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167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第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中化学第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初中化学第一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初中化学第一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初中化学第一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第一轮复习.docx

《初中化学第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第一轮复习.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第一轮复习.docx

初中化学第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研究的内容

Ø化学是研究物质的 组成 、 结构 、 性质 以及 变化规律 的科学。

Ø物质的 组成 、 结构 决定物质的 性质 。

根据物质的组成或结构不同,具体填写

(1)~(6)组物质性质不同的原因。

(1)金刚石、石墨:

碳原子排列方式   不同;

(2)钠原子和氯原子:

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不同;

(3)CO与CO2:

分子的构成 不同;

(4)酸溶液、碱溶液:

所含的  离子 不同;

(5)生铁与钢:

  含碳量  不同;

(6)浓硫酸和稀硫酸: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不同。

Ø结构与性质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

复分解反应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学习时,应注意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深刻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混合:

 BaCl2+Na2SO4=BaSO4↓+2NaCl ;

②碳酸钾溶液与稀盐酸混合:

 K2CO3+2HCl=2KCl+H2O+CO2↑ ;

  ③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硝酸混合:

 Ba(OH)2+2HNO3=Ba(NO3)2+2H2O 。

✓你想过上述复分解反应为什么能够发生吗?

这是因为在这些反应物中含有一些

“特殊”的阴、阳离子,它们能相互结合。

如上述反应①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Ba2+和SO42-,而Cl-、Na+则是“旁观者”,并没有参加反应。

请你分析上述反应②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 H+、CO32- ;上述反应③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 H+、OH- 。

✓请根据你的想像,在下图右边的容器中画出体现Na0H溶液和稀HCl反应产

物的示意图。

✧化学的作用

Ø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等,化学

家们希望从化学角度,通过化学方法解决问题,为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

①高效化肥的合成;②新型药品的开发;③在低消耗情况下分解水而得到氢气作为燃料;④寻找快速降解、再利用塑料、橡胶等化工产品的途径;⑤研制人造血管;⑥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⑦研制开发超导材料;⑧研制高效无磷洗衣粉等。

将上述问题归类,并将课题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健康问题:

 ② ⑤ ;

(2)环境问题:

 ④ ⑥ ⑧ ;

(3)能源问题:

 ③ ⑦ ;(4)粮食问题:

 ① 。

Ø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古代, 火 的发现和利用,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人们发现在绿色的孔

雀石[主要成分为Cu2(OH)2CO3]等铜矿石上面燃烧炭火,会有红色的铜生成。

其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Cu2(OH)2CO3

2CuO+H2O+CO2↑,2CuO+C

2Cu+CO2↑。

✓近代 道尔顿 和 阿佛加德罗 等科学家的研究揭示了化学变化的

实质,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分子的破裂和原子不变、重新组合 。

✓俄国化学家 门捷列夫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现代,化学家能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探索,并运用 纳米 技术制造出

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如:

具有 透气、隔水 性质的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等

✧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 污染 ,提高原子 利用率 ,力图使  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 ,实现“零排放”。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 变化和 化学 变化,判断的依据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如石蜡熔化属于物理变化,石蜡燃烧属于化学 变化。

在实际化学反应中,常常根据反应伴随的现象来确定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请你根据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填写下表。

实验内容

主要实验现象

(1)

颜色发生改变

(2)

有气体产生

(3)

有沉淀析出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判断的依据是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 。

✧蜡烛能燃烧是 化学性质 ;蜡烛燃烧了是 化学变化 。

✧检验石蜡中含有碳、氢元素的方法是 取样点燃并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小烧杯有水雾产生,说明有水生成,从而证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迅速反转烧杯并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从而证明石蜡中有碳元素 。

✧对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比较的探究

Ø空气中按体积分数:

