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民政事业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精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2487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民政事业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XX民政事业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XX民政事业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XX民政事业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XX民政事业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民政事业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精品.docx

《XX民政事业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民政事业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精品.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民政事业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精品.docx

XX民政事业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精品

XXX民政事业“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XXX民政工作“十二五”总结

(一)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1、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城市“三无”人员供养制度及孤儿养育制度。

2011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及认定暂行办法》、《惠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优待办法》及《广东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规定》等政策法规,规范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救助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规范孤儿管理和收养登记,简化收养登记办理程序。

使用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录入孤儿信息数据,收养登记合格率达100%。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物价消费指数的变更,我区按照上级部门有关要求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农村五保、城市“三无”人员及孤儿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低保标准实行城乡一体化,大大提高了困难群体生活保障水平。

2011年,我区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城镇居民每人每月270元,农村居民每人每月210元;2012年10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统一提高到每人每月385元;到2015年我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550元。

我区的五保供养标准从2011年的每人每月427元提高到了2015年的每人每月1000元;我区的城镇“三无”人员供养标准从2011年的每人每月270元提高到2015年的每人每月1400元。

2011年,我区散居孤儿养育标准为每人每月600元,福利院集中供养孤儿养育标准为每人每月1000元;2011年10月起,我区散居与集中供养孤儿养育标准统一为每人每月1000元;至2015年6月,我区孤儿养育标准已提高至每人每月1331元。

2011年至2015年6月,我区共有24932户次家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6616人次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3369.5万元,五保供养金4947.28万元,城镇“三无”人员生活保障金130.28万元,孤儿养育金958.1万元。

2、建立覆盖全区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救助工作管理体制。

我区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要求,基本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的较为完整的城乡救助体系。

在医疗救助方面建立起了包括资助参加居民医疗保险、门诊救助、住院救助的多层次救助体系,并出台《XXX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办法》,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

困难群众住院医疗救助实现了“一站式”结算服务,减少了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程序,极大提高了救助的及时性和便利性。

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成680平方米的万林湖救灾仓库,制订了完善的救灾物资管理制度;8个社区被民政部评为全国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财政支付17.42万元购买了XXX农村居民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

我区还建立了由区民政、区财政等17个部门参加的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健全了由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了区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完善对社会救助的管理和审核。

进一步理顺农村敬老院管理体制,全区9间由乡镇(街道)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农村敬老院全部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

3、完善慈善救助体系。

2011年以来,区慈善总会坚持“以人为本、扶贫济困、助学兴教”的宗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开展社会救助活动。

出台了《XXX慈善总会公安民警救助基金使用管理办法》、《惠州市XXX慈善总会城乡困难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办法》等办法制度,不断规范各项专款的使用范围、标准、申请审批程序、发放程序及监督管理。

设立了XXX慈善总会网站,在网站上运用公告形式,公布慈善新闻、项目、捐赠、资金使用具体情况,加强宣传,提升慈善公信力,并申请了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使捐赠单位能在税前按税法规定享受税收优惠,以吸引更多的组织及个人进入慈善领域。

在四川雅安及云南鲁甸地震后积极组织赈灾募捐,共募集善款131.7万元捐给灾区,每年积极开展广东省扶贫济困日活动,共接收扶贫济困日活动捐款3461.18万元。

积极实施“大爱救心”、白内障“复明行”、“慈善助老帮困送温暖”等慈善公益活动,帮助39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00名白内障患者恢复健康。

2011年至2015年6月,XXX慈善总会共资助1732户困难家庭重大疾病患者873.67万元;资助477名贫困大学生139.4万元;企业定向捐赠救助资金支出746.13万元;公安民警救助基金支出59.803万元;生育关怀资金支出84.9万元。

(二)创新社会组织管理

1、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

根据《惠州市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试行细则》,我区进一步降低了社会组织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扩大直接登记范围。

2、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1)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我区开通了XXX社会组织信息网、XXX社会组织微信公众帐号,实施XXX社会组织事务信息公开。

发布通知公告、办事指南、实行网上年检,听取群众意见。

惠州电视台经典频道2014年10月1日开播《社会正能量》栏目,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宣传力度。

