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183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马志宇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其他地区的社会概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的多元面貌。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介绍了中古时期(5-14世纪)的世界历史。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古代非洲历史,古代非洲发展出带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在农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在东非出现阿克苏姆王国和摩加迪沙等文明古国,在西非先后崛起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大国,着重介绍了东非沿海国家和西非等国在文明进程中深受对外贸易的影响,在南非则简要介绍了大津巴布韦国家。

教材第二部分围绕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展开。

先后介绍了玛雅文明在农业、建筑、文字、数学等方面的成就;阿兹特克文明在农业和城市建设的成就;印加文明在帝国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成就。

通过对古代非洲与美洲丰富文明的介绍,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

三、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教学过程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

教材内容较多但对学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但如何提炼各文明特点,如何把握各文明中诸多表现之间的历史关联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可做适当铺垫以供学生探究。

四、学习目标

1.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

2.阅读教材和史料,回答相关问题,多角度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特点;

3.史料引入,尝试解释有关文明概况出现的原因与联系;

4.概述中古时期主要大洲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涵养家国情怀。

五、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

教师:

请同学谈谈对非洲与美洲的认识。

材料1:

14世纪的马里,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国家财富,都可以说是世界大国之一;廷巴克图更是可以与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首都相媲美。

——郑家馨:

《十三一十五世纪马里国家的兴衰》

材料2:

(当西班牙人见到特诺奇蒂特兰)简直像《阿马迪斯骑土传》里描写的那些被施过魔法的东西……我们见到的景象仿佛是梦境。

——乔治·C.瓦伦特:

《阿兹特克文明》

设计意图:

谈话式轻松导入课堂,通过两则材料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本课重点探讨的两座城市廷巴克图和特诺奇蒂特兰。

[学习任务]

任务一:

借助地图等时空上定位古代非洲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

材料3:

古代非洲的国家和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图

教师:

结合地图和教材完成表格

廷巴克图

特诺奇蒂特兰

所属国家

加纳、马里、桑海

所属国家

阿兹特克

国家兴盛时间

8-15世纪

国家兴盛时间

14-16世纪

所属大洲及方位

西非

所属大洲及方位

中美洲

该大洲其他古文明代表

东北非埃及、阿克苏姆;东非摩加迪沙;南非大津巴布韦

该大洲其他古文明代表

中美洲玛雅文明;

南美洲印加文明

材料4:

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并开始了定居生活。

大约在6000年前,世界上出现了最早的城市,这些城市很快又成为各地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教师:

材料4认为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结合教材去思考古代非洲与美洲是否具备相关条件。

设计意图:

结合地图和教材初步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相关文明的时空定位,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认识古代非洲和美洲的农业,又可以借助材料中城市是政治和经济中心这一说法引导学生理解透过城市可以了解一个区域的文明发达程度。

任务二:

借助相关史料探究古代非洲文明概况

材料5:

一支商队即将到达廷巴克图

材料6:

廷巴克图为古代西非和北非骆驼商队的必经之地,是跨撒哈拉商道西线商道的南方枢纽城市……在廷巴克图,能见到来自北方的盐、南方的黄金、东方的铜。

——占心磊《廷巴克图——一个“全球城市”的兴衰》

教师:

商队为什么而来?

携什么而来?

教师:

材料5的图片上,廷巴克图有一些建筑特别引人注目。

材料7:

14世纪末桑科尔清真寺在廷巴克图落成

材料8:

到大约10世纪,加纳国王已经改宗伊斯兰教。

他们的改宗改善了与来自北非的穆斯林商人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与那些运送商品穿越撒哈拉的沙漠地区的穆斯林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教师:

思考清真寺在西非廷巴克图等地大量出现的经济诱因。

材料9:

