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行业第二章旅游业的发展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636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行业第二章旅游业的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旅游行业第二章旅游业的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旅游行业第二章旅游业的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旅游行业第二章旅游业的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旅游行业第二章旅游业的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行业第二章旅游业的发展史.docx

《旅游行业第二章旅游业的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行业第二章旅游业的发展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行业第二章旅游业的发展史.docx

旅游行业第二章旅游业的发展史

(旅游行业)第二章旅游业的发展史

2旅游发展的历史考察

□学习要点

●了解旅游的早期形式,区别迁徙、旅行、旅游的关系

●了解中西方古代旅行的发展及主要事件,掌握古代旅行的主要特征

●掌握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

●掌握现代旅游的主要特征

2.1旅游渊源

2.1.1人类的迁徙活动

对于从事旅游专业的人来说,旅游史研究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它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但是,在这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旅游活动的起点。

人类旅游活动从何时起,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但是毫无疑问,旅游并不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

也许有人会提问,原始社会人类的迁徙活动是否可以认为是旅游活动的开端?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旅游活动的实质。

旅游是属于人类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活动。

而原始社会的人类的迁徙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生存的要求,更换生存环境,从而改善生存条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迁徙的行为不属于旅游活动。

旅游不是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目前,很多学者都认为,今天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从古代的旅行发展而来。

2.1.2旅行的发展

与原始人类的迁徙活动相比,古代旅行可以认为旅游活动的萌芽时期。

关于旅行活动的起源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

李天元教授认为,旅行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形成时期,旅行的动机主要是产品交换。

霍洛韦提出,旅游萌芽于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最早可追溯到巴比伦帝国和埃及帝国时期。

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的一座“文物博物馆”就曾向公众开放过。

那时候,埃及人也曾举办过各种宗教节庆活动,吸引许多人来观赏,节日期间,有小贩出售食品和饮料,导游,货郎等。

有些早期的旅游者在建筑物上涂画,用这种方式表示他们到此一游,结果对建筑物造成破坏。

现在已发现公元前2000年埃及人涂写的字迹。

查尔斯等认为,旅行活动的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发明了货币,其贸易发展标志着现代旅行时代的开始。

苏美尔人是世界上第一个运用金钱进行商业交易的民族,他们还发明了楔形文字和轮胎,并使用钱或通过物物交换来支付交通和住宿费用。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他们就是旅游业的奠基者。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对旅行起源界定虽然有分歧,但是他们基本都认同古代旅行开始于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而且最早的旅行活动都是从文明古国开始的。

由此可见,古代旅行繁荣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古代旅行的动机主要是贸易和宗教,尤其是贸易,也可以这样认为,古代旅行的开拓者最早是从商人开始的。

总之,旅行开始于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当时的人们为贸易、宗教等目的而旅行,他们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遣、休闲,所以古代旅行不同于今天的旅游活动,但可以看作是旅游的萌芽时期。

2.1.3游览的出现

真正意义上旅游,是19世纪中叶才开始发展起来的。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快速的发展,同时,人们财富的增加,交通工具的改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一系列有利条件大大地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发展,以致于在19世纪中叶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

该旅行社的出现标志着旅游作为产业开始,也标志真正意义上旅游活动的开始。

2.2古代旅行

古代的旅行活动主要活跃在古文明的发祥地,如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古中国等。

2.2.1西方古代的旅行活动

古希腊时期(公元前5世纪)

公元前3世纪,希腊旅游者开始外出旅行,前往药神所居住的胜地访问。

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宗教旅行的发展最为突出。

古希腊的提洛岛、特尔斐和奥林匹斯山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宗教胜地,在建有宙斯神庙的奥林匹亚,名为“奥林匹亚庆典”是最负盛名的庆典,宙斯大祭之日,前来参观着络绎不绝,节日期间,举行赛马、赛车、赛跑、角斗等运动,这种运动后来发展为奥林匹克运动。

导游手册在公元前4世纪已经问世,其中介绍了雅典、特尔斐、斯巴达等地点,从这一时期开始,广告也以标牌的形式出现了,沿着标牌所引的方向,参观者可以找到路边的旅店。

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到公元476年)

