17

【成渝经济圈承接东企西移内江优势凸显】18

【借势成渝发挥优势共谋发展】19

【成渝“中国电子谷”呼之欲出】

  成渝经济区欲联手改写全球IT业版图

  专访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李后强、广元市委政研室办公室主任邓子强

  李后强: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的“先行区”、“核心区”、“桥头堡”,是灾后恢复重建的“新特区”,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意味着,重庆市和成都市将在享有“试错”特权的改革探索中获得重大机遇。

  邓子强:

人才众多,是川渝两地的关键性优势,可为电子产业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成渝经济区“落地”已经“箭在弦上”。

上个月中旬,磨合多年的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通过国家发改委审议,目前已上报国务院,预计近期就将出台。

而“落地”在即的成渝经济区,如何“落子”,已经成为当下专家学者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打造‘中国电子谷’将是深化川渝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

”昨日,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后强、广元市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主任邓子强在接受华西都市报专访时这样明确表示。

  随着英特尔上海、成都两地工厂整合全面完成,世界代工之王富士康相继布局成都和重庆,目前,全球每两台电脑所用的CPU就有一台“成都造”;半年后,全球三分之二的iPad都将是成都制造;明后年,全球三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可能出自重庆,一个足以改写全球IT业版图的“中国电子谷”正在成渝经济区跃然崛起。

  优势1

  “三线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构建“中国电子谷”,基础好是前提。

在李后强和邓子强看来,成渝经济区打造“中国电子谷”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成渝经济区国防军工力量雄厚,‘三线’军工总量在全国居第一。

”李后强说,源于上世纪的“三线建设”,国家在四川进行了大规模以国防工业为主体的战略大后方建设,建立了雄厚的军工生产基础和尖端国防科研试验基地。

而这些企事业单位中,相当一部分都属于电子信息行业,仅在绵阳就有建设项目近40个。

这些都为打造“中国电子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优势2

  两地正处在“人口红利”期

  “人才众多,是川渝两地的关键性优势,可为电子产业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邓子强说,以成都为例,总共有高等院校29所、科研机构117个、院士3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563人。

而有着“西部硅谷”美誉的绵阳,科技文化和人才资源更为可观--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代表的国防科研院所18家、“两院”院士28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7万人。

重庆则拥有科研机构1000多家,高等院校34所,科技人员60多万人。

  “尤其重要的是,成渝经济区正处在‘人口红利’期。

”李后强解释说,人口统计理论认为,当总抚养率小于50%时,则标志着该地区进入“人口红利”期。

2007年,重庆人口社会总抚养率为43.9%;2008年,四川人口总抚养率也首度低于40%。

  经验表明,当一个地区进入“人口红利”期后,一是劳动力供给充分,价格便宜;二是劳动力人口年龄构成较轻,使得储蓄率较高,能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加速经济增长;三是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快。

  优势3

  交通枢纽正实现颠覆性转变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开发程度较高,经济密度和城市密度最高的区域。

”一组统计数据表明,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密度是西部平均经济密度的14倍,每万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03座;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7万元。

  成渝经济区战略地位重要,作为我国西部最重要的末端节点,成渝经济区是中国南北与东西的交汇点,其最大的特点表现为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地。

有学者预计,到2020年成渝经济区GDP总量可以达到4.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8%,将仅次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最有条件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的板块。

  “特别是随着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正在实现着颠覆性转变。

”李后强用四个转变解释说,“蜀道难”向“蜀道通”转变,全国路网的“西部终端”向“西部中枢”转变,“内陆盆地”向“西部门户”转变,“成渝自用”向“东中西部共用”转变。

  优势4

  成渝享有“试错”特权

  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成立4个月后,16万平方米厂房建成,2万名工人已到位,iPad生产线安装,20天后即调试完毕并进行了出口通关测试,第一批苹果iPad运往美国。

惠普(重庆)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富士康(重庆)产业基地在重庆签约,“上千亿的大项目,从签约到开工,都只用了一两个月。

