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3038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docx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docx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

上堂课我们讲了为什么要一向思惟师长功德的原因:

如果我们一向用心取师长的功德方面而作思维,这种作意的力量一旦加强、得以坚固,就能完全遮止掉执取过失的心,而不会发生信心障难。

好比一棵树平时向西倾斜,最终就只会向西倒,而不会向东倒。

内心观念的倾向也与此类似。

这样修持会出现什么效果呢?

真正做到了数数思维师长的功德,由于它是生信心的正因,因此会使信心未生者能生起,未坚固者能得坚固,未圆满者能得圆满。

信心一旦圆满了,就得到了根本,这以后一切善的意乐都会由此引生,一切道果的功德都能顺利出现。

这意思是说,以自己圆满的信心,就能和善知识心心相应,就会得到善知识圆满的加被,而生起一切功德。

宗大师在《事师五十颂释》里教导我们,应当从心里反复地缘念上师的功德,这是产生信心最为有效的一个甚深的方便。

上面我们重点认识了在学法时信心居于首要地位的道理,说出来只有“信心是道的根本”这一句要诀。

其中关键要认识到这在缘起上有深细的理则,务必要透彻体认这一点。

能依这个要诀实修,就会辗转不断地增长功德,而制止一切观过失的心。

只要我们常常忆念善知识的功德,就成了顺利得成就的因素。

要体会到这是很妙的方便,简要而实用。

把握住了这个要害,就能有效地开展信心;信心的源头一旦开了,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善心和功德。

相反,如果我们背逆缘起而行,也一定会出现非常多的过患和障碍。

原则上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按照这个原则做,就能到很大利益。

关键看自己能否依教奉行,如果只停留在谈论上,那是根本得不到实义的。

佛法不能空谈,在于闻思取得定解后,应当及时转入实行。

对待任何师长都要观德不观过

下至唯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

有些人想:

如果师长犯戒了,或者犯了大的过错,那不能只想他的功德。

这里教诫说到,哪怕在师长前只听过一颂法义,即使他有犯戒等过失,也应当只就他的功德来思惟,而不能观过失。

“悉无差别”四个字点出了无论是什么师长,在修依止意乐的做法上没有差别。

对此打个比方来了解,对于自己的父母,就只能想父母的恩德和功德,而不能看过失。

即使父亲是杀人犯,母亲是妓女,也不能想他们的坏处而舍弃他们。

既然是生养自己的父母,不管他们的情况如何,自己应当唯一作清净观,一向恪尽孝道。

这里行为的原则是唯一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处把心修得贤善,这是我们的做法。

就好比舜行孝道那样,如果他看父母的不好,就自然不会有孝心,但舜并没有这样做,他只修自己的心,所以成就了大孝。

从这里要体会到,对待任何师长都应当观德不观过,因为在缘起法则上这是没有差别的。

换句话说,缘起上有共同的法则,不会此处适用,而彼处不适用。

这一点要按这样触类旁通。

好比我们对任何众生都应当只修利他的心。

不能因为他是坏人,或者是凶恶的猛兽,就放弃慈悲心,而以嗔心对待,甚至欲除之而后快。

要懂得在唯心变现的缘起法则上,每一条都有普适性。

我们以起慈心和起嗔心为例来观察:

起慈心总是利益自他的,起嗔心也总是损害自他的,这是普遍适用的法则,不会因对象不同而有变化。

所以即使对方是伤害过自己的仇人,只要自己起了嗔恚心、损害他的心,结果就只会自招殃咎,毁掉自己的善根和福报,因为一起恶的心就是在造罪业,只能得到罪业的报应。

所以,对待任何众生都应当无差别地唯一发利他的心。

对待师长观德不观过的行为法则,要按这样会通。

理上一旦透彻了,再做起来心就很肯定,行起来就相当干脆,而且直捷简要,在自己心里只有一条法则——“观德不观过”。

过去我们为什么行持不了呢?

