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产技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9490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作物生产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作物生产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作物生产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作物生产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作物生产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作物生产技术.docx

《农作物生产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作物生产技术.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作物生产技术.docx

农作物生产技术

◆教学内容

一、农作物

(一)农作物的概念

1、狭义概念:

指具有经济价值被人们种植在大田中的植物,即农田作物,也叫大田农作物,俗称“庄稼”

2、广义概念:

指凡是具有经济价值而被人们栽培的植物。

(二)农作物的分类

通常最主要的分类法是按农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来分类。

按照这一方法可将作物分成4大部分:

1、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和薯类作物等3个类别。

2、经济作物包括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性作物和其它作物。

3、饲料和绿肥作物包括豆科绿肥作物,禾本科饲料、绿肥作物,水生型饲料、绿肥作物。

4、药用作物。

按农作物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分类:

1、根据农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把农作物分为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

2、根据农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把农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3、根据农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碳三(C3)作物和碳四(C4)作物。

4、根据农作物播种期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和秋播作物及南方的冬播作物。

5、按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方式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

二、农作物生产技术

(一)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

农作物生产技术是指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农产品食用安全规范,为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而采取的各种人工措施。

(二)农作物生产的特点

(1)农作物生产的对象是活的生物体,故农作物生产具有不确定性。

(2)农作物生产是关于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技术。

(3)农作物生产的空间与场所大多是露天的农田,其所涉及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不易控制。

(4)农作物生产技术是一门直接服务于农作物生产的综合性应用技术。

(三)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1)农作物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农作物生产涉及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

农作物生产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整

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我国农村的社会稳定和13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

(四)我国农作物生产概况

2003年我国主要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

(资料来自中国农业部网。

单位:

播种面积-千公顷;

总产量-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为万吨,棉花、烟草、花生为吨;每公顷产量为千克)

农作物

播种面积

总产量

每公顷产量

水稻

26,507.90

16,065.50

6,061

小麦

21,997.10

8,648.80

3,932

玉米

24,068.20

11,583.00

4,813

大豆

9,312.80

1,539.40

1,653

薯类

9,701.60

3,513.10

3,621

棉花

5,110.60

4,859,709

950.9

烟草

1,139.40

2,014,760

1,768.3

花生

5,056.70

13,419,860

2,653.9

我国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的生产与世界各主产国相比,差距最大的是单产偏低的问题,全国各地主要农作物的单产之间差距也很大,可见,加强作物品种改良,不断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是农作物生产技术的研究目标和发展方向。

三、从事农作物生产的职业素养

(一)要关注、领会国家有关农作物生产的方针政策

我国每年都有相关的农业新政策出台,对农作物生产与农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注、领会这些方针政策,对正确运用农作物生产技术的理论知识,指导农作物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生产

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利用辩证的方法,实现因地制宜,因土种植,这样才能实现农作物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

(三)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作风

农作物生产是以实践性为主的农事活动。

因此,学习农作物生产技术,一方面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了解不同农作物的特征特性、发育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另一方面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农作物生长季节,及时深入生产实际,参与生产实践,开展调查研究,并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掌握多学科相关知识,不断加强农作物现代生产技术与传统生产技术的结合

农作物生产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它以多种学科知识为基础,要求我们只有学好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夯实基础,才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从而掌握现代农业技术。

◆教学目标:

了解农作物、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理解农作物生产的特点及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掌握农作物的分类及从事农作物生产的职业素养。

◆教学重点:

农作物、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农作物的分类,从事农作物生产的职业素养。

◆教学难点:

农作物生产的特点,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农作物农作物生产技术

二、简答题

1.通常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有几种?

如何分类?

2.简述农作物生产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课程名称: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类型:

专业课

教学进程:

第1章第一节学时:

1

使用教材:

《(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郭国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

第1章耕作制度

第一节农作物布局

一、耕作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

1、耕作制度:

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部分。

2、种植制度:

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3、养地制度:

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农作物布局:

是指在某一种植区域(田地)上,对欲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种植面积所做的安排。

二、农作物布局的原则

(一)需求原则

需求原则包括自给性的需求、市场需求和国家或地方政府的需求。

(二)生态适应性原则

生态适应性是指在一定地区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一种农作物(或品种)只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

根据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农作物可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即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生态适应性原则要求在进行农作物布局设计时,首先要因地制宜,因土种植,这样可以收到节约成本、增产增效的目的。

其次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三)经济效益与可行性原则

讲求经济效益是进行农作物合理布局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农作物布局的内容

(一)明确对农产品的各种需要

首先应根据生活经验和家庭人口、经济变化预测家庭的自给性需要,同时还要了解市场价格、对外贸易、交通运输、加工、贮藏及农村政策等,以了解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

