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9896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21 大小:18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遗传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遗传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遗传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遗传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传学教案.docx

《遗传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教案.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遗传学教案.docx

遗传学教案

《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五年制临床医学、护理学、麻醉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预防医学、医学检验专业本科

所属部系(院):

基础医学教学部教研室名称:

遗传学

学分数:

2总学时数:

36(其中含实验9学时)

课程类别:

基础课程执笔人:

杨利丽(教授)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大纲为本院医学(临床、麻醉、护理、预防、口腔、影像)本科医学遗传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许多曾严重威胁人类的烈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使得与遗传有关的一些疾病在临床医学中处于突出地位,这些都会使医学生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遗传学问题,因此,医学生有必要学习遗传学理论和分析方法。

医学遗传学是研究人类病理性状遗传规律以及遗传病的发生、传递、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科学。

它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探索遗传病的发生机理,从个体水平探索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从家族或群体水平探索预防遗传病的策略。

所以,医学遗传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教学时既要联系基本的遗传规律,又要联系临床遗传学的实际。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对边缘学科探讨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运用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知识,掌握遗传病的发生机理和传递规律,能够对遗传病做出初步诊断,并提出合理的治疗和预防方案。

同时要求同学了解本学科各主要领域的新成就,新技术,为进行有关的研究工作和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理论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学时数

实验教学学时数

遗传学与医学

1

9

遗传信息的结构与功能

1

人类染色体和染色体病

4

单基因遗传病

4

多基因遗传病

2

群体遗传

4

生化遗传病

3

线粒体遗传病

2

药物反应的遗传基础

2

肿瘤遗传学

4

合计

27

9

遗传学与医学

[目的要求]

(一)掌握遗传病的概念、特点及其与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的区别,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二)熟悉医学遗传学的概念及其主要分科。

(三)了解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史和最新进展,明确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一)健康与疾病的遗传基础: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影响作用;遗传病Inheriteddisease的概念、特点及其与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的区别,遗传病对人类及我国人群的影响。

(二)遗传性疾病的分类:

染色体病Chromosomedisorder;单基因遗传病Single-genedisorder;多基因遗传病Polygenicdisorder;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geneticdisorder;体细胞遗传病Somaticgeneticdisorder。

(三)医学遗传学与遗传医学的任务和展望:

医学遗传学的任务;遗传医学的任务;人类基因组计划对医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遗传信息的结构与功能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胞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分离律、自由组合律、连锁与交换律的内容实质,基因突变的类型、遗传效应。

(二)熟悉人类基因组DNA序列的类型。

(三)了解DNA修复的切除修复方法。

[教学内容]

(一)DNA结构与特征:

人类基因组DNA序列的类型,重点突出串联重复DNA序列;基因序列和非基因序列;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单一序列和重复序列;线粒体DNA。

(二)遗传信息的传递:

细胞分裂(有丝分裂略讲,减数分裂重点讲第一次减数分裂);遗传的基本规律(分离律,自由组合律,连锁与交换律)。

(三)突变与DNA修复:

突变(点突变,移码突变,动态突变);DNA修复(切除修复)。

人类染色体和染色体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染色质与染色体异同,X染色质的概念、Lyon假说的要点及意义,人类染色体的数目、结构与形态特征,人类染色体核型描述的方法、性染色体组成及分组特征,人类染色体数目畸变、结构畸变的的类型、发生机理、描述方法,常见常染色体病及性染色体病的致病机理及核型。

(二)熟悉人类染色体显带技术及人类G显带染色体的国际命名方法,熟悉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原因。

(三)了解高分辨染色体显带技术及国际命名方法。

[教学内容]

(一)人类染色体的基本特征:

染色质和染色体;性染色质;人类染色体的数目、结构和形态;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染色体的研究方法(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显带技术,高分辨显带技术)。

(二)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原因;染色体数目畸变(整倍体改变,非整倍体改变);染色体结构畸变(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环状染色体,双着丝粒染色体,等臂染色体)。

(三)染色体病:

常染色体疾病(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5p-综合征);性染色体病(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XYY综合征,多X综合征,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两性畸形(真两性畸形,假两性畸形)。

单基因遗传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系谱符号的意义,掌握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其复发风险,掌握亲缘系数和近亲婚配、X染色体失活、延迟显性、共显性对单基因病分析的影响。

