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lash技术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理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572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Flash技术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理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于Flash技术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理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于Flash技术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理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于Flash技术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理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于Flash技术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理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Flash技术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理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ocx

《基于Flash技术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理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Flash技术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理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Flash技术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理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ocx

基于Flash技术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理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本科毕业论文

 

基于Flash技术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理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所学专业:

 

中国·长春

2014年5月

摘要

本文根据当前协同工作和协同编辑系统的发展状况,分析和总结了协同工作系统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向,探讨了Web环境下协同编辑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基于Flash技术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解决方案,为研究协同编辑系统关键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当今时代,音乐的网络化、办公的网络化、交易的网络化都已经变得十分普遍。

而当大量的图片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时,图片编辑的网络化也成为了人们娱乐生活中的另一需求。

本文提出了基于Flash技术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理工具,应用Flash的Web框架,借助Flash中的P2P协议RTMFP,采用Web环境下协同编辑的处理方案,实现了可以应用在互联网上的图片协同处理平台。

该平台能够让个人用户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以P2P的方式进行连接,建立连接的每个用都可以对打开的图片进行操作,并且组内的其他人都可以实时地查看到图片处理的效果,实现了头脑风暴形式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理。

关键词:

协同工作;图片处理;Flash;RTMFP

Abstract

Thisteamworkandcollaborationbasedonthecurrenteditingsystemdevelopment,analysis,andsummarizesthesystemtoworkthemainproblemsandresearchdirectionsarediscussedcollaborativeWebenvironment,thekeytechnologydesigneditingsystemisproposedbasedonFlashtechnology,collaborativenetworkinterconnectionimageprocessingsystemdesignandsolutionsforthestudyofkeytechnologycollaborativeeditingsystemprovidesagoodexperimentalplatform.

Thepresentera,themusicnetwork,officenetworking,networktransactionshavebecome.WhenthenumberofimageswidelycirculatedontheInternet,theimageeditinghasbecomeanetworkofpeoplelivinginotherentertainmentneeds.Inthispaper,basedonFlashtechnology,Internetcollaborativeimageprocessingtools,theWebapplicationframeworkforFlash,usingFlashintheP2PprotocolRTMFP,WebenvironmentusingcollaborativeeditingprocessingsolutionscanbeappliedtoachievethepictureontheInternet,collaborativeprocessingplatform.

TheplatformallowsindividualuserstotheInternetenvironmentinthewayP2Pconnection,eachconnectioncanbeusedtooperateontheopenimage,andthegroupofotherpeoplecanviewreal-timeimageprocessingtotheeffectofrealizedformofInternetcollaborativebrainstormingimageprocessing.

Keywords:

CSCW;Imageprocessing;Flash;RTMFP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第一章选题背景1

1.1研究意义1

1.2协同的含义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1

1.3.1理论研究1

1.3.2应用发展2

1.3.3系统研究2

1.4需要解决的问题3

1.5应用的关键技术4

1.5.1FlashAIR技术4

1.5.2RTMFP协议6

第二章关键技术8

2.1总体概况8

2.1.1体系结构8

2.1.2协同编辑模式8

2.2并发控制9

2.2.1并发控制概述9

2.2.2功能需求9

2.2.3并发控制方法10

2.3访问控制13

2.3.1访问控制概述13

2.3.2功能需求14

2.3.3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14

2.4版本管理15

2.4.1版本管理概述15

2.4.2版本关系模型16

2.4.3面向对象的版本管理16

2.5协同感知17

2.5.1协同感知概述17

2.5.2协同感知的特点17

2.5.3协作透明与协同感知18

2.5.4感知信息分类18

2.5.5协同感知的研究内容19

第三章系统设计20

3.1系统结构20

3.1.1整体框架20

3.1.2总体功能模块21

3.1.3工程结构22

3.2功能模块设计23

3.2.1协同编辑管理模块23

3.2.2文本消息传输模块23

3.2.3图片同步显示模块24

3.2.4图片特效处理模块24

3.2.5生成操作代码模块24

第四章功能实现25

4.1功能模块实现25

4.1.1协同编辑管理模块25

4.1.2文本消息传输模块26

4.1.3图片同步显示模块27

4.1.4图片特效处理模块27

4.1.5生成操作代码模块29

4.2未解决的问题29

第五章结论总结30

参考文献32

第一章选题背景

一.1研究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延伸,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处信息媒体和通信方式。

