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标识.docx
《用户标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户标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用户标识
用户标识
关注思考,生活,方法论|公众号:
L先生说排名第一的答案,固然说得不错,不过还是少了点实质内容
我来认真贡献一点干货吧
先提示一下,这个回答,会很长。
有心的朋友,请耐心看完
(5月19日更新,兼答复提问)
————————————————————————————“聪明的人”,是什么样的?
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聪明,无非是说他这样:
博闻强识;
能很快地理解一样事物;
能举一反三;
考虑问题更周全;
……
或者我概括一下高票答案的话:
聪明,就是能够用最短的路径去解决问题这句话包含了三层意思:
你需要知道,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途径
你需要了解,每一条途径的方式和成本最后,你需要能够在所有路径中,用最短时间做出最优的选择好了,如果要你用两个词概括这三层意思,你会怎么概括?
答案就是:
信息量和效率一个聪明的人,他跟其他人所不同的就是:
他拥有更多的信息量,以及更高的效率一个人,要怎么样,才能获取足够多的、有用的信息量?
答案很简单,就两个字:
训练
训练,就是大量的学习、阅读、吸收一个人,做事情,怎么样才能更有效率?
答案还是那两个字:
训练
训练,就是大量地做,做多了,效率自然就高了且别忙着高呼:
这不是废话么!
我可不是来卖鸡汤的:
)
我想说的,不是这种老生常谈,而是一个被很多人忽略了的东西:
转化率是的,信息量是有转化率的所谓转化率,就是:
你能够输出的信息量/你接收到的信息量转化率越高,表示,你对信息的利用,越彻底,越有效解决问题,永远是看“输出”,而不是看“存货”
你肚子里有很多货,没用,你要能用得上
信息量100,转化率10%,远远比不上信息量50,转化率100%
后者,明显比前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怎么提高信息量的转化率?
转化率低的人,对于某个东西,他知道,也认识,但需要的时候,它很难立刻出现在思维中,或者说,他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去再度“获取”它
转化率高的人,对于某个东西,他完全不用思考,便对它的一切了如指掌举个例子:
对于同样一个技能,没有信息量的人,就好像需要打开技能面板,找到它,点击,使用;
转化率低的人,就相当于把它放到了快捷栏,点快捷键就能使用;
转化率高的人,则是将它变成了被动触发技能,满足条件自动使用
是不是很酷?
其实每个人都有类似的体验。
你学打球的时候,一开始是不是花了很多心思在姿势上?
怎么运球,怎么带球,怎么投篮……而到后来,你根本已经不需要在姿势上下功夫。
你的手会告诉你:
怎样发力,怎样握持,怎样运动。
这已成了一种习惯
你学外语的时候,是不是先从背字母开始。
到后来,学得深了,看到一个单词,还会一个个字母去辨认么?
不会,你的眼睛会立刻告诉你:
这个单词由哪些字母构成这个过程,就叫做内化内化,就是将从外界输入的信息,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从书上看到一个知识点,怎么记住?
在心里把它讲给别人听,说清楚了,你就记住了
这就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那么,问题变成了:
如何内化?
答案依然是:
训练
不过这里的训练,指的是:
大量的思考一种技能,你学习了,应用了,千锤百炼了,你的身体就会习惯它,继而将它变成一种本能
同样,一个信息,你接收了,应用了,在脑子里千锤百炼了,你的思维就会适应它,继而将它变成思维的一部分一个聪明的人,跟常人的区别,其实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思考的时间和频次,比常人多得多
走路,休息,任何时间,都可以去思考
看到一个事物,常人可能会满足于“哦,这样”
而一个聪明的人,会去问“为什么是这样”举个例子:
(为叙述方便,下面用第一人称)
有一次我住进一个小旅馆。
房间不大,只有10平。
感觉却很舒适。
比起几百块一晚的酒店也毫不逊色。
有些人可能就在微博上发一句“这个旅馆真不错”
但我就会去思考:
是什么因素给了我这样的感觉?