因为理上没得到透彻认识,所以行为自然不会有决断。

所以要记住这样的内心修心的程序,有三句话:

“理明则信深,信深则愿切,愿切则行专。

”所以要从明理下手,作为开发的起点。

这部论在这点上很突出,无论开示哪方面的修心之道,都是首先教我们由抉择来断定好修心的原则,从而对于道轨发起定解,之后再趣入修行就没有任何疑惑,会相当干脆地直接趣入。

缘起的理则是十分简明的,又是一以贯之的,所以不要搞得很复杂。

这里一旦在理上透了,就很容易趣入。

正是因为心上的法则一句话就可以说透,所以才叫做要诀或者心要,这甚至比加减法还要单纯、简要。

以下引两段经文作为证明:

引证一、对任何亲教师都应作佛想,以此能圆满资粮、断除烦恼

《宝云经》云:

“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大师之想。

这里引出佛语证明上面说到的行为法则不是出自个人的臆造,而是释迦牟尼佛亲口的教导。

在《宝云经》里佛这样教诫说:

如果我们了解到以依止尊长的缘故,各种善根将会不断地增长,各种不善会逐渐地损减,由于会得到这样极殊胜的利益,因此对于任何亲教师,都应当发起他是佛的想法,不应有所差别。

也就是说,无论亲教师听闻广博或不广博,有智解还是无智解,具戒还是犯戒,都应当发起大师想。

(这里“大师”是指无上导师的佛陀或各派的祖师、大德等。

“师”是示人正道的意思。

玄奘大师在经论里常翻成“大师”。

这是佛教正统的用词,但现在末法时期,人们却在滥用名词。

)要这样想:

我的师长是在为我传授指示解脱正道的佛的教法,他说的是佛法,我当然要对他作大师想。

世尊明明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我们却总是与世尊的教导背道而驰。

我们总是非理地妄加分别,还振振有词,觉得自己非常正直、正义——“这位师长博学多闻,修证颇高,对他作大师想还有些道理,但这位师长知识面窄、智慧不高,或者戒行多有缺犯,怎么能把他看成大师佛呢?

”这样不能对师长作大师想,不正是在违背佛的教导吗?

因此,必须首先通透修心的法则,看到内心有确然不移的缘起法则,要认清怎么想才最大地利益了自己,要对此法则生起不变的定解,从心里真正断定了唯一走这样的路才能圆满资粮,在佛道上才有广阔的前途。

我们修的是自己的心,而不是外在的法。

心上的缘起法则如果把握好了,那么就会不论对待什么样的师长,自己都能只受益而不受损。

就如世间尽孝般,不能对自己的父母挑三拣四,认为父母好就应该孝顺,父母差就可以忤逆不孝,这是没有道理的。

不能说如果我父亲有智慧、有财富,我就把他当父亲看;如果他文化浅、没有财富,我就不把他当父亲看。

或者,如果我母亲很贤良,那她是我真正的母亲;如果她有些缺点,我就不认她是母亲。

这些想法是非常可笑的。

既然从其所出,就永远都是父母,有天定的人伦,不能违背。

无论父母如何,都要对父母恭敬孝顺。

如果可以去看父母的过失,而不认为有天定的伦常,那在佛的眼里应当就没有父亲了,他已经成圣,父亲还只是个凡夫。

可是佛并没有这样想,他非常孝敬父亲,甚至在父亲去世时,还亲自抬棺。

因此,这些非理的分别违背了安乐之道的法则。

一切违背正理的行为都绝不会带来利益,而只会带来损害。

我们讲个民间传说的苏东坡和佛印禅师之间的故事。

苏大学士看禅师像一堆牛粪,而在禅师眼里学士却是一尊佛。

苏大学士自以为占了上风,经苏小妹指点,才觉悟到自己其实输得很惨。

这个“输”就是在缘起律上吃了败仗,走的是失败的路线。

大家要从中悟到,内心的“想”其实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你对什么都能想得很好,对任何人事物都能很好地看待,那么你的修行一定会很好,你的心也会很清净。