  “如此高效率,世所罕见。

”李后强认为,产生如此高效率的重要根源在于独特的政策优势。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的“先行区”、“核心区”、“桥头堡”,是灾后恢复重建的“新特区”,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意味着,重庆市和成都市将在享有‘试错’特权的改革探索中获得加快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

  邓子强则认为,高效率还为成渝经济区催生出极大的虹吸效应。

目前,世界500强已有175家在成都落户,9个国家在成都设立领事馆或办事机构。

英业达把重庆作为其全球第二个基地,广达把重庆作为其第三基地。

英特尔、宏棋、戴尔、惠普、德州电器、联想、广达、英业达、仁宝、纬创、和硕……世界IT产业掀起前所未有的西进大潮。

  “可以肯定,不久的将来,四川盆地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电子谷,成渝经济区就是国际著名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

”李后强说,作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板块,川渝抱团发展是历史责任,打造“中国电子谷”将是深化川渝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合则两利,争则两伤。

这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川渝人民的共同期盼。

  2007年国防科工委和四川省重点推介了“建设西南大型电子系统装备科研生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项目,《四川省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意见》出台。

  2008年四川电子军工集团成立,并提出5年投资17亿元“建设西南大型电子系统装备科研生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规划,军工“航母”启航。

  2009年《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2009-2011年)》出炉,计划到2011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500亿元,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产业规模保持中西部第一,四川将建成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2010年“军民结合·四川绵阳科技城”、“军民结合·四川广元示范基地”获批成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同时成都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平均增长25%以上。

2011年成都将继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015年成都形成5000亿IT产业集群】

此外,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还以一个经济学博士和政府官员的双重身份,解读了“产业与城市”的关系。

对于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他认为将使产业支撑城市发展,城市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对企业

发展充满机会。

汤继强表示,随着戴尔、联想、仁宝、纬创等项目落户成都,将吸引更多全球供应商投身成都。

到2013年,全球生产的电脑每两台中就有1台“成都造”,2015年将形成5000亿元产值的IT产业集群。

【打造成渝经济区优势产业集聚地】

  今年是我市“十二五”规划起步之年,也是我市首个“产业发展年”。

资阳发展的支撑在产业,尤其在成渝经济区规划获批实施等新机遇之下,如何加快培育资阳优势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如何突出“工业主导、三化联动”,着力强化产业支撑,提高区域竞争力?

对此,代表、委员热烈讨论。

  对接成渝

  统筹三产

  “围绕‘产业发展年’工作主题,着力创响‘西部车城、节能之都、绿色资阳’三张城市名片,积极对接成渝发展规划,强力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市人大代表王晓明说,加快培育壮大资阳优势产业,协调推进一、二、三产业是确保“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完成的重要举措。

  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我市三次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为“二三一”,包括造车、食品等传统产业和节能等新兴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

去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完成生产总值657.9亿元,成功实现跨越升位。

  “成功入围成渝经济区规划,我市三次产业将迎来发展‘春天’。

积极对接成渝发展规划,将促进我市产业高位求进,跨越发展。

”市人大代表周俊说,把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与对接成渝有机结合,可为资阳产业发展争取更多政策支持,迎来更多重大产业布点,如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无论成渝经济区,还是即将规划出台的天府新区,它们既是一个发展整体,也是跨区域合作的实践载体,更是带动区域发展的领先主体,我们期待更多借力于此。

  特色优势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产业集中集聚初具规模,布局更趋合理、结构更加优化,这正是当前资阳产业经济的主要特征。

  采访中,代表、委员普遍认为,优势产业培育上,要继续保持一产业稳定发展,巩固在全省的先进位置,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要坚持“强二强三”并重,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亮出特色,提升比较优势,从而推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服务改善民生取得实效。

  做大做强

  “造车”与“节能”

  产业发展中,要做到“工业主导”,代表、委员们认为,必须大力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即坚持盘活存量与引进增量并举,加大工业扶持力度,做大工业总量,提升工业质量。

