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体系规划文本.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490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镇体系规划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村镇体系规划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村镇体系规划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村镇体系规划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村镇体系规划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村镇体系规划文本.docx

《村镇体系规划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镇体系规划文本.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村镇体系规划文本.docx

村镇体系规划文本

新泰市村镇体系规划(2009—2020)

文本

新泰市规划局

新泰市规划设计院

二零零九年六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区域发展战略1

第三章产业发展规划3

第四章县域人口预测4

第五章城乡空间布局规划4

第六章旅游发展规划8

第七章基础设施规划9

第八章社会服务设施规划13

第九章生态环境与空间管制规划15

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16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17

第十二章附则18

附录1:

本规划文本用词说明18

附录2:

图纸目录18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适应新泰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指导新泰市村镇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

第2条规划原则

1、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区域协调、效益与公平并举;

3、区域整合、有机集中;

4、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

5、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3条规划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编制方法》;

3、《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4、《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5、《新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6、《新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7、新泰市各乡镇已批复的总体规划;

8、国家、山东省和泰安市有关政策、法规等;

9、新泰市相关的发展政策和法规。

第4条规划期限和范围

1、规划期限

近期:

2009-2012年。

远期:

2013-2020年。

2、规划范围

新泰市域行政管辖范围:

1946平方公里。

第5条规划目标

协调已经编制的各种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等),对下位规划进行指导,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分割局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合理利用市域村镇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和建设,促进区域统筹和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第6条规划重点

(一)理清新泰与周边重要辐射源(济南、淄博、莱芜、泰安等)、重要县市区(莱钢、沂源、宁阳、泗水等)的相互关系,明确新泰在山东省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战略目标。

(二)充分挖掘新泰自身的资源优势。

(三)在合理配置社会要素、资源的条件下,确定市域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强化空间环境管制。

(四)统筹配置市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设施网络。

(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协调机制,确保规划的实施。

第二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7条功能定位

根据新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及新泰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综合分析,确定城市功能定位为:

——承接济南都市圈和半岛城市群的辐射带动,成为滨州——淄博——莱芜发展轴的向南延伸段,辐射鲁南中小城市。

——山东煤电能源城市。

——发展以能源、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机械电子为代表的工业体系,发展以羊流起重机械、汶南汽拖配件、宫里玻纤玻钢等特色产业群为代表的民营经济体系。

——鲁中山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生态体验三位一体的综合旅游产业,“一山(莲花山)一水(青云湖)一圣人(和圣)”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

第8条发展目标

1、总目标:

以煤电一体、现代工业、特色民营产业为基础,发展市域经济;着力打造“山水园林宜居城市”、“鲁中地区工业基地”、“鲁中山区枢纽城市”、“文化旅游强市”四个品牌,建设鲁中地区以煤炭和现代化工业为主导的山水园林城市。

2、经济目标:

2020年,全市GDP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2%;人均GDP达到10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7:

53:

40,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

3、社会目标:

近期总人口为140万人;远期总人口约为150万人。

4、城镇建设目标:

近期城镇人口达到7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4%;远期达到9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城镇职能协调、城乡发展相互促进的村镇体系。

5、基础设施目标:

按照外向性、超前性原则,高标准、高起点建立比较完善的、良性循环的区域基础设施系统。

形成系统化的交通网络,高效率的通信网络,稳定的电力供应网络,完善的水资源供应和排水网络,反应灵敏的防灾网络等。

6、生态环境目标:

保护重要的森林、河流、湖泊、水库等自然环境,强化水环境和绿化环境两条生命线工程。

严格控制“三废”污染,有重点地逐步治理危害严重的污染源。

第9条规划指标体系

表2-1新泰市村镇建设指标体系

分类

指标名称

单位

现状(2008年)