罗马帝国于公元前753年兴起,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到达全盛,公元476年灭亡。

到罗马帝国时期,旅行才开始变的重要起来,罗马帝国的钱币为各国所接受,拉丁语成为当时的通用语言,罗马人可以到西西里、希腊、罗得岛、特洛伊和埃及旅行,而且从公元3世纪起还前往圣地旅行。

罗马人还推出了他们的导游手册,用不同的符号来表明各个客栈的等级。

同时,本土旅游也出现繁荣的景象,早期最受青睐的游览地集中在那不勒斯湾一带。

大约在公元前150年,罗马人为了军事目的,开始修建公路。

他们先挖掘路基,然后用石头和混凝土均匀铺设,上面再压上小石块。

到了图拉真皇帝时(公元98—117年),罗马已经拥有8万公里的公路网,北到苏格兰英国和德国、南到埃及和地中海南部沿岸,东至波斯湾,即现在的伊拉克和科威特。

随着公路网的完善,在公路边出现了专门住宿设施,如驿站。

这些有利条件促使罗马人作远途旅行。

阿拉伯帝国时期(中世纪公元前5世纪——16世纪中叶)

西方中世纪封建社会比较黑暗,旅行活动处于低潮。

但是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极大地推动旅游活动的发展。

阿拉伯帝国横跨亚、非、欧洲,在公元8、9世纪到达鼎盛时期,帝国以巴格达为中心,驿道四通八达,伊斯兰教规定每为信徒要到麦加、麦地那或耶路撒冷朝觐,所以在驿道上宗教朝圣的旅客,络绎不绝。

资本主义的扩张

15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已是海上强国,开始对外扩张和财富掠夺。

与此同时,西方科学已经证明地球是圆的,并且土耳其占据远东、近东,通往印度、中国的海上通路被割断,所以寻找新的航路势在必行,后来才有了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的环球旅行。

温泉疗养地的开发

温泉的发展是旅游史上有趣的一面。

罗马人最早使用温泉,后来扩大到英国及整个欧洲大陆。

18世纪,温泉洗浴在上流社会广为流行。

1562年,一位名叫威廉.特纳的医生发表了一本著作,谈到英格兰、德国、意大利的天然温泉对各种体痛都有疗效,引起温泉旅行的潮流,这一潮流一直延续了两个世纪才开始向海水浴转移。

温泉旅游在当时上流社会非常流行,它不仅有治疗的功效,而且还为社交活动、比赛、舞会和赌博活动增添了许多色彩。

英国巴斯的温泉区是一个非常有名度假胜地。

18世纪和19世纪初,在各国君主来访之后,巴斯已经成为上流阶层重要的社会生活中心。

18世纪初,该地在B.纳什的指导下很快成为高级女子时装设计和制作中心,因此,温泉旅游地由保健中心逐步演变为娱乐中心。

到18世纪末,英格兰温泉疗养地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大旅游(grandtour)

从17世纪初开始,大旅游成为文艺复兴运动所预示的追求自由、渴望知识这一潮流的直接产物。

在伊丽莎白的统治下,想在宫廷中谋求一职的年轻人都受到鼓励,纷纷到欧洲大陆旅行以完成学业。

西方从17世纪初开始,上流社会的人认为完成绅士教育的人,“大旅游”是其必走的一步。

1670年,“大旅游”一词已经得到使用,参与这种活动的人要在一位导师的陪同下,花3年或3年多的时间,遍游欧洲各大文化中心。

旅游日程首先在法国长时间逗留,主要是巴黎,然后再在意大利呆上一年,参观热那亚、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和威尼斯,最后经德国和低地国家(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三国),取道瑞士返回。

18世纪末,这种风尚已在社会的中上阶层中牢固地确定下来。

2.2.2中国古代的旅行活动

夏商周时期

中国旅游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王朝的商贾旅行,他们从许多方面创造了旅游的条件,开拓了旅游。

在夏王朝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增多,出现了物物交换,这种物物交换通常发生在相临的氏族之间。