(四)熟悉其它因素对单基因病分析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

单基因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系谱、系谱符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举例;婚配类型与子代发病风险;常染色体完全显性遗传的特征。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举例;婚配类型与子代发病风险;常染色体完全隐性遗传的特征;常染色体完全隐性遗传病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X连锁显性遗传病的遗传:

X连锁显性遗传病举例;婚配类型与子代发病风险;X连锁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征。

(四)X连锁隐性遗传病的遗传:

X连锁隐性遗传病举例;婚配类型与子代发病风险;X连锁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征。

(五)Y连锁遗传病的遗传。

(六)影响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因素:

表现度、外显率、拟表型、基因多效性、遗传异质性、遗传早现、从性遗传、限性遗传、遗传印记、亲缘系数和近亲婚配、延迟显性、X染色体失活、不完全显性、不规则显性、共显性、同一基因可产生显性或隐性突变。

多基因遗传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数量性状quantitativecharacter与质量性状qualitativecharacter的概念,数量性状的多基因遗传特征与群体分布特征,多基因遗传病相关概念:

易感性susceptibility、易患性liability、阈值threshold,遗传度heritability的概念的意义,多基因遗传病复发风险与亲属级别的关系。

(二)熟悉其他影响多基因遗传病复发风险估计的因素。

(三)了解遗传度的计算方法,现代医学中多基因遗传病研究的基本思路。

[教学内容]

(一)数量性状的多基因遗传:

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数量性状的多基因遗传。

(二)多基因病的遗传:

易患性与发病阈值;遗传度;影响多基因遗传病再发风险估计的因素。

群体遗传

[目的要求]

(一)掌握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及应用,突变与选择对群体遗传平衡的影响,近亲系数及近亲婚配有害效应的计算方法。

(二)熟悉遗传假设的χ2检验方法。

(三)了解群体中的平衡多态现象。

[教学内容]

(一)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群体中的平衡:

群体的概念,群体遗传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Hardy-Weinberg定律的描述;双等位基因的Hardy-Weinberg定律的推证;复等位基因的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式。

(二)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的应用:

估计基因频率Genefrequency和杂合度;遗传假设的χ2检验方法。

(三)影响群体基因频率的因素

(一):

突变和选择:

突变对群体遗传平衡的影响;选择对群体遗传平衡的影响(适合度,选择系数,选择对显性基因的作用,选择对隐性基因的作用,选择对X连锁隐性基因的作用,突变率的计算);群体中的平衡多态现象。

(四)近婚系数:

常染色体近婚系数;X连锁的近婚系数;近亲婚配的遗传学效应。

生化遗传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先天性代谢差错和分子病的概念,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血红蛋白病的发病机理及遗传方式,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类型、发病机理,氨基酸代谢病(苯丙酮尿症、尿黑酸尿症、白化病)、糖代谢病(半乳糖血症)、受体蛋白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机理、遗传方式、治疗及预后。

(二)熟悉血红蛋白遗传控制,血浆蛋白病(血友病A)、脂类代谢病(Tay-Sachs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机理、遗传方式。

(三)了解膜转运载体蛋白病(肝豆状核变性)、嘌呤代谢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机理、遗传方式。

[教学内容]

(一)血红蛋白病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及其遗传控制;血红蛋白变异体与血红蛋白病(镰形红细胞贫血,HbC);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二)血浆蛋白病:

血友病A。

(三)酶蛋白病:

氨基酸代谢病(苯丙酮尿症、尿黑酸尿症、白化病);糖代谢病(半乳糖血症);脂类代谢病;嘌呤代谢病。

(四)受体蛋白病: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发病机理、症状、遗传方式)。

(五)膜转运载体蛋白病:

肝豆状核变性。

线粒体遗传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线粒体遗传病的传递和发病规律。

(二)熟悉常见线粒体遗传病。

(三)了解线粒体基因突变的类型。

[教学内容]

(一)线粒体遗传病的传递和发病规律:

mtDNA的复制具有半自主性;线粒体基因组所用的遗传密码和通用密码不同;mtDNA为母系遗传;mtDNA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期间都要经过复制分离;mtDNA具有阈值效应;mtDNA的突变率极高。

(二)线粒体基因突变与常见线粒体遗传病: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MERRF综合征,MELAS综合征,KSS综合征。

药物反应的遗传基础

[目的要求]