发展目标

2012年

2020年

经济发展

GDP

亿元

433.3

680

1500

人均GDP

31575

48500

100000

全部财政收入

亿元

19.6

32

50

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

4.52

4.7

8

区域经济外向度

%

-

25

40

旅游业收入

亿元

12.5

20

100

旅游收入占GDP比重

%

2.88

3

6.6

年接待游客量

万人次

424

600

1200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15838

18000

35000

农民人均纯收入

7316

9000

20000

总人口

万人

137.7

140

150

城镇化水平

%

48

54

65

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贡献率

%

-

>55

>60

大学升学率

%

-

>60

>75

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

%

31.3

35

45

大专以上文化人口比例

%

-

>4

>8

每万人口医生数

10

30

35

城镇人口失业率

%

1.1

1.8

1.5

森林覆盖率

%

30

38

42

SO2年平均浓度

mg/m3

-

0.012

0.01

生态环境

TSP年平均浓度

mg/m3

-

0.04

0.03

市域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

%

-

80

90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

分贝

-

45

35

污水处理达标率

%

-

>60

>95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m2

-

30

33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

-

10

20

城市建设类

人均道路面积

m2

-

12

20

人均日生活用水量

60

90

180

人均年生活用电量

kwh

-

600

1200

集中供热普及率

%

-

60

90

燃气普及率

%

-

80

90

电话普及率

部/百人

82.9

90

120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m2

25

33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

10

15

第10条市域总体发展战略

1、承接济南都市圈和半岛城市群的辐射带动,成为滨州——淄博——莱芜发展轴的向南延伸段,辐射带动鲁南中小城市。

2、产业选择——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1)、围绕“煤电一体、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机械加工”四大产业集群,依靠骨干企业和大项目,实现现代工业体系的突破。

(2)、依托良好环境,搭起平台,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在引进项目时,有选择的引进成规模,具备产业支撑的大项目、大产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膨胀带动全市工业企业的腾飞。

(3)、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深入研究市场、研究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像羊流起重机械、宫里玻纤玻钢等具备区域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同时发挥其机制灵活的特点,形成整个工业体系的配套与互补。

强化现有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民营企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

(4)、发展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科技业、农村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兴办婚庆、修理、清洁、托幼、家教、卫生、养老等家政服务服务业,发展社区服务业。

(5)、围绕“北方菩陀(莲花山)、青云湖、和圣乐圣故里”三大旅游产业品牌,建设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生态体验三位一体的综合旅游产业。

3、空间结构——奠定新泰长远发展的基石。

将市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三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4、完善交通——形成开放的对外交通网络。

滨枣高速公路的向南延伸,新平铁路的贯通,再辅以公路建设,全面打通与周围县市区的交通联系,形成以新泰市为枢纽的连接山东省一体与南翼的交通走廊;对205国道进行改线,将蒙馆路北迁至柴汶河以北,改线后达到一级公路标准,解决过境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冲突的问题;提升济临路、蒙馆路、新枣路、牛石路、枣徐路为一级公路标准;打造“大三环”的市域道路交通结构,使各个乡镇之间的联系道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乡镇与农村社区的联系道路达到三级公路标准。

第三章产业发展规划

第11条产业发展策略

1、农业发展的方向——特色、高效、基地。

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发展高效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2、工业发展的合理选择——优选、集聚、分离。

(1)优选:

优化选择工业项目,工业项目的引进和发展首先要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2)集聚:

利用集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工业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布局和集群发展,合理引导工业向规划的工业园区集中。

(3)分离:

限制工业项目在限制开发区域内的布置。

3、第三产业:

现代服务业

(1)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构建发展的新框架。

充分发挥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促进与现代工业体系的有机结合、互动发展。

突出发展五方面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科技业、农村服务业。

(2)大力推进商贸产业,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建立若干个专业化、区域性的大市场,发展流通业,形成区域的商贸中心。

(3)全面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政府引导,市场带动,社会参与”,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增强消费能力,引导消费升级。

(4)着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努力打造就业性经济。

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方针,构建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以为民、利民、便民为准则,积极完善社区服务项目,大力兴办婚庆、修理、清洁、托幼、家教、卫生、养老等家政服务服务业,通过壮大服务品牌,建设组织网络化、制度规范化、队伍专业化,争取100%的社区都要社区服务中心,扩大就业的渠道。

