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17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305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17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17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17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17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17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17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docx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17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17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17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docx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17讲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doc

第17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原因

(1)革命推动: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振兴实业的热情。

(2)政府政策:

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以抵制洋货。

(3)外部条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群众运动: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表现:

轻工业发展较快,如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3.特点

(1)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基础薄弱,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在主要工业部门中,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3)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地位。

4.影响

(1)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5.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图解历史] 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二、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的变迁

(1)维新变法期间

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②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③民间服饰变革冲击了官定服饰制度。

④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

(2)辛亥革命期间

①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剪辫陋习。

②民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新服饰迅速走向民众。

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③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交通事业的进步

(1)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

(4)1918年,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

3.通讯工具的发展

(1)邮政

①清朝后期:

1896年,设大清邮政局,后设邮传部。

②民国时期:

1913年裁撤驿站。

(2)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

(3)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4.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

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报纸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

中国报刊业呈现繁荣景象,读报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电影

①传入中国:

19世纪末期。

②第一部影片:

1905年摄制的谭鑫培的京剧短片《定军山》。

③第一部故事片:

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导演的《难夫难妻》。

[知识归纳]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规律

(1)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

(2)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变化的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中华民族特色。

考点一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列强侵略:

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2)政府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实业救国:

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5)与时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不断革新技术、坚持合理经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阻碍因素

(1)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自身因素:

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政局动荡: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1.论从史出

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史料 上海市地方协会、机制国货联合会及国货产销合作协会等三团体,为提倡国货起见,特公定民国二十二年为“国货年”。

提倡国货,实为解决民生问题之基本工作,努力物质建设之唯一途径,防止国际入超树立生产国防之无上利器……以期唤醒各界。

——1934年《时事大观》

结论 史料表明人民视实业救国为解决民生、提高国防实力、促进民族觉醒的途径,从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获取材料信息

读下表,指出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趋势

材料 下表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

两;指数:

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28302403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16696945

58.9

4951471

93.4

1917

51989185

53.6

——

——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

——

1568853

29.6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

主要原因:

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考点二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

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

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

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

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

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

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

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1.论从史出

推动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史料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结论 史料表明辛亥革命中宣传的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对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说明辛亥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

2.史由证来

分析下面的史料,就史料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进行论证说明。

史料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

……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

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移植性:

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

变异性:

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

传承性:

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等的保留。

1.张謇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张謇(1853~1926)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

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

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良策”。

同时,1903年从日本考察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等

发现问题 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其贡献表现在工业、教育、公益事业等方面。

命题角度 张謇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贡献;张謇慈善公益事业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2.新思潮冲击下的传统婚姻现状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

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年)

发现问题 20世纪的传统婚姻习俗面临严重冲击,其根源是经济的发展变化。

命题角度 20世纪初的婚姻习俗现状及成因;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外来思想对传统婚姻习俗的影响。

3.铁路与中国早期的现代化

……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发现问题 近代中国铁路控制于帝国主义之手,中国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

命题角度 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和作用;近代中国铁路建设与早期现代化的关系。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Ⅱ,29

2014

全国Ⅰ,30

1.命题点:

近代大众传媒对思想解放的推动

(2017·课标全国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产品广告与“国之进步”“人民精神”等新思想相联系,取得巨大成功,体现出当时民众对新思想的推崇与追求,故B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1913年”不符;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

2.命题点:

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民族电影的发展

(2014·课标全国Ⅰ,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

3.命题点: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015·江苏单科)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年代

进口火柴(万罗)

新厂数

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

2383.58

10

4.92

1915

2097.34

9

3.30

1916

2062.07

4

1.42

1917

1559.43

8

5.47

1918

1334.08

3

0.66

1920

848.43

23

9.67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的表格数据反映了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折射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故C项正确。

导致1914~1915年工业发展的直接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故A项错误。

从1914年到1916年,火柴进口量递减,但从新厂数和厂均资本额来看,并未呈现递增态势,故B项解读错误。

反对“二十一条”发生在1915年,故排除D项。

1.命题点: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与思想解放

(2017·滨州高三期末)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投资热和出口热,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有史学家称之为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两次工业化浪潮都(  )

A.承担了民主革命的重任

B.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

C.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D.有利于近代思想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近代思想的发展,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故D项正确。

2.命题点:

