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早期人文历史.docx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国早期人文历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常识
(一)
英国东邻北海,西、北面对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theEnglishChannel),与法国隔海相望。
地理上,这里被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Isles),由大不列颠岛(GreatBritain)和爱尔兰岛(Ireland)这两大岛屿,以及其它几百个小岛组成。
大不列颠岛上分布着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England,ScotlandandWales)三个区域,而爱尔兰岛则分成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NorthernIrelandandtheRepublicofIreland)两块。
政治上,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共同组成联合王国(theUnitedKingdom),而爱尔兰共和国则是独立于联合王国而存在的独立的国家。
我们通常所说的英国,则是指联合王国。
联合王国的首都是伦敦(London);而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是都柏林(Dublin)。
大不列颠岛在政治上被划分成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区域,其中英格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总的来说也最为富裕。
因此很多人通常会用“英格兰人”(English)指代“不列颠人”(British),这点当然会引起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ScotsandWelsh)的不满。
不列颠在大约一百年前曾统治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各大洲。
二战之后,随着不列颠国力衰退,各殖民地纷纷独立,不列颠帝国(theBritishEmpire)在1931年起被英联邦所取代。
英联邦(theCommonwealthofNations)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
英国作为英联邦元首并无政治实权;各国在一定协议上相互进行政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各成员国也有权利选择退出英联邦。
(二)
英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其西北地区主要地形是高原;而东部和东南部则主要是低地,他们是整个欧洲平原(theGreatEuropeanPlain)的组成部分。
英格兰占据了大不列颠南面的最大部分土地,那里地势平缓,多为平原、丘陵和沼泽地。
特别是英格兰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肥沃,适于耕种。
苏格兰多为山地、湖泊和岛屿,它拥有三大自然区:
北部高地,中部低地以及南部山陵。
不列颠最高峰尼维斯峰(BenNevis)便座落于此,高1,343米。
威尔士亦是多山地区,6%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大部分村庄以放牧为主。
北爱尔兰北部为多岩石、荒蛮的海岸,曲折蜿蜒。
其东北部多为高地,东南部为山区,而中部则是低浅的盆地。
不列颠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它隔着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遥遥相望。
位处英法两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最窄之处被称作多佛海峡(StraitsofDover),仅有33公里宽度。
1985年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决定在多佛海峡处修建海峡隧道。
总长153公里的隧道于1994年五月竣工通车,使得欧洲公路网得以连成一体,被誉为人类工程史上的一个伟业。
英国河流分布细密。
塞文河(theSevern)是英国第一大河流,长338公里,它同西岸的克莱德河(theClyde)、默塞河(theMersey)一同承载着将工业原材料运输至内陆工业城市的使命。
而东岸的特维德河(theTweeds)、泰恩河(theTyne)、蒂斯河(theTees)以及著名的英国第二大河、长336公里的泰晤士河(theThames)不仅面向欧洲大陆的北海各大港口,并且形成了富饶的渔场。
英国最大的湖泊是位于北爱尔兰的内伊湖(LoughNeagh);而位处英格兰西北部、威尔士北部的湖区(theLakeDistrict)则为其15个湖泊的秀丽风光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还诞生了19世纪英国著名的湖畔诗人(theLakepoets)。
(三)
人们总是认为英国多雨、天气多变,而事实上,它却是一个海洋性气候(maritimeclimate)国家,冬暖夏凉,气温变化小。
冬天的平均气温为4-6摄氏度,而夏天则为12-17摄氏度。
尽管如此,英国的气候灾害也不少。
干旱和洪水常常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另外,时不时的浓雾、霜冻和大风造成了农作物的严重损失。
1952年,在伦敦因大气污染引起的二氧化硫浓雾使得约四千人死亡或生命垂危。
此后,政府采取措施,规定工厂和家庭只能燃烧无烟汽油,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英国现有人口5,880万。
其中英格兰人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9人,但全国人口分布不均。
人口的80%住在城市。
而首都伦敦的人口就占到了697万。
(四)
冰川时期于公元前7000年结束,溶化的冰淹没了低地,形成了英吉利海峡和北海,不列颠从此与欧洲大陆分离,成为了岛屿。
我们所知道最早来到不列颠的定居者,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的伊比利亚人(Iberians)。
他们可能来自于地中海的伊比利亚半岛,即是今天的西班牙。
伊比利亚人给不列颠带来了新石器(Neolithic)文化。
至今英格兰的索尔兹波平原(SalisburyPlain)上还伫立着伊比利亚人留下的史前巨石阵(Stonehenge)。
巨石阵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建造,占地大约11公顷,主要是由许多整块的青石组成,每块约重50吨,多是从遥远的威尔士运来的。
但至于史前人类如何运输这样的庞然大物?
