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详细规划原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3910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住区详细规划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居住区详细规划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居住区详细规划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居住区详细规划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居住区详细规划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居住区详细规划原理.docx

《居住区详细规划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住区详细规划原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居住区详细规划原理.docx

居住区详细规划原理

第一章空间

§1—1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

一、外部空间的界面(空间与实体的交界面;即实体的表面)。

对外部空间来说,分底界面、侧界面。

1、底界面:

(接触最密切)绝大多数是地面,有时是水面,具有组织人们活动、划分空间领域、强化景观视觉效果。

对底界面来说,考虑地面的材质、硬度、平整度、色调、尺度、状貌、高差,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空间信息。

2、侧界面:

是形成空间的重要因素,是空间的侧向围闭物。

可以是垂直的,也可以是倾斜的、曲折的。

3、侧界面既是观赏面,又是空间的背景和轮廓。

(因视距不同)侧截面常常被做为景物来考虑。

建筑物、构筑物的部分表面

树木(排、丛)

小品(栏杆、宣传橱窗)

地形高差(檐槛、挡土墙、堤岸)

二、外部空间及构成要素(P57)

1、外部空间基本空间—界线明确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空间

的构成附属空间—在基本空间内部有各种绿化、小品再围合局部空间或基本空间进行二次空间划分后形成的次空间、空间内的空间

注:

当主体空间非常大时,采用小的围合元素,营造出若干个附属空间,缩小它的尺度,营造亲切感。

2、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

(1)基本构成要素:

构成基本空间的要素(用来限定基本空间的要素)。

建筑物、构筑物形成较大的自然地形。

(2)辅助构成要素:

用来形成附属空间的要素。

形体较小的三维试题、院本、栏杆、台阶、水体(喷泉、瀑布)。

3、各构成要素的特点

(1)建筑物(构筑物):

是城市的实体,也是外部空间最重要的围合元素;建筑物具有排它性、独立性、强调自我的特性;构筑物是外向开放的、延伸的、很难区别其外部与内部的;空间的侧面是建筑实体时,就有很强的围闭性,从平面上反映,空间就有明确的界限,尺度较大的建筑物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当能看到建筑物全貌时,除了建筑的侧立面外,还有建筑物的屋顶(屋顶的处理慎重)也能看到;四层以下的房屋—采用坡屋顶:

向空中延伸、广阔的感觉,易使人看到,产生愉快、亲切、安居感,同时独特的形象易于与环境协调,形成良好的景观;四层以上的建筑—采用平屋顶:

情况会明显的改善。

(2)绿化:

大小乔木、灌木能做为平面

植物类型的尺度、高度以及与人体尺度的不同差异:

①  <30cm的灌木、一部分花卉,起分界线的作用。

草坪与路交接的地方种植。

②45~60cm的矮绿篱分界线的作用

有空间引导作用。

③达90厘米时,矮灌木(冬青)分界线有阻隔作用,但不阻视。

半围合状态。

“围下,不围上”

④150~180cm时,高灌木、小乔木,既阻隔也阻视。

半封闭状态。

⑤>200cm时,乔木半封闭“围上,不围下”

6各种植物混合使用形成全封闭空间。

绿化与地形结合,形成全封闭空间。

用植物做空间围合要素时,考虑它的生长。

(3)地形:

较高大的自然地形(山体、高挡土墙)

较小的地形高差(阻隔、阻视作用)半封闭空间。

低缓的高差(衬景的作用)

(4)小品(环境小品、建筑小品):

结合建筑与绿化围合空间,通常用于小空间。

点状小品:

独立设置在空间中的(雕塑、灯具、小亭)

线状小品:

成带状连续(围墙、栏杆、报栏)

面状小品:

成片连续布置(台阶、下沉广场、蓬架)

从点状—线—面围合感逐渐增强。

(5)水体:

(跌水、喷泉作为侧界面)阻隔作用

第二节空间的限定、类型和变化

一空间的限定:

