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 运动系统的知识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266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剖 运动系统的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解剖 运动系统的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解剖 运动系统的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解剖 运动系统的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解剖 运动系统的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剖 运动系统的知识点.docx

《解剖 运动系统的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剖 运动系统的知识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剖 运动系统的知识点.docx

解剖运动系统的知识点

总论

1.epiphysialcartilageandepiphysialline:

幼年时长骨的骨干与骺之间有一片软骨称骺软骨,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繁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

成年后,骺软骨骨化称为骺线,骨干与骺融为一体。

2.redbonemarrowandyellowbonemarrow:

胎儿及幼儿的骨髓有造血功能,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呈红色,称红骨髓,成人仅存在于椎骨、髂骨、肋骨、胸骨及肱骨和股骨的近侧端骨松质腔隙内。

故临床常选髂骨、胸骨、腰椎等处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象。

5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红骨髓逐渐被黄色脂肪组织代替,失去造血功能,称黄骨髓。

在某些情况下,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3.periosteum:

位于新鲜骨的表面(除关节面外)的纤维组织膜。

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对骨的营养、新生、修复和感觉有重要作用。

4.articularcapsule:

是由纤维结缔组织膜构成的囊,附着于关节的周围,并与骨膜融合连续,它包围关节,封闭关节腔。

可分为内外两层。

5.articularsurface:

是参与组成关节的各相关骨的接触面,每一关节至少包括两个关节面,一般为一凹一凸,凸者称为关节头,凹者称为关节窝。

6.articularlabrum:

是附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它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增加了关节的稳定性。

7.articulardisc:

位于两骨的关节面之间,其周缘附于关节囊,将关节腔分为两部。

关节盘躲呈圆盘形,中部稍薄,周缘略厚,它可调节关节面更为适配,减少外力对关节的冲击和震荡。

 

躯干

1.1.vertebralforamenandvertebralcanal:

由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的孔称椎孔。

各椎骨的椎孔贯通,构成容纳脊髓及其被膜的长管状结构称椎管。

2.intervertebralforamina:

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的孔称椎间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3.sternalangle:

胸骨角,即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的突起,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4.costalarch:

肋弓,为第8-10肋软骨各与上位肋软骨相连而成,为重要的体表标志。

5.intervertebraldisc:

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成人有23个椎间盘。

由外部的纤维环和内部的髓核构成。

具有连接相邻的椎体、减缓冲击以保护脊髓和有利于脊柱向各个方向运动的功能。

纤维软骨环的后部最薄,当其破裂时,髓核可从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神经。

6.coracoacromialarch:

由喙突、肩峰和喙肩韧带共同构成,架于肩关节上方,有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的作用。

7.greater\lessersciaticforamen:

骶棘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围成的孔称坐骨大孔,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和坐骨小切迹围成的孔称坐骨小孔,有肌肉、血管和神经等从盆腔经坐骨大、小孔达臀部和会阴。

8.inguinalligament:

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腹股沟韧带。

9.scalenespace:

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空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脉通过。

10.lineaalba: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由两侧三层扁肌腱膜的纤维交织而成,上方起自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

白线坚韧而少血管,约在白线的中点有脐环。

11.inguinalfalx:

腹内斜肌下部起于腹股沟韧带的肌束行向前下,越过精索前面,延续为腱膜,与腹横肌的腱膜会合形成腹股沟镰或称联合腱,止于耻骨梳的内侧端及耻骨结节附近。

12.rectussheath:

包绕腹直肌,由腹外侧壁三个扁肌的腱膜构成。

鞘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

在脐下4-5cm处,后层缺如。

13.arcuateline:

在脐下4-5cm处腹外、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三块扁肌的腱膜全部转到腹直肌的前面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使后层缺如,因此,腹直肌鞘的后层由于腱膜中断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线称为弓状线。

14.inguinalcanal:

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通过的一条肌和腱之间的间隙。

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外上斜向内下,长约4-5cm。

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管的外口称腹股沟管皮下环。

15.inguinaltriangle:

也称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是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

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脏器由此突入则形成腹股沟直疝。

16.threehiatusofdiaphragm:

1)vena caval平第8胸椎高度,在中心腱上,有下腔静脉通过。

2)esophagealhiatus平第10胸椎高度,在中心腱后缘附近,有食管、迷走神经通过。

 3)aortichiatus在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胸导管通过。

 

 