氮气占78% 、O2占21%、稀有气体 占0.94% 、二氧化碳 占0.03%、O.03%的其他气体(如水蒸气)和杂质。

人体吸人空气后,食物与氧气发生 氧化 反应,产生 二氧化碳 、 水蒸气等气体,使得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 增加 、水蒸气的含量 增加 。

氮气的体积分数减少这是因为 氮气体积不变,但呼气体积增加,所以体积分数减少。

Ø检验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木条伸到集气瓶中,复燃则是 ,但比较氧气含量多少时应该采用 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中看持续燃烧的时间长短 的方法。

Ø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看石灰水是否浑浊 ;但因为空气中CO2的含量很少,所以即使将 澄清石灰水暴露在空气中也 短时间内不浑浊。

Ø对人体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设计实验必须采用 对比 法。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的成分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测定

Ø盛放在燃烧匙内的物质是 红磷 ;能否改用木炭不能,

理由是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填补了消耗的氧气体积,不能形成压强差 。

能否改用铁粉不能,理由是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

Ø燃烧匙内的物质必须过量 ;其目的是 保证氧气完全消耗 。

Ø实验中看到在集气瓶内 红磷燃烧 、 产生大量白烟 、 放大量的热,待 冷到室温 时打开止水夹,水进入 集气瓶中 ,约占 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

Ø实验后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低于21%,可能的原因有:

 ①红磷量不足 ②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

实验后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大于21%,可能的原因有:

 ①没有及时塞上橡皮塞②实验过程中,没有关闭止水夹。

 。

从该实验能得出氮气的哪些性质:

 不可燃 不助燃 不与水反应 难溶于水 。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Ø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 稳定 ,因此常作焊接金属的 保护气 ;灯泡

中充氮以 延长使用时间 ,食品包装时充氮以 延长保质期 等,医疗上在 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

Ø由于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因此常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隔绝空气;在通

电时,稀有气体能 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氦气由于 密度小,化学性质不活泼 ,常用于充填飞艇。

Ø氧气常用于动植物 呼吸 、 医疗急救、维持燃烧 等。

✧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 有害气体 和 粉尘 两大类,其中主要有害气体是 CO 、 NO2 和 SO2 。

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 和 酸雨 等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影响作物生长 和 破坏生态平衡 。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

✧氧气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 大 , 不易 溶于水,在一

定条件下可转变为淡蓝 色液体和 淡蓝 色, 雪花 状固体,保存 蓝 色钢瓶中。

✧氧气的化学性质

Ø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比较活泼 的气体,有 助燃 性和 氧化 性。

Ø氧气的助燃性:

可以使 带火星 的木条 复燃 。

(检验氧气的方法)

木炭

现象

空气

持续红热

氧气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化学方程式

C+O2

CO2

现象

空气

黄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

氧气

发出白光、放大量热、有大量白烟

化学方程式

4P+5O2

2P2O5

现象

空气

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氧气

有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大量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

S+O2

SO2

现象

空气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大量热,生成白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

2Mg+O2

2MgO

现象

空气

不能燃烧

氧气

发出白光,放大量热,生成白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

4Al+3O2

2Al2O3

现象

空气

不能燃烧

氧气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大量热,有黑色固体生成

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氢气

现象

淡蓝色火焰,放大量热,干冷的烧杯壁上有水珠

化学方程式

2H2+O2

2H2O

一氧化碳

现象

蓝色火焰,放大量热,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化学方程式

2CO+O2

2CO2

甲烷

现象

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大量热

化学方程式

CH4+2O2

CO2+2H2O

乙醇

现象

蓝色火焰,放大量热

化学方程式

C2H5OH+3O2

2CO2+3H2O

上述1--6化学反应共同点

都需要有O2、都放热、都是化合反应、可燃物都是固体、

都是氧化反应、都需要点燃、产物都是氧化物、都发光

铁和铝在点燃前需用 砂纸 进行 打磨 处理,其目的是 除去铁丝表面的铁锈、油漆和铝表面的保护膜 ;铁丝还必须 绕成螺旋 状,其目的是 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