我记起《观经》上的一句话,说的是“一切从心想生”。

这句话有无量义,配在缘起上说,我们要领会内心的想法正是发生利益和损害的根源,修心的关键点就在这上面。

如果我们的观想或观念非常清净,对亲教师都作大师想,以对待佛那样的方式来对待师长,那么自己就能得到圆满的利益。

因此,了解唯心的妙理非常关键。

上升到密宗就更是这个法则,一切都要观为清净,不再随过去庸常的想法运转,因为那样想只会加深自己的沉迷,而招来无数惑业苦过患。

我们正是因为在想法上出了问题,所以才给自己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困扰,障碍了自己的解脱成就。

在缘起的深要上,先要透彻“观师为佛”这个要点。

透了以后,意乐和行为就应当按以下佛的教导来行持:

“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于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

佛这样教导我们:

对于大师你是怎样信敬爱乐的,对于亲教师也应当这样信敬爱乐,凡是自己的轨范师都应当对他发起恭敬承事。

这是缘起路上的要害处,我们能做到一分,就会消一分业障,增一分福慧;能做到十分,就会消十分业障,增十分福慧。

其实,我们内心的善心和功德都要经由这个要道而启发出来。

我们与其天天口头空谈,不如在自心上发起善心而直接地入到正道里。

贵在实行,关键就是要领会道的心要是善心。

那么善心又该如何培养呢?

就要从学习依师之道开始培养。

这是个大根源,一旦开好了这个根源,就一定有源源不断地发展,自己的道会越走越深。

好比实行儒道要从孝悌开始培养,欠缺这个根源,就成了口头高调。

连孝悌都不实行,怎么可能放下一己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志愿呢?

不行跬步,哪里能至千里?

只是在空口说白话而已。

从这里触类旁通就晓得,“信敬爱乐,恭敬承事”的八字教导,正是我们需要多用心努力的地方。

要这样体会:

如果此刻佛就在我面前,我会以怎样的心态和行为对待呢?

我肯定会对佛非常生信心,非常恭敬、爱戴佛,对佛有欢喜心,是一种非常纯的善心。

要体会到这种心是至纯至善的,在我们身上要开发的就是这个宝贝,能出现大利益的就是它。

现在就要把这样的心移在对待亲教师上,时时要修的就是它——至纯至善的心。

能修出来的话,就能不断地增上功德利益。

所有的成就者都是把握住了这个根本,而得到了学法的利益。

佛法是心法的缘故,只有开启了内在的善心才能获得成就,只停留在偏枯的知识上,是永远也无法成就的。

一定要认识到“开启内在的善心,与善知识的心相应”正是道的根本,有则全有,无则全无,极其重要!

“信”是指内心没有疑虑的清净状态。

在我们修依止法的时候,视师为佛的意乐是根本中的根本。

这个极度清净的意乐一旦修得坚固了,再推而广之,观一切皆清净就很容易做到,这是一大要点。

所以首先要在这上面多练习,对此心断定了,不再有疑虑,就能住在清净的信心中,恭敬也就由此开始了。

“敬”是无骄慢的状态,非常谦恭、敬重的状态。

“爱”是指内心有一种亲爱的道情,没有疏远、厌背的心理。

“乐”则是指有欢喜心,不像冷血动物那样非常冷漠。

“恭敬承事”就是以恭敬的心态,十分乐意地为善知识办事,无论吩咐什么,都会敬奉在心里,非常认真地去完成。

听到这里,有人会想:

这不是要我们作奴仆吗?