如果发生在氏族的内部,则交换的场合一般在人来人往的汲水处,曰市井。

夏朝最喜欢经商的是殷氏族。

殷原来游牧于河南、山东一带,他们因为经常迁徙,沿途接触了很多部落,并与部落居民发生了密切的物物交换关系。

所以在历史上留下了“殷人重贾”的印象。

当时最有名的大商贾是殷人王亥。

王亥据说是殷人先祖冥的儿子,太甲微的父亲。

相传,他曾驾着车,赶着牛羊,离开自己的家乡河南商丘,到北方的两个小国河伯和有易做牛羊生意。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有易人竟杀了他,抢占了他的牛羊,乃至引起了一场殷灭有易,夺回牛羊的战争。

商代,九州通商,车和船运用很广。

周代商旅繁荣,进一步扩大了旅行的范围,并且极大地促进了交通条件的改善。

按周制,朝廷分天下的道路为五等,“径容牛马,畛容大车,深容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其中深、道、路的设计立足军事、外交、巡守,径、畛则考虑商旅。

所以,在我国整个奴隶社会时期,以贸易为主的商旅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一个大变革的时期,这时期的婚嫁、游说、游学、以及为宫廷生活而活跃起来的狩猎、游览活动,盛极一时。

春秋时期,列国纷争,诸侯并立,政治联姻更是诸侯、天子竟相使用的外交措施和统战的工具。

如秦晋之好,即以秦晋为例,概括了当时诸侯通婚的风尚。

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末年,社会上兴起了一股投师问学的风气,这股风气称之为游学。

春秋末年时,礼崩乐坏,文化下移,教育挣脱了官府、贵族的垄断,走进了私门,一些学问渊博的思想家开始授业解惑,吸引天下好学之人,当时最有名的老师是孔子。

孔子一生收弟子3000多人,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战国时,文化教育鼎盛,儒、墨、道、法、名、杂、农、阴阳、纵横、小说等九流十家,林立海外,他们各立门户,各阐其教,这股求学之风一直延续到秦始皇焚书坑儒。

游说。

春秋战国“王室衰微,诸侯为政”,治国平天下是诸侯百家共同研究的课题,从而掀起了一股“周游列国”的游说大潮。

有名的有孔子、墨子、孟子等。

孔子(前551——479),他曾到太庙学周礼,见郯(谈)子问历史,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创办私学。

34岁时,在他开始办学的第五年,靠人接济,从曲阜西行洛邑(洛阳附近),求教于老聃、长弘,第一次远离家门,游学河南,回来后,名气大增,门生渐多,并开始议军、议政。

35岁时,鲁国内乱,孔子入齐。

一面向齐太师学习“韶乐”,一面向齐景公宣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政在节财”等儒家道理,但齐景公以孔子年老,不用孔子,所以孔子由齐返鲁,这是孔子第一次游说诸侯。

此后十余年,他一直在鲁国教书。

56岁时孔子带了一班学生开始游说列国,这次游说从56岁到70岁,用去14年时间,先后到卫国(今河南渭县地区),郑国(今河南新郑地区),曹国(今山东定陶地区),宋国(今河南商丘地区),陈国(今河南淮阳地区及安徽的部分地区),蔡国(今安徽凤台地区),楚国(今湖北江汉地区)等七个国家,宣传其礼乐教化,仁义道德,却始终得不到重用。

他于68岁回到鲁国,晚年专心传授弟子,把古文献整理成诗、书、礼、乐、易,并编著了春秋。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秦汉时期最壮观的是帝王巡游。

首先是从秦始皇开始,一生巡游五次。

第一次公元前220年巡游咸阳——陇西——北地(甘肃庆阳)——咸阳,目的是确保西北防务,军事考察,因为距西北和北方的匈奴已威胁帝国的安全,而咸阳近西北。

第二次巡游,是公元前219年,到齐鲁——东临渤海——长江流域,主要目的是祭名山大川,宣扬王朝的声威、功德。

第三次巡游,公元前218年,巡游东方一直到渤海岸边。

第四次巡游,公元前215年,沧海——河北——山西、内蒙、陕西。

第五次巡游,公元前215年,到浙江、江苏、山东海边,最后病死在巡游途中。

秦始皇以后,秦二世、汉高祖、汉武帝等都曾有过巡游。

秦汉时期最壮观的旅行之二是官吏宦游。

当时最有名的是张骞出使西域。

汉初发生过几起匈奴南侵的著名战例,威胁到汉王朝的安全,所以汉武帝执政时,下定决心反击匈奴,他曾派张骞联合远在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怨恨匈奴的大月氏。