(二)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

查清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地形地貌、土地等自然条件,还要查清当地的施肥、灌溉、劳力价格、市场行情及当时当地农业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三)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类

通过明确农产品需要和当地农作物生产环境,选择在本地适应性很好或较好的农作物若干种类。

对于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来说,农作物种类不宜过于单一,以免增加农作物生产的风险。

(四)确定合理的农作物配置

在确定农作物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平衡本地区或本单位农作物生产的总体目标和规模,如考虑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比例,春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主导作物与辅助作物的比例,以及粮食作物中禾谷类作物与豆类作物的比例。

(五)进行可行性鉴定

对面积较大的农作物布局,应进行可行性鉴定。

鉴定内容包括:

是否满足各方面需要;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和保护;经济效益是否合理;土壤肥力、肥料、水、资金、劳力是否基本平衡;加工储藏、市场、贸易交通等是否合理可行;科学技术、生产者素质能否达到要求;是否促进了农林牧、农工商的综合发展。

(六)保证生产资料供应

如果鉴定结果表明方案切实可行,那么农作物布局的过程就已完成。

四、农作物布局与种植业结构调整

(一)粮食生产立足于“总量平衡,区域优先发展”

为保证总量平衡,要实施“提高东部,开发西部,主攻中部”的区域发展战略。

(二)努力推进经济作物区域化种植

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经济作物产值在种植业总产值中的比例,逐步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逐步实现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的转变,实现饲料作物生产的独立化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把粮饲分开,使饲料作物作为独立的生产单元,进而实现种植业粮—经—饲三元优化结构。

◆教学目标:

了解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理解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掌握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与内容。

◆教学重点:

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与内容。

◆教学难点:

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

二、简答题

1.农作物布局的原则是什么?

2.农作物布局的内容有哪些?

3.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怎样?

 

课程名称: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类型:

专业课

教学进程:

第1章第二节学时:

1

使用教材:

《(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郭国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

第1章耕作制度

第二节复种

一、复种及其相关概念

(一)复种

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有接茬复种、移栽复种、套作复种和再生复种4种形式。

耕地复种程度的高低,通常用复种指数来表示,即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公式为:

复种指数=年农作物总收获面积/耕地面积×100%国际上通常用种植指数表示用地程度的高低,其含义与复种指数相同。

(二)熟制

熟制是我国对耕地利用程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它以年为单位表示收获农作物的季数。

用符号“→”表示年间复种。

其中对一块田地上收获一次以上的熟制,称为多熟制。

(三)休闲

休闲是指耕地在可种农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

它是一种恢复地力的技术措施,包括全年休闲和季节休闲两种。

二、复种的条件

(一)热量条件

热量是决定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

复种的热量指标包括积温、生长期和界限温度。

(二)水分条件

水分条件包括降水量、降水分配规律、地上地下水资源、蒸腾量、农田灌溉设施等。

(三)地力与肥料条件

在光、热、水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地力不足、肥料少时,复种的效果不好;地力高、肥料充足时,复种效果就好。

(四)劳畜力、机械化条件

(五)经济效益

三、复种技术

(一)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组合和品种

熟制确定后,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组合,有利于解决复种与所需热量和水、肥条件的矛盾。

一年两熟区,当热量资源紧张时,选用生长期较短的农作物比较稳产,如选用谷子与小麦组合,就比小麦—玉米复种稳产。

(二)套作和育苗移栽

套作和育苗移栽是我国北方提高复种指数,解决前、后茬农作物季节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

比较普遍采用的是冬作物行间套种各种粮食和经济作物,水稻套种绿肥或其他粮食作物等。

在劳力充足、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采用在育苗田育苗后移栽至大田,缩短本田生长期也是有效的途径。

(三)抢时播种,早发早熟

前作及时收获,后作及时播种,减少农耗期,有利于后作早发;地膜覆盖可使迟播小麦早发增产,早熟7~10天;喷施催熟剂,重视施用底肥,避免后期重施化肥等,也是促进早发早熟、防止晚熟的技术措施。

四、我国北方主要的复种方式

(一)两年三熟

主要形式为:

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春玉米→冬小麦—夏甘薯;冬小麦—夏大豆(或绿豆、芝麻)→冬小麦—夏闲。

(二)一年两熟

两熟复种的主要形式为:

小麦玉米两熟、小麦大豆两熟、小麦棉花两熟、小麦花生两熟等。

小麦玉米两熟这是面积最大的一种复种形式。

实现小麦玉米一体化种植的高产高效技术措施为:

①小麦迟播,玉米早播;②品种搭配好,小麦选用高产优质、早熟耐迟播的品种,玉米选用紧凑型品种;③适当增加玉米密度;④增加施肥量,小麦重施有机肥;⑤合理增加灌溉量。

◆教学目标:

了解复种、熟制、复种指数的概念;理解复种的条件,我国北方主要的复种方式;掌握复种技术。

◆教学重点:

复种、熟制、复种指数的概念;掌握复种技术。

◆教学难点:

复种的条件。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复种熟制复种指数

二、简答题

1.实现复种的条件是什么?