4、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出路:

(1)、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体系建设,推动旅游业发展。

(2)、挖掘文化内涵,增强旅游的文化凝聚力。

(3)、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旅游吸引力。

(4)、借助市场力量,提高旅游经营服务水平。

(5)、合理定位,融入“好客山东”大旅游体系和“泰山――曲阜”旅游圈。

第12条产业发展引导

1、鼓励发展的行业

(1)农副土特产品的深加工和为农业服务的高新技术产业

主要围绕产业、特色品牌,农业深加工,运用生物、信息、标准化和新型加工技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化农业。

(2)发展以“煤电一体、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机械加工”四大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工业体系,培养产业集群,有效提升产业聚集膨胀能力。

依托良好的环境,搭起平台,迎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在引进项目时,有选择的引进成规模、具备产业支撑的大项目,大产业。

(3)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深入研究市场、研究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像羊流起重机械、宫里玻璃纤维等具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同时发挥其机制灵活的特点,形成整个工业体系的配套与互补。

(4)第三产业:

发展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科技业、农村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兴办婚庆、修理、清洁、托幼、家教、卫生、养老等家政服务服务业,发展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

2、采取防污措施后可以发展的行业

主要包括纺织工业、传统建材、造纸包装等。

3、禁止发展的行业

包括高污染、高耗能的橡胶、皮革、炼油等产业。

第13条产业发展布局

1、工业发展区:

主要在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开发区域的工业园区。

工业发展区可以发展一类和二类工业,严禁三类工业项目发展。

工业一般不放在限制开发区域内。

2、农业发展区:

主要在优化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

农业发展区可发展一些为农业服务和农产品深加工的项目,严禁三类工业项目的布局。

3、生态发展区:

限制开发区域。

生态发展区严禁一切工业项目发展。

4、旅游发展区:

在限制开发区域内和全市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重点发展旅游业,主要发展六大景区。

旅游发展区结合当地资源可以发展为旅游服务的项目,严禁二类和三类工业项目的发展。

第四章市域人口预测

第14条市域总人口预测

总人口近期为140万人,远期为150万人。

第15条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城镇人口近期为76万人,远期为98万人。

城镇化水平近期为54%,远期为65%。

第16条人口地域分配

规划村镇体系等级结构分为5级,即中心城市——副中心区——重点城镇——一般城镇——新型农村社区。

中心城市:

青云区(青云—开发区)、汶河连绵带(新汶区、汶南镇、东都镇、小协镇),远期人口规模64万人。

副中心区:

(羊流镇、西张庄镇、果都镇、泉沟镇),远期人口规模16万人。

重点城镇:

翟镇人口3万人,谷里镇人口2万人,宫里镇人口2万人,楼德-禹村人口6万人。

远期人口总规模9-14万人。

一般乡镇:

岳家庄乡、放城镇、刘杜镇、石莱镇、龙廷镇、天宝镇。

远期人口规模4-9万人左右。

新型农村社区:

137个农村社区,平均农村社区约3800人,总人口规模52万人。

第五章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第17条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1、城乡空间布局的原则

城乡空间一体化、区域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突出地域自然环境特色。

2、城乡空间布局目标

以加快产业集聚为重点,合理布局市域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持续协调发展;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以构建村镇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为重点,形成城市、重点镇、镇、新型农村社区等不同层次的基础设施网络,不断缩小城乡基础设施配套的差距。

到2020年,基本形成村镇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良好、产业布局科学的新型村镇空间布局体系。

3、城乡布局发展的理念与模式

从分散建设到集约整合;从分散布局到统筹安排;从无序蔓延到组团发展;从均衡发展走向重点协调。

第18条城乡空间布局结构

形成“一核三元四点、三区三环两轴”的空间结构。

“一核”指由济新路、蒙馆路、滨湖路和牛市石路围合的区域,即重点开发区域,包括青云区、汶河连绵带(新汶区、汶南镇、东都镇、小协镇),副中心区(羊流镇、西张庄镇、果都镇、泉沟镇)、翟镇、谷里镇的核心地区,在市域内形成一个相对强大的发展密集区,打破城镇之间的行政界限,跨区域,整体发展,优先发展,集约利用资源,对城市整体发展起辐射带动作用。

