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家认同感教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722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加坡国家认同感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加坡国家认同感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加坡国家认同感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加坡国家认同感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加坡国家认同感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加坡国家认同感教育.docx

《新加坡国家认同感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加坡国家认同感教育.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加坡国家认同感教育.docx

新加坡国家认同感教育

新加坡国家认同感教育及其启示

作者:

谢东宝

选自:

青年探索,YoungStudies,2009年第02期

内容摘要:

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是多民族国家屹立于世界的重要基础。

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新加坡,通过不断更新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加强历史与国情教育;双语教育;社会服务计划等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培育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卓有成效,富有教益,从中可得出一些对培育我国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

新加坡;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启示

新加坡1965年独立建国,至今不到半个世纪,从一个资源贫瘠的弹丸之地一跃成为繁荣昌盛、政通人和的现代化国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奇迹。

在民族纷争、种族矛盾、宗教冲突频繁的东南亚,新加坡这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国家独立后却一直能保持种族和谐、社会安定、宗教互容,为世人所称道。

究其原因,和新加坡政府一直以来重视培育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教育是分不开的。

如果对国家最有感情的指数为10,而最没有感情为0,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新加坡人对国家感情的平均指数超过8,[1]表明新加坡人有相当高的国家认同感。

新加坡培育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研究,对于同样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我国而言,颇具启示意义。

一、国家认同感

认同是个体潜意识地向某一对象模仿的过程,可使个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

[2]国家认同感是一个包括许多成分的、复杂的心理结构系统,这些成分可以相对被区分为知识和观念亚系统、情感与评价亚系统。

认知成分包括人们对自己国家和人群的知识和相关看法;情感成分则包括人们对于自己国家和人群的情感、情绪和评价等方面。

[3]据此,可将国家认同感概括为:

个体拥有关于其所属国家的群体身份意识,以及由该群体身份意识伴随在情感与价值观上的心理归属。

个体国家认同感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个体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某国成员的身份资格,即对自己国家成员身份的知悉和接受。

国家不是自然存在物,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国家的存在是建立在一定道义基础上的,其最稳固的支撑就是国民的国家认同感。

国民的国家认同感是民族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国家认同感,已经建立起的民族国家就没有稳固的心理基础。

个体的国家认同感不是一种既定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会随着个体经验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国家认同感的培育可为爱国主义教育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的教育措施,对青少年进行国家认同感的教育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培育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一直以来都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二、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感教育

新加坡是世界上培育青少年国家认同感较成功的国家之一,综观新加坡中小学的国家认同感教育,可以归纳为以下主要四点:

(一)公民道德教育培育爱国心与效忠感

1967年,独立不久的新加坡在中小学教育中实施公民教育,与之前的伦理教育相比,增加了爱国、效忠和公民意识教育内容。

1974年,新加坡政府开始推行“生活教育”,其首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国家的立国目标及其重要性,使学生成为忠心、爱国、负责、守法的公民”。

[4]1979年,为克服学校道德教育课程存在“内容不合适、收效不理想”的弊端,新加坡决定采用新的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即在小学设立“好公民”课,中学设立“生活与成长”课,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个人行为、社会责任、忠于国家等方面的教育,以便使“那些把思想引入歧途的外来影响”受到抵御。

[5]1991年,新加坡发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包括“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在内的五点共同价值观,并纳入中小学德育课程。

提倡国家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目的是增强青少年的国家意识,提升种族间的凝聚力。

1998年新加坡又发布《理想的教育成果》,提出了新加坡21世纪的教育目标。

把理想的中期教育成果描述为:

小学毕业生“热爱新加坡”;中学毕业生“熟知、信任新加坡”;初级学院毕业生“了解领导新加坡应具备的素质”。

[6]发布《理想的教育成果》的出发点就是要培育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号召青少年把新加坡当成是自己的家园,成为自己居住与奋斗的地方,这样青少年才更具奉献精神,热爱、效忠共同的家园,被感召时义无反顾地去捍卫新加坡。

总体而言,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课程内容一直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态势,主动求变,以适应时势变化,而不是把陈腐过时的内容灌输给新一代青少年。

尽管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如一地坚持国家认同和国家利益,培育青少年的爱国主义与国家效忠感,体现了新加坡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复杂国情下自始至终培育国家认同感的国民教育目标。

(二)历史和国情教育培育国家责任感

新加坡政府认为,每一个青少年都必须知道新加坡的历史:

从早期的一个渔村到受英国殖民统治再到自治合并(与马来西亚),最后过渡到独立建国。

这200多年的历史虽不长,但它的历史变革却是曲折复杂的。

学生熟知国家历史,了解新加坡的来源脉络,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独立来之不易,意识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本能地去捍卫新加坡的国家利益,并且团结一致,有信心和毅力去面对未来的挑战与威胁。

同时,在历史教育中,糅合了新加坡的开国之士及对国家有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唤起青少年的“国民精神”,培育他们的国家责任感。

为培育国家责任意识,除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外,新加坡还对他们进行国情教育。

对青少年进行国情教育,使他们了解国家的现状及现行的政治制度,国家的组织机构、宪法和其他法律,了解新加坡与邻国的关系及新加坡在亚洲、世界的地位。

目的在于使青少年认识到新加坡是一个资源贫乏、国土狭小的多民族国家,认识新加坡的脆弱与局限,培育青少年的国家“忧患意识”,从而自觉地维护新加坡的名誉,把新加坡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关心。

[7]

新加坡通过对青少年实施历史和国情教育,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的公民。

在充分了解国家历史与国情现状的基础上,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使青少年知道自己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义务,意识到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休戚相关,从而自觉担负起建设新加坡的未来重任。

(三)双语教育培育国家归属感

众所周知,新加坡主要是由移民和多种族组成的国家。

新加坡政府最近公布的人口组成是华人占76.8%,马来人占13.9%,印度人占7.9%,其他人种占1.4%。

[8]多种族带来多语言,意味着为青少年提供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因为由多种族组成的国家必然要在国民中培育国家认同感,否则国家就犹如一盘散沙,凝聚力、向心力更无从谈起。

因此,新加坡政府极为重视在国民中造就一种全体人民都认同的“新加坡人”意识。

新加坡政府从1966年就开始推行双语教育政策。

[9]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规定:

在民族语学校,学生要以民族语作为第一语言,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在英语学校,学生则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以各自的母语作为第二语言。

这样可以使学生们都接触、了解一定程度的民族语和英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可以使学生以民族语为基础的认同转向以英语为基础的认同。

而英语在新加坡是一种中立性的语言,并被新加坡政府法定为行政语言,这样以英语为基础的认同,由于超乎各种族之上,就有可能在新加坡这个多元种族社会中培育国家认同感,成为新加坡认同的象征,使人们能首先承认“我是新加坡人”,然后才承认“是华族人或马来族人、印度族人”。

[10]

双语教育是新加坡教育体制的成功因素之一,所有学生都要学习英语和一种官方母语,英语在学校是主要的授课语言。

这样既使青少年有兼容并包东西方文化的语言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全球视野,帮助他们能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

[11]也由于政府推行双语教育政策,并把英语提高到共同语的地位,青少年通过学校接受双语教育以及与社会接触,使用英语的能力越来越强,打破了各种族间的语言障碍,从而增进交流,有利于互相了解,使各种族和睦相处,为建设共同的国家而努力。

[12]卓有成效的双语教育政策,增强了青少年“我是新加坡人”的意识,淡化其种族观念,培育了青少年的国家归属感。

(四)社区服务计划培育奉献精神

国家认同感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的宣讲上,而必须与个体的实践行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与体验,并在实践中加深国家认同感。

社区服务计划(CommunityInteractPlan),就是为了培育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国家的归属感与献身精神而设立的,目的是培育学生回报社会、为国奉献的精神。

主要形式有睦邻活动、社会募捐、慈善义卖、清洁活动、植树活动、尊老敬贤、扶残助孤等。

自1990年起,新加坡的社区服务计划进一步完善并制度化,国家社会发展部与教育部、政务部制订了一项计划,使参与社区服务的学生能获得额外的课外活动分或徽章。

并且规定中学阶段的学生每年至少要完成6小时的公益劳动,[13]初级学院的学生每年至少要完成4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工作,[14]参与活动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分数,并计入课外活动记录,是学生升学时学校考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如果申请人“社区服务”没有达到课外活动的评级要求,学校有权将该生拒之门外,课外活动记录也是学生毕业求职的重要参考依据。

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乐于为国奉献的美德,并且在社区活动中与来自不同种族的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使青少年具有爱国爱民的意识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日后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中坚力量。

社区服务计划有效避免了德育理论与学生实践相脱离的弊病,又让青少年一代能亲身经历国家的发展,体会到社会进步与国家繁荣,在实践中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利益

