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9125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18 大小:62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8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8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8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8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2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美丽的秋天

课题

识字

(一)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识记,完成识字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收集词语的兴趣。

2.感悟词语描绘的秋天景色之美丽,热爱秋景。

教学

重难点

1.掌握本课的11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感悟秋天的美好。

课前准备

课件及卡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新课导入。

秋天来啦!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同学们能够用哪些词语来描绘这个金色的季节呢?

(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描绘秋天的四字词语,赶紧跟着老师的脚步走进秋天吧!

二、初步阅读,掌握生字。

1学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

要求:

不认识的字看音节,读准平翘舌,前后鼻韵母。

2教师范读,要求听清老师是怎样读的。

注意cénɡ(层)不读成chénɡ,jìn(尽)不读成jìng,rǎn(染)不读成lǎn,huá(华)不读成fá。

3写字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

指名读,齐读。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并注意指导各部件的占格位置。

三、图文结合,理解词意。

1导引学生看图,从文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成语。

2结合图画理解:

“金秋”指的是像金子一样灿烂的秋天。

(引导观察图画上树叶的颜色变化)理解“时节”即“季节”。

3教师出示两幅风景图:

一幅景色秀丽,另一幅狂风暴雨。

(教师选取课前收集的图画或影像资料)学生说说更喜欢哪一张,为什么?

从而理解“景色宜人”是景色美得令人舒心、愉悦。

4出示红色的枫林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并把画面简单地说一说,这一棵棵枫树,一片片树林都被染上了同一种色彩。

(红色)这就是“层林尽染”。

5出示一幅长满黄澄澄果子的果树林的画面,引导学生大致理解“叠翠流金”。

6教师出示一幅图,要求:

能体现秋高气爽、山河壮美、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的美景。

(1)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用简洁的词语,试着说一说这几种景物分别是怎样的。

从画面理解“天高云淡”“大雁南飞”“山河壮美”。

(2)同学们,秋季的天空那么晴朗,气候呢?

(凉爽宜人,令人十分舒畅。

)齐读“秋高气爽”。

7教师出示五谷丰收图,结合画面理解“五谷”泛指农作物,“丰登”即“丰收”。

8老师出示瓜果图片,让学生结合生活中自己最爱吃的瓜果,来感受“瓜果飘香”。

9通过农作物、各种植物春天开花、秋天收获的自然规律,理解“春华秋实”,“华”即“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秋收冬藏”。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首歌,她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用心来感受秋天的美丽吧!

板书设计:

识字一

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金秋天高云淡大雁南飞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反思:

美丽的秋天

课题

1、秋天的图画

课时

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强化读悟,用做书签,绘画等方法感悟秋之美,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如换偏旁等方法轻松愉快地识记,完成识字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秋天,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

重难点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课文,感受秋天的美丽。

课前准备

课件及卡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

谁来说说为什么喜欢?

这么美丽的秋天,已经有人把它画了下来,现在我们一起去欣赏秋天的图画。

(板书课题)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请学生自己站起来读读已经认识的生字。

3“摘苹果”游戏,让学生把自己认识的生字读一读,然后摘下来放在箩筐里。

看谁摘得又快又多。

4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

注意指导学生区分前后鼻音的字,如“燃、勤”与“笼、浪、粱”。

“灯笼”“高粱”中的“笼”“粱”均为轻声。

5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生字“苹”“波”,学生观察这两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主分析、发现生字的书写特点,并在田字格里试写,教师及时指导纠正。

(3)再看看其他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前面四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后面的四个字是上下结构的字。

(4)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展示,评议。

三、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或认为很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2结合课文插图,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的图画是怎样的。

3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4这么美的秋天的图画怎样才能读出来呢?

引导学生读时想象画面。

(1)师范读、生自由练习。

(指导学生读出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

(2)“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谁使秋天这样美丽?

”这两句话读时要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读出秋天来到时人们喜悦的心情以及提问的语气。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课堂拓展。

1小朋友们,拿走手中的纸和笔,画出你们心中的秋天的图画吧。

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比一比,看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看谁画的秋天最美。

2举办一个“颂秋天”作品展。

小朋友们可以画秋天,可以做贺卡,可以用落叶做书签,还可以写几句话,写一首小诗赞美秋天。

快快来展示你的作品吧!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观赏了秋天的图画,秋天是不是很美呢?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做有心人,一起发现生活中的美。

第二课时

一、课文回顾。

1认读“图画、梨树、灯笼、波浪、高粱、燃烧、勤劳”。

2和同桌一起,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的图画,并将词语卡片准确地摆在相应的地方。

二、朗读感悟。

1品读第1、2句。

(1)读课文,说说这幅美丽的图画画的是什么地方?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出示: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①指名读,齐读。

②为什么重复说“秋天来啦”?