这仍是一个谜。
公元前2000年左右,宽口陶器人(theBeakerFolk)从荷兰和莱茵兰地区来到了不列颠。
宽口陶器人因他们墓穴中陪葬的宽口陶制容器而得名,他们带来了陶器制造工艺。
公元前700年,凯尔特人(Celts)抵达了不列颠。
凯尔特人比之前来到不列颠的种族都要来得高大和白皙,他们多是来自于东欧或中欧地区,即是现在的法国、比利时和德国南部附近。
凯尔特人来到不列颠有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约公元前600年盖尔人(Gaels)来临,第二次则是公元前400年布立吞(Brythons)抵达,第三次是比利其人(Belgae)。
凯尔特人并没有杀戮伊比利亚人,而是把他们驱逐到北部和西部,并留下一部分作为他们的奴隶。
凯尔特人是善于农业的种族,同时,他们也是很好的铁匠。
他们是苏格兰、爱尔兰、威尔士人的祖先。
他们的语言盖尔语,至今苏格兰高地仍有沿用。
(五)
有记录的英国历史始于罗马人入侵。
公元前55年和54年,罗马将军尤利乌斯凯撒(JuliusCaesar)作为两次入侵了不列颠,但均未成功,罗马人对不列颠的统治因之推迟了一个世纪。
公元43年,刚刚登基的罗马皇帝克劳狄(Claudius)下令征服不列颠。
由此开始不列颠开始了长达400年的罗马统治。
无论罗马人出于何种经济和政治动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传播“文明”。
罗马人在不列颠修建了许多城镇网,道路,澡堂,庙宇和其他建筑物,很好地利用了英国的自然资源。
他们还把基督教这门新宗教带到不列颠。
然而罗马的统治对于不列颠的影响却有着局限性。
首先,罗马人把不列颠人当作奴隶阶段的属民来对待。
其次,在四世纪罗马人才和不列颠人通婚。
最后,罗马人也未影响普通不列颠人的语言和文化。
(六)
5世纪中叶,三支日尔曼部落(Teutonictribes)朱特人(Jutes)、撒克逊人(Saxons)和盎格鲁人(Angles)不断侵入不列颠。
自此,盎格鲁—萨克逊时代(theAnglo-Saxons)开始了。
住在朱特兰岛(现丹麦南部)上从事打渔农耕的朱特人先抵不列颠,在东南部建立了肯特王国(Kent)。
后来从德国北部来的使用短剑的撒克逊人在埃撒克斯(Essex)、苏塞克斯(Sussex)和威塞克斯(Wessex)建立了王国,统治期从五世纪末至六世纪初。
六世纪后半叶,同样来自德国北部的盎格鲁人,在东盎格利亚(EastAnglia)、麦西亚(Mercia)以及诺森伯利来(Northumbria)定居,也分别建立了王国。
盎格鲁—撒克逊人把日耳曼宗教带到了英国。
公元597,教皇格里高一世(PopeGregoryI)把罗马圣安德鲁修道院的副院长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派遣到英格兰,其使命是使异教徒的英国人皈依基督教。
在使国王和贵族皈依基督教方面,奥古斯丁特别成功。
但是普通人的皈依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北部修士们的传教活动。
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英国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首先,他们把国家划分为郡(shires),郡法庭和郡法官(shirecourtsandshirereeves)、或行政司法长官(sheriffs)负责执法。
其次,他们设计的窄条三圃田农耕制(narrow-strip,three-fieldfarmingsystem)延用至18世纪。
此外,他们还建立了领地制(manorialsystem)。
最后,他们还创立了议会(Witan)。
(七)
8世纪末开始,丹麦人(Danes)和来自挪威的北欧海盗(Viking)不断入侵英格兰各地。
9世纪,尤其是公元835年至公元878年,这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他们甚至占领了作为867年时基督教中心的约克郡(captureYork)。
