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宁夏勤行校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9451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宁夏勤行校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选宁夏勤行校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选宁夏勤行校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选宁夏勤行校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选宁夏勤行校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宁夏勤行校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精选宁夏勤行校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宁夏勤行校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宁夏勤行校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精选宁夏勤行校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宁夏育才中学勤行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试卷说明:

本试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40*1.5=60分)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做人要“恭、宽、信、敏、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人人皆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荀子也主张“仁义”,要“以德服人”“人要向善”。

贯穿上述思想的主线是

A.主张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有入学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2.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

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

……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上述材料体现的是

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

3.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最准确是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

4.“一棵树生长出来,它的基本特性,在此树前早已存在。

所以,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比如马生牛,断无此理。

”这段材料体现的观点是

A.“理在事先”B.“发明本心”C.“万物皆生于两”D.“理在气中”

5.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

“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作者强调

A.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

C.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D.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6.明代心学学者多有通过静坐的方式获得内心体验,以求达到自我与宇宙合一的境界,有人主张“须从静中养出个端倪来”,王阳明龙场悟道通过静坐后“忽大悟”。

这一现象表明了

A.心学强调主体意识的自觉B.静坐是心学致良知的根本途径

C.心学具有神秘主义的特征D.心学突破了理学方法论的樊篱

7.明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

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

“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

这说明了李贽

A.以“异端”自居,提倡工商皆本B.“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C.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

8.黄宗羲说:

“天下为主君为客”,王夫之认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民之生死,公也”,顾炎武说:

“国家是一家一姓的王朝,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保国家是朝廷的私事,保天下则匹夫有责”。

他们都主张

A.实行民主共和B.实行君主立宪C.重建君民关系D.恢复宰相制度

9.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

明清时期出现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10.2013年6月26日9时41分许,神舟十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内蒙古中部草原“神十”任务主着陆场结束为期15天的太空之旅。

我国使用火箭的历史源远流长,这一名词最早可能出现在下面哪部著作中

A.《史记》   B.《唐史》C.《明史》D.《资治通鉴》

11.吴国盛在《科学的历程》中指出: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

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形成这种“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的根本原因是

A.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B.儒家思想的影响

C.传统手工业高度发达D.统治者重视科技

12.《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

“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

A.注重实验B.理论探究C.适可而止D.注重实用

13.下面是代表汉字四种字体的书法作品,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14.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5.“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16.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

“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

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17.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

试举例明之。

18.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

“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

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

A.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B.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

C.号召人们顺应优胜劣汰无所作为D.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

19.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A.从技术到器物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

20.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21.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

文章认为:

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从欧美之风盛行。

该文针对的是

A.中体西用思潮B.维新思潮C.马克思主义D.新文化运动

22.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提道:

“囊括大典,同罗众家之学府也。

……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常樊然并峙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此材料体现的是

A.与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无关B.传播西学,彻底否定中学

C.以包容的态度来推动思想传播D.使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

23.近代中国,对外交、西方科技、人民地位的认识上分别经历了从“夷务”到“洋务”、从“淫巧”到“长技”、从“臣民”到“国民”的变化。

这类变化反映了

A.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演变B.思想文化观念逐渐西化

C.社会半殖民地化日益加强D.民主科学取代专制愚昧

24.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25.周恩来说:

“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

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

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6.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27.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邓小平: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材料体现了

A.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D.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28.“理性”贯穿于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始终。

下列符合苏格拉底“理性”思想的是

①“知识就是感觉”②“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③“幸福在人间”④“无知愚昧是罪恶之源”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9.恩格斯说:

“意大利人是现代欧洲各个民族中间的长子,是西方现代文化转型中最先觉醒的民族。

”这是因为

A.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B.率先开辟了新航路

C.首先倡导复兴人文主义D.最先开展宗教改革

30.罗素指出:

“文艺复兴思想家们再一次强调了以人为中心,在这样的思潮中,人的活动应当以其自身价值而受到重视,科学的探索因此也开始以新的惊人步伐向前迈进。

”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文艺复兴运动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培育了人才

B.人文主义促进了科学方法论的诞生

C.人文主义为近代科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D.民主政治制度是促进科学繁荣的重要条件

31.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成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

这一主张的进步意义在于

A.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腐败B.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

C.使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迅速传播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32.《全球通史》中写道:

“这些哲人……相信存在着不仅像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

”这里的“自然规则”是指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美德即知识”

C.“主权在民”、自由平等D.“因信称义”

33.卢梭认为:

“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合讨论并通过,英国人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

”这表明卢梭

A.认可精英政治B.推崇代议制C.崇尚直接民主D.反对三权分立

34.康德认为:

“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

”这一言论说明

A.思想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B.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

C.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D.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35.“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口口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

”文中的“这些哲人”和空格部分(口口)分别是指

A.人文主义者、人性B.启蒙思想家、理性

C.启蒙思想家、科学D.人文主义者、理性

36.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

”由此可知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

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

37.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

“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

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初期B.18世纪中期C.19世纪中期D.20世纪初期

38.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

这些建筑的基础是

A.电力与蒸汽B.电力与钢铁C.蒸汽与煤炭D.煤炭与钢铁

39.音乐电视起源于美国。

刚传入拉丁美洲时,当地的节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语和英语夹杂在一起说,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之类的批评。

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注意到音乐电视使拉美国家之间彼此更加关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增加了。

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拉美和美国的现代化相互促进B.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交流

C.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仍然存在D.电视是影响力极大的传播工具

40.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4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二: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

“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

”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

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

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

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1)概括材料一中卢梭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

(10分)

 

(2)阅读材料二,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

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

(6分。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

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

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

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

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

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科的教学工作。

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

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蔡元培的贡献。

(8分)

2016--2017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一、选择题:

1.5*40=60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A

B

A

D

C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B

D

B

D

A

D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A

C

D

A

B

D

C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C

C

A

B

D

C

B

A

C

2、(12分)

(1)特点:

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

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原因:

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3、(16分)

(1)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反对封建王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2)侧重①:

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②:

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整理发展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4、(12分)

(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

(4分)

(2)贡献:

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