去掉一个读一读,意思一样吗?

感受一样吗?

(词语的重复往往强调了某种感情,这里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③山野里有什么美丽的景色?

出示: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④指名读,齐读。

⑤你觉得这句话美不美,如果美,美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了比拟的手法,用“金黄、红红、金色”表示颜色的词,“挂起、露出、翻起、举起”表示动作的词写出了山野的色彩美,写出了山野的生机勃勃。

⑥这个句子写了几个画面?

(四幅。

)你见过哪一幅?

学生交流,对于没有见过的画面,教师出示相关图画引导学生观察想象。

(2)同学们,你们看课文中的图画还有什么?

你能模仿第2句说一说画中的景物吗?

(学生可能会说有河流、村庄、小鱼、小草等。

教师指导学生说句子。

如“小鱼探出银白的脑袋”“小草染了金黄的头发”。

(3)看到这幅美丽的图画,你想说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

2品读第3、4句。

(1)这时候,如果你走到梨树、苹果树、稻海、高粱身旁,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谁使秋天这么美丽?

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大雁都说了些什么?

从书中找一找,读一读。

(2)大雁说得对吗?

为什么?

出示:

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3)是勤劳的人们把秋天变得这样的美丽、神奇。

梨树、苹果、稻海、高粱都会感谢他们,同学们能替它们说几句话感谢勤劳的人们吗?

三、品读课文。

出示:

谁使秋天这样美丽?

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美丽。

这句话有什么写作特色?

这个句子没有直接说秋天的美景是人们辛勤劳动的结果,而是用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大雁飞行时排列的形状当作答案,显得生动有趣。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课文,通过学习,大家脑海中有没有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秋天的图画呢?

大自然是如此的美丽神奇,我们应该对大自然充满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1秋天的图画   勤劳的人们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反思:

美丽的秋天

课题

2、黄山奇石

课时

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结合观察图画,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3.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看图学文,运用学生讲、读、画、表演等各种方式体会黄山石的奇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

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课前准备

课件及卡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出示黄山图片)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它位于安徽省的南部,每年有很多中外游客去那里游览观光,那里的景色非常秀丽神奇。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黄山的课文。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2从课题中我们看出黄山的石头有什么特点?

(奇。

)你能给“奇”组个词吗?

(神奇、奇怪、奇特、奇形怪状等。

二、识字指导。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词。

2本课识字法:

(1)形近记忆。

“区—巨、它—安”字形相近。

(2)字谜记忆。

仙:

一个人,在山边。

(3)多音字记忆。

“都”和“弹”。

(4)熟字记忆。

生字与熟字组词,便于记忆。

如“风景区、仙桃石、石盘、巨石、脖子、著名”等。

3检查识字情况。

(1)指名学生读带拼音的生字,解决字音的问题。

(2)指出多音字“都”、“弹”。

4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记字形的,说说平时是怎样用这些字的。

5认读生字。

6分析字形和在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7组词。

三、初解文本。

1运用课件欣赏黄山奇石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并讨论。

2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学生齐读课文,老师适当给予指导,查其错误。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然后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奇石?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6你喜欢哪一种奇石,就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指导朗读。

四、朗读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

(1)读中了解“秀丽神奇、闻名中外、尤其”等词语意思。

配乐读出感情。

(2)该段共有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共两句话。

第一句:

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

第二句:

写黄山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怪石非常有趣。

既点明了题意,又有“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全文的总起。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这一段有几句话?

(一句。

(2)读后说说仙桃石奇特在哪里。

(①形状像桃子;②大;③好像是从天上飞下来的;④险,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3)这段话中的“好像”能不能换成是“是”、“犹如”呢?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这句话用的是比喻手法。

(4)齐读第2自然段,体悟仙桃石的奇特之处。

五、课堂小结。

学习第1、2自然段后,同学们对黄山的奇石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那就是“怪”“有趣”。

下节课我们再接着来欣赏黄山的奇特、有趣。

 

第二课时

一、上节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生词,读了课文,并且还学习了课文的第1、2自然段,欣赏了奇特有趣的仙桃石。

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黄山其他的奇石,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朗读感悟。

1“猴子观海”。

过渡:

“猴子观海”是块怎样的石头呢?

