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522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docx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docx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第五章专题三核心突破一

核心突破一 准确断句

——详训诂,明句读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而古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的,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地传达意思,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

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

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

《三字经》有言: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意思是,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标点断句。

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古代有些文献呈现出不同的解释,造成不少混乱,就是因为后人在句读上产生了分歧。

文言文断句,旨在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课内外朗读、培养文言文语感、积累古代汉语知识、熟知文言文用词用句的基本特点及规律、熟悉古代历史文化知识。

不过,首先要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据语境,顾前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五年,仁赡廉得近臣戚里遣人市竹木秦、陇间,联巨筏至京师,所过关渡,矫称制免算;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旻、载具伏罔上为市竹木入官,贬旻房州司户,载均州司户。

(选自《宋史·范旻传》,有删改)

A.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

B.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

C.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

D.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

答案 B

解析 要选准答案,首先要看画波浪线部分的前后文字。

前文叙述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后文是事件的结果,画线文字是事件的经过。

其次,看标志:

一是“仁赡”“帝”“范旻”“杜载”等人名或专用名词;二是“悉”“倍”“以”等虚词,如“倍”修饰动词“收”,其后不能断开;三是句子结构,如“厚结有司”就是一个省略主语的主谓宾句。

参考译文

太平兴国五年,仁赡查知皇帝身边的近臣及皇亲国戚派人在秦、陇间买竹木,扎成巨筏运至京师,所经关卡渡口,都假称诏令免税;竹木运到京师后,重贿有关官吏,全部出售给官府,加倍收其价格。

王仁赡密奏太祖,太祖大怒,把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送到狱吏审问。

范旻、杜载供认欺骗皇上卖竹木给官府的罪过,贬范旻为房州司户,杜载为均州司户。

断句的正确与否,直接反映了考生对文意理解的正确与否,而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因此要正确断句,一定是建立在对文章全面理解、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的。

我们在做文言文断句题时,首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理解,通读全文,熟读精思;然后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最后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二、析词性,明语法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未逾月,会太后兄子刘从德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几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暧皆缘遗奏超授官秩,修古(指传主曹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章论列。

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会赦复官,卒。

既没,人多惜之。

(选自《宋史》)

A.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B.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C.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D.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答案 B

解析 可抓住“太后”“大臣”“余”等作主语的名词断句。

参考译文

不到一个月,恰逢太后的侄子刘从德死了,录用他的亲族连同仆役差不多有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暧都按遗书上奏的名单予以破格授任官阶,曹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纷纷上奏章批评。

太后大怒,把奏章交付中书论罪。

大臣请求贬曹修古为衢州知州,其余依次处罚。

太后认为责罚轻了,命令全都削官阶一级,任曹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恰逢大赦,官复原职,死去。

他死后,许多人为他惋惜。

文言断句,断开的每个句子基本上都是完整的一个句子。

除了倒装句,古代汉语的语序大致与现代汉语的语序相同,一般是主语前,谓语后;谓语前,宾语后;定语前,中心词后;状语前,谓语后;谓语前,补语后。

在给文言文断句时,首先要弄清每个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和词性,然后弄清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先抓住句子的核心部分——谓语,因为一个句子要独立成句一般都要有谓语,一般来说,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作谓语。

再通过它找主语,查宾语,根据语序逐层理清关系,正确对文言文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为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或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

常见代词有:

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子、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等。

三、识虚词,辨句式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袁淑)迁太子左卫率。

太子劭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望相与戮力。

淑及斌并曰:

“自古无此,愿加善思。

”劭怒变色,左右皆动。

斌惧,乃曰:

“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

”淑叱之曰:

“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

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

”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

“此是何事,而可言罢。

”淑出环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

(选自《宋书·袁淑传》)

A.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B.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D.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答案 B

解析 “曰”后应断开,排除C、D两项。

“为……所……”是固定句式,应在“为”前断开,排除A项。

故选B。

参考译文

(袁淑)调任太子左卫率。

太子刘劭将要杀君叛逆时,那日晚上袁淑值班,二更左右,刘劭召集袁淑和萧斌等人,希望他们鼎力相助。

袁淑、萧斌二人说:

“从古到今没有这样做的道理,希望你三思。

”刘劭发怒变了脸色,手下都要动手。

萧斌害怕了,就说:

“我过去在你手下供职,常常想为你效力,何况现在情况如此紧迫,就应竭力听从你的号令。

”袁淑斥责萧斌说:

“你就觉得殿下真会这样做吗?

殿下小时候曾中风,可能这是他的病又发了。

”刘劭更加愤怒,于是问袁淑:

“这事能不能成功?

”袁淑说:

“你处在不被怀疑的位置上,还担心不能成功吗?

但是,成功之后会为天地所不容,大祸也就临头了。

希望你迅速打消这个念头。

”刘劭手下的人抓住袁淑的衣领说:

“这是什么样的事,怎么能说停止!