抓工业主导产业培育中,要重点发展造车和节能产业。

  “我市车产业基础好,龙头企业强,产业链长,符合国家、省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

”市政协委员马明良说,培育主导产业应重点把车产业做大做长做强。

  去年,我市资阳机车与广西玉柴合作建设西部动力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南骏公司与韩国现代汽车强强联合,打造70万辆世界级商用车生产基地,为“西部车城”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西部汽车产业生产基地的地位日益凸显。

  马明良建议,做大做强车产业一是要做强龙头企业,特别是南骏、资阳机车公司的培育壮大;二是要创新建园机制,加快特色产业园建设;三是要做长产业链,特别是鼓励龙头车企首先使用本地配套企业产品,提高本地配套率;四是要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如四川现代70万辆商用车项目,尽早发挥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推动力。

  在工业“1+4+1”的“双翼”产业结构中,除造车产业外,节能产业又是重要“一翼”。

“节能产业是我市培育的新兴产业,代表着我市特色鲜明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周俊说,进一步做大做强节能产业,是工业引进增量与做大总量的具体体现,它是我市加快发展,构建成渝新兴工业城市的又一强力举措。

  现代农业、服务业

  应成两大重点

  近期,关于国内猪肉市场出现“瘦肉精”的事件牵动各方心弦,食品安全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市人大代表孙素清说:

“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

‘瘦肉精’事件再次提醒我们,食品安全重中之重,企业决不能马虎应对。

  作为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海集团的“掌门人”,孙素清在庆幸四海在此次“瘦肉精”事件中经受住了考验的同时,深有感触地说,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打好质量与科技“两张牌”。

“农”字头企业要生存要发展,离不开质量兴企,科技兴企;而食品工业要发展,更离不开质量保证,科技引路。

这是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规律下的必然选择。

  代表、委员关注的另一焦点是:

服务业如何继续“高位求进”?

服务业一直是我市发展的“短腿”。

2009年,我市首次实现了“三产超一产”目标,并确立了“用抓工业的力度抓服务业发展”。

在高位态势上,我市服务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服务业是一项低能耗、广就业、利民生的产业,它的充分发展、高度发展,就是民生经济的高度发展。

”王晓明说,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会展经济,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两个着力点和突破口,将有力促进我市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我市打造为成渝经济区优势产业集聚地。

【成渝经济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发展要坚决避免无序竞争和结构趋同内耗,明确两地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两地产业配套发展,形成两地有机联动、参与全国甚至世界分工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构建分工明确、协作紧密的现代产业体系。

两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转变观念,采取政策引导和机制保障等措施,并持之以恒。

  近日,论证多年、期盼多年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终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稍后,在正式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把成渝列入需要推动加快发展的经济区之列,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加以培育。

这对全国、对西部、特别是对四川和重庆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成渝经济区必须首先实现自身的超速腾飞,才能以“双核高地”带动西部高速发展,成为我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强大引擎。

那么,其核心或重点在哪里呢?

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同城化建设虽然十分重要,也是前提,但是,这些毕竟都只是“基础”、“条件”,其本身并不能直接带动成渝经济区发展,而真正能够使成渝经济区超速腾飞的是产业发展。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成、渝之间在产业发展中的竞争也是难以避免的。

这在过去的长期发展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例如,成、渝两地在农产品加工、冶金机械、轻工纺织、医药化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乃至服务行业等许多产业都存在同业竞争,内耗严重。

其根本原因是两地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发展阶段等许多方面具有同质性。

若不彻底打破这种产业发展格局,两地很可能在抢抓成渝经济区高速发展机遇的过程中,在承接产业转移和自身产业发展等方面,产生新一轮的无序竞争甚至内耗,从而严重影响成渝经济区产业的整体发展和高质、高效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成渝经济区的超速腾飞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明确两地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两地产业配套发展,形成两地有机联动、参与全国甚至世界分工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构建分工明确、协作紧密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明确成渝两地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非“主导”发展的一方,从原有的产业资源整合、配置到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等有关方面,都应当积极发展其 “配套”产业,而不应与之竞争“同一产业(环节)”的资源,进而构建双方紧密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取得“1+1>2”的协作效益,共同促进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共享产业高速发展的丰硕成果,共同带动西部地区的高速发展。

  要保障成渝经济区建立上述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采取三大措施:

