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随堂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3217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随堂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随堂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随堂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随堂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随堂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随堂练习.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随堂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随堂练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随堂练习.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随堂练习

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对话形式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2.在矛盾冲突中对比分析人物形象,感受唐雎的力量。

教学准备:

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

1.学习对话形式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唐雎不辱使命》,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三、自主学习,相互交流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强调: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于是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到秦国谈判,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示范朗读。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1)学生展示标注的易错字音,教师补充。

唐雎(jū) 怫然(fú)  休祲(jìn) 缟素(ɡǎo)

庸夫(yōnɡfū)徒跣(xiǎn)色挠(náo)  

抢地(qiānɡ)韩傀(ɡuī)寡人谕(y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与节奏。

3.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

请大家认真听,然后指出他的优点与不足。

(指名朗读课文)

4.请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

5.齐读课文。

五、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1.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大意,勾画出你理解有困难的语句。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并解决疑难。

教师巡视各组,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3.全班一起小组未能解决疑难,教师重点提醒:

(一)重要实词

(1)唐雎不辱使命(辱:

辱没、辜负。

(2)大王加惠(加惠:

给予恩惠。

(3)且秦灭韩亡魏(亡:

使……亡。

(4)请广于君(广:

扩充。

(5)轻寡人与(轻:

轻视,看不起。

(6)秦王怫然怒(怫然:

盛怒的样子。

(7)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

使……伏;流:

使……流。

(8)以头抢地尔(抢:

碰,撞。

(9)与臣而将四矣(四:

成为四人。

(10)天下缟素(缟素:

白色丧服,这里指穿白色丧服。

(11)寡人谕矣(谕:

明白,懂得。

(二)一词多义

(1)徒

亦免冠徒跣(动词,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

(2)怒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动词,发怒。

怀怒未发(名词,愤怒。

(3)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4)与

轻寡人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与臣而将四矣(连词,和。

(三)古今异义

(1)唐雎不辱使命(古:

出使任务;今:

重大任务。

(2)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

交换;今:

容易。

(3)岂直五百里哉(古:

只,仅仅;今:

不弯曲。

(4)长跪而谢之(古:

道歉;今:

感谢或凋落。

(四)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通“措”,置。

(2)仓鹰击于殿上(通“苍”,青色。

(五)重要虚词

(1)以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用。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

③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

④以君为长者(介词,与“为”连词,可译为“把……当作”)

(2)而

①剑而起(表承接,不译。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③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

(3)之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助词,的。

②愿终守之(代词,它,指代安陵的国土。

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助词,取独,不译。

④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代唐雎。

(4)者

以君为长者(代词,……的人。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代词,……的原因。

(5)于

受地于先王(介词,从。

仓鹰击于殿上(介词,在。

请广于君(介词,让,给。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介词,到,往。

(6)其

安陵君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六)重点句子翻译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译文: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译文: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文: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4)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4.检测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亦免冠徒跣(光着脚) 天下缟素(穿丧服) 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秦王色挠(屈服)寡人谕矣(明白,懂得)岂直五百里哉(仅仅,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③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六、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2.唐雎是受谁的命令出使的?

明确:

安陵君。

七、背诵课文

自由背诵。

八、达标测试

见达标测试题

(一)

10分钟完成,订正。

九、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

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

1.课下可搜集一些“士”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板书设计:

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国别体史书

唐雎秦王

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二)

教学目标:

1.学习对话形式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2.在矛盾冲突中对比分析人物形象,感受唐雎的力量。

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

1.背诵课文。

2.师提问重点词语的意思。

虽然其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休祲徒挠谢错意

3.导入语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

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

《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对话形式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三、精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1.文章所记叙的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战争,交战的双方便是唐雎和秦王。

从文中看出秦王(或唐雎)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大家四人一组来探讨。

可采用“哪个地方表现谁怎样”的方式来说说。

明确: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句,表现秦王阴险狡诈,不动用一兵一卒就想霸占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其许寡人”一句,看出秦王根本就没有商量的余地,表现了秦王以强凌弱、骄横狂暴的本质;“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表现秦王的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表现秦王的狂暴的性格;“先生坐!