(2)建立诚信档案,倡导诚信服务。

我区在社会组织中开展信息公开和诚信建设。

通过规范章程,帮助社会组织建立自律意识、不断完善自律机制、治理结构;通过制定重大活动和财务状况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社会组织的透明度;通过实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帮助社会组织建立健全财务制度;通过开展提供优质服务、真情回报社会等不同形式的主题公益活动,全面提升社会组织的社会形象。

3、健全自律机制

(1)健全内控机制。

指导各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包括《XXX社会团体民主选举制度》、《XXX社会团体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XXX社会团体理事会制度》、《XXX社会团体监事会(监事)制度》、《XXX社会团体财务管理制度》、《XXX社会团体印章、文件管理制度》、《XXX社团(行业协会)重大活动备案报告制度》、《XXX社团(行业协会)信息披露制度》、《广东省行业协会(商会)法定代表人述职制度》。

(2)设立并发放XXX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

XXX设立了92万元社会组织专项扶持资金,区民政局和区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XXX区级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的通知》,组织各社会组织申请专项扶持资金。

(3)建立评估体系。

我区安排社会组织等级评估资金35万元对50家社会组织进行等级评估,目前,正开展等级评估工作。

4、加大监管力度

(1)加大日常监管力度。

加强日常管理,抓实社会组织年检关,实现社会组织“严管”。

改变过去“重登记、轻管理”的现象,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日常管理工作上来。

一是实现社会组织现场检查常态化。

二是加强年检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年检的相关政策,明确审查标准。

三是将年检工作与日常监督、绩效评估、信用建设、执法查处结合起来,形成管理合力。

对年检不合格的社会组织,根据情况,责令其在整改期间停止活动。

社会组织被限期停止活动的,封存其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

(2)建立健全退出机制。

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广东省民间组织年检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社会组织连续两年或累计三年未按规定参加年检,作出撤销登记的决定。

如社会组织出现完成宗旨、自行解散、合并分立、无法按照章程规定的宗旨继续开展活动等情形的,应在进行财产清算后,办理注销手续。

2011年,我区有社团48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81个,合计329个。

截至2015年6月,我区依法登记的社会团体62家(行业性10家、学术性6家、专业性17家、联合性29家),民办非企业单位404家(教育类314家、卫生类57家、体育类8家、劳动类12家、民政类12家、其他类1家),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244家;合计社会组织有710家。

(三)提升“六好”社区建设水平

我区下辖8个街道,5个镇,常驻居民25.3万户,有60个城市社区和10个乡镇社区,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449人。

截止目前,全区已有51个社区被授予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称号。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对社区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摆在突出位置抓好落实,按照“政府主导,强化管理,突出服务,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大动作、大投入地推进社区建设。

1、加强指导力度,推进居委会直选比例。

2014年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XXX贯彻惠州市委关于进一步提高直接选举比例的要求,精心挑选了21个条件成熟、群众基础好的城市社区和10个乡镇社区实行直接选举,直选比例达47%。

在借鉴全国各地先进经验和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区率先出台《XXX第五届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实施方案》,规定直选社区采用有候选人的选举方式,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要事先发布选民登记公告,以居住地为原则登记选民。

并在社区居委会设立社区选民登记站,及若干社区选民登记分站,接受选民登记,同时适当派出选民登记员上门接受登记。

政府在选举过程中少干涉、重宣传,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

事实证明,我区的做法是非常成功的,既顺利选好了优秀的居委会成员,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选举。

为全市全面实行社区直选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2、完善服务机制,塑造惠城社区服务品牌。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创建平安和谐社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社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重点抓服务、促和谐、保发展。

在社区推进便民服务大厅建设,建立起集社会事务、社会保障、计生指导、法律咨询、社会救助、信访调解等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运用电子信息网络全面启动居民来电、来信、办事“一站式”处理系统,制订“一站式”服务工作人员监督制度,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在社区工作站设立便民热线,试行晚间及节假日办公制度,方便上班族居民办事。

社区工作站按照“一居一站”体制模式,实行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工作站“三位一体、三位联动”、交叉任职、合署办公的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办公场所结合社区人口规模、工作量等,按照“十化六统一”及《XXX社区规范化建设形象设计图汇编》标准,统一规范社区门面标识、衔牌及悬挂位置、室内机构流水牌、公开栏、服务指南柜等,配置电脑、传真机、复印机等必要的办公设备。