Ø铁、铝在点点燃前需事先在集气瓶内 水或沙子 其目

的是 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与瓶底接触,使瓶底炸裂 ;在点燃硫粉之前也需要事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水或NaOH溶液,但目的是 吸收SO2,防止污染空气 。

Ø氧化反应是物质与 氧 发生的反应,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

动植物的呼吸、

 食物的腐败 、 金属的锈蚀 、 农家肥的腐熟 等都包含着缓慢氧化,氧化反应都放热,不一定发光,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 CH4+2O2

CO2+2H2O 。

✧氧气的工业制法

任何液态物质都有一定的 沸点 。

科学家正是利用这一性质,在 加压 和 降温条件下使空气转变为 液态 ,然后 升温蒸发 ,从而分离得到 N2 和 液态O2 ,这是一个 物理 变化的过程。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Ø反应原理(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1) 

 ;

(2) 2KMnO4

K2MnO4+MnO2+O2↑ ;

(3) 2H2O2

2H2O+O2↑ 。

Ø制取装置

✓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

 反应物的状态 和 反应的条件 ;

✓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排水法 不易溶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

排空气法 密度和空气相差较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无毒 ;

Ø验操作步骤(五“先’’五“后”)(以加热固体反应物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先 检查装置气密性 ,后给装置加入药品;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将 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后用 双手紧握容器外壁 ,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给固体加热时,先 均匀加热,后集中给药品加热,否则会 因受热不均而使试管炸裂 。

✓先给药品加热,待气泡均匀连续产生时,再将弯管伸入集满水的集气瓶中。

收集完毕时,先将 导管移出液面,再熄灭酒精灯,否则水会倒吸入试管而造成试管破裂。

Ø氧气的检验与验满

✓检验:

将 带火星的木条 伸入集气瓶内,若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验满:

将 带火星的木条 放在 集气瓶口 ,若 复燃 证明氧气已集满。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 改变 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 质量 和

 化学性质 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催化剂在化学中所起的作用叫 催化  作用。

某些物质可以对不同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如:

二氧化锰既可催化分解 H2O2 ,也可催化分解KClO3。

但酶是生物催化剂,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反应。

同一反应可以选择不同的催化剂,如使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既可选择 Fe2O3 ,也可选择 CuSO4 。

第三单元 自然界中的水

✧水的组成

Ø

实验装置:

乙装置和甲装置相比的优点是便于方便的检验产生的气体。

Ø实验现象:

✓给水通电,负极产生 H2 ,正极产生 O2 。

✓负极和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 2∶1 。

Ø实验过程中要通 直流 电。

Ø此实验得到的结论:

✓水是由 氢、氧元素 组成的。

✓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化学反应, 分子 可裂解为 原子 ,原子可 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

【水 分子 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裂成氢 原子 和氧 原子 ,在电源的负极,

每 2 个氢 原子 重新结合成 1 个氢 分子 ,大量的氢 分子 聚集成 氢气 ;而在电源的正极,每 2 个氧 原子 重新结合成 1 个氧 分子 ,大量的氧 分子 聚集成 氧气 。

Ø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

2H2↑+O2↑ 。

✧水的性质

Ø水是 无 色透明的液体,凝固点为 0℃ ,加热至 100℃ 时沸腾。

水在 4℃ 时,

密度达到最 大 ,为 1g/cm3 。

Ø水是最常见的 溶剂 ,可溶解多种物质。

Ø水也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写出下列反应化学方程式:

✓与金属氧化物:

  CaO+H2O=Ca(OH)2 ;

✓与非金属氧化物:

 CO2+H2O=H2CO3 ;

✓与金属单质的反应:

 2Na+H2O=2NaOH+H2↑ ;

✓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Cl2+H2O=HCl+HClO C+H2O

CO+H2;