的决心。

通过社区服务、公益劳动,拓展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空间,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促使青少年从小就学会履行社会义务,承担建设国家的责任,从小就学会“关爱他人,奉献自我”。

除上述四个主要措施之外,新加坡还通过其它途径培育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

如在中小学学生校服上印刷有关激励的文字。

如“honesty”、“strength”、“innovation”、“devotion”等字样,时刻提醒、激励学生的民族团结、为国奉献等意识。

此外,新加坡还规定:

每天早晨,学生必须参加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高唱国歌,朗诵誓言。

誓言的内容是:

“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语言、宗教的异同,团结一致地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愿为国家的幸福、繁荣与进步而共同努力”。

[15]新加坡正是从这些与青少年日常生活、学习密不可分的细节做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培育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塑造一代又一代爱国、效忠、负责、乐于奉献的国民。

三、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感教育,措施多样,富有特色,对同样是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我国而言,有一定的启示。

(一)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全国有56个民族,使用80多种语言,所以,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对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以本民族语作为第一语言,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以汉语作为第一语言,以本民族语作为第二语言。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能促进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传递和发展,而且还能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沟通与

交流,更能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国家统一和伟大复兴。

(二)我国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也是随着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而相应变化,也有很多中小学校开展了深入社区的服务活动,但形式仍显单一,主要集中于社区清洁、街道大扫除、敬老帮老等活动,社会募捐、慈善义卖的形式较少开展。

新加坡社区服务计划多样化形式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加深对社区服务活动的认识,要在继续保持以往有效服务方式的前提下,拓宽服务渠道,增加活动形式。

如在国家法律许可下为实现某种社会公益事业而进行的公益募捐;为救助特定对象而进行的非公益募捐;为援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士,患重大疾病者的慈善义卖。

这些既不违背国家法律,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效忠感与责任感的实践活动都应纳入社区服务活动的范畴。

(三)新加坡与我国国情迥然不同,前者国土狭小,学生放眼即世界;后者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其所在地的历史概况和风土人情,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养育自己的家乡产生深厚的情感,进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在加深学生对本土情感认识的基础上,然后再扩展到国家层面的历史与国情教育,历史与国情教育是中华民族保持凝聚力、认同感所无可替代的、最为深刻的活水源头,当前的历史与国情教育要突出荣辱史、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教育,要突出艰苦奋斗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等,要充分把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的人和事作为教育的内容,使青少年从小在心中植入民族的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育国家认同感和为国奉献精神。

(四)我国的中小学校服大多数是印载学校的校名或校徽,很少印刷像新加坡学校校服那样的激励文字。

校服是中小学生在正常教学时段的主要服装,目前校服在我国仅起着身份识别、统一着装的作用,如果我们也能充分利用校服这个看似微不足道,但学生却经常耳濡目染的细微之处,印上一些符合中小学生身份,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激励文字,这样将拓宽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培育渠道,并能时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而言,2008年都是刻骨铭心的一年,13亿中国人众志成城,书写了抗震救灾的英雄史诗;团结一心,成功举办奥运会与残奥会,圆了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神七”飞天,实现了中国人漫步太空的伟大壮举。

这一系列事件都是我们培育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宝贵题材,我们应该将这些宝贵题材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更应抓住这一难得契机,借鉴新加坡国家认同感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规律与特点,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的爱国篇章。

参考文献:

[1]新加坡人对族群认同感与对国家认同感一致[EB/OL].[2008-12-2].

[2]心理学大辞典[Z].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11.

[3]佐斌.论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形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

(2):

34.

[4][7]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9,87.

[5]张耀源.新加坡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与经验[J].教育管理研究,1995,

(2):

11.

[6]MinistryofEducation,Singapore:

DesiredOutcomesofEducation[EB/OL].[2008-12-2].http:

//www.moe.gov.sg/education/desired-outcomes/.

[8]censusofpopulation2000advancedatarelease[EB/OL].

[2008-12-2].http:

//www.singstat.gov.sg/pubn/popn/c2000adr/

cop2000adr.pdf.

[9]刘汝山.新加坡语言状况及语言政策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8.

[10][12]王学凤.新加坡基础教育[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58.

[11]Moe-corporate-brochure.pdf[EB/OL].[2008-12-2].http:

//

www.moe.gov.sg/about/files/moe-corporate-brochure.pdf.

[13][14][15]朱默君.体验新加坡[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7,90,88.

(责任编辑:

卢燕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