3、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协调解决社区困难。

为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畅通办事渠道,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

2011年市委、市政府正式发文,在我区建立社区约请市、区部门社区现场办公制度。

通过这一工作机制,畅通诉求渠道、及时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截止目前,全区共举办“社区约请部门现场办公”14场,解决了无证废品回收站、小区供电、巷道路灯等问题。

办理情况报送市民政局以《社区专报》的形式呈报市委、市政府。

同时,我区还在桥东街道东湖社区试点设立社区“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组织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定期接待群众,了解基层的社情民意,参与社区建设工作,督促相关部门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

4、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六个一”标准化建设。

我区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惠城办〔2013〕4号),要求制订社区办公及服务活动设施建设标准,打造社区服务“15分钟服务圈”,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六个一”工程建设,即每个社区建有一个社区公共服务站(工作站)、一个文体活动中心、一个健康计生服务中心、一个家庭服务中心、一个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一个小广场或公园。

每个城市社区“六个一”标准化建设经费标准为100万元,市、区按照1︰1的比例,分别给予每个社区资金补助。

城市社区“六个一”标准化建设从社区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出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规范工作机制,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方式,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将为居民提供便利、高效、优质的社区服务,目前城市社区“六个一”规范化工程正有序推进。

5、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运营,引进专业社工服务。

我区根据市社工委《关于印发<2013年惠州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运营实施方案>的通知》(惠市社委〔2013〕21号)精神,由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出资,在全区选取了黄塘、江城、飞鹅岭、东河、金青、湖滨、河南岸村7个基础条件好、培育潜力大的不同类型社区(其中6个城市社区,1个农村社区)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每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经费为40万元,共280万元,引入专业社工开展运营。

开展了包括社区助老服务、社区青少年服务、社区助残扶困服务、社区妇女儿童及家庭服务、社区居民自助互助服务和针对低保人员开展的“晴朗的天空”正能量提升计划等。

同时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牵头开展社区社会组织活动。

通过示范点的创建,努力构建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驱动、以社会工作为手段的“三社联动”社区服务机制,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二、未来五年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保障体系,按照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城乡救助体系。

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

1、最低生活保障

进一步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低保标准的科学增长机制,切实提高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长期公示制度。

全面贯彻落实《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及认定办法》,进一步发挥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作用,提高核对准确性和规范性。

进一步做好低保对象优待工作,提高低保对象服务质量。

加强动态管理,进一步规范低保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2、农村五保供养

建立健全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科学调整机制,确保农村五保供养水平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坚持分散供养与集中供养相结合的原则。

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规范化建设,逐步完善农村敬老院设施设备建设和消防安全管理。

进一步理顺农村敬老院管理体制,逐步提高农村敬老院工作人员服务管理水平和工资待遇。

3、医疗救助

全面落实《XXX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办法》,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救助制度。

全面资助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参加居民医疗保险。

进一步完善门诊医疗救助,提高门诊医疗救助及时性和准确性。

全面实现困难群众住院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科学调整住院医疗救助补助水平,进一步提高住院医疗救助的便利性、及时性。

4、临时救助

全面贯彻落实《惠州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暂行)》,尽快出台区临时救助办法,切实发挥临时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使临时救助受益群体扩大到包括本地户籍居民和持有本地居住证的外地户籍居民。

进一步加强临时救助资金筹集,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和必要时及时追加。

进一步规范临时救助申请审核审批和公示程序,确保临时救助规范运行。

5、自然灾害救助

继续健全防灾减灾体系,配备并管理好救灾物资,继续创建全国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按照上级部门及区委区政府要求为农村居民购买好公众责任保险。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

1、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

在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减轻负担、提高效率等方面加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力度。

一是修订社会组织办事指南及业务手册。

二是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推广“一居多会”和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经验,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2、落实三大扶持政策,促进社会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的发展。

一是建立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制度;二是落实XXX社会组织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扶持行业协会;三是落实免税资格等有关优惠政策。

3、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社会组织退出机制。

对长期不能正常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实行有序退出。

二是推进政社分离。

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在人员、办公场所、利益、资产、业务5个方面与社会组织彻底分离。