✓与盐的反应CuSO4+5H2O=CuSO4·5H2O、2NaCl+2H2O

2NaOH+Cl2↑+H2↑。

✧氢气

Ø性质:

氢气是一种 无 色 难 溶于水的 气 体,密度最 小 。

纯净氢气在空气燃烧时,

产生 淡蓝色 火焰,如果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则能看到 有水雾 。

不纯的氢气遇明火可能会发生 爆炸 ,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 。

Ø用途:

氢气因其具有 热值高 , 无污染 , 来源广 , 可再生 的特点被

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但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其原因 需要解决如何安全的储存、运输和使用;降低制取成本 。

✧水的净化

Ø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有 沉淀 、 过滤 、 吸附 、 蒸馏 等。

✓分离难溶性物质与液体的方法是 过滤 。

✓明矾是常用的 絮凝剂 ,其净水作用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 胶状物 对杂质的 吸附 ,使杂质沉降。

✓活性炭的净水作用:

活性炭具有 吸附 性,不仅可以滤去液体中的 难溶性 物质,还可以吸

附掉 部分可溶性(如色素) 杂质,除去臭味。

Ø硬水和软水

✓硬水是含有较多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有较少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的水

✓硬水的危害:

生活上:

用硬水洗涤衣服,既 浪费肥皂也 洗不干净,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

生产上:

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因为锅炉内结垢,不仅 浪费燃料 ,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 爆炸 。

长期饮用硬度较高的水,对人体健康 有害 ,长期饮用纯净水对人体健康 也不利 。

✓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常用 肥皂水 来检验。

✓硬水软化的方法:

生活中通过 煮沸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实验室可以用 蒸馏 方法

得到蒸馏水。

✧爱护水资源

Ø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其中所含总量最多的元素是O,

含有的物质总量最多的是H2O。

Ø水资源严重短缺:

是因为随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 用水量增加 ,另一

方面是来自工业上的 “三废”的任意排放  、生活 污水的任意排放 、农业 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等造成的水体污染。

Ø我国总水量居世界 第六位 ,但人均水量不到世界人均水是的 1/4 。

属于水资

源 轻度缺水 的国家。

Ø爱护水资源:

必须从两个方面思考,即一方面要 节约用水 ,另一方面要 防止水污染 。

Ø节约用水的一般方法是(举例)                      预防和治理水

污染的措施是                      。

✧物质的分类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构成

Ø物质都是由极 小 的、肉眼看不见的 粒子 构成的。

Ø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分子 、 原子 和 离子 。

✧粒子的性质

Ø[实验1]

步骤:

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

在烧

杯B中加入3mL~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的溶液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

 A烧杯中的液体变红 

结论1:

 浓氨水有挥发性 

结论2:

 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结论3:

氨水呈碱性,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Ø[实验5]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步骤1.用100mL量筒分别量取100mL的蒸馏水和无水酒精。

步骤2.将两种液体注入200mL量筒。

现象:

 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00mL 

结论:

 分子之间有间隔 

Ø[实验6]空气与水的压缩实验分别用两支医用注射器,吸取等体积的水和空气

并用

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现象:

 装空气的注射器比装水的注射器容易压缩 

结论:

气态分子间间隔>液态分子间间隔

✧分子

Ø分子是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的最小粒子。

Ø注意:

(1)分子可以 直接构成 物质。

(如水 H2O 、二氧化碳 CO2 等)

(2)分子只是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 的最小粒子,而不是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 的

 唯一 粒子。

 原子 、 离子 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3)物质由 哪种粒子 构成,其化学性质就由 该种粒子 保持。

(4)分子是由 原子 构成的,分子在 化学变化 中可以分裂成 原子 。

(5)单个分子 能 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 不能 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只有当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 时才能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

(6)同种分子的性质 相同 ,不同种分子的性质 不同 。

由 同种分子 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 不同种分子 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原子

Ø原子是 化学变化中 的最小微粒。

Ø注意:

(1)原子可以 直接构成 物质,也可以先构成 分子 ,再 由分子构成物质 。

(2)原子只是 在 化学变化 中不能再分,但在 其他变化 中可以仍可再分。

(3)原子和分子在一般情况下 不直接 比较大小。

(4)原子和分子不能直接比较大小。

分子

原子

相似点

质量和体积都 很小 ;总在 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粒子间有 间隙 ;同种粒子, 化学性质相同 ,不同种粒子 化学性质不同 。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 可以再分 

在 化学变化 中是不可分的最小粒子

联系

分子是由 原子 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 最小粒子 。

原子是构成 分子 的粒子,也是直接构成 物质 的一种粒子。

✧分子原子论

Ø物质是由 粒子 构成的,在 化学变化 中 分子 分裂成 原子 , 原子 

可以重新 组合构成新的分子 。

Ø运用分子、原子的概念分析水的蒸发与水电解之间有何不同?

水汽化:

是分子间间隙发生了改变,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因此是物理变化。

水电解:

水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所以是化学变化。

Ø原子中的等量关系(三个黄金等式)

(1)在 原子 中,由于不显电性。

在原子中:

N质子=核电荷数=N电子=原子序数

(2)

(3)Ar=N质子+N中子

Ø原子的结构

完成下表

原子种类

元素符号

N核电荷

N质子

N中子

N电子

Ar

H

1

1

0

1

1

H

1

1

1

1

2

H

1

1

2

1

3

Mg

12

12

12

12

24

C

6

6

6

6

12

C

6

6

7

6

13

N

7

7

7

7

14

根据上表,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1、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相同,则原子种类相同;

2、Ar=N质子+N中子;

3、原子中可能没有中子;

4、原子中:

N质子=核电荷数=N电子

✧元素

Ø具有相同 核电荷数 (即 质子数 )的同一类 原子 的 总称 。

Ø注意:

(1)元素是 宏观 概念,因此只讨论 种类 ,不讨论 个数 。

(2)元素一定是同一类 原子 的总称,而不能说成是同一类 粒子 的总称。

(3)元素的种类由 该元素 原子的 核电荷数 或 质子数 决定。

(4)生活中常说的含“磷”、“铁”、“钙”…指的是 元素 。

Ø元素的分类

Ø地壳中元素含量的多少:

O、Si、Al、Fe、Ca、Na、K、Mg、H

Ø生物细胞中元素含量的多少:

O、C、H、N、Ca、P、K、S、Na、Cl、Mg

Ø元素种类只有 100多 种,可组成的物质有 三千多万 种。

Ø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 )

Ø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 )

Ø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是混合物( × )

Ø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 )

✧元素符号

Ø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

“一大二小”

Ø元素符号的含义:

Ø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

Ø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

2O

2个氧原子

O2

一个氧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2CO2

2个二氧化碳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在一氧化碳中氧元素显-2价

2

2个氧离子

一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元素周期表

Ø发现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家是 门捷列夫 。

Ø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核外电子排布

Ø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结构。

如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表示 原子核 ,弧线表示 电子层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该电子层容纳的电子数 。

Ø根据结构示意图,可作以下判断:

✓ 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决定元素的种类;

✓ 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 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元素的分类(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的元素);

✓ 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决定粒子的种类(原子、阳离子、阴离子)。

Ø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第一周期

H

He

第二周期

Li

Be

B

C

N

O

F

Ne

第三周期

Na

Mg

Al

Si

P

S

Cl

Ar

最外层电子数

1

2

3

4

5

6

7

8(He为2)

元素种类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结构特点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

最外层电子数不小于4

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

性质

易失电子

较稳定

易得电子

相对稳定

从上表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1)同一横行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2)同一横行从左到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随核电荷数由1-8依次递增

(3)同一纵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4)同一纵行从上到下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5)金属元素原子的 最外层电数一般小于4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不小于4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 。

✧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元素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结构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