于是我注意到这些:
角落的书桌和橘黄色的台灯;
暖色调的墙体;
浴室的净水系统;
桌子比一般桌子稍高一点点,刚好符合我的身高;
桌子到床的距离很合适;
照明系统的位置,互不干涉,功能区分很鲜明,不会显得乱;
……
这些因素,单独拆开来看没什么,但放在一起,就显出一种浓浓的人情味。
这些思考的结果,就随着这一次住旅馆的经历被我记住
当我回忆起这次经历时,就会同时想到这些东西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但假如某一天,我要给一间旅馆提建议,这些细节,很可能就用得上
或者说,我要写一篇关于用户体验的文章,这些东西也可以作为例证使用
这就是输出
这个注意——思考——记忆的过程,就是一种内化我之前在另一个问题下说过:
如何利用碎片时间?
别人是用来阅读、休息、发呆,但聪明的人,是利用碎片时间来思考
走路的时候,等公交的时候,搭地铁的时候,等电梯的时候,都可以思考
思考什么?
什么都可以思考
你要留心周围所有的信息,先接收,然后再思考比如,这个路段的摊贩为什么特别多?
是不是这个路段的人流量比较大?
或者是停留时间较长?
为什么?
在这里消费的人,会是些什么人?
诸如此类这些东西,你都可以记着,有必要的话,记下来,随时翻看
其实结论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思考的过程中,你会一步一步地去演练分析的方法从这个现象能推出什么样的结论?
从这个结论中,能发现什么可供利用的机会?
这个结论是否严密?
如果不严密,问题可能是出自哪里?
……这些,都要靠一次又一次的思考,才能熟练经过了这么多的训练,再有类似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时,你还会无从下手么?
不会,你会轻车熟路,比那些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人,娴熟无数倍这时,在其他人的眼中,你就是一个聪明人很多时候,聪明的人,无他,只是在思考上比普通人花了更多时间而已这样的思考,我称之为:
思维训练亦即:
创造一个情景,让你有机会应用和输出你所接收到的信息————————————————————————————*内化了的信息,如何运用会更有效率?
持之以恒地思考,就能成为一个聪明人了么?
其实也没那么简单
信息是被内化了,但如何有效率地运用,同样是一个问题我的方法是:
建立思维模型当你思考得多了,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其实都是有本质上的联系的
说穿了,它们的核心问题,其实都是一回事,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而已
这时,你就可以将它们统摄起来,放到一个分类里面
然后,对不同的分类,建立不同的思考模型
遇到类似的问题,先判断它属于什么分类
然后,套用思考模型去分析
最后,根据细节修正你的分析结果DONE这应该是最干的干货了:
将问题分拆,找出最本质的特点,以此为依据,将其归类通过反复大量的思考和尝试,建立关于这一类问题的标准思考模型遇到问题,先分析,再套模型DONE
就这么简单
具体的做法,我就不展开讲了。
前面已经讲了方法论,请大家自行探索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最后,请再记住下面两点:
一个聪明的人,应该懂得从纷纭复杂的问题中,将核心抽象化出来
一个聪明的人,应该懂得从系统的高度,去统摄一类问题
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心法————————————————————————————回过头来看看一开始的描述:
博闻强识:
看到一个知识点,为什么你记不住,别人能记住?
也许只是你看过就算了,别人是在心里将它翻来覆去地讲得透透彻彻
可参见:
你有哪些秘籍、心得(各方面皆可)?
能很快地理解一样事物:
事物都是有“本质”和“联系”的
对一个东西,你思考得越多,就越容易将它归类,并归纳出这一类事物的本质
接触到新事物时,将它套进去就可以了能举一反三:
同上。
你思考得越多,对于事物间的联系就越清晰
对于同样一个事物的可能性,你能想到的,就会比其他人更多考虑问题更周全:
因为每一个问题,都是你在心里演练过N遍的,甚至都来来回回修正过好几次了,怎么可能不比别人周全?
……就是这样————————————————————————————总结:
一个聪明的人,他的特征是:
更多的信息量更高的转化率更高的效率
如何达到这些目标?