9世纪中叶,北欧海盗和丹麦人已经威胁到了撒克逊人的威撒克斯王国。
作为威撒克斯王国的国王,艾尔弗雷德国王(KingAlfred)(849-899)打败了丹麦人,并于公元879年与他们达成了友好协议。
协议规定丹麦人控制英格兰北部和西部作为丹麦法区,而他统治其他地区。
他还劝服一些丹麦首领成为基督教徒。
他还将一本拉丁语的书翻译成英语;同时建立了学校,并阐明了法律制度。
所有这一切使他当之无愧于“艾尔弗雷德大王”(AlfredtheGreat)称号。
(八)
著名的诺曼底征服(TheNormanConquest)发生在1066年。
诺曼底公爵威廉发动了这场战争。
他是前诺曼底公爵罗伯特一世的私生子,也是独生子。
1066年1月,英王爱德华去世,9月,威廉借口爱德华生前曾许其继承英国王位,遂纠集诺曼底贵族和法国各地骑士,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率军渡过海峡,在英格兰南部佩文西登陆,入侵英国。
哈斯丁一役,威廉大败英军,不久攻占伦敦,于12月自立为英王,称威廉一世(WilliamⅠ)。
诺曼底征服对于英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谓深远。
威廉建立的、他的后继人所保持的强大中央政府,由于这个政府所掌管的军事力量,英国从未再遭侵略。
相反,它还不断地在海外进行军事行动。
文化方面,英国当时现有的文化与诺曼-法国文化得到了水乳交融;大量的新词进入英语,使得英国语言得到了长足发展。
同时英国的教会与罗马教会的联系变得更为密切。
诺曼底征服之后,1066-1087的威廉一世统治期间,英国的封建制度得到完全确立。
根据这个制度,国王拥有全国所有土地,再把这些土地分给答应服役交租的贵族(baron),贵族们又把土地分配给小贵族、骑士和自由民(nobles,knightsandfreemen),同样换取货物和服役。
亨利二世(HenryII)统治期间,采取了一些措施巩固君主制,迫使弗兰德斯雇佣军(Flemishmercenaries)离开英国,拆除几十座史蒂芬森时造(Stephen'stime)的割据城堡;加强并扩大了他的行政长官们的权力,依靠由英国自由民组成的民兵获取军事支持。
亨利二世还大大加强了王家法院,扩展了其司法工作的职权范围。
在他统治时期,逐渐建立起超越地方领主法律(previouslaws)的普遍法(commonlaw)。
另外,他用陪审员制度代替了旧的残酷的审判制度(ordeal-basedtrialsystem)。
(九)
《大宪章》(GreatCharter)是约翰国王(KingJohn)1215年在封建贵族压力下签定的,总共63条,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
(1)未经大议会同意,不得征税;
(2)只有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才能逮捕、监禁自由人以及剥夺他们的财产;(3)教会应享受其所有权利且有选举自由;(4)伦敦和其它城镇应保留其古时的权力和特权;(5)全国要使用统一的重量和长度度量衡。
大议会(TheGreatCouncil)是当今英国议会(BritishParliament)的原型。
1265年,西门德孟福尔召开大议会,各县有两名骑士,各镇有两名市民参加。
大议会发展到后来演变成议会,分为上议院(HouseofLords)和下议院(HouseofCommons)。
其作用是咨询而非决定;也没有选举和政党。
(十)
自1337年到1453年长达100多年之间,英法两国一直持续着一场断断续续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TheHundredYears'War)。
英法百年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法国加佩王朝(CapetienneDynasty)查理四世1328年死后无男嗣所引起的王位继承问题。
另外,两国在弗兰德尔(Flanders)的利益冲突和战争的爆发有着密切联系。