(一)掌握由药物代谢异常揭示的遗传变异。

(二)熟悉遗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分布。

(三)了解药物代谢的遗传研究,新药开发和临床治疗前景。

[教学内容]

(一)药物遗传学:

药物代谢的遗传研究;由药物代谢异常揭示的遗传变异;无过氧化氢酶症;异烟肼快失活者和慢失活者;伯氨喹啉敏感。

(二)药物基因组学:

遗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分布;新药开发和临床治疗前景。

肿瘤遗传学

[目的要求]

(一)掌握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特异性标记染色体、癌基因、病毒癌基因、原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Rb,p53)概念,Bloom综合征与Fanconi贫血的细胞遗传学特征,癌基因的分类与激活机制,肿瘤抑制基因(Rb,p53)的抑癌机制。

(二)熟悉肿瘤发生的单克隆假说、二次突变学说与多步损伤学说。

(三)了解其他抑癌基因及其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

(一)遗传性肿瘤与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Bloom综合征(细胞遗传学改变,致病基因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细胞遗传学诊断);Fanconi贫血(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改变及其诊断,遗传异质性)。

(二)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肿瘤染色体理论的提出;肿瘤的染色体异常;Ph1染色体的发现及其意义;肿瘤中其他特异性标记染色体改变(Burkitt淋巴瘤的特异性标记染色体)。

(三)癌基因Oncogene:

癌基因、原癌基因及其功能;癌基因的激活机制(基因扩增,染色体重排)。

(四)肿瘤抑制基因TumorSuppressorGene:

RB、P53基因。

(五)肿瘤发生的遗传学说:

肿瘤发生的单克隆起源假说;Knudson的两次突变假说;肿瘤发生的遗传步骤损伤学说。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为课堂讲授与实验教学相结。

理论讲授以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为主,让学生掌握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以及发生、传递、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知识。

实验课分为验证性实验及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能通过实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学会分析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复杂遗传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介绍医学遗传学发展中所确立的科学思维方法,以增强学生科学研究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成绩考核方式

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80%;实验考试成绩占10%,平时成绩占10%。

第二章遗传信息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DNA的结构和特征

一、DNA的分子结构

⒈DNA分子是两条多核酸链相互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双螺旋结构(图2-1)。

⒉骨架是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核糖上第3位和第五位上的羟基分别与磷酸构成酯键相连,构成链状结构。

使链的末端的其中一端是核糖5位羟基,通常写作5’端,另一端是核糖3位羟基,通过写作3’端。

第一位上的羟基与碱基相连。

⒊碱基分两类共4种。

嘌呤:

鸟嘌呤(guanine,G),腺嘌呤(adenine,A)

嘧啶:

胞嘧啶(cytosine,C),胸腺嘧啶(thymine,T)

⒋两条链通过碱基之间以氢键互补结合成碱基对而连接。

如A≡T,C=G。

⒌这样构成的DNA双链是碱基互补并且磷酸核糖的排列方向相反,即一条链是5’→3’走向,另一条链是3’→5’走向。

如一条链的碱基序列为5’-CAGTTCA-3’,另一条链的碱基组成必然是与其互补,排列方向与其相反:

5’-CAGTTCA-3’

3’-GTCAAGT-5’

二、DNA序列的分类

(一)核基因组

•基因序列:

决定蛋白质的DNA序列。

•非基因序列:

基因组中除基因序列以外的全部DNA序列,包括每个基因间的DNA序列。

•编码序列:

编码序列即编码蛋白质的序列。

•非编码序列:

内含子+基因间DNA序列

1.单一序列和重复序列

•单一序列:

每个基因组中一个拷贝或很少重复的DNA序列。

占基因组60~70%。

•单一序列多为编码特异蛋白质的基因。

•重复序列:

指在每个基因组中有多个重复拷贝的DNA序列,占基因组的30~40%。

(1)串联重复DNA序列

•串联重复DNA序列:

指不同数目的核苷酸重复拷贝串联在一起的高度重复序列,一般长度为2~200bp。

•串联重复DNA序列包括:

卫星DNA、小卫星DNA和微卫星DNA。

•①卫星DNA(satelliteDNA):

当DNA经氯化?

