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领域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2912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领域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育领域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育领域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育领域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育领域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领域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docx

《教育领域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领域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领域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docx

教育领域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

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

(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整理)

学习理论提供学习领域的知识,分析、探讨学习研究的途径和方法,解释与学习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试图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学习。

学习理论是人们对学习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南和资源,为人们提供对学习的基本理解力,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研究学习的框架,把主意力集中在值得研究的问题上,为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奠定基础。

学习理论主要流派有如下几种:

1.早期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2.早期认知学习理论

3.皮亚杰认知建构学习理论

4.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5.澳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6.加涅认知加工学习理论

7.维特罗克生成学习理论

8.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9.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0.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1.研究性学习理论

注:

因各种流派学习理论内容太多,不详细介绍。

需要可在网上搜索到。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六日

中外现代教育理论简介

信息来源:

中外现代教育理论简介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弗洛、库姆斯和奥尔波特等人。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教育领域先后出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培养革新能力和开放个性为主旨的“自我指导的学习”。

其中,罗杰斯所倡导的“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理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大胆的尝试。

1、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是塑造完美人格。

人本主义教育家以“完美的人格”和“自我实现”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种包含认知学习和情感发展的内在体验。

2、人本主义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3、人本主义教育突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教育的本质是要把人真正当人来培养,从而使教育对象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学习的潜能,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去学习,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身求知欲的内动力的驱使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样他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对教育的成功至关重要。

5、注重知识以外的社会经验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借鉴

1、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2、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提高教师心理学和教育学素养。

在人本主义思想指导的教育中,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

他们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生活上的朋友。

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多样的教学才能,还要拥有情感同化、耐心和谦虚等的人文品质。

这样才能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师生之间才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在彼此精神世界的交流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课程内容是多样性、系统性和个性化的统一。

总之,素质教育要强调人本化、人性化和多元化,其未来发展前景总的来说应该是以人为本,逐步走向民主化、开放化和终身化。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在教育人本论的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二.发展性教学理论

赞科夫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儿童缺陷学家,是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活动家、教育科学博士、教授、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

1975年赞科夫在全面总结试验的基础上,发表了总结性专著《教学与发展》。

这部著作全面总结了赞科夫领导的实验室十几年的教育实验,说明了实验的指导思想,介绍了实验的方法和进程,阐述了实验教学论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达到的一般发展水平和他们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情况,科学地论述了实验教学论的整体结构。

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原则

赞科夫教育实验的指导思想是“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目的是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

所谓一般发展,一方面是对特殊发展(即数学、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发展)而言,另一方面也有别于智力发展。

一般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

学生在一般发展上取得的成绩是自觉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可靠基础。

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及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提出了用整体性观点安排教学结构、组织教学过程时必须遵循的五条教学论原则。

(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赞科夫认为“难度”在教学论中的涵义是指克服困难和学生作出努力的程度。

依这条原则进行教学的模式是:

设置由困难造成的障碍──激发学生智力情绪──学生努力工作──排除障碍,解决疑难。

教学进程从设置障碍开始,以学生的努力为中介,以排疑解难告终。

按这条原则教学,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和浓厚的兴趣,并且思维活跃,想像丰富。

(二)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这条原则在赞科夫的教学论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高速度教学的原则要求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向前运动,不断用各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智慧,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创造条件。

(三)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这条原则是对高难度原则的补充和限定,它要求高难度必须体现在提高理论知识的比重上,而不是追求一般抽象的难度标准。

所谓理论知识,是针对具体的技能技巧而言的,指的是一门课程的知识结构。

(四)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赞科夫的这条原则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部机制,要求学生理解的对象是学习过程、掌握知识的过程,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学习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学。

贯彻这条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早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在小学阶段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这条原则是前面四条原则的总结,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赞科夫认为,在传统教学条件下,即使完全落实个别对待的教学要求,优生的发展仍会受阻,而差生在发展上则几乎毫无进展,这是因为没有把致力于学生的一般发展看作最重要的任务。

赞科夫的实验教学特别注意对差生的帮助,指出从心理学角度看,差生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自尊心强;不合群,思想负担重;求知欲低,甚至对学习、学校有反感;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差。

传统教学不能为差生提供真正的智力活动,把补课和布置大量训练性练习看作克服学业落后的必要手段。

其结果是加重差生负担,阻碍其发展,拉大了他们与其他学生的距离。

这条原则绝不是要拉齐学生的水平,降低教学要求,限制优生的发展,而是要让优、中、差三类学生都以自己现在的智力水平为起点,按照自己最大的可能性,得到理想的一般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目标明确地做工作,发现、培养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个人爱好和能力,力求将相同的或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上。

