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创新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2020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房宫赋创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阿房宫赋创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阿房宫赋创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阿房宫赋创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阿房宫赋创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房宫赋创新教案.docx

《阿房宫赋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房宫赋创新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房宫赋创新教案.docx

阿房宫赋创新教案

阿房宫赋创新教案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

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

阿房宫赋创新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阿房宫赋创新教案一:

  阿房宫赋(杜牧)

  【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3、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2、结合赋体“铺采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具有文言文与诗歌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诵读,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司马光《资治通鉴》)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实行仁政。

同样地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23岁的杜牧作《阿房宫赋》来讽谏唐朝统治者。

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

  二、解题

  1、文体:

(课本114)“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

“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

  2、背景:

(见注释)补充:

杜牧写这篇文章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来总结秦王朝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3作者简介(见课本)

  补充:

(可引导学生背诵《过华清宫》、《泊秦淮》等诗歌)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

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清丽,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三、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段,划出疑难。

  四、指导学生自读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层:

“六王毕……阿房出。

”写了阿房宫的背景。

  重点词:

  毕:

完了。

  一:

数动,统一。

  学生背诵。

  2.第二层:

“覆压三百余里……流入宫墙。

”写阿房宫的面积和规模气势。

  重点词;北构而西折:

北、西名状

  直走咸阳:

走,趋向。

  学生背诵。

  3.第三层:

“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写阿房宫的楼阁廊檐。

  重点词:

  钩心斗角:

古今异义(古:

形容宫室建筑精巧;今:

比喻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焉:

结合练习二总结

  蜂房水涡:

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学生背诵。

  4.第四层:

“长桥卧波……不知西东。

”写长桥复道。

  重点词:

  未云何龙:

云、龙、名动,出现云出现龙。

  不霁何虹:

虹名动,出现彩虹。

  学生背诵。

  5.第五层:

“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

”写歌台和舞殿。

  重点词:

  气候:

古今异义(古:

天气,环境气氛;今:

一个地区的气象情况)

  学生背诵。

  总结:

本段从阿房宫的兴建背景、面积、规模、楼阁廊檐、宫内的长桥复道、歌台舞殿等方面描写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阿房宫赋创新教案二: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

同样的,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

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一)解题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ēpá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

“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

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

“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文指赋的形貌。

  赋,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

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二)解说作者

  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在“赋”和古文方面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区别于“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他对赋这种文体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历代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三)整体感知

  1.学习本文的生字词

  缦回不霁何虹

  妃嫔媵嫱焚椒兰

  辘辘杳不知

  尽态极妍掠

  鼎铛迤逦

  锱铢架梁之椽

  在庾之粟粒横槛

  呕哑参差

  2.让学生结合注解利用工具书疏通全文,将疑点画出,以备质疑。

  3.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1)阿房宫的来历。

  

(2)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3)阿房宫的本体构筑。

  (4)宫人的生活情境。

  (5)秦爱纷奢的描写。

  (6)有关国家兴亡的议论。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掌握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六王毕,四海一毕:

完了,结束一:

统一。

  北构而西折构:

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

  不霁何虹霁:

雨后天晴。

名词活用动词。

  2.古今异义:

  直走咸阳走:

趋向今多指行走。

  钩心斗角:

指宫室建筑结构错综复杂精密。

钩心:

指各种建筑物都有面向中心攒聚;斗角:

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

今常用来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3.词类活用:

  几千万落落:

座。

今多指下降,衰败。

  四海一“一”数词→动词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骊山”名词→状语从骊山。

“北”“西”名词→状语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腰”、“缦”名词→状语像人的腰部一样,像缦带一样。

  蜂房水窝名词→状语像蜂房,像水窝。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云”“龙”“虹”,名词→动词出现云彩,出现龙,出现虹。

  歌台暖响“响”动词→名词歌声。

  4.段意理解:

  设问: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

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从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从占地广、建筑物之高、建筑群布局,从楼阁之多,设计工致、变化统一的布局,从长桥、复道建造的复杂情况,从宫中的歌舞之盛等角度来定阿房宫的。

  在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内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方“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