人们已不满足于网上浏览信息、下载文件等应用,希望网络能给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目前在线编辑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这种形式最大的优点是用户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使用时间可以灵活掌握,有非常好的发展前途。

由于现在商业和学术组织都是全球性的,分散在世界各地,联合完成文档的写作通常是分布式的。

因此,研究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协同编辑系统将具有普遍意义。

一.2协同的含义

协同概念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各种分散的作用进行联合应用,使得总效果优于单独的效果之和的相互作用。

现在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

从概念上可以看出,协同并不是新生事物,它是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

现如今协同概念有着更深的含义,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也包括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不同数据资源之间、不同终端设备之间、不同应用情景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科技与传统之间等全方位的协同。

一.3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3.1理论研究

对协同工作(CSCW)普遍认同的定义是: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持的环境中(CS),地域分散的一个群体交互通信、协调、协同和协作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CW)。

它包括协同工作系统的建设,群体工作方式的研究和支持群体工作的相关技术研究,应用系统开发等部分[1]。

目前,国内外CSCW发展势头强劲,研究规模逐年扩大,进展迅速。

美国的ACM从1986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CSCW国际研讨会[2],另外还有一批专门刊物报道CSCW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CSCWJournal、GroupandOrganizationManagement、JournalofOrganizationalComputing等。

我国在1998年底,在北京清华大学成功举办了第一届CSCW学术会议,并成立了C-CSCW专业委员会。

在理论研究方面,为了在协同应用与分布式计算机支持平台之间建立CSCW支持层,以增强面向用户的协作支持,满足CSCW协同应用需求,英国Lancaster大学提出了COLA轻权活动模型;为了给各种CSCW应用开发者提供共同的通信服务支持,Robinson提出了CAS通信服务体系结构模型;为集成已有的各种CSCW应用环境,Hollingsworth提出了CSCW的开发体系结构,Ellis的三元概念模型是对CSCW系统的一个功能性说明,以及Ellis的群组自动机TeamAutomation是CSCW系统的数学模型[3]。

我国清华大学王国意等人提出一个由基本功能层、支撑层及协同应用层三层结构组成的协同工作模型。

为了弥补这种模型中存在的开放性不够,开发效率低、复用性差以及对异构环境下的操作能力支持不足等缺点,北京大学孙艳春等人提出了一个开放的CSCW系统结构模型OCSCW[4]。

华中理工大学电信系提出了一种有管理子层、传输子层和网络传输子层三层结构组成的协同层的结构模型,该模型在鸿象协同编辑系统中得到实现。

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提出了一种包含交互、活动和协作三层结构的协作模型。

为了在现有网络传输率下实现较大规模的协作且能实现多个成员间的交互,他们提出了一种“镜头焦点”和“自由交互”相结合的交互模式,并将协作过程分为准备、发起、进行、结论形成、结论表决和协同结束等6个阶段[5]。

一.3.2应用发展

除理论研究之外,CSCW应用技术研究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Internet的迅猛发展,以WWW为代表的信息发布及资源访问方式的广泛流行,使得随时随地的信息访问逐渐变成现实,人们之间的距离被拉近。

基于Intenet的CSCW系统的开发成为可能。

1996年2月,在德国召开了一次名为“ERCIMworkshopOnCSCWandtheWEB"的学术会议,讨论如何利用WWW环境开展CSCW研究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基于WEB的CSCW系统最典型的例子是德国GMD—FIT与Orbiteam公司合作开发的BSCW(BasicSupportForCooperativeWork)系统。

BSCW是一个完全基于WEB实现的共享工作空间系统,具有文件上传、时间感知服务、组和成员管理等功能[6]。

YouYu等人开发的PAW(PeopleAwarenessEngine)系统,实现了WEB上的位置感知;LuisA.Guerrero等人提出了在WEB上开发协同系统的软件框架(TenObjectsPlatform)[7]。

基于WEB的CSCW系统已经成为CSCW领域中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

当前,CSCW正在蓬勃发展,按照应用类型来分类,可以分为三类[8]:

①计算机多媒体通信系统,如电子邮件系统和电子公告板系统(BBS);②共享应用系统,如协同编辑系统、共享窗口系统等;③会晤与决策系统,如视频会议系统、电子辩论工具和电子会晤室等。

一.3.3系统研究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编辑系统是CSCW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它是指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具有群体性、交互性、分布性和协作性的人机网络工作环境来协助多个地理分散作者对一个大型文档的共同编辑[9],允许异地多个用户并发浏览和编辑一个共享文档,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群体的工作效率。