(1)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这一段是怎样把“猴子观海”写具体的。

(2)抓住动词“抱”、“蹲”、“望”体会,这是用拟人手法把猴子写成人了;“一动不动”又把猴子与石头联系起来。

(3)猴子为什么一动不动地望着翻滚的云海呢?

仿佛在想什么?

谁能把猴子想的说一下?

(4)指导朗读。

2“仙人指路”。

(1)自由读,抓住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这一段是怎样把“仙人指路”写具体的。

(板书:

更有趣)

(2)你们能通过课文的描述把仙人的动作表演出来吗?

(3)这真是有趣的巨石,现在大家能读出更有趣的语气吗?

3“金鸡叫天都”。

(1)读第5自然段,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描写“金鸡叫天都”有趣的句子。

学生交流。

(2)这么冷冰冰的石头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它写活了,让人觉得它们确实有趣呢?

(拟人)请同学们用小圈圈出描写“金鸡”姿态、动作的词,自读体会。

(3)引读: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这就是著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4学习第6自然段。

(1)课文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还介绍了哪些奇石?

有没有具体写?

为什么?

(2)作者是怎样简单写的呢?

再读有关内容。

5指导朗读全文。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课文,大家有没有对黄山的奇石感到叹为观止呢?

其实,祖国的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同学们可以从课外书或者电视、网络上去领略它们的风采。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猴子观海抱蹲望

仙人指路站伸指

仙桃石飞落

金鸡叫天都伸对叫

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

反思:

美丽的秋天

课题

3、植物妈妈有办法

课时

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掌握理解自然段的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及卡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出示蒲公英、苍耳、豌豆的图片)同学们,秋天是植物成熟的季节,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吗?

2大家学了第3课就会知道答案。

(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3植物妈妈到底有什么办法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

二、识字指导。

1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结合文中“枫叶”、“苹果”和“银杏叶”里的注音,识记生字。

3读准翘舌音“炸”“察”“识”,注意“识”在“知识”一词中读轻声。

4识字。

(1)独体字比较识字。

如:

已—己,甲—田/由。

(2)基本字加偏旁识字。

如:

纷—经,如—好。

(3)换偏旁识字。

如:

娃—洼。

5写字指导。

(1)重点示范独体字的写法。

(通过横中线和竖中线确定笔画位置。

(2)示范三个女字旁的字的写法。

(指名在黑板上写,然后进行笔画整理。

三、初读课文。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辨,纠正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注意“为”“降”是多音字。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交流:

课文中讲到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2)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4师生共同理出需要重点解答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生字生词,学习了课文第1、2节,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植物还有什么其它的旅行方法。

下节课我们接着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1认读生字。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告诉我蒲公英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二、朗读感悟。

1学习第1节。

(1)读后思考:

“孩子”指什么?

(植物的种子。

(2)“长大”是指——(种子成熟。

(3)什么是“四海为家”?

(4)“旅行”又是指什么?

(5)最后一句是——(疑问句),要读出什么语气?

齐读最后一句。

2学习第2节。

(1)种子怎样才能离开妈妈,到处生长呢?

植物妈妈可有办法了。

我们先来看看蒲公英妈妈有什么好办法。

自由读第2节,画出蒲公英妈妈的好办法。

①蒲公英的妈妈准备了什么?

②理解“降落伞”。

A.降落伞是什么样子的?

B.课文里的降落伞指什么?

(学生答,教师板画。

)课文把毛绒绒的小花比作是降落伞,多有趣呀!

(2)蒲公英传播种子主要靠什么?

(板书:

降落伞、风)

(3)蒲公英本身有像降落伞一样的小花,再加上风一吹,有这两个条件,它就能传播种子了。

它们到处飞,到处生长,这就是——(板书:

四海为家),蒲公英妈妈真有办法。

3学习第3节。

(1)指名读,其他同学画出不懂的地方。

(2)质疑,老师相机解疑。

①“铠甲”是什么样子的?

小苍耳的铠甲又是指什么呢?

②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苍耳的样子。

苍耳的壳上有刺,这就像是给苍耳穿上了一件——(带刺的铠甲)。

③苍耳要传播种子,还需要怎么做?