我们要走成佛之路,就不能用世间的观念来衡量。

其实,这是最好的调伏我执、训练自己的机会,由此法身慧命就会得以成长。

不然,一直维护我慢,不肯调伏自心,那就永远无法解脱。

“信敬爱乐”是佛金口的开示,这是金不换的秘诀。

如果心里嘀咕“这叫什么秘诀”,那只能说明自己智慧浅薄,无法体悟。

这四个字里含了亲近善知识的一切贤善的意乐。

人最宝贵的就是这颗善心,而不是其他,这是世法和佛法的心要,所以要恒时依止善心这个内在的庄严。

我们在缘起上看到意乐是发生行为和结果的起因,视师为佛又是极为清净的意乐,这样就能领会到,如待佛般地信敬爱乐善知识,将会是圆满断证功德的特别殊胜的方便。

对此,世尊以谛实语开示说:

“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

这一句说明了以这种视师如佛的殊胜因缘的力量,会使得菩提资粮未圆满的都能圆满,烦恼未断除的都能断除。

前面我们讲过博朵瓦尊者对慬哦瓦的徒众说:

你们能遇到这样的菩萨善知识,依教奉行,实属大福!

所以莫视为负担,应持为庄严。

为什么是大福气,从这里就能得到定解。

依师是自己道上成长的极为难得的因缘,要百倍地珍惜,作难遭遇想。

一旦有了这个心,心态就会完全不同,一切断证将会顺利地开展。

这都是因为缘起上提升的力量。

这是一种实际因缘上的修练。

在缘起上善知识是直接而有力的因素,一旦依止好了,就能顺利地圆满资粮,过去难断的烦恼习性也都能断除。

如果我们不在当下的缘起上相应,反而依着自己鄙劣的习性来做,那是很难有所进展的。

不懂依师之道的人,往往会丧失大利。

很多人在依止师长时,稍不如意就一走了之,导致在道上得不到真正的成长,折腾了半天也没得到什么成就。

反过来看,凡是做到了如法依师的人,都一定修有所成。

不管他资质如何迟钝,或者有多么木讷,不善辞令,但是只要他抓住了根本,就会获得不断地上进。

就像在世间法上,如果一个人能恪尽孝道,他的前途就会一片大好。

相反,如果不对父母尽孝,就不可能有美好的前途。

即使暂时有些才干地位,也会很快败落下来,所以一定要重根本。

修学整部菩提道的教授,就是要在自身上逐渐地除过引德。

那么能顺利发起的关键在哪里呢?

就在依止师长的意乐上。

如果首先培养好了视师如佛的意乐,发动了至真至纯的信敬爱乐之心,那就能顺利出现断证的功德,由此可见修依止法的确是道的根本。

“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

修心有这样的法则:

先由见解引发意乐,再以意乐趋使行动,之后就能完全进入善心、善行的正轨中。

所以,“如是知已”是最初的关要。

我们以前是因为不了解这些道理,所以就没有主动性,根本意识不到要按这样做,这是认识上的愚昧。

现在首先就要破掉这个愚昧,一旦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认识到它是如此关键,竟然有这么大的利益,马上就会欢喜踊跃,内在的善根就会开始发动,主动力也就发出来了。

善心发出来之后,对于各种善行都应当随顺去做,对于种种恶行也应当努力遮止。

有了这样向善想学好的心,就可以改往修来了。

心就是从这里得到转变的。

引证二、以法恩难报故,应作敬重阿阇黎之事的量

《猛利问经》亦云:

“长者,若诸菩萨求受圣教及求读诵,若从谁所听闻受持,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

这段经文说到,如果菩萨向谁求受圣教或者求读诵,从谁那里听闻、受持了与六度相应或与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的一颂法,就应当如法尊敬供养这位阿阇黎。