学习
信息量永远只能通过学习去积累内化
只有内化了的信息,才是有效的信息训练
同一个问题,你练习得越多,速度就越快,就越不容易出错
————————————————————————————在知乎答题,也快半年了
感谢各位的支持
在这里认真码了这些字,送给看到的每一位朋友
还是那句话:
希望对你有用:
)采铜用户标识心理学话题的优秀回答者发现自己的笨是变得聪明的开始,我上知乎近三年来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自己的无知,于是发了疯似地顶着跪搓衣板的压力买了两柜书囤在家里一本本地看。
所以这种问题,我是不敢答的,我会想到人类历史上灿若星辰的智者,都矗在那里,静静地注视着我们这些手舞足蹈、浑身G点的晚辈后学,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聪明」两个字太浩瀚了。
推荐阅读怎么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9699赞同·264评论如何增加一个人的自信?
36989赞同·1569评论全新奥迪RS3天生高能广告奥迪更多回答顾鹏Livewithless,sharewithmore.-跟比你聪明的人混在一起。
除了上面最重要的那点,自己需要做到:
1.相信你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聪明(《Mindset》一书中的「发展思维」)
2.不要盲目努力,思考如何努力比努力本身更重要。
「只要努力就好」很多时候是一种自我欺骗和懒惰,为了逃避去做难度更大,需要付出更多的一件事—思考/反省
3.阅读,旺盛的好奇心,不懈的学习
4.保护好你要变得更聪明的野心。
社会很残酷,一不小心,你的野心你的志气很容易就会被摧毁,好好保护她。
--
Peng李师宝经验丰富的英语培训/出国留学工作者方法特别简单:
当你做好一件事时,并不将之归于你的聪明,而是将之归于你的努力!
概括地讲就是:
1、智商基本来自遗传2、成长环境非常重要3、但你也可以通过调整心态,去成为更聪明的人!
现在,拥有认知心理学硕士背景的博智教育来向你介绍两种心态:
【成长型心态】和【固定型心态】
什么样的人容易成功?
1978年,为了搞清这一点,心理学家Dweck开始跟踪调查小朋友。
她给一群小朋友提供了难度不同的智力拼图,并记录了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种种反应。
随着智力拼图的难度逐级提升,一部分小朋友表示:
“我越来越困惑了”、“我的记性一直不好。
”、“一点也不好玩了。
”最后,他们表示:
“我放弃了。
”
放弃之后,他们讨论起了别的话题,比如——“我想在这周末的才艺展示上扮演秀兰邓波儿。
”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败,这部分小朋友开始齐刷刷地假装自己一开始就没有努力答题。
其中有个小男孩,虽然已被多次告知他的答案——棕色,是错误的,但他仍然一次又一次地选择这个答案,振振有词道:
“巧克力蛋糕,巧克力蛋糕。
”有些孩子直接把拼图扔到地上。
但是,成功了的小朋友们的态度,则让Dweck钦佩不已。
Dweck知道,如果换她自己拼不出来拼图,她会努力隐藏沮丧和愤怒。
所以在实验开始前,她以为成功的孩子们会采取一样的态度。
但是,成功的孩子不仅能够接受失败,而且还非常喜欢失败。
解不出题时,他们并没有自我责备,而是表示:
“我喜欢接受挑战。
”、“差一点点我就能做出来了。
”、或者“我之前就成功做出来了,所以我还可以再成功一次。
”Dweck总结道:
这些孩子们之间的差异在于思维模式。
很多人都认为:
“一个人,要么聪明,要么就不聪明。
假如你失败了,就说明你不聪明。
”持有这种观念的人一旦失败了,往往就会觉得自己弱爆了、蠢极了、记性不好,因此很难觉得游戏好玩。
Dweck将这种想法——即,“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称为“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mindset”)。
这类人甚至会觉得,世间万事,都是为了测试你的能力。
成功的孩子们则持有相反的观念:
接受挑战是有趣的,通过挑战,我们可以“成长”。
Dweck将其称为“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mindset.”)。
智力拼图越难,这类孩子就越兴奋——因为从简单的题目里学不到任何东西,但是难题则可以让他们发展新的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