围合

三种限定方式占领

占领间的联系

1、围合:

有三个边受到限定称为围合。

有明确的界限。

空间限定感强烈——特征

流通的空间半围合或半开敞空间

1围合空间具有很强的地段感(领域感)和私密性

围合空间2围合空间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

的优点3围合空间可减少破坏行为

4围合的空间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提供户

外活动场所

围合是居住区外部空间采用最多的方式。

户外—半私密空间户内—私密空间

四面围合:

非常封闭的感觉,空间越小,封闭感越强烈视线、行动均被封闭在内部,有非常强的向心性

三面围合:

封闭感较强,但有一定的方向性,有明显的向心感和居中感

2、占领:

由高耸的扁状要素构成(灯塔、较高的雕塑)与周围空间存在着暗示的占领(散效应)没有明确的界限,空间限定感弱,空间是开放的,点状要素成为人的视觉焦点,具有固定位置的不动性格。

有安定感,有标志性和向心性。

两边+占领可看作围合

3、占领间的联系:

高层、塔式楼间界限不明确、空间感较弱

三、空间的围合程度

1、平面上的围合程度各构成要素的平面关系决定平面的围合程度。

围合感强弱的程度关键是角边的封闭程度

 

弱围合,部分围合、强围合

2、空间上(立体上):

对平面相同的空间而言,高度不同时,还受空间尺度的影响。

3、住区街道空间的比例与尺度

(1)D:

H接近1(D:

H≈1)(传统的:

0.8∽1.2)

(2)宽度不易超过20∽25m,(≯20∽25m)

(3)低等级(小区级以下的)直线段长度不宜大雨150∽200m

四、空间的类型

1、开敞空间一两边受限定或不受限定

围合空间三边受限定

封闭四边均受限定

2、静态空间静止空间完全被限定,动线上不流通的空间,静态的水平、垂直界面

动态空间流动的空间能够暗示方向,并具有一定动向的空间

3、积极空间正空间—指使人们感到舒适,并愿意使用的空间,

一般是部分围合的空间

消极空间负空间—指无人使用或没有被利用的空间或人们不愿意停留的空间

住宅、人群的活动能带来积极空间;院落、组群之间没有被利用则形成消极空间

五、空间的变化P78

1、空间的类型(改变)2、空间的形状

3、空间大小和尺度的变化4、空间的围合程度

5、围合要素的变化6、建筑物高度与类型的变化

第三节空间的层次

一、领域和领域感P40P68

1、领域:

指人们所占有的空间范围。

(拓展为动物………)

小到一个房间,大到一片土地

2、领域感P40:

是人对空间产生归属认同性的基本心理反映,

也是住宅区生活空间层次划分的基础。

二、空间的层次私密空间个家住宅,私有庭院

半私密空间院落、组团级的户外空间

半公共空间小区级的空间

公共空间:

对所有人适用的居住区级以上的、城市的

现代生活、居住生活空间的领域与层次分析

 

三、居住生活与空间层次的构筑(P67)

①高差(台阶)②转折③门洞、过街楼④宽窄的变化

 

第二章住宅及其群体平面组合

§2、1住宅户型及住宅单元平面

1、住宅(户型)平面组成

1客厅(LR):

18—25m2(小康)主要要求:

朝向(最好朝阳)

2卧室(BR):

主卧:

12—16m2

双人次卧:

12—14m2

单人次卧:

8—10m2

3厨房(K):

不小于6m2,而且,操作台不小于3m(长)通风

4餐厅(DR):

不小于8m2采光

5卫生间(WC):

4—6m2通风(窗、通风井、通风排气扇)

6工作室(书房):

6—8m2朝向

7公共楼梯(走廊、电梯)

2、住宅平面组成的理想模式

一般来说,考虑动静分区,

提倡三大一小,明厨暗厕,

客厅,厨房,卫生间大,卧室小

 