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民族之间的领土与主权之争:
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是英王在法国境内拥有吉约那和加斯科尼。
英格兰在百年战争中“退出了欧洲”,而法国则在百年战争中走向了统一。
因此百年战争不仅仅是英法之间的国际战争,也是法兰西的国内战争,战争以法兰西民族的统一和王权的加强而告终,同时,战争也使得两国人民更深刻地意识到他们之间的民族差异。
(十一)
黑死病(theBlackDeath)是指由鼠疫蚤传播的致命的淋巴腺鼠疫,是流行疾病,在14世纪传播了到欧洲。
1348年夏天横扫全英国。
英国的人口在14世纪末从400万锐减至200万。
黑死病对经济造成的后果相当深远。
鼠疫导致了大片土地无人照管和劳动力极度匮乏。
地主想把耕地变为人力需求较少的牧场。
存活的农民处于有利的计价还价地位,从农奴变为雇佣劳动力。
于是一些支付不起或不愿意支付较高工资的地主想方设法迫使农民重返农奴地位。
1351年政府颁布“劳工法令”(aStatuteofLabourers),规定农民们涨工资的要求,或者是雇主支付比地方官制订的工资水平要高的工资都是犯罪。
人对于自身生命、成就、追求幸福的价值观念也在这场瘟疫的冲击中开始发展,人文主义(humanism)思潮涌现出来。
文艺复兴(RevivalofLearning)就此兴起,这也是由于天主教会传统的信条和仪式在瘟疫和死亡面前显得软弱无力,许多人不得不思考自己如何在非常的环境中拯救自己。
文艺复兴的思想对他们就有了强烈的吸引力,因为它表现了人对健康、完美与幸福的人生的向往。
黑死病和百年战争对英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着影响,政府颁布《劳工法案》强迫劳动者接受黑死病流行前的较低工资,在1377年开征人头税(headmoney),并且于1380年第三次征收时,税额增加了2倍。
这成为1381年的瓦特·泰勒起义(WatTyler'sRevolt)的导火线。
瓦特·泰勒起义是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在瓦特·泰勒和杰克·斯特劳(JackStraw)领导下,凯特郡和埃塞克斯郡(KentandEssex)的农民和市民武装起来发动起义,并向伦敦进发。
国王理查德二世答应做出让步,大多数起义农民信以为真,解散回家。
但泰勒和其他坚决的农民留下来要求没收教会的一切土地分给农民,废除《劳工法案》等。
在谈判时,伦敦市长阴险地刺杀了泰勒。
起义被血腥地镇压了。
(十二)
玫瑰战争(theWarsofRose)是指从1455年到1485年,以红玫瑰为象征的兰开斯特大家族(theHouseofLancaster)和以白玫瑰为象征的约克家族(York)之间战争的普遍接受的名称。
玫瑰战争始于1455年的圣阿尔班战役(St.Albans)。
1461年约克家族大获全胜,玫瑰战争第一阶段随之告终。
第二阶段的战争也可看作是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四世巩固王权的时期。
1471年,爱德华四世取得巴尼特战役的胜利,自此得以安居王位,兰开斯特王朝的主要世系也至此断绝。
但1485年,兰开斯特家族的后代亨利都铎(HenryTudor)取得了博斯沃恩战役(BosworthFireld)的胜利,建立了都铎王朝(theTudors)。
玫瑰战争期间尽管两大家族王位之争延续了数十年,但真正开战的时间加起来不过一年多。
战争并没有使居民人口的大多数受到直接影响。
(十三)
16世纪亨利八世负责进行教会的宗教改革(TheEnglishReformation),其原因有三个主要方面:
改革教会的渴望已有多年,现在又受马丁路德成功的鼓舞,许多人认为时机已到;人们痛恨教职人员的威望和财富;亨利需要钱。
改革以争取离婚而开始,以脱离教皇而告终。
亨利八世欲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但是教皇拒绝了。
亨利改革的目的是摆脱英国教会与教皇的联系,成立独立的英格兰教会。