张骞,陕西人,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以匈奴人甘夫为向导,带领随从100多人到河西走廊(当时河西走廊为匈奴占领),被匈奴人俘虏,并拘留了十年光景,期间被迫娶妻生子,但始终不忘自己的联合大月氏的使命。

公元前129年,终于逃脱,毅然西进,直到大宛(吉尔吉斯),才找到西迁的大月氏,到达大月氏后,大月氏已经安居乐业,不想再与匈奴人重开战端,所以公元前128年,他们又从大月氏出发,回长安,半途又被匈奴人扣留一年多,于公元前126年返回长安,这次西行共用13年时间。

张骞出使西域探明汉朝通往西域的两条通道,即西去的北道和东归的南道,即丝绸之路(玄奘,马克.波罗都是从该路上来的),另外还详查了西域诸国的地理状况,风俗习惯等。

后来,汉王朝为联合乌孙(伊犁河流域),孤立匈奴,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随从300多人,金币丝绸,浩浩荡荡访问乌孙,使命未完成,但旅途一帆风顺。

秦汉时代交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旅游活动的发展,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文学的鼎盛、和旅游观念的进步。

秦始皇巡游,在全国大修弛道,以“咸阳”为中心,连接各地重镇要塞,历经全国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12省份。

秦汉旅游的又一大成绩就是开发名山,从秦始皇开始,确立了祭祀天下名山的制度,并确立了必须祭祀的12座名山,即东部的太室、恒山、泰山、会稽山、湘山、华山、薄山、岳山、歧山、吴岳、鸿冢、渎山,以致于到汉武帝时出现了现在的“五岳”说法,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天柱山,中岳嵩山。

文学漫游也是秦汉旅游的一种。

当时国内的许多有志之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拓展视野,增广见闻,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就是学术考察旅行的最早最杰出的代表。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600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使中国陷入三百余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旋涡中,此时、社会黑暗到极点,不论帝王将相,乡绅富豪,百姓都被现实世界的反复无常折磨的胆颤心惊,所以只能在精神世界为自己苦难一生寻求一条光明的出路。

所以,以人为主题的哲理的探索,宗教的崇拜和情感的寄托,汇成了三国六朝文化玄虚而温柔的底蕴,所以兴起在山水中超脱,放灵魂在自然中净化的山水旅游活动——玄游、佛游、仙游。

玄游。

玄指道家精深微妙的哲理,以老庄思想为本。

玄游指的是在自然山水中陶冶人的自然之情。

玄游之风,始于曹魏正始年间,当时统治阶级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当权的司马家族党同伐异,手段阴险,所以许多正直的官僚和读书人痛恨显势,思慕老庄玄学,日以谈玄为荣,以玄游为尚,以山水为友,有名的有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山涛等,陶源明、谢灵运。

谢灵运尤其喜欢旅游,积累丰富的登山经验,发明了一种登山鞋,一种特别的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比较有利于平稳身体和节省力气,后人称为“谢公屐”。

六朝旅游山水的高潮,促进了山水诗、文、画的繁荣,并由于道教和佛教的兴盛,增添了许多神秘而庄严的宗教景观,如六朝导师开发的名山有青城山、罗浮山、茅山、龙虎山等,如三大石窟也是当时的产物。

隋唐时代(公元518——907年)

隋唐时代,中国重新走上了统一和平的道路,并达到的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这时候的旅游活动左右逢源,主要的旅游形式有帝王舟游、文人漫游、宗教旅游、国际旅游。

帝王舟游。

隋炀帝杨广是一位喜欢游乐的皇帝,上台伊始,就大修巡游基地——东都洛阳。

随后,又修了大运河,并派官兵到江南伐木,造龙舟,开始他最着迷的泛舟运动。

由于隋炀帝无休无止的巡游,劳民伤财,导致了最后的亡国。

虽然他的巡游给隋代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却以新建的洛阳城和漫长的大运河使后代受益无穷。