在依师的原则上,凡是有法恩的师长,都应当如法地恭敬、尊重。

缘起的法则要求我们必须要念恩报恩,如果对于有法恩者不但不思报恩,反而违逆不敬,就会招来很大的过患,大量亏损福德、增加业障,从而导致修道上发生很大的障难。

“相应”是具有的意思。

因为开示的是成佛的正法,因此法恩非常深重。

在讲十法行时曾经谈到,仅仅对一偈正法作法行的利益,就远远超过了一切世间的善根。

因为只有圣法才开示了安乐的正道,而且开示越殊胜的法,恩德就越大,境的引发力也就越大。

我们对因果律不能愚昧,世尊之所以在因地求法时对于身投火坑、身刺千钉、身剜千洞以作燃灯之苦都没有丝毫犹豫,就是因为之前在无量劫中都不曾闻到解脱的正法,才导致无数生流转轮回,饱尝生死大苦。

而闻到了正法,法的生命才开始诞生,才有了解脱和成佛的希望,所以养育慧命的恩德极难酬报。

我们心上能出现一分求解脱的心,都源于善知识的恩德。

能了解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等甚深真谛非常不容易,世间没有人能为我们指示这些真谛,把所有的外在利益加起来,也不如开示一偈正法的利益大。

无论做多少世间法,对于解脱也毫无作用,而善知识却为我们指引了解脱的道路,开演了到达大涅槃彼岸的六度之行。

我们能从中认识到轮回里的有漏法,全部都是苦的自性,以此发起一念希求出离的心,就种下了极为可贵的善根;或者当我们少许了知了诸法的空性,生起了一念疑惑或者信解,就注定将断除轮回之根;或者由于善知识的启发,我们开始了知一切众生皆曾做过自己的母亲,从而生起了一念慈心、悲心,或者相似发起了殊胜的菩提心,就会使得我们的善根无限量地增长,这是多么大的恩德啊!

因此应当如法地敬重开示这些法的阿阇黎。

“随以几许名句文身开示其偈,假使即于尔所劫中,以无谄心以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承事供养此阿阇黎。

长者于阿阇黎作应敬重阿阇黎事,犹未圆满,况非以法而为敬事。

所谓“名句文身”指的就是教法。

因文成名、以名成句、由句成篇而成教法。

“身”是积聚的意思。

世尊这样着重地强调法恩难报的情况:

阿阇黎开示了多少偈颂的法,假使在这么多的劫数中,以无谄诳的心,用一切种类的利养恭敬和诸供养具来承事、供养这位阿阇黎,长者对于阿阇黎所应作的敬重之事还没有圆满,更何况不如法地对待呢?

比如说某位善知识为自己开示了一千个偈颂的法义,那么即使在一千劫里以极为真诚的心,用一切种类的供养具恭敬供养、承事这位师长,是否就尽了所应敬重之事呢?

佛说,即使这样做了,敬重阿阇黎的事也还没有做圆满,因为法恩是无限的,给予我们的利益是无穷无尽的。

经过佛陀的开示我们才知道,法上的伦理是非常大的,它在世间的伦理上扩大了无数倍。

这里有极大的因果律,能好好地做一点,就能迅速积累广大的资粮;相反,违逆一点也会迅速造下极大的罪业,毁坏自己的前途。

懂了这一点,一方面要发心断除不如法依师的过失,另一方面要时时策励自己唯一按照善的道路来走,奉行佛陀的教导。

对待善知识的态度和行为应唯一往好的方面做,这是成就的根本。

真正做好了,就会有极大的利益。

这要用世间是否孝顺父母的例子来类推,善知识这个对境是更为深重的,因为这关系到法道上的伦理,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

首先要对上面的教导反复地思惟、省察,确定自己该如何做。

确定以后就要励力实行,这样才有可能修好意乐。

有了意乐,行为自然就会跟着意乐转,就一定是贤善的。

思维心中的法道

一、在缘起的理则上,为何对任何师长都应作佛想,而观德不观过?

二、依据《猛利问经》思维:

(一)我在师长前听过了多少法?

(二)缘此法恩,我应作敬重师长之事的量如何呢?

(三)那么,我应当以何种心行对待师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