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如“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

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

再加上大量排比、对偶句式的运用,使文句音节铿锵,并有音韵之美。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自然段

  学生质疑、教师指点。

  1.“绿云扰扰”

  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2.“辇来于秦”

  辇:

名词作状语,用辇车

  3.段意理解:

  这一段作者写了宫人的来历,写宫人的生活情境,以及宫人的悲惨命运来反映秦王的生活奢侈,荒淫。

  

(二)分析第三自然段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了互文的修辞格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但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

这句话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收藏,经营,动词用如名词,指收藏的金银珠宝,经营的金银珠宝。

精英,形容词用着名词,精品。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是名词用作状语。

铛、石、块、砾,是名词用作动词。

  3.重点词语:

  纷奢:

繁华奢侈

  直栏横槛:

槛读作jiàn,栏杆。

  函谷举:

举,被攻占。

  可怜:

可惜。

  4.段意理解:

  这一段作者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铺写了秦王的骄奢淫靡、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灭秦。

“叫、举、炬”三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

“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迅速灭亡。

  (三)研读第四自然段

  段意理解:

  这一段作者发表议论,指出六国灭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在于本国自己而非秦国和天下人。

作者运用了假设论证,说明爱护百姓可以拒敌固国,万世而为君,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

作者讽谏时弊,希望统治者以秦灭亡为借鉴。

  (四)讨论

  关于秦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有哪些相似之处?

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何不同?

  相似:

  1.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己,都说明了秦朝灭亡的迅速,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政。

  2.都受到赋的影响,甚至本身就是赋。

  立论不同:

  1.《过秦论》以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以“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2.《过秦论》以秦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

  3.《过秦论》作为政论文重在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赋重在讽喻现实。

阿房宫赋创新教案三:

  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

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

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文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

  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同学们知道杜牧的多

  作品呢?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拔(选其中的几首)

  :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

  《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背景介绍与解题: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

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

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

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

唐宋时,它已经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六、讲解第一段。

  

(一)补充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一:

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而:

表顺接的连词。

北、西:

名词作状语。

走:

达。

  3各抱地势抱:

适合,随着。

  4盘盘焉焉:

……的样子。

  5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

量词,座,所。

  6复道行空行空:

横跨半空。

  7不知西东西东:

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8歌台暖响响:

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9而气候不齐而:

然而。

气候:

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

齐:

相同。

  

(二)分析内容。

  1前四个3字句:

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2第二句:

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3第三四句:

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4第五句:

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5第六句:

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三)板书总结:

  七、作业:

课后自译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

检查翻译、背诵及活用词掌握理解情况。

  二、分析第二段。

  

(一)补充解释:

  1辞楼下殿辞:

离开。

下:

走下,名词作动词。

  2辇来于秦辇:

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3朝歌夜弦朝、夜: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

弦:

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4为秦宫人为:

成为。

  5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绿云:

黑发。

  6雷霆乍惊乍:

突然。

  7杳不知其所之也之:

动词,往,到。

  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

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9齐楚之精英精英:

出类拔萃的人。

  10金块珠砾块、砾:

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二)分析内容:

  1第一句:

照应“六王毕,四海一”。

  2第三句:

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

  3第四五句:

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4第六七句:

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

  5小结:

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三、分析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心:

心意,意愿。

  2秦爱纷奢纷:

多,繁华。

  3人亦念其家念:

顾念。

  4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

怎么,为什么。

  5多于南亩之农夫于:

比。

南亩:

田间。

  6多于周身之帛缕周:

全。

帛缕:

借代衣物。

  7戍卒叫,函谷举举:

被攻占。

  

(二)分析课文:

  1前四句:

对比人心事理,质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

  2第五句:

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第六七句:

写“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4小结:

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四、分析第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

名词作动词,族灭。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

如果。

爱:

爱护。

  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

传递。

为:

做。

  4谁得而族灭也得:

能够。

  5秦人不暇自哀哀:

哀叹。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

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分析内容:

  1第二句:

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2第四句:

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

  3第五句:

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

  4小结: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五、总结全文

  1.揭示主题:

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

  2.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