他所酷爱的水上旅游也使他在历代帝王的巡游中别具一格,自成一家。

文人漫游。

唐代沿袭隋制,实行科举取士制度,极大地调动了中下层知识分子从政的热情,所以士人远游成风,并出现了像李白、杜甫、岑参等杰出的诗人和旅行家。

宗教旅游。

佛教在中国兴起在西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鼎盛,由于其宗派复杂,教义分歧,为探明真理,解决事端,不少人到印度取经,代表有东晋的高僧法显,唐代玄奘。

这一时期的宗教活动得到朝廷的重视和资助,所以道教、佛教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佛教。

从北魏奉佛教为国教后,至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先后出现了像玄奘、鉴真这样杰出的宗教旅行家。

国际旅游。

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的经济、文化等发展到封建社会的高峰,与外界的交流也日益广泛,所以这时期的国际旅游也极为活跃,来华的外国使者、商人、学者、僧侣络绎不绝,如日本先后16次派使者来唐学习文化,唐代与阿拉伯的交往也十分频繁,他们主要是以香料来换取中国的茶、瓷器和丝织品。

隋唐时期,旅游业发展贡献体现在:

1)开发温泉旅游景区,利用温泉构造景区是唐代的创新。

唐太宗贞观18年(公元664年),朝廷在这里汤泉宫。

唐太宗咸亨二年(公元271年),改名为温泉宫。

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再行扩建,改称“华清宫”,蓄泉之池也改为“华清池”。

每年冬天,唐玄宗与杨贵妃相携而来,所以白居易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西凝脂”。

2)开创了游陵墓,历史遗迹的先河。

长安附近集中了秦汉两代的宗教陵墓,但是在秦汉以前皇家陵墓有兵把守,一般人不能接近。

秦汉灭亡以后,陵墓无人看守,也未能引起六朝游客的兴致。

唐代文人怀古,秦汉陵阕自然成了他们缅怀帝王功业,感叹国家兴亡的名胜,其中游人密集的是灞陵和茂陵。

灞陵是汉文帝刘桓的陵墓,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

3)宗教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道教、佛教建筑,如大小雁塔,五台山寺庙,法门寺(扶凤县)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宋元时期(公元979——1279年)

宋时期,由于辽、西夏两国对大宋的威胁和侵略,以及不能收复汉唐故地,所以宋人旅游也赶不上唐人的气魄和规模,但文人漫游方兴未艾。

宋人理学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的新儒学,受理学的影响,宋代文人士大夫喜欢游乐山水,如苏轼、黄庭坚、陆游等。

元代的旅游,因为元代政府推行歧视汉民族的政策,严重地打击了汉人的生活积极性,没有热情来发扬自己优良的传统,缺乏生机勃勃的旅游气象,但是出现两个杰出的人物代表,马克.波罗和汪大渊。

马克.波罗,世界有名的大旅行家,意大利人,生于威尼斯,公元1271年11月随其父和叔父前往中国。

到中国以后,其三人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喜爱,均被委以官职,供奉朝廷。

马克.波罗在中国呆了17年后,因为怀念其家乡,利用蒙古公主阔阔真下嫁波斯(今伊朗)的机会,顺道回乡。

汪大渊。

江西南昌人,元代著名的航海家,平生两次周游印度洋,东达班达海,西达大西洋动岸的伊本、非洲的摩洛哥,后撰写了《岛夷志略》,记载公元14世纪印度洋沿岸的列国风情,也有元代对外贸易的行情。

元朝的旅游在国际旅游,国内旅游远不及唐时期。

明清时期(明1368——1644,清1616——1911)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但旅游活动却兴旺不衰,持续发展,较之唐宋时期更普遍重视自然山水景观的鉴赏和旅游经验的总结,尤其是明朝的国内科学考察旅行极盛,学术成就不凡,最杰出的旅行家郑和、徐霞客等。

明王朝,建立了大一统的汉族政权,吸取了元末农民战争的经验教训,强化专制,改革经济,生产力有了大的进步,民族矛盾比元代缓和,社会大环境也比元代优良,导致士大夫和读书人的乐意出游。

明初,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知识已历史悠久,技术精良,到明成祖朱隶时,他决心扩大邦交,通使海外,于是便有郑和下西洋。