个人私过度家庭共同活动

生活领域领域的领域

2、户型:

一套住宅居室多少,面积大小。

常一室户:

一室半,(无客厅,但有一个10m2以下的过厅,间

见做餐厅)一室一厅

户两室户:

二室半,两室一厅,两室两厅(两室一卫,两室两

型卫)

三室户:

三室一厅,三室两厅(一卫/两卫)

四室户:

是室两厅(一卫/两卫)

绘图作业一:

住宅户型平面设计

两种面积不同的户型平面

1、一套120m2±5m2一套90m2±5m2

2、要求:

①可以自己组成单元,也可以相互组成单元。

②外观应有一定的协调性。

比例:

1:

200(300)

图面:

线型墙体黑色(0.9mm以上的线)门窗0.3mm线

户间用途要标明,尺寸线要标注。

户型区分开(A户型,B户型)

标明指北针,图面所有字用仿宋字,图标。

二、住宅的形式

先按层数分:

1、低层住宅:

(≤3层)

组合式:

通过公共交通空间将多套住宅组合在一起

非组合式:

不通过公共交通组合在一起。

1独立式,一栋楼一户人家

2并列式(毗连式)

3联列式(联排式)

独户住宅成排成组拼接而成,每户有自己的院落及出入口。

……

两户独立住宅每户出入口

各自独立

2、多层住宅:

(4—6层)

3、中高层住宅(7—9层)再分类

4、高层住宅:

(10层以上)

小高层≤(11层,10层)可以做到12层

其他高层6层以上需设电梯

按公共交通的组织方式来分:

1梯间式:

公共交通部分有直接的通风采光并有直接朝外的出入口。

2核心式:

中间是公共交通部分,只能采用人工照明和通风措施。

优点:

可最大限度的利用外墙面,

为户内提供良好的通风和

采光。

一梯四户以上采用

核心式效果较好。

3内廊式:

公共交通两侧都有房间(住户)。

优点:

公共交通部分利用率最

高。

住宅容易引起一侧住

户朝向不好(缺)

4外廊式:

住宅进深在10m以下,经济性差(缺)优点:

公共交通利用率,有利于促进邻里关系。

D较小,面宽较大。

促进邻里交往,比较有

利。

双侧采光时D不大遇窗檐到底的4倍。

大进深小面宽(一般)

按入户的高查来分:

一般式:

同一层住户入口标高相同。

跃层式:

如户标高相差一层以上时

一户占有一层半或两层以上户内空间的

 

错层式:

入户标高相差1/2层,1/3层,1/4层。

 

按是否有退台分:

一般式(无退台)从底层到上面平面图相同

台阶式:

单向台阶南向台阶(提供露台、安放太阳能)

北向台阶(节约用地)

双向台阶东西向台阶(节约用地)

 

一层一层的退或一单元一单元的退

 

在坡地上建成退台式

优点:

使住宅造型更丰富,能为住户

提供变化的居住空间,有利于组成更为丰富

的组群空间景观。

绘图作业二:

住宅单体平面组合

户—单元—住宅单体

对称拼接平直等长

不对称错接不等长

锯齿

准则有一条细线是对齐的

§2、2住宅建筑群体组合

一、影响住宅群体组合的生理和物理因素

二、我国小区规划结构的多元化趋势

小区—组团优点:

规划结构骨架清晰组团规模比较均衡

人口、建筑密度、配置基本相同规模按居委会大小

住宅建筑面积标准由居民需求来决定

住宅户型和市场决定

规模、管理发生改变

不再以固定的组团为基础重点转向组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

(增加识别性)往、居住生活活动的内容

组织不同的住宅组群,形成各具特

色的居住环境空间

高层小区:

多幢高层住宅构成相互集中构成住宅群

高层住宅与公建组成住宅综合体

以多层为主小区—组团

的小区:

小区—组团—邻里单元/院落

小区—邻里单元/院落

住宅组群

三、邻里单元/院落的组织

1、院落的特征:

至少具有部分围合感的空间

2、院落空间围合感营造的常用方法:

1单元错接

2采用东西向住宅/公建

3采用转角单元

 

4山墙借用

5围墙、地形、绿化的借用

3、相邻院落间的联系方式

1并联式

2串联式

4、积极空间的营造

营造成静态休闲空间

作为停车空间

作业三:

院落设计

三个不同的院落平面

比例尺:

1:

300

次要房间放在西面,加大西向住宅的进深,西面设计较深大的阳台,减少西窗的面积,设遮阳设施,西窗外设高大乔木。

凡朝西户,都有东面的居室,利于组织穿堂风,应严格避免纯朝西户的出现。

四、组团的组织P89

五、住区中组团的组织

1、组合的要求

1有规律性又有恰当合理的变化(按什么方法组织的);

2有疏有密,空间布置合理,层次分明清晰;

3布局要均匀,公建、绿地设施应满足居民活动特征。

有均匀的服务半径和灵活的手法;、

4合理而有变化的道路结构;

5有利于整体景观组织。

2、居住组团组合的基本模式

①同一法重复法:

P24

母题法:

P26P28

②向心法:

P28P25

③对比法:

P27对过完全不同的对比达到协调。

§2、3住区规划布局的形式

1、片块式P38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上相近,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或块,成组成团的布置。

2、轴线式布局

P42

可以是可见的(虚轴),也可以是不可见的(实轴)

道路

视线的通道

线形的道路、绿化、水体

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能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

3、向心式布局

将一定的空间要素围绕占主导要素的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

4、围合式

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与任一方位。

中央主导空间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

5、集约式

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使地下、地上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

优点:

节约用地,用地紧缺的地方采用集约式。

6、隐喻式

将某种实物做为原形,经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了“意在外”的境界升华。

§2、5住宅群落与公建群体布局

景观特征

景观结构

一、开放体系与景观体系

1、开放体系公共绿地与场地空间体系

道路空间体系

2、景观体系住宅与住宅群的景观

公建与公建群的景观

绿地景观

道路景观

4、开放空间与主要景观点的布置形式:

⑴中心式(型):

公共绿地、公建群设在住区的中央。

A公建围合绿地

B公建散落于绿地

⑵带状布置P107P124

结合小区地形、地貌特点,把出入口、文化设施、绿地、标志性构筑物等连成一片,形成带状景观和开敞空间。

可以把“带”做成轴线。

⑶节点型P104

作为对景、绿地或建筑小品群空间、

沿小区路两边间隔绿地

 

二、公建及其群体与住宅区的景观

1、公建及其群体布局

1使用方便问题

2住宅区的整体景观形象

出入口处(主要)

中心

景观轴线上

制高点

2、公建群的布置形式:

⑴成街布置

街道式:

沿居住区级(城市生活性支路)

小区级道路

街区式:

居住区中心

街道空间狭长商业

空间形式广场空间开敞、开阔娱乐、服务、管理、

型公建

街区空间两者兼有大型的、综合性居住区

公共空间

第二章通路

§3、1居住区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

一、交通组织形式

人车分行人车局部分行人车混行人车并存

1、人车分行:

P120—P122

①私人机动车交通量较大的居住区(避免机动车交通

适用于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②自然地形高差较大的地区

2、人车混行:

P108P110

道路分级明确,贯穿居住区内部,路网、主路多采用互通式,支路则可以是环状尽端或支状尽端。

用语私人汽车不多的国家和地区。

3、部人车分行的交通体系:

1在人车混行路网的基础上,局部加设专用步行通道

2按照人车分行系统构建,但在局部车行路与步行路相重叠。

判断是否是是否有独立的出入口

人车分行步行路是否能形成体系

二、住宅区交通与路网规划的原则P131

需要考虑两点确定交通组织形式

再确定路网形式

§3、2道路的通达性、景观和街道生活

一、通达性P134

二、线型与景观

1、诱导因素

2、曲折诱导

3、障碍设置

 