2.复种都有哪些重要技术?

 

课程名称: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类型:

专业课

教学进程:

第1章第三节学时:

2

使用教材:

《(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郭国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

第1章耕作制度

第三节间作与套作

一、间作与套作的概念与作用

(一)间作与套作的概念

间作与套作是相对于单作而言的。

1、单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2、间作是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作物的种植方式,用“‖”表示。

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3、套作是在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套种,用“/”表示。

套作是一种集约利用空间和时间的种植方式。

图1-1农作物种植方式示意

A单作;B间作;C套作

(二)间作与套作的作用

1、增产实践证明,合理的间套作比单作具有增产作用。

2、增效合理的间套作能够以较少的投入换取较多的经济收入。

3、稳产保收合理的间套作能够利用农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逆能力,达到稳产保收。

4、协调农作物争地的矛盾

二、间作与套作的技术要点

(一)选配合理的农作物与品种

在选配农作物及品种时,应坚持如下三条原则。

1、生态适应性大同小异在农作物共处期间,选择的各种农作物对大范围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要大体相同。

在生态适应性大体相同的前提下,选配的农作物对农田小气候的要求要略有差异。

2、特征特性对应互补即间套作的农作物在形态特征和生育特性上相互适应,以利于互补地利用环境资源。

当农作物确定以后,在品种选择上还要注意互相适应。

间(混)作时,矮秆农作物要选择耐荫性强、适当早熟的品种。

套作时,一方面要考虑尽量减少上茬同下茬农作物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发挥套种农作物的增产作用,不影响其正常播种。

3、经济效益高于单作间套作选择的农作物是否合适,在增产的情况下,还要看其经济效益比单作是高还是低。

经济效益高的组合才能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和应用。

(二)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

农作物群体在田间的组合、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农作物的田间结构。

间套作的田间配置主要包括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幅宽、间距、带宽等。

1、种植密度种植密度是指农作物间的距离。

农作物左右间的距离称行距,前后间的距离称株距。

种植密度的安排是实现间套作增产增效的关键技术。

间套作时,各种农作物的行数用行比表示,即各农作物实际行数的比。

间作农作物的行数,要根据计划农作物产量和边际效应来确定。

2、幅宽幅宽是指间套作中每种农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如图1-2。

3、间距间距是相邻两种农作物间的距离,是间套作物边行争夺养分、水分最激烈的地方。

具体确定时,可根据两种农作物单作时行距一半之和进行调整。

图1-2农作物幅宽、间距、带宽示意

4、带宽带宽是间套作各种农作物顺序种植一遍所占地面的宽度,包括了间距和幅宽。

带宽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不宜过宽也不宜过窄。

带宽的调整取决于农作物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农机具。

(三)农作物生长发育调控

(1)适时播种,保证全苗,促进早发。

(2)加强水肥管理。

(3)应用化学调控技术。

(4)及时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

(5)早熟早收。

三、间作与套作的主要类型

(一)主要间作类型

1、玉米大豆间作

2、玉米甘薯间作

3、棉瓜间作

4、果、粮、菜间作

(二)主要套作类型

1、小麦玉米套作

2、小麦春棉套作目前推广的主要有三一式、三二式、四二式及六二式。

 

图1-3三二式小麦春棉套作示意图(cm)

3、小麦花生套作

(三)立体种养类型

1、稻鱼种养

2、玉米食用菌模式

◆教学目标:

了解单作、间作、套作、幅宽、间距、带宽、边际效应的概念;理解间作与套作的主要类型。

掌握间作与套作的作用;间作与套作的技术要点。

◆教学重点:

单作、间作、套作、幅宽、间距、带宽、边际效应的概念;间作与套作的作用;间作与套作的技术要点。

◆教学难点:

农作物间作与套作的技术指标。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单作、间作、套作幅宽间距带宽边际效应

二、简答题

1.间作与套作有哪些作用?

2.间作与套作时如何选择农作物品种?

3.农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措施有哪些?