CSCW的研究进展,直接促进协同编辑的发展和应用。

在国外,Grief等人设计了一个分布式协同编辑器CES,并在发表的文章上指出协同编辑系统是CSCW技术在编辑出版领域的一个典型应用,协同编辑就是要建立一个群体交互协作的分布式的人一机网络环境,来协助多个地理上分散的作者对一个大型文档的共同编辑[10]。

德国Technische大学的KochM教授等人对多用户、多媒体协同编辑环境进行了研究[11],描述了一个允许多个身处不同地域的编辑人员同时浏览和编辑同一个文档的实时群体编辑工具,并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在国内,有许多科研院所对协同编辑课题进行了研究。

中科院计算所林宗楷研究员与其博士研究生冯建合作开发了CoEditor协同编辑系统。

该系统采用Client/Server结构,集成了文本、图形、语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服务器端采用自行研制的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EDBMS)管理整个过程中形成的所有多媒体数据[12]。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的鲁东明、李向阳、鲍宏伟和潘云鹤教授等人设计实现了ZU-CoEditor协同编辑系统,并提出了一个适应于C/S模式的编辑系统逻辑模型[13]。

华中理工大学电信系朱光喜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种多媒体协同编辑系统的解决方案,并且开发了多媒体协同编辑工具SwanAuthor,通过计算机网络,交互的实现多媒体创作[14]。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杨文清等人设计与开发了基于WWW的文档协同协作系统WWWDOC[15],提出了多用户并发控制的有效方法——文档目录锁定法。

协同感知作为CSCW研究的关键课题,并非与CSCW一同诞生。

国外对协同感知的研究开始于九十年代中期,在模型的研究上SteveBenford提出SpatialModel,CarlGutwin和SaulGreenberg提出了WorkspaceAvarenessModel,这两种模型为协同感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目前对协同感知的研究多侧重于针对某一具体的CSCW应用系统,例如:

PilarHerrero的“ModellingaConstraintAwarenessModeltoWeb-BasedLearningEnviroments”[16]一文在对基于Web的学习系统的研究中对感知模型进行了一个讨论,Sonia和Manuel的“GroupAwarenessSupportinCollaborativeWritingSystems”[17]一文在协作写作系统中对群体感知做了一定的研究,Jason和CarlGutwin的“AwarenessSupportinaGroupwareWidgetToolkit”[18]一文对群件中如何提供感知做了讨论。

一.4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对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的理论研究已经比较完备,从体系结构到具体应用的关键技术都研究得比较透彻,但理论研究成果到应用系统实现的转化工作还比较薄弱,许多应用系统都是基于某种特定的体系结构或某种特定解决方案的,没有比较完备统一的标准。

大多数协同工作系统的开发都是从零开始,很多都是重复性劳动,如何减少重复性劳动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已经开发的协同编辑系统,多采用C/S模式进行设计与实现。

由于C/S模式只适用于局域网,必须开发专门的客户端软件,软件可移植性差,开发维护的费用高。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办公和分布式办公越来越普及,急切需要系统具有扩展性。

由此B/S模式应运而生,与C/S模式相比,B/S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客户端零维护。

B/S模式能够将协同编辑行为延伸至世界的各个角落,跨越广阔的地域界限。

但是基于B/S模式的协同编辑系统并发的性能和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B/S模式需要一个Server端控制,然而所有的协同通信都通过Server显然会使Server端成为性能提升的瓶颈。

如何采取一种有效的手段既达到协同编辑功能的需求又保证其性能指标也是本文需要研究的。

感知模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Benford和Fahlen提出的基于空间对象的感知模型[19]利用对象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提供感知信息,未能与协作机制有机地联系起来。

TomRodden提出的面向协同应用的感知模型[20]对空间对象感知模型加以扩充和解释,刻画了非共享工作空间结构下协作应用程序之间的关系,未体现相同应用中协作用户间的协作关系。

葛声、马殿富等提出的基于角色的群体感知模型[21][22]量化感知强度采用基于角色差别的计算方法,但实际应用中角色差别难以确定。

杨武勇、史美林等提出的基于角色的层次型同步协作感知模型[23]利用感知层次来度量业务流程中不同角色的协作层次,在量化感知强度方面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但基于角色的感知粒度过粗且不易控制,同时对独立于角色的用户授权也缺乏应有的支持。