密度梯度离心时,在基因组DNA的主峰旁形成小的DNA峰,称卫星DNA。

•与DNA的主峰相比,卫星DNA中AT含量多,GC含量少。

•②小卫星DNA(minisatelliteDNA):

6~25个核苷酸串联重复序列称之。

•③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DNA):

由2~6个bp组成。

如(CA)n,(CCG)n等,数量非常多,分散存在,常构成染色体着丝粒、端粒主Y染色体长臂的异染色质区等。

(2)分散重复DNA序列

分散重复DNA序列(interspersedrepeatedsequence):

即中度重复DNA序列,这类DNA序列在长度和拷贝上有很大差别,可分为两类序列。

①短分散核元件

•短分散核元件(shortinterspersednuclearelement,SINE):

长度300~500bp,拷贝数目可达75万以上,占人类基因组的7%。

•典型代表是由282bp组成的Alu序列,其因含有一限制酶AluⅠ的识别序列AGCT得名。

是区别人类、灵长类与其它动物的基因组标记。

②长分散核元件

•长分散核元件(longinterspersednuclearelement,LINE):

长度5000~7000bp,重复拷贝数目102~104,占人类基因组的5%。

最常见的是KpnⅠ元件―可被限制酶KpnⅠ切割,形成4种(1.2、1.5、1.8、1.9kb)DNA片段,构成可转座的元件。

(二)线粒体基因组

人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

环状,裸露,16Kb,很少内含子,几乎没有重复序列。

编码2个rRNA,22个tRNA和13种蛋白亚单位。

线粒体DNA为母系遗传。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

二、细胞分裂

(一)细胞间期(不讲)

(二)有丝分裂(不讲)

(三)减数分裂(略讲)

减数分裂:

即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一个母细胞形成4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比母细胞减少一半。

由于是配子发生的成熟期进行的分裂方式,也称成熟分裂。

1.前期Ⅰ

①细线期:

②偶线期:

同源染色体联会→联会复合体

③粗线期:

非姐妹染色单体间遗传物质互换。

④双线期:

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交叉。

⑤终变期:

交叉端化,核仁核膜消失。

2.中期Ⅰ:

同源染色体并列排列在赤道板。

3.后期Ⅰ:

同源染色体移向两极。

4.末期Ⅰ:

两个子细胞形成。

每个子细胞只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其中一条。

三、遗传的基本规律

二、细胞分裂

细胞周期(cellcycle):

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的全过程称之。

细胞周期包括一个分裂期和分裂间期。

(一)细胞间期

细胞两次分裂之间的间隔称之(interphase)。

间期中主要进行细胞的合成活动,包括DNA合成和蛋白质合成。

根据合成的物质不同,将间期分为DNA合成前期、DNA合成期、DNA合成后期。

⒈DNA合成前期(G1期):

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为S期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准备。

该期在不同的细胞所用时间不同。

暂时不分裂的细胞停止在该期,即为G0期。

⒉DNA合成期(S期):

进行DNA复制,同时组蛋白也在同期合成,组装成染色体。

⒊DNA合成后期(G2期):

合成在细胞分裂期所需同的蛋白质,如微管蛋白等。

(二)有丝分裂

⒈前期:

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核仁核膜消失。

⒉中期:

染色体达到最大程度的浓缩,具有典型的中期染色体形态,排列在细胞的中央,形成赤道板。

⒊后期:

连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着丝粒纵裂,形成两条独立的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拉下,两条染色单体分别移向两极。

⒋末期:

两组染色体到达两极,解旋形成染色质,形成新核,核仁核膜重新出现,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三)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

即细胞进行一次DNA复制,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由一个母细胞形成4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比母细胞减少一半。

由于是在配子形成的成熟期进行的分裂方式,也称成熟分裂。

减数分裂过程中也有纺锤丝的产生,故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即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

减数分裂包括两次分裂,分别称为第一次减数分裂(减数分裂Ⅰ)和第二次减数分裂(减数分裂Ⅱ),其中减数分裂Ⅱ同一般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Ⅰ染色体变化比较复杂,尤其在前期Ⅰ。

⒈减数分裂Ⅰ:

(1)前期Ⅰ:

染色体变化最复杂,人为分成5个分期。

①细线期:

染色质开始凝缩成丝状染色体。

②偶线期: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联会复合体,使一对同源染色体形成二价体。

③粗线期:

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变短,可见联会的同源染色体的四分体结构,在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进行遗传物质的互换。

④双线期:

联会复合体解体,同源染色体相互排斥分离,由于互换发生,使趋于分离的染色体间出现交叉。

⑤终变期:

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变短,是计数的最佳时期,同时由于交叉端化,使染色体呈特殊形态,便于观察,核仁核膜消失。

(2)中期Ⅰ:

同源染色体并列排列在赤道板上,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与来自两极的纺锤丝相连。

(3)后期Ⅰ:

两条同源染色体被纺锤丝分别拉向两极。

(4)末期Ⅰ:

两组染色体到达两极,解旋形成染色质,形成新核,核仁核膜重新出现,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每个子细胞只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其中一条。

⒉减数分裂Ⅱ:

(1)前期Ⅱ:

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核仁核膜消失。

(2)中期Ⅱ:

染色体达到最大程度的浓缩,排列在细胞的中央,形成赤道板。

(3)后期Ⅱ:

连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着丝粒纵裂,在纺锤丝的牵拉下,两条染色单体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Ⅱ:

两组染色体到达两极,解旋形成染色质,形成新核,核仁核膜重新出现,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每个子细胞含有单倍数的染色体。

三、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分离律、自由组合律、连锁和交换律。

(一)分离律

⒈经典实验: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⒉分离律:

生物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一同的生殖细胞,即每个生殖细胞只有亲代同源染色体的其中一条,或只有等位基因中的一个。

(二)自由组合律:

⒈经典实验:

⒉自由组合律:

生物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完全独立的,可分可合,随机组合这就是自由组合律。

(三)连锁和交换律

⒈经典实验:

⒉连锁和交换律:

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彼此连锁在一起,构成一个连锁群同源染色体上的连锁基因并非固定不变,生物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在配对联会时发生交换,使基因连锁群重新组合,即连锁与交换律。

交换率与基因相互间的距离有关,两基因相距越远,交换的机会就越多,交换率大,两基因相距越近,反之。

摩尔根据此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

根据交换率可以确定两基因之间的距离。

交换的单位用厘摩(centiMorgan)表示。

每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最大交换率视为100%的交换率,为100厘摩,1%的交换率为1厘摩。

第四节突变和修复

一、突变

⒈突变:

指遗传物质的改变。

如A→a,XA→Xa。

⒉突变的发生:

①突变的可诱发性:

很多诱变剂可诱发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如物理射线、化学诱变剂等。

②突变的有害性:

有一些突变发生在结构基因中,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表现出机体结构和代谢异常,引发遗传病。

如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等。

有的突变发生在调节基因中,则可导致调节功能障碍,如发生在与转录因子结合的顺式作用元件,可造成基因表达的提高或降低。

③突变的可遗传性:

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将随着所形成的生殖细胞而传给下一代。

④突变可修复性:

大多数突变可通过细胞内的DNA检测和修复系统而纠正错误。

所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突变发生率很低,约百万分之一。

⒊突变的意义:

①突变导致物种多样性。

②突变为进化提供素材。

⒊突变的种类

(1)根据突变发生部位的大小分为两类:

①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②核苷酸的改变:

一个或几个核苷酸的改变称点突变。

点突变包括碱基替换、插入和缺失。

③重复序列的改变:

人类基因组中的一些重复序列在传递过程中重复次数发生改变。

(2)根据突变的传递情况可分为两类:

①稳定突变:

在传递过程中原有的突变不发生改变,即突变可稳定地传给下一代。

②动态突变:

在传递过程中原有的突变不断发生改变(图2-8)。

(一)碱基替换

1.碱基替换(substitution):

指单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代。

这是最常见的突变。

(1)种类:

包括转换和颠换两种:

①转换(transition):

嘧啶之间或嘌呤之间的替换,如A→G,C→T。

②颠换(transvertion):

发生在嘧啶和嘌呤之间的替换。

如A→T,G→T。

(2)碱基替换的效应:

①同义突变(samesensemutation):

碱基替换后所编码的氨基酸不发生改变,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不发生影响,这是由于遗传密码具有兼并性。

这一突变一般发生在遗传密码的第三个碱基。

如密码子GCA编码苯丙氨酸,若突变面GCG或GCC仍然是苯丙氨酸的编码。

②错义突变(missensemutation):

碱基替换后所编码的氨基酸发生改变,改变了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发生影响。

这一突变一般发生在遗传密码的第一、二个碱基。

如DNA序列中TCA中的T→G,使mRNA中编码丝氨酸的密码UCA→GCA,译为苯丙氨酸。

③无义突变(nonse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