头颈

1.pterion:

翼点,位于颞窝前下部,额、顶、颞、蝶四骨会合的H形骨缝,骨质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若该处骨折,易损伤动脉而形成颅内血肿。

2.paranasalsinuses:

鼻旁窦,是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的空腔。

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3.cranialfontanel:

胎儿时期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为颅囟。

4.椎动脉三角:

内侧界为颈长肌,外侧界为前斜角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尖为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

5.temporomandibularjoint:

组成:

下颌头及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

结构特点:

关节面覆盖纤维软骨,关节囊松弛,关节囊内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

囊的外侧有韧带加强。

运动方式:

张口、闭口、前伸、后退及侧方运动。

 

上肢

1.sulcusforradialnerve:

在肱骨体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方斜向外下方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桡神经和肱深血管沿此沟经过,肱骨中段骨折可能伤及桡神经。

2.sulcusforulnarnerve:

在肱骨下端、内上髁后方有一浅沟,称尺神经沟,尺神经由此经过。

3.surgicalneckofhummer:

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肱骨外科颈,是骨折的好发部位。

4.musculotendinouscuff:

肌腱袖,又称“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及肩胛下肌的腱性部分分别在肩关节囊的前、后、上方连成腱板,与关节囊愈着,对肩关节起稳定作用。

5.clavipectoralfascia:

锁胸筋膜。

连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之间的胸部深筋膜。

有头静脉、胸肩峰血管和胸前外侧神经穿过。

6.trilateralforamenandquadrilateralforamen:

三边孔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四边孔上界也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内有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通过。

7.humeromusculartunnel:

肱骨肌管,由肱三头肌和肱骨桡神经沟共同构成一个自内上向外下绕肱骨干后外侧面的管道,管内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

8.carpalcanal:

腕管。

位于腕掌侧,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构成。

管内有指浅屈肌腱、指伸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

9.cubitalfossa:

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下外侧界为肱桡肌,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顶部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和肱二头肌腱膜,底为旋肱、旋后肌及肘关节囊。

内容,肱二头肌腱居中;内侧为肱动脉、桡尺动脉及其伴行的静脉、正中神经、肘深淋巴结;外侧为桡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

10.shoulderjoint:

肩关节组成:

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

结构特点:

头大窝小,稳固性差。

关节囊:

薄而松弛,下壁最为薄弱,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

辅助结构:

喙肱韧带,盂唇加深关节窝。

运动方式:

屈、伸、收、展、旋内、旋外、环转运动。

11.elbowjoint:

肱尺关节—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滑车关节)

               肱桡关节—肱骨小头与桡骨关节凹构成。

(球窝关节)

               桡尺近侧关节—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桡切迹构成。

(车轴关节)

              关节囊:

前后部松弛。

两侧有韧带加强;在桡骨头周围有桡骨环状韧带,附着于尺骨桡切迹的前、后缘。

运动方式:

一轴性屈伸。

 

下肢

1.acetabulum:

髋骨有朝向下外的深窝,称髋臼。

是由髂骨、坐骨、耻骨三骨的体合成。

(窝内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月状面lunatesurface,窝的中央未形成关节面的部分,称髋臼窝。

2.pelvis:

骨盆。

由左、右髋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接构成。

骨盆可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或又称假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或又称真骨盆。

3.lesserpelvis:

小骨盆。

下口:

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

4.suprapiriformforamen:

穿经梨状肌上孔的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臀上神经、臀上动脉、臀上静脉。

5.infrapiriformforamen:

穿行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脉、臀下静脉、阴部内静脉、阴部内动脉、阴部神经。

6.lessersciaticforamen:

由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和坐骨小切迹围成,通过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阴部神经。

7.saphenoushiatus:

隐静脉裂孔。

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约1横指处阔筋膜的卵圆形薄弱区。

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

8.lacunamusculorum:

肌腔隙。

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外界为髂骨,内侧界为髂耻弓。

内有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通过。

9.lacunavasorum:

血管腔隙。

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内界为耻骨梳韧带,后外界为髂耻弓,内界为腔隙韧带。

内有股动、静脉、股鞘、生殖股神经股支和淋巴管通过。

10.femoralcanal:

股管。

为股鞘内侧份一漏斗状筋膜间隙,在血管腔隙的最内侧,平均长约1.0-1.5cm。

其前壁由上向下依次为腹股沟韧带、隐静脉裂孔镰状缘的上端和筛筋膜;后壁为耻骨梳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内侧壁为腔隙韧带及股鞘内侧壁;外侧壁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股管下端为盲端,上口称股环。