郑和(1371——1434),回族人,姓马,排行老三,人称三保。

12岁时成为朱隶的太监,又长于智略,知兵习战,在朱隶夺位的“靖难之役”中立了大功,赐姓为“郑”,成为太监首领。

朱隶即位以后,全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有了较大发展,此时,通西域的陆上道路由于唐末以来的连年战争,无人管理,已经衰败,开辟海上交通势在必行,所以被委以重任。

郑和一生曾七下西洋。

第一次下西洋,公元1405年7月,到达非洲的东海岸,比哥伦布率领西班牙船队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公元1492年),他的船队在规模上也比哥伦布的船队威武许多。

徐霞客,明代大旅游家,主要考察地形地貌,探究地质、地理。

清王朝在历史上被鸦片战争分为两段,前一段继承传统,宫廷巡游和士大夫游山水的传统;后一段则开创新风,踏出国门,走向世界。

宫廷巡游,清以前曾出现三次高潮,其中秦始皇一次,汉武帝一次,隋炀帝一次。

清代主要是康熙、乾隆时,宫廷旅游再一次掀起高峰。

康熙、乾隆爱好巡游,曾一前一后,各自六下江南。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在这种形势下,旅游也趋于外向,包括下南洋,打工。

清政府与列强建立外交,向西方各国派驻使节。

有些家庭派子女接受西式教育,游学欧美。

爱国人士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旅游海外,结交同志,组织革命团体。

2.2.3古代旅行的特点

1、旅行活动兴起和发展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从整个古代时期来看,旅行活动主要繁荣在古代文明国家,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和古中国等。

2、古代旅行中商务旅行人数较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西方和中亚由于政教和一,宗教旅行较为活跃。

而在东方,帝王巡游和文人旅行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古代旅行参加人数有限,消遣性旅行只限于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人士。

4、旅行活动的范围与交通工具有很大的关系,在古代旅行时期,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船,速度较慢,所以决定当时的旅行仅是区域旅行活动。

以马车为例,其最在15世纪,匈牙利人首先发明四轮大马车,并在指定的路线上提供定期服务。

到16世纪中叶,英国已陆续开办了马车定期运输业务。

据记载,每天都有载客的马车往来于伦敦和牛津之间。

在有驿站马车往来的道路上,每隔一段距离便设立一个站点,站点上备有马匹,可以使用和更换。

18世纪,随着路面的改善,使马车的载客量达到8——14人,速度日行40英里以上。

由于使用驿站马车的乘客需要住宿,这使得闻名遐迩的英国小客栈得以发展壮大。

2.3近代旅游的兴起

从整个世界的旅游发展史来看,到19世纪中叶,旅游活动才真正作为一个产业开始出现,而这种变化原因主要归功于产业革命的影响。

从18世纪中叶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产业革命,它促进交通方式的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购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市场,需求的发展刺激旅游供给的发展。

2.3.1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

产业革命(industrialrevolution)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阶段。

它首先发生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之后很快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上半叶,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以发明和使用机器为主要特征,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上引起了根本性变化,也为旅游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产业革命首先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导致工人实际购买力的提高。

19世纪40年代,在以纺织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工厂生产已占据主导地位。

1770—1840年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约提高了20倍。

棉纺厂工人的生产率高于手纺工人266倍。

19世纪20年代初,英国纺锭总数比法国多三至四倍,比德国多十倍,遥遥领先于世界。

生铁产量,1825年已超过法、俄、美、德四国产量的总和。

煤产量,1840年相当美、法、德三国产量总和的四倍多。

1840年,英国商船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47%;商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

英国把半数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国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随着经济快速地发展,导致所有工人的实际购买力有了提高。

产业革命培育了一个巨大的商务旅行市场。

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也积累的丰富物质产品,因此,产业革命之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不断地向外输出商品。

印度是受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典型国家,棉纺织业首当其冲。

1818—1836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纱增加了5200倍。

1850年,英国对印度棉纺织品输出,占英国棉纺织品输出总值的65%。

所以,频繁的商务往来,造就了庞大的商务旅行市场。

财富的增加促进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工业革命极大地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乡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