北洋军阀政府的近代化措施

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系根据清末各商会所商讨拟订的《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由农商总长张謇邀请原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再交付国会议决公布。

这表明北洋军阀政府(  )

A.重视经济立法程序的规范性

B.成为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代表

C.经济立法借鉴清政府的经验

D.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北洋军阀政府对经济立法程序的重视与规范,故选A项。

北洋军阀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在材料上不能直接体现,故排除。

3.命题点:

民族工业先天不足的特性

(2018·重庆一中高考考前热身,29)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

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1.6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

这反映出当时(  )

A.民族工业发展日益萧条

B.政府推动民族企业发展

C.近代经济逐渐走向复苏

D.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目中“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1.6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得出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故D项正确。

4.命题点:

近代交通的发展与社会观念变化的关系

(2017·莱芜二模,27)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

这说明(  )

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D.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A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

1894~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

出现这一现象的因素不包括(  )

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实业救国”的推动

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2.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对这次工业化浪潮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清政府放宽民间限制办厂的结果

B.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

C.仍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D.发展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答案 A

解析 抓住材料“1914~1924年间”来分析,应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3.1919年侯德榜参加天津永利碱厂纯碱的设计工作,掌握了氨碱法制碱技术,突破改进了国际流行的苏尔维法,经过与长期垄断中国纯碱市场的英国洋碱公司的斗争,最终占领全国市场。

作为民国时期民族企业中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永利碱厂的优势在于(  )

A.资金充足B.技术先进

C.政府支持D.价格低廉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永利碱厂的优势在于“掌握了氨碱法制碱技术”的技术优势,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剥削和压迫,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掌握了氨碱法制碱技术,突破改进了国际流行的苏尔维法”可知,永利碱厂的优势在于技术而非价格,故D项错误。

4.(2017·全国卷高考模拟调研三,28)1919年,中国一些知识妇女仿照男人剪了短发,她们的短发样式被称为“拿破仑”头、“华盛顿”头。

这反映了(  )

A.知识妇女最先思想解放

B.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

C.知识妇女接受了新思潮

D.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

答案 C

解析 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思想的解放,但不能推断出是“最先”,故A项错误;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不能体现出她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因此不能推断出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故B项错误;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要求冲破传统思想,接受了新思潮,故C项正确;知识妇女对新思潮的接受,不能推断出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故D项错误。

5.(2017·滨州二模,28)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

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答案 B

解析 “婚礼铁路”的出现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婚礼铁路”引起民国人们度蜜月方式的变化,故B项正确;“蜜月旅行”在民国时期受到效仿,不能得出盲目的特点,故C项错误;效仿推广西式“蜜月旅行”不能得出交通的殖民地特征,故D项错误。

6.(2017·赣州二模,28)《上海洋场竹枝词》称:

“欲将生意扩充谋,任职人员选女流,自古招牌宜用活,尽将蜂蝶共追求。

”这说明当时(  )

A.男女平等深入人心

B.崇洋媚外渐成风尚

C.新旧观念出现冲突

D.儒家伦理遭到否定

答案 C

解析 材料提及近代以来商业雇佣女职员的新现象,并未提及男女平等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外来事物的态度,故B项错误;传统商业宣传靠招牌与近代的靠女性工作人员宣传有所不同,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儒家伦理,故D项错误。

7.(2018·衡阳十校高考调研冲刺预测,28)“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

……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

”这可说明(  )

A.《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B.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

C.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D.《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答案 D

解析 材料没有其他报纸与《申报》国内销量的比较,无法得出《申报》在国内最畅销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申报》的销售情况,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无关,故B项错误;《申报》的发行是面对整个社会,不会特别面对下层民众,故C项错误;材料“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下层民众能阅读《申报》,说明《申报》内容通俗易懂,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8.(2017·烟台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8)“断发易服”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6年,天津《大公报》进行了有关“剪发易服”的征文活动,下面是其中一些观点:

“近据生理学家考求,毛发原为血垢之发表,不剪除以净刷,即于生理攸关。

”“今苟断然行之,则全国之精神必为之一振,而皆知我国实行新政之迫切,则军业、学业、工商农诸业,各一(以)竞争之心以图前进。

材料二 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

“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天津《大公报》描述:

“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一些“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时代服装,如中山装等开始被研求和推广。

当时,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多在城乡上层人士中流行,下层民众以中式衫袄和抿裆裤为主。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摘编自王文泉等主编《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社会提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