第四章设施

§4、1停车设施

一、概述

1、住区停车问题的发展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按住户的30%

2、停车设施的分类

机动车停车场、位、库复合型停车用地机动车停车位

非机动车停车场、位、库非机动车停车场

3、停车方式

室外停放路上停放停车场、位

路外停放

室内停放地上停放

半地下停放停车库

地下停放

4、停车设施的布局:

集中布置适用用高层住区

相对集中布置适用于多层住区

分散布置适用于低层住区

5、停车设施规划应重点考虑的因素:

1服务对象:

服务停车:

(物业管理、卫生站……)

临时停车(外来车辆、出租、来访)

居民停车

2服务的车种(货车、小轿车)

3停车方式

4设施的布局

二、自行车停车设施的规划

自行车在单元入口随便停放

1、停车的基本尺寸:

⑴停车角度:

垂直式:

90。

斜列式:

30。

、45。

、60。

⑵摆放方式:

双排摆放

单排摆放

⑶停车基本尺寸:

1.5—1.8m2/车位自行车

2.5—2.7m2/车位摩托车

2、住区自行车停车设施的形式

⑴集中式自行车库

1—2层大型自行车库(>500辆)

优点:

凭卡发牌存车安全,存车环境好,节约用地,美观,便于管理。

缺点:

①服务半径大,对距车库较远的居民不方便;

2容量大,存取车易形成高峰,花费时间较长;

3车库位置往往不够理想,存取车不顺路,需要走回头路。

集中式利用率较低,对改变自行车到处乱放的局面起不了多大作用。

⑵单间式的自行车库

2—3户合用一间

 

优点:

存车方便安全。

缺点:

①当住宅超过5层时,不能满足每户一间的要求;

②占用较多的绿化地段;

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底层住户的采光和通风。

⑶简易的开放式车棚

优点:

使用方便。

缺点:

无人管理,防盗安全度差;简陋,影响景观;占用较多的绿化地段。

⑷住宅底层自行车库

1住宅底层架空(公共车库)

2住宅的地下室、半地下室个人车库—个人车库

⑸相对集中的自行车库

设在组团中或院落中

优点:

①居民使用相对方便;

②设在出入口处,存取车不绕路;

③车库有专人管理,存车安全性高。

3、自行车停车设施规划设计要求:

①居民存取车应与日常活动的秩序和路线相一致,便捷,顺畅,不走回头路。

住宅底层车库设在组团、院落出入口处。

②居民住宅至自行车库的距离不易超过150m,最好在80m以内,否则存车率会显著下降。

3自行车库规模不能太大,存车容量以250辆为宜。

200多户可设一处;

500多户可设二处。

4即使设有自行车库,也应在住宅单元门口前留出适当的铺地面积,做临时停车之用。

三、汽车停车设施

1、停车基本尺寸:

⑴基本停车方式垂直式

斜列式停车角度

平行式

后退停车前进发车

停发方式前进停车后退发车

前进停车前进发车

a、平行式停车

停车带窄,驶入驶出方便迅速,但单位停车面积较大。

狭长地带或路边停车常见的形式。

B、斜列式

停车带宽度因停车角度而异,对场地形状适应性强,车辆停放灵活,进出方便,停车面积比垂直式大。

适用于场地的宽度或形状受到限制地方。

C、垂直式

停车带和通道都较宽,停车紧凑,进出方便,单位停车面积较小,节省用地。

一般停车场最常见的形式。

⑵小型车停车方式和停车设计指标。

⑶大型车停车方式和停车设计指标。

⑷设计中常用的面积指标。

停车场:

每标准当量停车位:

25—30m2

停车楼、地下停车库:

每标准当量停车位:

30—35m2

2、汽车停车设施的基本形式

⑴停车库集中式在高层住宅区和大型公建

分散式周围考虑较多

⑵停车场集中式在多层住宅区采用较多

分散式

⑶分散式路边停车位在低层花园式住宅中

⑷分散式私人停车房采用较多

3、常见的停车设施的形式及特点

⑴小区外周围边停车

小区主路沿外延布置,停车位沿小区路外围放置。

较好的解决了人车分流问题

充分利用小区边缘不允许建房的用地

造价低,较为经济;对住区环境影响较小。

⑵沿道路设置的停车位

在组团路一边停车;

造价低,使用方便,但需占用较大的绿化地段。

⑶结合组团或邻里设置集中的停车场

①在组团或邻里单元出入口处

②利用组团或邻里单元之间的场地

 

不让车辆进入组团或邻里单元内部,保证

组团或邻里单元的安全和安宁;

离家不远,存取车方便;

造价低,较为经济。

⑷住宅底层设架空平台,平台下作停车空间,提高用地的经济性。

1架空层使各住宅楼相连,平台可以作为户外活动空间;

2接近住户,存取车方便;

3应注意避免人车同道,汽车应由组团或院落外进入车库,避免对组团院落内居民生活活动的干扰。

车行院落

绿化/生活院落

汽车的防盗装置可能会扰民。

⑸住宅底层地下或半地下停车

多层大多数是半地下

1存取车方便、安全(尤其对于高层)。

2必须协调好车库与上部柱网的尺寸,使其能获得最多的停车位。

3造价较高。

⑹在小区的社区中心、集中绿地、活动场地、运动场地下面设地下或半地下车库。

1不占用公共空间和绿地,不影响绿地和其他设施的配置;

2有利于充分利用基地;

3可以减少进入组团或邻里单元的车辆;

4造价昂贵;

5绿地的种植会受一定影响。

⑺独立的多层停车楼

停车安全可靠,景观好,存取车离家较远,使用不方便。

⑻低层公建屋顶停车场

1不占用公共空间和绿地,有利于节约用地;

2与地面停车场相比,对住区景观的影响较小。

4、汽车停车场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多种停车方式相结合;

2地面停车应考虑与绿化相结合,停车场地铺砌植草砖,每隔3—4辆车距,应种植大冠乔木,以防止车辆日晒,并提高住区的绿化覆盖率;

3内外居民停车应区别对待,非区内居民停车位应设在外侧,短时间停车可借用居民晚间停车空间;

4公建应配建停车位(自行车、汽车);P206表9—7

5留有较大发展余地,将绿地下、广场下留作停车的发展用地。

四、回车场

“L”形、“T”形、“O”形。

作业五:

设计作业

组团停车设施规划

3—3.5ha容积率:

<1.2(高层)<1.1(多层);

以多层为主,建筑密度25%左右;绿地率:

≥35%;停车率:

50%

地面停车率:

≤10%。

汽车库室内净高

车型

最小净高

微、小型车

2.2m

轻型车

2.8m

当坡道横向内外两侧如果无墙,应设护栏和道牙,单行车道的道牙不应小于0.3m,双管行道中间且设宽度不应小于0.6m的道牙,道牙的高度不应小于0.15m。

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

微型车4.5m

小型车6.0m

轻型车6.5—8.0m

汽车库内当通车道纵向坡度大于10%时,坡道上、下端均应设缓坡,其直线缓坡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3.6m,缓坡坡度应为坡度的1/2,曲线缓坡段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2.4m,曲线的半径不应小于20m,缓坡段的中点为坡道原起点或止点。

N3=0%

N2-N1

2

N2=12%—15%

N1=0%直线缓坡

 

N3=0%

N2=12%—15%

N1=0%曲线缓坡

 

[轻型车长7.00m宽2.1m高2.6m]

[小型车长4.8m宽1.8m高2.00m]

垂直式停车时汽车间纵向净距0.5m

汽车间横向净距0.6m

汽车与柱间净距0.3m

坡道最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