三.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倡者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苏霍姆林斯基一天也没脱离学生和教学,他作为一校之长还兼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跟到该班学生毕业。

他热爱学生,期望他们每个人,不管聪明还是愚笨,健康还是体弱,品德优良还是有“精神创伤”,都成为优秀的公民。

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了如指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与失败。

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研究的对象。

经他长时间直接观察的学生达三千七百多人,他对每个学生都写了观察记录。

帕夫雷什中学原本是一所极普通的农村十年制学校,由于苏霍姆林斯基不懈地进行教育改革和实验,使之不仅成为苏联的优秀学校,也被看作当代世界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他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实验基地,同时也广泛研究其他学校的经验,孜孜不倦地钻研教育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教育的新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他全面探讨了普通教育的各个领域,提出了使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只活了52岁,但给世界教育事业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他的专著分别编选了五卷本和三卷本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

他的著作生动地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是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艺术概括、提高和再现,因此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本人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曾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践,提出苏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这是他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一)德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德育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他提出了德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第一,必须从儿童幼年起就培养基本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二,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就是个人对各种事物、现象的态度,它包括敏感性、同情心和义务感。

敏感性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感,爱憎分明,能够细腻地体察事物的本质和别人的情感,能够勇敢地为维护真理而斗争。

同情心就是善于同情、关心、尊重他人。

义务感体现在对祖国、对人民、对工作、对他人的劳动等的态度上。

第三,培养儿童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

第四,培养儿童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这是德育的最重要任务。

(二)智育

智育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明确提出智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智能,通过智育形成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发展其认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公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传授科学知识是智育的重要任务,教师必须首先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基础知识。

这种知识能长期保持在学生的记忆中,是学生发展、加深和充实其知识的基础。

其次,教师必须加宽学生的知识底子,让学生学习那些不必牢记但必须了解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关键是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细致分析和准确判断,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发展智力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智育理论的主线。

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智能的培养,提出智能是知识、技能、智力三位一体的“合金”的论断。

所谓智能是指进行智力劳动所必需的技能和技巧,即读、写、算和表达能力。

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才能有效地学习;否则,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任务必然会落空。

(三)体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体育理论中,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增进学生的健康。

(四)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没有劳动的教育是片面的教育。

知识、道德和劳动,是他的教育思想体系的三根支柱。

(五)美育

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称作“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对于如何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兴趣和特长,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的问题,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四.最优化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巴班斯基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以整体性观点、相互联系观点、动态观点、综合观点、最优化观点等指导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这就是说,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在相互联系中考察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所可能采用的形式和方法。

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必须注意,在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

“最优的”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

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未必是最优的。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灵魂──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评价最优化的基本标准

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

一条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

这条标准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要从学习成绩、品德修养、智能发展三个方面全面衡量效果;第二,评价效果要有客观标准,这就是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等;第三,评价要依据具体条件和实际可能。

另一条标准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把这两条标准具体化,可以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规定为:

(1)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

(2)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3)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4)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

教学过程最优化可分为总体最优化和局部最优化。

总体最优化要求以综合地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为目标,以效果和时间、精力、经费等的最低消耗作为衡量最优化的标准,要求学校领导、全体师生、家长共同解决最优化任务。

局部最优化是根据总体目标的一部分或按照个别标准进行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导致教学最优化的方法的总和。

这一方法体系强调教学双方最优化方法的有机统一,它既包括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成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又包括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准备、进行、分析结果);既包括教师活动,又包括学生活动,强调师生力量的协调一致,从而找到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

该方法体系包括以下八个基本方法。

1.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注意全面发展

2.深入研究学生,具体落实任务

3.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分出内容重点

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成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组织和自我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第二大类是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第三大类是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

第一大类从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的来源分成口述法(讲述、讲演、谈话)、直观法(图解、演示等)和实践法(练习、实验、劳动等);从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的逻辑分成归纳法和演绎法;从思维方面分成复现法和问题探索法;从学习管理方面分成学生独立学习法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第二大类分成激发和形成学习兴趣的方法、激发和形成学习义务感和责任感的方法。