”袁淑出来回到省台,绕着床转到了四更才睡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陈傅良以言事去国,彭龟年、黄度等继皆去。

大性抗疏言:

“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选自《宋史·李大性传》)

A.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B.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C.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D.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答案 B

解析 依据上文,“乃使言者无故而去”一句省略了宾语(朝廷),所以“臣”应是下句的主语,再根据虚词“乃”“也”“皆”以及动词“去”“爱”等去判断,结合语意即可断句。

参考译文

陈傅良因进言国事离开京城,彭龟年、黄度等人相继离去。

李大性上疏直言:

“朝廷清明,却让进言的人无缘无故离开朝廷,我为之很惋惜。

这几个人的内心,本来都是爱护君主的,明知他们是爱护君主的,却听任他们离去而不管,恐怕离去的正人君子将会不止这些。

古代汉语中有些虚词在文句中出现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或在句末,或在句首,或与特定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固定结构。

给文言文断句时,要用慧眼找出句子中的虚词,再根据其位置的特定性,从而准确断句。

“盖”“唯”“夫”“若夫”“且夫”“是故”“然而”“然则”“至于”“至若”“要之”等词则经常出现在句首,前面一般要断开。

“也”“矣”“耳”“焉”“而已”“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乎”“邪”“耶”“与(欤)”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兮”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以”“于”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则”“而”视句子的语气强烈程度,前面可断也可不断。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文言文有很多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如“……者……也”,是典型判断句;“为……所……”“受……于……”“见……于……”等,是典型被动句;还有“奈……何”“如……何”“若……何”“无乃……乎”“得无……乎”“何……之有”“何以……为”“不亦……为”“不亦……乎”;“唯(惟)……为……”“与其……不若(孰若)……”“与其……无(毋)宁……”“孰与……乎”等,这些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都是我们断句的依据,因而在断句时一定要看清楚,千万不要硬生生破坏这些固定句式。

除了虚词和固定句式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词语有其相对固定的意思和位置。

如“言”“曰”“云”用于句中表示“说”的意思,且其后有引语时,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然则”“或”“况”“而况”“且”“且夫”“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这些字词类似于现代汉语中复句中的关联词,起到衔接作用,在它们的前面一般都要断开。

虚词断句口诀

“曰”后冒(:

),“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圈圈(。

),“邪”“乎”经常表疑问(?

)。

“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自位置要记牢。

四、据修辞,巧判断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

……上乃召之。

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

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

震因言:

“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

”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

(选自《宋史·朱震传》)

A.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B.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C.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D.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答案 D

解析 需要找出作主语的“荆襄”“膏腴之田”“寇”等名词或名词词组,以及相似结构“寇来则御”“寇去则耕”,即可断句。

参考译文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宋代地方行政单位)人。

……皇帝于是下令征召朱震。

朱震到了之后,皇帝用《易经》《春秋》的旨意来考问他,朱震用自己的全部所学来对答。

皇帝(听了之后)很高兴,提拔朱震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

朱震于是上书说:

“荆州、襄阳之间,沿着汉江上下,肥沃的田地绵延七百多里,如果挑选优秀将帅率领军队镇守这里,召集流落逃亡的老百姓,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贼寇来了就抵御,贼寇逃走了就耕作,不超过三年,军粮就会自给自足。

(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出兵,席卷黄河以南,这是以逸待劳、万无一失的计策。

”(不久)朱震升任秘书少监兼御前侍讲。

古人注重文气,讲究语句整齐对仗、音韵和谐、意思对举,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如《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把握古人用句的基本规律,利用结构的对称性推断词性及短语结构,能比较容易找到断点。

五、熟典章,谙文常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杨大雅)徙知常州,兼任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

迁集贤殿修撰、知应天府。

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亳州,卒。

(选自《宋史·杨大雅传》)

A.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B.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C.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D.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答案 C

解析 史传类文章中,常会有传主“以……(官职)知……”的句式,“避……讳”也是固定的说法,据此可排除A、B两项。

对比C、D两项,区别在于“诏改之居二岁”的断法,“诏改之”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是皇帝,“居二岁”作状语,二者中间应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参考译文

(杨大雅)调任常州知州,兼任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

后升任集贤殿修撰、应天府知府。

还朝后,任职于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的身份掌管制诰。

杨大雅原名杨侃,到这时,为了回避真宗在藩王第宅时的名讳,皇上下诏让他改掉名字。

任职二年,被授予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亳州知州的职位,后去世。

古代的很多专用名词,如官名、地名、族名、书名、物名、制度名、年号、谥号、帝号、时间等,还有天文、地理、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古代文化常识,对于今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这些也成为考生阅读文言文的重大障碍之一,是文言文断句的一个难点。

这就要求考生平时注意熟悉和积累古文化常识,在文言文断句的时候,如遇到这类专用名词,应特别留心。

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内容大意先理解,熟读精思把句断。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名词动词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顶真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必须常实践。