“三元”,指青云区、汶河连绵带和副中心区。

“四点”指市域内的重点城镇:

翟镇、谷里镇、宫里镇人口、楼德-禹村。

“三区”将整个市域划分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分别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三环”是指由滨湖路、济新路、翟良路、蒙馆路构成内环,由滨湖路、济新路、牛石路、新都路构成中环,及由北连接线、09公路、楼放路、龙盘路构成外环,构成大三环的道路框架。

“两轴”指沿济新路、蒙馆路形成的两条经济隆起带,主要发展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生产加工等产业,是整个市域经济发展的东西主轴线。

第19条城乡职能等级和职能分工规划

全市村镇体系分为5个职能等级,即:

城区——重点镇——一般镇——农村社区——村庄。

表5-1市域村镇体系职能等级

数量(个)

名称

城区

3

青云区、汶河连绵带(新汶区-汶南镇-东都镇-小协镇)副中心区(羊流镇-西张庄镇-果都镇-泉沟镇)

重点镇

4

翟镇,谷里镇,宫里镇,楼德-禹村

一般镇

6

岳家庄乡、放城镇、刘杜镇、石莱镇、龙廷镇、天宝镇

农村社区

137

本次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

村庄

300个

暂时保留村庄

表5-2市域村镇体系各城镇职能分工

城镇

职能类型

青云区、汶河连绵带

综合性中心城区

副中心区

工业区、副中心区

翟镇

工矿型城镇

宫里镇

工贸型、旅游城镇

楼德-禹村

商贸型城镇

岳家庄乡

农贸型城镇

放城镇

农贸型城镇

谷里镇

工贸型城镇

刘杜镇

农贸型城镇

石莱镇

农贸型城镇、旅游城镇

龙廷镇

农贸型城镇、旅游城镇

第20条小城镇用地布局规划

1、重点开发区域

(1)空间结构:

城镇空间结构:

三元、两点。

三元:

指青云区、汶河连绵带和副中心区。

两点:

指谷里镇和翟镇。

(2)人口规模预测

重点开发区域城镇人口规模将达到85万人。

其中青云区32万人,汶河连绵带32万人,副中心区16万人,翟镇3万人,谷里镇2万人。

(3)、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规划以济新路、翟良路、蒙馆路、滨湖路作为内环,以济新路、牛石路、京沪北路、滨湖路作为市域中环、重点开发区域的外环;通过205国道、蒙馆路的改线,减少过境交通对城镇的影响,通过增加南北相连的道路(龙池路、孙村路、迈莱河路),打造网状道路结构,加强与市域其他区域的道路联系。

2、优化开发区域

(1)产业发展

楼德镇与禹村镇现已相连,规划将作为一个行政单元考虑。

楼德镇是省重点镇,商贸流通发达,禹村镇是煤矿城镇,天宝镇是农业强乡镇,宫里镇是玻璃纤维和精细化工产业城镇,同时宫里镇、天宝镇是旅游乡镇。

此区域由于离城区较远,难以受到城区的辐射带动,可以发展农业、商贸流通、服务型第三产业、旅游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并且能形成地方优势的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2)人口规模预测:

天宝镇1万人,宫里镇人口2万人,楼德-禹村人口6万人。

3、限制开发区

(1)岳家庄乡、放城镇、刘杜镇、石莱镇、龙廷镇,每个乡镇城镇人口规模1-2万人。

(2)产业发展:

限制开发区域即市域南部和北部山区,乡镇受区位、地形和交通限制,发展缓慢,应以绿色、高效农业和服务型第三产业为主,积极发展旅游业,基本不再发展工业。

第21条城镇建设标准

①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不得超过120平方米。

②将生活居住、行政办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金融、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形成居住社区。

居住社区内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重点镇居住社区原则上不小于建成区面积的40%,一般镇居住社区不小于建成区面积的30%。