4.说出2~3种间套作形式。

 

课程名称: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类型:

专业课

教学进程:

第1章第四节学时:

1

使用教材:

《(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郭国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

第1章耕作制度

第四节轮作与连作

一、轮作与连作的概念

1、轮作

轮作是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2、连作

连作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在同一田地上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也称为连作。

二、轮作的作用与类型

(一)轮作的作用

1、减轻农作物病虫为害

2、充分利用土壤养分

3、减轻田间杂草的为害

4、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二)轮作的类型

北方地区的主要轮作类型有以下几种。

1、一年一熟轮作

2、粮经作物复种轮作

3、水旱轮作

4、绿肥轮作

三、连作的危害与防治技术

(一)连作的危害

1、土壤养分结构失调,有害物质增加

2、土壤物理结构破坏

3、生物结构的破坏

(二)连作的技术

1、选择耐连作的农作物和品种根据农作物耐连作程度的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三种类型:

⑴忌连作的农作物⑵耐短期连作的农作物⑶耐长期连作的农作物

2、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

◆教学目标:

了解轮作、连作的概念;理解轮作的作用,连作的危害;掌握轮作的类型,连作的技术。

◆教学重点:

轮作、连作的概念;轮作的类型,连作的技术。

◆教学难点:

轮作的作用,连作的危害。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轮作连作

二、简答题

1.轮作有什么作用?

2.连作的危害是什么?

3.忌连作和耐连作的作物主要有哪些?

4.轮作有哪些类型?

 

课程名称: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类型:

专业课

教学进程:

第1章第五节学时:

1

使用教材:

《(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郭国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

第1章耕作制度

第五节土壤耕作技术

一、土壤耕作的概念和目的

(一)土壤耕作的概念

土壤耕作是利用农机具的机械力量来改善土壤的耕层结构和地表状况的技术措施。

(二)土壤耕作的目的

(1)为农作物播种和发育创造适宜的环境。

(2)调节土壤水分,保证旱时能蓄水、保墒,湿时可散墒。

(3)消灭作物残茬,翻埋肥料,加速土壤中养分的转化与循环。

(4)消灭病虫害及防除杂草。

(5)避免养分在土壤的还原过程中损失,促进养分的合理流动。

二、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1、松碎土壤

2、翻转耕层,混拌土壤

3、平整地面

4、压紧土壤

5、开沟培垄,挖坑堆土,打埂作畦

三、土壤耕作的类型与应用

1.基本耕作技术

基本耕作又称初级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1)翻耕翻耕的主要工具有铧犁和圆盘犁。

作用在于翻土、松土、碎土。

耕翻后的土壤水分易于挥发,这项措施不适于缺水地区。

一般大田耕翻深度,以旱地20—25cm、水田15—20cm较为适宜。

(2)深松耕以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对耕层进行全田的或间隔的深位松土。

耕深可达25—30cm,最深为50cm。

此法分层松耕,不乱上层,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丘陵地区,以及盐碱、白浆土地区。

(3)旋耕使用旋耕机进行。

一次旋耕既能松土,又能碎土。

水田、旱田都可使用。

旋耕深度一般在10—12cm,应作为翻耕的补充作业,与翻耕轮换应用。

2.表土耕作技术

表土耕作也叫次级耕作,是在基本耕作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的耕作措施,旨在改善0—10cm表土状况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技术。

(1)耙地耙地是指翻耕后,播种前或出苗前、幼苗期所进行的一类表土耕作措施,一般5cm深。

(2)耱地耱地也叫耢地,是一种耙地之后的平土碎土作业。

一般作用于表土,深度为3cm,起到碎土、轻压、耱严播种沟、防止透风跑墒等作用。

(3)镇压镇压具有压紧耕层、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

作用深度3—4cm。

(4)作畦作畦于播种前进行,作用是便于田间灌溉和防渍排涝。

(5)起垄起垄是垄作的一项主要作业,用犁开沟培土而成,垄宽50—70cm。

(6)中耕中耕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

中耕时间要掌握一个“早”字;一般农作物的幼苗期中耕要浅,中期要深,行距宽、要培土的中耕要深。

四、少耕和免耕

(一)少耕

少耕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二)免耕

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是指农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及农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三)少耕、免耕的做法

(1)用生物措施(如秸秆覆盖)代替土壤耕作。

(2)用化学措施及其他新技术代替土壤耕作。

(3)采用先进的机具代替土壤耕作。

◆教学目标:

了解土壤耕作、少耕、免耕的概念;理解土壤耕作的目的,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掌握土壤耕作的类型与应用。

◆教学重点:

土壤耕作、少耕、免耕的概念;土壤耕作的类型与应用。

◆教学难点:

土壤耕作的目的,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土壤耕作少耕免耕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要进行土壤耕作?

2、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有哪些?

3、基本耕作与表土耕作各有什么具体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