在上面介绍的五种方法中,像“识虚词,辨句式”属于标志断句法,其余四种大致属于无标志断句法。

在具体断句实践中,这两种方法经常是相互结合使用的,而且要灵活使用。

一、使用标志断句法必须要结合文意,借助语境

标志断句法既快又准,很好使用,但不可绝对使用,因为断句就是断意,关键是明确文意,“标志”只是路标而已,况且不少标志词“标志”也很灵活。

像“且夫”“盖”这类句首虚词,“矣”“哉”“耶”这类句尾虚词,标志基本没有问题。

但像下列虚词相对灵活,必须辅以语意理解。

(1)“焉”“者”“而”“为”“尔”“乎”“也”这类虚词,有的句首、句中皆可用,有的句首、句尾皆可用,有的句中、句尾皆可用,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依据具体文意、语气来判断。

(2)对话标志词如“云”“谓”“曰”“言”一般情况下可以断开,但也有例外。

“曰”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示“叫作”的意思。

例如明代魏学洢《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词,无实义。

例如《诗经·小雅·采薇》: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云”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示“有”的意思。

例如《荀子·法行》:

“其云益乎?

”二是表示“为、是”的意思。

例如《后汉书》:

“虽云匹夫,霸王可也。

“言”有七种情况,或表七种意思时,后面不可断开:

①谈论;②记载;③告诉;④问;⑤陈述;⑥说明;⑦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者“意思是”。

另外,像文言文中句式一般都是固定的,但同时要注意的是,由于受语法的限制,或为了修饰、强调的需要,有些句法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而形成倒装句。

辨识句子时,还要注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几种形式的倒装,如“于”引出的状语一般放在谓语动词后。

边练边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开宝三年秋,三司言:

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

太祖大怒,责之曰: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三司使楚昭辅惧,诣太宗求宽释。

(选自《宋史·陈从信传》)

A.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B.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C.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D.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答案 C

解析 通读语句可知,句中的“曰”不是“说”的意思,可译为“叫作”。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中,主谓短语作主语,“曰”作谓语,结构和语意都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

根据句意可知,“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个兼语句,“屯兵”是“括”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参考译文

开宝三年的秋天,三司奏称:

仓库里的存粮按月供应只能到第二年的二月,请分驻各地的军队都率领民船,来资助长江、淮河的漕运。

太祖十分恼怒,斥责三司使说:

“国家如果没有九年的储蓄就叫作不足,你平时不计算而使仓库的储粮将近用完,才请求分驻各地的军队搜括民船来运粮,这可以匆忙送来吗?

如今设你个三司使有何用?

假使粮食有所欠缺,定判你的罪来向大家谢罪!

”三司使楚昭辅害怕,到太宗处请求宽大赦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叶义问字审言,严州寿昌人。

建炎初,登进士第。

调临安府司理参军。

范宗尹为相,义问与沈长卿等疏其奸。

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选自《宋史·叶义问传》)

A.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B.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C.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D.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答案 C

解析 “上记其尝言范宗尹”,是说皇帝记起他曾弹劾范宗尹,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

“以言得罪者”的意思是因上言获罪的人,“以言”修饰“得罪”,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故选C。

参考译文

叶义问字审言,严州寿昌人。

建炎初年,叶义问进士及第。

(后来)叶义问调任临安府司理参军。

范宗尹做宰相,叶义问和沈长卿等人上疏揭发他做的不法之事。

秦桧死后,汤思退推荐叶义问,皇帝记起他曾弹劾范宗尹,把他召到朝廷。

叶义问进言,说台谏官罢免任用权在皇帝,秦桧的亲友党羽应该全部罢黜斥逐,因上言获罪的人应当依次复官任职。

叶义问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

二、使用无标志断句法要善抓谓词(谓语动词),借助语境

断句是高考文言文中常考的题型,以前句子多有一些“指路牌”式的标志,比如有一些句末助词,如“也”“矣”“焉”“耳”“乎”“耶”“欤”“邪”等;还有一些句首助词,如“夫”“盖”“至若”“若夫”等。

有时根据这些词语就可以点断了。

可近年来的文言断句题中却有意减少了这些标志式的词语。

没有标志式的词语的句子应如何进行点断,有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规律可循?

其实仔细分析,还是会发现一些规律的。

请看下面的断句例子: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通过研究答案我们就会发现:

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能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句子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上面那些画线的词语,就是每句中的谓词。

但需要注意的是,确定句子的谓词还要全面考虑,找谓语中心词,善于识别兼语句、连动句等特殊谓语句,这样就有更准确的把握了。

另外,还要借助语境断句。

高考目前采用的均是有语境断句。

考生可先理解上下文,再由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

如传记,应先明晰人物、事件、言论;议论文则明晰中心、论据、方法及逻辑关系。

特别要注意断句部分的前或后的句意、句式特点等。

只有把握了语境,才能正确断句。

边练边悟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裴怀古,寿州寿春人。

仪凤中,上书阙下,补下邽主簿,频迁监察御史。

姚、嶲道蛮反,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选自《新唐书·裴怀古传》)

A.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B.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C.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D.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答案 B

解析 断句时要注意“之”“者”等标志词。

“日千计”是“归者”的谓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

“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