(挂住动物的皮毛。

④理解“山洼”。

⑤苍耳娃娃的铠甲除了保护自己,还能传播种子。

借助动物,苍耳也能四海为家,苍耳妈妈的办法真妙呀!

(3)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评议。

②分组比赛计。

③试背。

4学习第4节。

(1)自学,提出不懂的问题,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①课文哪个词说明豌豆是高兴地离开妈妈的?

用“”画出。

它还可以换成哪个词?

(蹦着跳着。

可以换成“蹦蹦跳跳着”。

②选择你们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③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豌豆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吗?

(3)小结:

豌豆经太阳一晒,豆荚就会炸开,它就能传播种子了。

(4)指导朗读:

男女比赛读。

(5)试背。

5小结:

大家看,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都不同,蒲公英本身有——(降落伞),它靠——(风)传播种子;苍耳——(带刺的铠甲),它靠——(动物的皮毛);豌豆有——(豆荚)会炸开的,它靠——(太阳晒)。

它们有自身的条件和外界的条件,这样,孩子们就能告别妈妈,四海为家了。

6学习第5节。

(1)除了书中写到的三种传播方式,你还知道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吗?

(尽量让学生说)

(2)植物妈妈的办法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要得到更多的知识应该怎么样?

(仔细观察。

(3)“那里”是指什么?

“它”指什么?

(大自然。

知识。

(4)齐读第5节。

三、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这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课文,知道了植物妈妈们传播种子的方法。

小朋友们有没有觉得植物妈妈聪明又神奇呢?

大自然里还有很多奥妙,等着大家去发现呢!

 

反思:

美丽的秋天

课题

4、古诗两首

课时

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拓展延伸帮助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

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有感悟地朗读、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课前准备

课件及卡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赠刘景文》

一、新课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

大家喜欢秋天吗?

你能用《识字1》当中的一些词语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吗?

从同学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

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

刘、菊、残、君、橙、橘

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3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

四、品味赏析。

1出示:

荷尽已无擎雨盖。

(1)想一想,这是描绘什么季节的荷叶的?

初夏的荷叶又是怎样的?

大家学过杨万里的一首诗吗?

里面是怎样描绘初夏的荷叶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到了盛夏,荷叶又是怎样的呢?

你们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学生若不知道,老师补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3)到了秋天,荷花就像诗中描绘的这个样子,指名学生说深秋荷叶的样子。

2出示:

菊残犹有傲霜枝。

(1)你们能给“犹有”换个词吗?

(还有。

(2)“傲”字是什么意思?

指自高自大吗?

(霜给人一种天气寒冷的感觉,菊花凋谢了还有枝条在风霜中傲然挺立,可见菊花有坚强不屈的精神。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4理解第三、四句。

(1)秋天万物凋谢枯黄,但是也是丰收的季节,看到橘园里的橙子和橘子熟了,还记得这个画面吗?

我们在《识字1》里面有过形容,是哪个词?

(叠翠流金)

(2)“一年好景”是在什么时候?

(正是橙黄橘绿时。

)为什么这样说呢?

你们明白了吗?

(3)学生交流,老师小结:

秋天瓜果成熟,辛勤劳动的人们享受着丰收的喜悦,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收获季节,所以连大诗人苏轼也喜欢这个季节,发出这样的感叹。

(4)指导朗读第三、四句。

(5)大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5翻译句子。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当荷花凋谢后,连遮蔽风雨的荷叶也没有了。

菊花虽已残败,但还有傲霜的枝干。

(2)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应该记住,一年内最美的时候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季节。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是橙子金黄、橘子飘香的时候,那就是秋天。

苏轼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本篇虽是经典名篇,却有很多较难的字词,在识字上颇费功夫。

不过,在熟识基础上,把握好描写景物与诗人所用多元化色彩,也是调动学习本文乐趣之所在。

六、课后作业。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2背诵本诗,并预习下一首新诗。

第二课时

《山行》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诗人苏轼写的有关秋天的古诗,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你们想不想画一画秋天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山林的古诗,它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咏秋的诗。

(板书诗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三、初读古诗。

1老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诵读。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美感和韵味来。

3小组讨论并了解这首古诗的大体意思。

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那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4检查古诗诵读情况。

四、诗中有画。

(出示图片,欣赏)

1诗中画描绘了哪些景物?

(板书: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2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1)首先要画上一座山,这是深秋时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