何至于此”,秦王害怕了,表现他外表虽然强大,但内心其实十分虚弱,即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此过程教师指导朗读)

(2)大家表现很积极,我们一起再总结一下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秦王是一个骄横狂暴、阴险、贪得无厌、骄横狡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盛气凌人、阴险狡诈的封建君主。

(3)请大家还用这种方法说说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终守之”,此处表明唐雎已识破秦王的伎俩,表现其有胆有识、在强大的势力面前不卑不亢;“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他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今天大不了是一死,表现唐雎不畏强暴、视死如归。

(在此过程教师指导朗读)

(4)谁能总起来概括一下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唐雎是一位爱国忠君、有胆有识、不卑不亢、机智勇敢、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凛然正气、智勇双全的外交家的形象。

2.同学们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把握的都很准确,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请你举例说明。

明确:

(1)通过人物神态和动作、语言刻画人物,最主要的是语言,例如:

从秦王前后矛盾的话语中知道秦王的虚伪;从唐雎的言语中我读到了他的善辩。

(2)对比的方法。

人物对比:

秦王盛气凌人,又是质问又是威胁;唐雎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义正词严。

态度对比:

秦王先倨后恭

唐雎先恭后倨

性格对比:

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唐雎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衬托手法。

用安陵君衬托唐雎。

安陵君是文中的次要人物,但又必不可少。

如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与信任,唐雎虽浑身是胆也无用武之地。

两种人物的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小结:

文章围绕“不辱使命”重点详写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突出唐雎的形象,并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中心。

3.通过对比、对话的方式,唐雎和秦王的形象跃然纸上,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表演一下自己编排的课本剧,给我们再现当年唐雎不辱使命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表演课本剧)

4.那唐雎能够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1)唐雎出色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任务,既保全了安陵,又使得秦王意识到安陵虽小但不可欺。

在这场交锋中他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以自身的凛然正气和镇定勇敢、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直逼得秦王束手就缚,自取其辱。

(2)面对秦王的发难,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唐雎努力周旋,并未当面揭穿骗局,而是说“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说话有理有据,既拒绝了秦王,又显得很有礼节。

还有就是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的威慑,毫不示弱,以“士之怒”加以反击。

(3)另外他有着极高的说话技巧,靠他的睿智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秦王,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节”——“否,非若是也”“而守之”;言之有“据”——“士之怒”“而将四矣”;言之有“力”——“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四、大胆质疑,激发思维

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们在对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赞叹的同时,你是否发现本文也有与历史真实情况不相符的地方?

 

1.讨论:

在这篇文章中你认为哪些情节不合情理呢?

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判断。

合作学习,自由汇报。

明确:

(1)细节失真,根据秦的规定,唐雎不可能带剑面见秦王。

(2)唐雎行刺秦王时,秦王身边难道没有侍卫吗?

(3)唐雎真的能保住他的国家?

安陵国被灭亡的历史真的可以改变吗?

(4)人物个性不符合历史上秦王的个性,残暴勇敢有才干的君王。

(5)情节不合理,强大的秦国完全可以用武力征服安陵的。

五、拓展延伸

1.唐雎的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他与秦王的较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你还了解中国历史上哪些像唐雎一样有名的士或不辱使命的出色的外交故事?

说说他们的事例。

明确:

晏子使楚维护尊严、蔺相如完璧归赵、毛遂自荐搬救兵、烛之武巧言退秦师、诸葛亮舌战群儒、鲁仲连一箭书退敌百万兵、顾维均巴黎和会怒斥列强、周恩来巧对西方记者、张骞出使西域。

师总结:

这些使者都有一个特点:

他们为了维护国家,不惜牺牲生命,用他们的智慧和言辞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使命。

他们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一身侠肝义胆,如果要用“士”来形容,我认为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侠士、勇士。

2.何为侠士?

