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历史改革课后辅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1966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0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历史改革课后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岳麓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历史改革课后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岳麓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历史改革课后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岳麓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历史改革课后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岳麓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历史改革课后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历史改革课后辅导.docx

《岳麓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历史改革课后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历史改革课后辅导.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历史改革课后辅导.docx

岳麓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农村和城市的历史改革课后辅导

2019-2020年岳麓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农村和城市的历史改革课后辅导练习第二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1979﹣1982年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变化(如图)的主要原因是()

A、进行土地改革

B、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C、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老百姓这样唱道: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

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老百姓歌唱的“大包干”是指()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道路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安徽凤阳县粮食生产三年跨了三大步,1980年1981年1982年的粮食产量分别是5、02亿公斤6、7亿公斤7、15亿公斤,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乡镇企业的发展

B、实行了土地改革

C、人民公社制度的实行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第二次“分田”最早开始于()

A、安徽凤阳

B、上海浦东

C、厦门

D、长江三角洲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A、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B、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C、实行资产私有制

D、大力推行政企合一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1985年,我国城市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

A、私营企业

B、国有企业

C、乡镇企业

D、外资企业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该会后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A、农村

B、中小城市

C、大城市

D、国有企业

【答案】:

【解析】:

第8题【材料分析题】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副农家对联:

“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1956年全国参加合作社农户1.18亿户,占全国农民总数96.3%。

材料三: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

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都归公社所有。

许多果树被砍、家禽被屠宰。

据材料一指出“当年分田”与什么运动直接相关?

“今岁分田”又指党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政策?

材料二,三分别反映的是我国现代历史上哪两个重大事件?

从“当年”到“今岁”之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三个失误分别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反映的事件,它的完成有什么意义?

【答案】:

【解析】:

第9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

(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

材料一中的“改革”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

【答案】:

【解析】:

第10题【材料分析题】

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遵义会议”。

据此回答相应的问题。

材料:

这次会议是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这个重大历史关头而召开的一次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极为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建国后我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辟了建设的新道路。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贵春说

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指?

依据材料指出这次会议“实现了建国后我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的理由。

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这次会议决定实行什么基本国策?

这次会议以后改革开始,我党在农村逐步实行以什么为主的责任制?

该责任制实行后的效果如何?

城市的改革在何时全面展开,重点是什么?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哪一目标之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

综合以上的回答,写出你对材料中这次会议意义的认识?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

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A》的规定: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材料二: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商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三:

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曾放出了许多离谱的农作物高产“卫星”。

其中,河南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小麦高产7320斤,湖北麻城县建国农业一社早稻亩产36956斤,广西环江县红旗公社中稻亩产130434斤10两4钱,在当年诸多的“卫星”中特别耀眼,更有一个惊人的“卫星”口号“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匹毛驴拉不动”。

材料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摘自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材料一中“A”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什么?

材料二中农业改造的目的是什么?

采取了什么方式?

根据材料三,指出与材料相关的事件。

同一时期我国在农村还实行了哪一项政策?

材料四中“农村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30多年前冬天的一个夜晚,安徽凤阳县某村18户农户聚集在一起,在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合同上,庄严地流下了自己鲜红的印章和手印,实行包干到户的第一年就迎来了大丰收,这一年的粮食相当于以往五年的总和,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增加为200元,还破天荒地向国家交了3万多斤粮食。

——摘自教材

材料中的“某村”是什么村?

从材料中看出,该村的农民怎样经营生产?

结果怎样?

材料中的事件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序幕,从此农村建立了什么制度?

结合教材说说这项制度在当时农村中产生了什么作用?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根据材料一,可知开启改革开放大幕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的政策因素?

这一政策的推行有何意义?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当时我国正在作出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

这一政策当中率先开放的是哪四个经济特区?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前我国已经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依据材料四,我国1992年“大胆地闯”时提出建立什么经济体制?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

建国后,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相应调整,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52年底,全国近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使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参加合作社农户1.18亿户,占全国农民总数96.3%。

材料三: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

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都归公社所有。

许多果树被砍、家禽被屠宰。

材料四: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

……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的是建国后我国开展的什么运动?

为此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哪部法律文献?

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哪一重大事件?

材料三反映的是1958年我国在农村开展的哪一运动?

同年我国还开展了哪一运动?

这两次运动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材料四所说的“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发生的变化”指的是实施什么经济体制?

简要说明这一经济体制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某班计划以“风雨九十四年”为主题,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竞赛活动。

下列是竞赛筹备小组为此编制的部分试题,请运用所学知识,提供准确答案。

分别说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现在)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名称。

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实行改革开放,从而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党和政府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推行的主要政策是什么?

对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与此同时,我国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东方奇迹”。

哪个经济特区被外国人誉为“一夜崛起之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变。

分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的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列举2001年反映我国外交成就的大事。

(两例即可)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