③道路系统由干道、支路和巷道组成,根据车流量、人流量的大小,合理确定道路建设等级,构成路网系统。

干道和支路的红线宽度分别为25-35米和10-15米,道路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4-5公里和4-6公里,水泥及沥青路面比重达到90%,同步敷设排水、供水、通信、供电等管网设施。

人均道路面积要达到7平方米以上。

④确立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水源地,根据规划需要建设相应规模的水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⑤分区域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场。

建成区要建设垃圾中转站,形成村集、镇运、垃圾处理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集中在市垃圾处理厂处理。

垃圾收集率重点镇达到85%,一般镇达到80%;生活垃圾处理率重点镇达到60%,一般镇达到50%;无害化处理率重点镇达到35%,一般镇达到30%。

⑥污染企业必须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生活污水禁止直排,必须经过化粪池、净化沼气池等设施处理后排放。

在楼德镇和果都镇各增设污水处理厂。

四个重点镇应建设小型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排水管网。

推行清洁能源,提倡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医疗垃圾必须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

⑦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绿地率达到1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以上。

⑧科教文卫、医疗保健、商业金融和集贸市场等公用设施按照《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中的镇标准进行配置。

第22条居住空间

(1)规划全市形成“中心城区-副中心区—重点城镇-一般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居住空间结构。

①中心城区:

人口规模64万人。

城区建设要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执行,确保城市建设合理、有序,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平台。

②副中心区:

人口规模16万人。

统筹原四个乡镇的总体规划,泉沟镇驻地不再安排工业用地,共设置7个居住组团:

果都镇、西张庄镇、泉沟镇各设置一个3万人、3万人、2万人的组团,副中心区的西北部集中设置可容纳8万人的4个居住组团。

③重点城镇:

翟镇、谷里镇、宫里镇、楼德-禹村。

楼德-禹村位于城市西部,很难接受城区的辐射带动,楼德镇原是新泰市域西部的中心镇,基础设施较好,对周围地区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翟镇距城区太近,不具备成为次中心的条件。

谷里镇、宫里镇各自具有特色产业。

规划翟镇人口3万人,谷里镇人口2万人,宫里镇人口2万人,楼德-禹村人口6万人。

④一般城镇:

分别是岳家庄乡、放城镇、刘杜镇、石莱镇、龙廷镇、天宝镇,随着乡镇改革的深入进行,这些乡镇驻地的行政功能将逐渐减弱,很大程度上是以比新型农村社区组团更高一级的居住社区面貌来出现,人口规模在1—2万人左右。

⑤新型农村社区:

指经过重新调整的137个新型农村社区,总人口规模在52万,每个农村社区人口规模为3800人,代替原中心村和一般村。

第23条工业空间

在重点开发区域统一配置工业项目,在优化开发区域配置具有地方特色产业的相关配套产业,限制开发区域基本不再配置工业项目,

第24条生态用地空间

生态用地空间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生态恢复区、生态廊道、组团隔离绿地。

第25条农业生产用地空间

指一般农田和基本农田。

第26条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布局规划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资源集约、工业集聚、居住集中”的要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村社区功能,努力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

2、布局原则和模式

结合新泰市实际,新型农村社区设置可采取“中心村辐射型、经济强村带动型、行政村整合型和村企发展联合型”四种模式。

3、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要求

新型农村社区的确定要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角度出发,使中心村真正起到镇域“次中心”的作用。

确定中心村的选择主要有以下5个标准:

(1)区位条件优越,与镇中心保持良好的交通、经济、社会和服务关系,在镇域中起到次中心作用的村庄。

(2)镇域内的管区驻地。

(3)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

(4)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优越,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5)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条件较好,对周边村庄有一定的吸引辐射及拉动带动作用。

第27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资源集约、工业集聚、居住集中”整体要求,切实加强农村社区的道路硬化、住宅净化等工作,实现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到位的目标。

2、社区组织建设:

加强和改善党组织建设,构建以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功能健全、运转有序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

3、公共服务建设:

行政服务、农技服务、商品服务、文化娱乐服务、治安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