4、建立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制。

第一,增强社会组织独立性,采取“新增严控”和“存量渐减”措施,实现行政权力有序退出。

第二,规范组织内部制度。

规范社会团体内部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行为等。

第三,建立等级评估机制。

第四,加强行政执法力度。

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对违规的社会组织实施行政处罚。

第五,建立综合监管机制。

明确监督管理职责,建立综合监管平台,形成公安、民政、司法、财政、审计、税务、物价、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和银行齐抓共管的联合监督机制。

第六,建立综合监管平台。

建立由登记管理部门、业务主管(指导)单位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和社会组织法人数据库信息共享系统,形成协同监督、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

5、制定发展规划,严格按照“五无、四自”的要求引导行业协会健康有序发展。

即自愿发起、自选会长、自筹经费、自聘人员、自主会务和无行政级别、无行政事业编制、无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无现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兼职。

6、加强规范管理,提升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能力。

试行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推动行业协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六个机制”,即规范动作机制、诚信执业机制、信息公开机制、公平竞争机制、奖励惩戒机制、自律保障机制,推动行业协会诚信自律;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推动行会做大做强,使之不断提高“免疫力”。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

1、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一要明确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的职责,重新定位社区工作站性质,要在深化社区“三位联动”、“三位一体”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使社区居委会回归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自治、服务、协管和监督功能,建立健全隶属社区居委会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各类专业委员会,理顺街道、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工作站之间的关系。

努力实现居住小区基本成立业主委员会,进一步规范物业服务机构的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要全面建设街道政务服务中心,构建集审批、咨询、服务于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与社区工作站共同构成社区广义综合服务平台,推行政务服务扁平化改革,统筹社区服务资源,努力实现街道、社区资源共享,为居民提供“一条龙”服务,提高工作效率。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整合街道社区服务资源。

一是积极推动社区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争取市政府的支持,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新建住宅小区(楼)和旧城改造项目,按照一定的比例提供社区室内办公、服务和室外活动场所。

二是制订社区办公及服务活动设施建设标准,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六个一”工程建设,到2017年所有城市社区完成“六个一”建设。

三是规范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按《XXX社区规范化建设形象设计图汇编》的标准进行装修、设置,科学合理设计使用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提倡“一室多用”,力争实现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用房最大化;四是改善社区居委会信息技术装备条件,积极推进管理服务工作电子化,建设管理规范、内容丰富的社区综合信息网,为居民提供社区政务服务、居民互动、生活资讯、电子商务等信息。

3、创新社区工作机制,提升社会服务效率。

一是实施社区网格化精细管理,城市社区每300户左右的常驻居民划分为一个网格并编列序号,每个网格由一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担任网格专员,负责该网格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二是在全区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入户走访制度,克服社区工作机关化倾向,了解居民的所思所想所求,听取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困难;三是设立社区社会工作室,开发社工岗位,建立由社区居委会、工作站具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组成“社工+义工”的社会工作队伍,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开展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四是推动区、镇(街道)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参与居住地的社区建设,根据社区党组织的安排,在楼院居民自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五是深化实施社区约请市、区部门社区现场办公制度,形成解决问题“直通快办”工作机制,更好地为居民排忧解难;六是在社区居委会下设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统筹志愿者资源,安排志愿者组织及其志愿者开展社区公益性志愿活动,为弱势群体以及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志愿服务;七是改革社区工作经费、薪酬资金筹集、管理机制,社区工作经费实行区、镇(街道)按比例承担,区级统筹(含市级定额补贴的社区工作经费),专款专用的筹集管理机制。

4、加强社区人才培养,拓宽工作和发展空间。

一是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培训机制;二是在区委党校(区行政学校)建立社区工作培训基地,设立社区工作教研室,组织教师开展社区工作教学研究,普及社工理念,积极开展报考社会工作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考前辅导、培训工作;三是建立学习激励机制,对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等相应资格、学历的社区工作人员予以适当奖励;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定期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目标考核;四是加大资源投放,政策适当倾斜,挖掘、培养社区人才。

探索建立从优秀社区居委会主任、工作站站长和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优秀大学生社区工作人员中,通过公开竞争选任街道(镇)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