金庸在《射雕》中的一句话: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思考:

这种侠士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哪些人哪些事可称为侠士及侠士之所为?

哪些人哪些事以为是侠却不是侠士之所为?

明确:

当然有。

荆轲是侠,海瑞是侠,秋瑾是侠,董存瑞是侠,冲入火海中救人的消防战士是侠,直面着罪犯的枪口勇敢冲上去的警察是侠。

所有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人,都可以称之为“侠客”,那些能翻墙入室、偷鸡摸狗的人,打群架的人,为朋友一己私利而出头的人,怎么可以当一个“侠”字呢?

希望今后的岁月里,唐雎的这种为国为民,勇赴国难的精神伴随我们共同成长。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在人物对话中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

这些古代外交家的“表达智慧”让我们折服。

同时我们要学习唐雎为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抗争的正义之气和他“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不屈服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中做一个坚持原则、让心灵站立的人!

七、布置作业

1.当堂达标检测

(二)

2.仿写句子。

中国自古就有不畏强权的人:

唐睢发志士之怒,挺剑而起;荆轲以豪杰之气,箕踞而笑……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 对比 唐雎

骄横狂暴 对话 不畏强暴

阴险狡诈 有胆有识

外强中干 凛然正气

前倨后恭 不卑不亢

10*《唐雎不辱使命》当堂达标题

(一)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韩傀()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天下缟素()寡人谕矣()

2.文学常识填空。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______》,这是一部由_______(朝代)末年________(人名)编订的________体史书。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重大影响。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辱使命()

(2)易安陵()

(3)故不错意也()(4)轻寡人与()

(5)长跪而谢之()(6)非士之怒()

4.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岸势犬牙差互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D.以君为长者武陵人捕鱼为业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二、内容理解

6.唐雎的使命是什么?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本意是为了帮助安陵国扩大领土。

B.秦王想用五百里的土地换仅有五十里的安陵,安陵君认为以大易小虽是好事,但因为安陵是先王留下的,所以不敢换。

C.秦王认为安陵君是个有名望的长者,不把自己放在心上,是轻视自己,所以不悦。

D.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挺剑而起”,才迫使骄横的秦王屈服。

 

参考答案:

1.jūɡuīɡuānxiǎnqiānɡɡǎoyù

2.战国策西汉刘向国别体

3.

(1)辱没、辜负

(2)交换(3)置意(4)轻视,看不起(5)道歉(6)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4.D

5.

(1)安陵君于是就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2)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是安陵君违背我,是轻视我吗?

(3)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4)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的征兆。

6.挫败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阴谋。

7.D

10*《唐雎不辱使命》当堂达标题

(二)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虽然(   ) ②秦王不说(  ) ③天下缟素(   )④长跪而谢之(   )⑤寡人谕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3.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悦”“色挠”,表现了秦王骄横凶暴、     的特点。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5.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

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二)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甲】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

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寡人反取病焉(  )   

(2)王曰,何坐?

(   )

(3)圣人非所与熙也(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

7.选出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吾欲辱之

B.挺剑而起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徒以有先生也      吾欲辱之,何以也?

D.于土墙凹凸处       生于淮北则为枳

8.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9.甲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乙文中唐雎“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

请从乙文中找出所对应的语句进行回答。

 

 

 

 

参考答案:

1.①虽然 ②通“悦”,“高兴、愉快”③穿丧服 ④道歉 ⑤明白,懂得

2.①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②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3.外强中干或色厉内荏

4.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5.晏子使楚 烛之武退秦师  蔺相如完璧归赵等 

6.

(1)侮辱

(2)犯罪(3)同“嬉”,开玩笑(4)曾经

7.D(A选项中“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中的“之”是作结构助词,译为“的”,“吾欲辱之”中的“之”是作代词,代“他”;B选项中“挺剑而起”中的“而”,连词表修饰,“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中的“而”,连词表示转折。

C选项中“徒以有先生也”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吾欲辱之,何以也?

”中的“以”是“用”的意思。

只有D选项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8.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9.行是“秦王怫然怒”;言是秦王说的“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