一是两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及其他相关人员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尽快树立成渝经济区的 “区域整体”观念,深刻认识到面对西部地区特别是成渝地区大发展的黄金机遇,联手行动,协作发展,坚决避免产业无序竞争和结构趋同内耗,才能共建共荣、超速腾飞,带动西部高速发展。

二是由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产业引导政策。

对成渝两地符合“特色主导产业”定位的产业,在其原有产业发展和承接外部同类产业转移时,给予其用地指标、能源指标、环境评估、企业发行股票上市、银行贷款、产品(出口)销售退税等方面倾斜支持。

反之,对不符合“特色主导产业”定位的产业,则应当从上述各个方面其限制,以引导两地按照规定的 “特色主导产业”有序发展,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配套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要成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家商务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多个相关部门参与,四川省和重庆市及其发改委等部门共同组成的“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协调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专门研究和协调处理成渝经济区产业分工协作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总之,只有观念转变、政策引导和机制保障,并且持之以恒,成渝经济区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建立起来,成渝经济区发展机遇的利用效果才会最佳,其示范和带动作用才会最大。

【四川2011年给力成渝电子产业】

  随着英特尔、富士康、宏基、仁宝等众多耳熟能详的IT厂商纷纷落子成渝,从高端产业到产业高端、从IT制造软件外包到IT研发,西部的核心地区成渝经济带俨然已经成为囊括了IT各个行业的西部“电子谷”。

  而在2010年12月中旬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即将“落地”之后,电子行业在成渝两地的深化合作已经势不可挡。

  “在2011年,大力推进电子产业发展,将是我们的重点工作。

”四川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四川省将在2011年着重推进“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逐步形成面向成都经济区和重庆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体系。

  成渝电子产业竞争还是双赢?

  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富士康来了,仁宝来了,戴尔、联想等品牌商也纷至沓来。

英特尔与德州仪器则早已在成都会师。

从外包加工企业到电子信息终端制造企业,从前端研发到终端制造,成都已经拥有了一条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1.7万多家电子企业,20多万从业人员,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1500多亿元,四川打造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第四极”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而相距不远的重庆,则先后迎来了惠普、宏基、英业达、富士康,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也将由2006年的351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1350亿元,增长285%。

  重庆市经委更提出,在“十二五”

  期间计划对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总投资3000亿元,力争实现整个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1万亿元,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重庆第一支柱产业。

  相近的地理位置,相似的产业基础,对电子信息产业相同的期许,让成渝两地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显得“火药味”甚浓。

不过,即将“落地”的成渝经济区,却让两地在电子信息产业“双赢”的可能性大大加强。

  合则两利,争则两伤

  事实上,对于成渝两地在经济方面的合作,四川省省委书记刘奇葆早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已指明,“川渝合则两利,争则两伤。

  四川省经信委主任焦伟侠更在全省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经委在四川”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

  “一极”,是指将成都经济区打造为成都都市圈增长极,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一轴”是指推进成渝通道发展轴,积极承接成都、重庆两大都市圈的辐射,畅通交通物流网络。

  “一区块”意味着最终形成环渝腹地区块,承接重庆都市圈辐射的配套产业集群,壮大特色产业,打造川渝经济合作的桥头堡。

  “十二五”工业工作重点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被认为是深化川渝经济合作、打造“一区块”最适合的平台之一。

【全力打造“成渝之心”】

  地处成渝经济区腹心地带,具有连接成都、毗邻重庆特殊位置的遂宁,不仅是成渝两大城市的重要节点,而且也是两大经济中心辐射的重要区域。

可以这样说,遂宁作为成渝间的重要节点城市,其经济腹地战略位置将日益凸显,特别是随着成渝经济区战略布局的实施,遂宁将迎来最为难得的发展机遇。

然而,能否正确判断发展形势并有效抓住机遇,区域产业的科学定位和正确抉择十分关键。

 