管内有1-2个腹股沟深淋巴结,尚有脂肪组织。

有时腹腔内容物经此环脱出至股部形成股疝,女性多见。

11.femoraltriangle:

股三角。

位于股前内侧区上1/3部,为一底向上、尖向下的倒三角形凹陷,下续收肌管。

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下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下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后壁凹陷,自外向内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

其内容由外向内一次为股神经、股鞘及其包含的动、静脉、股管、股深淋巴结和脂肪。

12.femoralsheath:

股鞘。

为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动、静脉上部形成的筋膜鞘。

被两个筋膜隔分成三个腔,外侧容纳股动脉,中间容纳股静脉,内侧为股管。

13.poplitealfossa:

腘窝,上外侧界为股二头肌腱,上内侧界为半腱肌、半膜肌,下内侧界为腓肠肌内侧头、下外侧界为腓肠肌外侧头,顶为腘筋膜,底自上而下为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腘肌及其筋膜。

内容由浅入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以及外上界的腓总神经。

血管周围有腘深淋巴结和脂肪。

14.femoralring:

内界为腔隙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外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股环是股管上通腹腔的通道。

若腹腔内容物经股环入股管,甚至自卵圆窝突出于皮下,则为股疝。

15.malleolarcanal:

踝管由屈肌支持带与跟骨内侧面、内踝之间共同围成,通过的结构由前向后依次为:

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拇长屈肌腱。

16.hipjoint:

髋关节。

组成:

股骨头与髋臼。

结构特点:

关节面差小。

关节囊:

坚厚,一端附着于髋臼周缘,另一端达股骨颈,在前壁包绕股骨颈的全长,而后壁仅包绕颈内侧2/3(囊内囊外骨折之分)。

关节唇:

髋臼边缘有髋臼唇加深关节窝,使股骨头深嵌于窝内。

韧带:

髂股韧带限制髋关节过伸,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髋臼横韧带。

运动:

屈、伸、收、展、环转和旋转。

17.kneejoint:

膝关节。

组成:

股骨内外髁,胫骨内外髁及髌骨。

结构特点:

关节囊薄而松弛。

韧带:

囊内有前后交叉韧带(防止胫骨前后移位),前方有髌韧带,内侧有胫侧副韧带,外侧有腓侧副韧带,后方有腘斜韧带。

关节盘:

关节腔内有两块半月板,外小O内大C,内侧半月板周缘中部与胫侧副韧带紧连,外侧独立。

运动方式:

主要为屈伸,半屈时侧副韧带松弛,稍可旋转。

      前交叉韧带:

胫骨髁间隆起前内侧——股骨外侧的髁内侧,防前移,伸膝紧张。

      后交叉韧带:

胫骨髁间隆起后方——股骨内侧髁的外侧,防后移,屈膝紧张。

      半月板:

上凹下平,外厚内薄,屈膝后滑,伸膝前滑。

17. anklejoint:

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可做背屈(伸)和跖屈(屈)运动。

18. 距跟关节和距跟舟关节:

足内翻外翻运动。

 

髋肌

名称

起点

止点

主要作用

髂腰肌

(前群)

髂肌

髂窝

 

股骨小转子

髋关节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使躯干和骨盆前屈。

腰大肌

腰椎体侧面和横突

臀大肌

(后群)

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

臀肌粗隆及髂胫束

髋关节伸及外旋

梨状肌

(后群)

骶骨前面骶前孔外侧

股骨大转子

髋关节外展、外旋

大腿肌

肌群

名称

起点

止点

主要作用

 

前群

缝匠肌

髂前上棘

胫骨上段内侧面

屈髋关节、屈膝关节,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股四头肌

髂前下棘、股骨粗线内外侧群、股骨体的前面

经髌骨及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

屈髋关节、伸膝关节

 

后群

股二头肌

长头:

坐骨结节

短头:

股骨粗线

腓骨头

伸髋关节、屈膝关节并微旋外

半腱肌

坐骨结节

胫骨上端内侧面

伸髋关节、屈膝关节并微旋内

半膜肌

胫骨内侧髁后面

小腿三头肌(小腿肌后群):

腓肠肌、比目鱼肌,作用:

屈踝关节和屈膝关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