1529年至1534年间逐渐地与罗马脱离了关系。
他解散了所有英国的修道院和修女院,因为后者对教皇比对英国国王更忠诚。
1534年的《继位法》(theActofsuccession)和1535年的《至尊法案》(theActofSupremacy)使改革具有了可行性。
1535年他成为了英格兰教会最高首脑。
伊丽莎白公主继位之前,亨利八世与发妻凯撒琳之女玛丽成为王位继承人。
玛丽作为忠诚的天主教徒,在坐稳王位后即刻大肆镇压新教徒,至少烧死了274人。
玛丽去世后,亨利八世与凯撒琳侍女的女儿伊丽莎白(Elizabeth)继位。
她一人统治英国长达45年,期间政绩卓著、王朝鼎盛、国家走向繁荣。
但同时伊丽莎白的统治也遗留下一些问题。
伊莉莎白的宗教改革是各种观点的妥协。
她中断玛丽与罗马的关系,恢复父王独立的英格兰教会。
她的宗教和解既不被极端的新教徒(Protestants)即清教徒(Puritans)所接受,也不为虔诚的天主教徒(Catholics)所接受。
在对外关系上,伊莉莎白通过她从未具体化的联姻设法与法国维持友好关系,因此英国能面对来自西班牙的危险。
(十四)
都铎王朝后期,英国文化国家整合的进程更加快了。
语言作为国家整合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在诗歌散文发展推动下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更靠近大众文化,另一方面学者们也更热心于英国语言文学的发展。
英国文艺复兴有五个特点:
1)英国文化的复兴并不是直接通过古典作品,而是通过受古典作品影响同时代的欧洲人实现的;2)英格兰作为一个与大陆隔离的国家,其社会历史进程很大程度上独立于欧洲其它国家;3)由于14世纪伟大的天才诗人乔叟(Chaucer)的出现,英国本国文学得以蓬勃发展,能够在吸收外国文学影响的同时,并未处于从属地位;4)英国文艺复兴文学首先是艺术的,其次才是哲学的和学术的;5)文艺复兴和英格兰的宗教改革在时间上有所交叉。
由于查尔斯一世(CharlesI)的“君权神授”统治权,他与议会的对质发展成了内战。
战争开始于1642年8月22日,结束于1651年。
最后查尔斯被处死。
(十五)
英国内战(TheEnglishCivilWar)又称为清教徒革命(PuritanRevolution)。
这是议会和国王间的冲突,也是城市中产阶级的经济利益(theurbanmiddleclasses)与皇室(theCrown)传统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
城市中产阶级经济利益刚好与他们的宗教(清教)思想吻合,相应地,皇室传统的经济利益则与圣公会教(Anglicanreligiousbelief)的宗教信仰相结合在一起。
英国内战不仅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共和国,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铺平了道路,而且动摇了欧洲封建经济的基础。
(十六)
1658年奥利弗克·伦威尔去世,他的儿子理查德继任护国公,政权立即开始瓦解。
克伦威尔的一位将军乔治蒙克占领伦敦,安排新的议会选举。
1660年选出的议会要求上一任国王的儿子、长期流亡法国的查尔斯二世回国作国王,从而解决了危机。
这就是所谓的王政复辟(TheRestoration)。
1685年查尔斯二世去世,由其弟詹姆斯二世继位。
詹姆斯二世从小在欧洲流亡长大,是个天主教徒,他希望不放弃个人宗教信仰统治国家。
但是1688的英国已不象40年前那样能容忍天主教徒当国王了。
英国政客反对詹姆斯二世,他们呼吁信奉新教的国王,奥兰治亲王威谦入侵英国夺取王位。
1688年11月15日威廉在托尔比登陆并占领伦敦。
这一占领相对平静,既未流血也未处死国王,所以就称为“光荣革命”(TheGloriousRevolution)。
光荣革命中,议会颁布了《权力法案》(TheBillofRights),作为人民和国王之间的“契约”。
该法案成为“英国宪政”中最重要的奠基性文件之一,为现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再打下一个基础。