  随着成南、遂渝、绵遂、内遂、遂资高速公路和成渝、达成、遂绵高速铁路相继建成,以及机场搬迁、涪江复航等项目的迅速启动,将逐步使遂宁在经济发展上的区位优势得到凸显。

一座城市实力的强弱和辐射力大小,既取决于现实交通条件的形成,更依赖于产业发育程度和发展规模。

因此,遂宁在交通等硬件设施得到巨大改善时,加快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对接成渝产业、放大区域优势,是遂宁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因而,提升传统工业,壮大优势生产能力,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遂宁虽然在机械制造加工方面落后于成渝两地,但是,作为成渝两地现在的产业优势---电子信息,却在遂宁蓬勃兴起。

遂宁需要加强与成渝电子信息产业的对接,全力推进微电子、光电子元器件检测中心建设,促进电子产业高度化、电子产品高端化发展。

与成渝两地另一个最容易对接的项目则是旅游产业。

遂宁在积极打造独特的六大旅游度假区的同时,需要牢牢抓住成渝这两个客源市场,并且依靠九黄线、峨乐线、川东线、三国环线等旅游线路的优势发展遂宁特色旅游产业。

对于遂宁来说,千百年来,地理位置上的“成渝之心”如今正向经济社会型成渝之心转变,这样的变革无疑将附带着浓厚的里程碑色彩。

 

【川渝两地给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重庆确定“十二五”全市电子制造业发展重点领域

  一、计算机及周边设备产业。

以整机带动配套、引进带动自主开发为主要路径,全力推动惠普、宏棋、富士康、广达、英业达、华硕等电脑制造龙头企业整机项目的实施,不断引进其它知名品牌的电脑制造企业,逐步建立品牌商、代工商、零部件企业“5+6+700”的笔记本电脑垂直整合配套体系,从而通过配套体系的完善,逐渐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脑品牌。

力争到2015年形成年产10000万台笔记本电脑、100万台服务器、4000万台打印机的生产能力,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达到80%以上,初步建成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二、集成电路产业。

提升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能力,重点推进渝德8英寸生产线、中电科6英寸芯片生产线投产达效,积极谋划新的8英寸及12英寸芯片生产线项目。

加强与世界IC知名企业的联系与衔接,引进和发展IC封装和测试,完善与芯片制造、封装和测试相匹配的IC设计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力争到2015年建成国内重要的数模共存、军民两用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生产技术接近或达到当期国际主流水平。

  三、通信及物联网产业。

加强与世界知名品牌手机企业的衔接和联系,引进外资在渝发展路由交换、语音视频等通信设备产品。

加大对宽带无线通信网终端、中继设备、接收设备等新一代通信应用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力度,促进本地重点企业积极发展手机等通信终端产品及射频芯片等配套产品。

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校和企业共建重庆市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力发展与物联网产业链紧密相关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和运营与服务四大核心领域,依托中国移动在重庆设立的农网中心和M2M(机器通信)全网运营支撑中心,打造中国物联网基地。

力争到2015年形成年产8000至10000万部手机、1000万台路由器、1000万台交换机生产能力,建成西部地区最大的手机等通信产品制造基地;

  四、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数字化仪器仪表等应用电子产业。

充分发挥重庆汽车产业的优势,大力支持我市科研院校和重点企业加快汽车电子自主创新的步伐,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同时,积极引进国际汽车电子知名企业聚集重庆发展汽车电子产品,提高汽车电子产品本地化配套能力,从而把汽车电子做大做强。

全力扶持我市重点医疗电子企业加快超声聚焦刀、智能胶囊消化道内窥镜系统、LED手术无影灯、血液净化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现产业化,通过树立品牌,抢占领域高地,不断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从而把重庆打造成国家级医疗电子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重庆作为传统的仪器仪表生产基地的优势,积极支持现有企业进军数字领域,不断加大对智能仪器仪表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从而把重庆打造成国家数字化仪器仪表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

  五、智能家电与数字视听产业。

采取引进整机带动零部件及配套产品的发展模式,支持鼓励在渝的国内知名家电企业加快发展步伐,研发生产等平板电视、数码相机、数字机顶盒等数字家电产品,做大家用空调、商用中央空调的生产规模,并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家电下乡等政策,开发生产低成本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