第三大类分成口头检查和自我检查法、书面检查和自我检查法、实验实践检查和自我检查法。

巴班斯基认为,每种教学形式和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方法。

而且教学方法具有辩证统一性,各种方法互相渗透,师生从各方面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配合运用。

5.采取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

6.创造必要条件

7.随时调整教学活动

8.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以上八个方法构成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完整的方法体系。

只有综合运用整个方法体系,才可认为是真正实施了教学过程最优化。

五.主体性教育理论

背景

1、时代的进步呼唤人的主体精神

2、应试教育的极端化要求主体性教育的实施

3、教育家的论点

夸美纽斯在他的经典著作《大教学论》的扉页上写道:

我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德国教育家、被誉为“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说:

“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

“教师应该仅仅是帮助学生克服理解某一现象时的困难,不是教,而只是帮助学。

20世纪初期,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指出:

“未来学校应该是学生的自由联合,他们的目的是通过共同的努力为自己铺设一条通向思考王国的道路。

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只是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年长同志,他们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学习,他给学生以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4、教育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

主体教育,就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简言之,主体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

其主要特征:

凸显学生主体性、民主性、活动性、开放性。

主体性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1、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在学校中首先是在过一种生活,学习是其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习不再只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而是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生活;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效或价值,不能只看其对未来生活的作用,必须同时看其现在对主体的意义。

2、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

只有承认教师与学生分别是教育过程中不同方面活动的主体,才能既明确教师的责任,又把教师和学生放在真正平等的地位上,使双方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

3、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好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

4、现代教育中应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育

1、实现教学指导思想的正真转变,体现主体性教育的指导思想

实施主体性教育,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同时,课堂教学包括一系列的环节,都应落实学生主体性的指导思想,都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口、动脑,从而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教学的成功。

2、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教育必须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规律,开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并加以有效的规范、科学的组织正确的引导,从而诶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在时间上要有宽度、在活动上要有广度、在内容上有深度。

3、联系学生生活,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教学活动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兴趣,使其热爱学习、主动学习。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来源、应用、解决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4、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要勇于质疑问难、发表创见,教师要创设机会,灵活巧妙地加以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提问、交流。

5、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应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营造一种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心理环境。

6、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经历过程,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随机地进行创新教育。

在评价中,我们也应在民主性评价中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去发展、去分析、去论证,然后给以适当的评价或点拨。

主体性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1、知识传授的中间人角色,即作为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向学生解释和讲解学习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和思维活动引向学习任务,向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2、研究者和实践者角色

教师以研究者的角色去观察和研究学习过程,去研究学生的思维,发现最佳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实践和运用这些方法。

3、教练员角色

教师要以教练员的身份训练学生,指导学生练习,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情景,设置合适的问题,不断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和寻找解决办法。

4、讨论参与者或主持人角色

六.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

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

创新的获得有赖于创新能力的人,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靠创新教育来培养。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教科所提出了创新教育研究计划,得到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热烈响应。

而自主又是创新的前提条件。

自主创新教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创新、创新教育的含义

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即创新不创新是就他个人而言,而不是与别人比是否有所创新,一名小学生发现了他个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与科学家发现了人类未曾发现的东西,是等价的.

创新教育就是要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发展与变化的教育,它是主体活动、民主活动、互动性活动、独立自学活动。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

创新教育的前提是解放学生。

创新教育的特征

1、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智慧的教育

2、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教育

3、创新教育必然是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教育

4、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5、创新教育是全方位过程的教育

6、创新教育是终生教育

学校的创新教育内容

(1)培养创新人格

(2)培养创新意识(3)培养创新技能(4)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2.个性化原则3.自主性原则4.探索性原则

5.开放性原则6.实践性原则7.民主性原则

创新教育的内容

高中阶段也叫做青年初期或者学龄晚期,是指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这一时朔。

这是一个开始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具备,知觉与观察更加全面深刻,注意范围已经达到了一般成人的水平,意义识记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思维有了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开始适应并乐于运用辩证逻辑思维。

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较以前复杂深刻得多。

所以这个时期的创造性教育除了与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紧密联系外,还要力求丰富多彩,如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开办各类针对性强的讲座,组织各门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更大的自觉性与深刻性。

创新教育,将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

1.处处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功利性的,而是一种精神生活的追求。

2.学生不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教师不能『扮演发号施令者的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有一个"亲自"思考问题的过程。

3.教师不仅告知学生结果,还要告知产生这些结果的过程;不仅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产生这些知识的方法;不仅让学生知道答案,还要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多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