(十七)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农业革命(AgriculturalChanges)期间,随着《圈地法》(theEnclosureAct)的颁布,传统的“开放田地制”(“open-field”system)结束。
圈地运动持续了将近一个多世纪。
英国的农业革命着重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进行土地所有制改革,以资本主义大农场取代小农制;在土地所有制变革的基础上,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农畜业经营方式的改革,把单一经营的农场或牲畜养殖场改编成多种经营的综合农场。
同时农业圈地运动的利弊共存:
由于大农场兼并了小农场,农场成为越来越在的生产单位;人们消费的蔬菜,牛奶及奶制品越来越多,饮食种类愈加丰富;圈地对佃家而言是场灾难,他们被赶出土地,被迫到城镇找工作;农村关系中产生了新的阶级对立。
(十八)
工业革命(TheIndustrialRevolution)指的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工业的机械化,以及因此而导致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原因包括: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矿产丰富;政治局面稳定,光荣革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使得强大的经济利益集团能对议会政策施加影响;英国工程师是训练有素的手工艺人,发明家解决了实际难题,受人尊重;圈地运动和其它农业改良为增加的人口提供了粮食,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工业提供了所需的一些原材料。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城镇迅速兴起,成为国家财富的源泉;机械化(mechanization)摧毁了不能投入其中的人们的生活;工人们在可怕的条件下劳动与生活。
工业革命产生了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theproletariat)。
(十九)
由于议会权力由贵族操纵,城镇和农村,北方和南方的代表权极不平等,还有各种称之为衰败或口袋选区的选区。
1832年的《改革法案》(TheReformAct)(也称为1832年的大宪章)废除了“衰败选区”;在新兴城镇中较为公平地重新分配了议席;以财产价值为基础给予许多屋主和佃家。
1834年的新贫困法(TheNewPoorLaw)强迫穷人进工厂,而没有给他们足够的钱在自己的家里生存。
1832年的《改革法案》和《新贫困法》引起了普遍不满。
1836年,一群技术工人和小店主组成伦敦工厂联盟。
他们于1838年起草了有关政治要求的宪章《人民宪章》(APeople'sCharter),想把它呈送给议会。
宪章有六点内容:
所有成年男子都有选举权;进行无记名投票;平等选区;议员选举废除财产资格要求;议员应有报酬;议会每年六月进行大选。
(二十)
工会(TradeUnions)是一种特殊的工人结社,按部分工会运动史专家的说法,它只发生在生产与经营完全分开、雇用与被雇佣截然对立的情况下。
最早的工会组织出现在17世纪末,最初十分弱小,直到1829年-1834年,英国工会运动形成了第一次高潮。
而它之成为“运动”,则是工业革命发生以后的事。
早期工会在很多方面继承了中世纪就有的互助会、共济会的传统,为会员提供互助福利,但同时还进行劳资斗争,这是工会的本质区别。
1871年通过《工会法》(TheTradeUnionAct)使工会合法化并给其财政保障。
工党(TheLabor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