基于任务的群体感知模型对任务定义和划分难以确定,且不同的应用需要重新定义。

一.5应用的关键技术

一.5.1FlashAIR技术

第二章关键技术

二.1总体概况

二.1.1体系结构

就协同编辑而言,计算机技术应该是支持而不是控制整个协作过程。

恰当的体系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作者对任务的认识,并帮助作者实现协作策略。

二.1.2协同编辑模式

协同编辑系统中各成员之间存在两种协作模式:

同步协作模式和异步协作模式,应该允许协作成员在这两种协作模式之间自由切换。

二.2并发控制

二.2.1并发控制概述

二.2.2功能需求

并发控制机制是系统功能和协作性能的体现者,这部分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是否能够按照预定的效率完成既定的功能,是系统设计的关键,协同编辑系统对并发控制有其特定的要求:

二.2.3并发控制方法

下面分析传统的并发控制方法,探寻适应基于Web的协同图片处理系统的并发控制机制。

(1)传统方法

这类方法的丰要特征是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或操作系统中的一些并发控制策略(如串行化、加锁或时间戳等)来维护复制对象间的一致性。

二.3访问控制

二.3.1访问控制概述

访问控制(AccessControl)就是通过某种途径显式的准许或限制访问能力及范围的一种方法。

二.3.2功能需求

一个好的协同工作系统应该提供以下访问控制策略需求:

参考文献

[1]史美林,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通信学报,1995,6

(1)

[2]MunsonJ,DewanP.A.ConcurrencyControlFrameworkforcollaborativesystems,ProceedingsofCSCW96USA,CambridgeMA,1996

[3]史美林,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

概念、技术、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4]宋海刚、陈学广,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发展述评,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1

[5]倪强、朱光喜,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的研究现状综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4

[6]RichardBentley,WWWBasedCooperativeWork,GMD-FIT,1997

[7]LuisA、Guerreoreta1,AWEB-basedOOplatformforthedevelopmentofMultimediaCollaborativeApplications,DecisionSupportSystems,1999,27

[8]梁军华、钟荣柏、黄干平,基于CSCW的协同编辑系统的设计,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49(3)

[9]张兵、张文瑛、张素伟,基于CSCW的系统编著系统,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37(3)

[10]Grief,ACaseofCES:

AdistributedcollaborationeditingsystemimplementinArgus,IEEETransactionsonSoftwareEngineering,1992

[11]ChengzhengSun、ClarenceEllis,OperationalTransformationinReal-TimeGroupEditors,Issues,AlgorithmsandAchievements,ACMCSCW98,USA,November1998

[12]冯键、林宗楷,协同编辑系统CoEditor的人一人交互界面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1999,11(3)

[13]李向阳、鲁东明、潘云鹤,计算机支持多用户协同编著系统模型,通信学报,1999,20(10)

[14]蔡庆玲、朱光喜,多媒体协同编辑系统设计与应用,电子技术,1996,6

[15]杨文清、黄宜华、冯坚,基于文档目录树的WWW文档协同协作机SU,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9,36(9)

[16]PilarHerrero、AngelicadeAntonio,MADEW:

ModelingaConstraintAwarenessModeltoWeb-BasedLearningEnvironments,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ationalScience,2004

[17]SoniaMendoza-ChapaManuelRomero-SalcedoHananOktaba,GroupAwarenessSupportinCollaborativeWritingSystem,Proceedingofthe6thInternationalWorkshoponGroupware(GRIWG00),2000

[18]JasonHill、CarlGut-win,AwarenessSupportinaGroupwareWidgetToolkit,GROUP03SanibelIsland,USA,2003,November9-12

[19]Benford、S.D.、Fahlen、L.E,Aspecialmodelofinteractioninthelargevirtualenvironments,Proceedingsofthe3thEuropeanConferenceonCSCW(ECSCW93),Italy,1993

[20]Rodden,T.Populatingtheapplication:

amodelofawarenessforcooperativeapplications,ProceedingsoftheACMCSCW96Conferenceon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Work,MA,1996

[21]葛声、马殿富、怀进鹏,基于角色的群体感知模型,软件学报,2001,12(6)

[22]葛声、怀进鹏,基于角色的群体感知模型实现机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

[23]杨武勇、史美林、姜进磊,基于角色的层次型同步协作感知模型,清华大学学报,2005,45

[24]徐学洲、郭敬林,一种基于OODB的协同写作系统的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2

[25]谢晓芹、柳西玲,基于构建开发的应用框架设计,2005.9.15

[26]王深、赵正德、顾俊,协同编辑系统中动态多版本管理技术研究,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3.2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