商业上的繁荣使廷巴克图有能力兴建著名的科兰尼克·桑科尔大学……理论上同样是清真寺的桑科尔大学奉行“门户开放”,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这种学术气度被欧洲人誉为“廷巴克图的慷慨”……桑科尔大学和廷巴克图为帝国培养大批知名学者,促进了廷巴克图的文化繁荣和帝国对文化的重视。

——占心磊《廷巴克图——一个“全球城市”的兴衰》

材料10:

日益增加的贸易数额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集权化运动有利,因为对贸易增收的税收,有助于供养集权化国家所需要的职业化官僚和武装力量。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教师: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廷巴克图的商业如何进一步影响该区域的政治与文化。

材料11:

教师:

归纳西非国家社会概况。

引导梳理古代非洲其他国家社会概括。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和问题设计,以廷巴克图为抓手,引导学生认识对外贸易对非洲文明的重要影响,从而一步步得出古代非洲文明概况。

任务三:

借助相关史料探究古代美洲文明概况

材料12:

特诺奇蒂特兰复原图

材料13:

特诺切蒂特兰的街道由水渠构成,水渠边上就是小路,随处可见的桥梁通往该城每个角落。

有3条大道从北面、西面和南面与陆上相连……岛屿四周是绿色的“浮动花园”,而岛中央则建有闪闪发光的白色房屋……城北的特拉特洛科是最热闹的商业中心,这里是城内最主要的大集市,可容纳六万人。

市场上的物品应有尽有,香气四溢的美食、华丽精美的饰品……在特诺奇蒂特兰,所有的道路都指向城市的宗教仪式中心。

——整理自乔治·C.瓦伦特:

《阿兹特克文明》、牛建军《探秘阿兹特克》

教师:

阅读材料12,指出复原图中A、B、C所指的具体设施。

通过这些主要设施及布局体现特诺奇蒂特兰怎样的社会特点。

材料14:

始建于1390年的特诺奇蒂特兰城大神殿

材料15:

特诺奇蒂特兰城的大金字塔因塔顶的两座神殿而独具特色。

神殿可通过双排台阶进入。

双排台阶代表了神殿同时供奉雨神特拉洛克和战神维齐洛波奇特利的双重功能。

——凯瑟琳·詹姆斯-柴克拉柏蒂《一部基于全球视角的建筑史教科书》

教师:

结合教材思考神殿同时供奉雨神和战神有何寓意。

材料16:

教师:

归纳阿兹特克国家社会概况。

引导梳理古代美洲其他国家社会概括。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研读和问题设计,以特诺奇蒂特兰为抓手,引导学生认识美洲文明概况。

任务四:

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

教师:

导入世界地图,地图上呈现中古时期各大洲出现的著名城市。

设计意图:

从时空上和内容特点上,让学生感受中古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中国的中央政府再一次陷入分裂,进入军阀混战时期。

一个从降生之日起即深陷分裂的共和国出现在一个危险的国际环境中,它甚至没有机会将民主价值观付诸实现。

---[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二:

(本报记者,北京,2月25日)中华民国总统于今天接见了受邀造访的外国记者,并就中国的事件进行了坦率的谈话。

总统说,他会格外关注中国工业发展。

在中国工业发展上,他欢迎外国的参与。

总统最后又补充说,他对中国代表们在巴黎和会上作为感到很满意。

-----摘编自方激《龙蛇北洋》“《泰晤士报》民初政局观察记”

材料三:

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若妖魔化这段历史,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摘编自马勇《重寻近代中国》

概括以上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论证:

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

②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④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

⑤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综合上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并不能简单用反动统治来慨括

【解析】

【详解】

根据四则材料中“中央政府再一次陷入分裂,中央政府再一次陷入分裂”,“没有机会将民主价值观付诸实现”,“中国代表们在巴黎和会上作为”,“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妖魔化这段历史,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现代史观而不是革命史观,定位北洋政府统治的统治,可知得出材料的主要观点是,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所以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用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民生等相关史实,以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展开论证。

论证时首先要观点明确,其次注意史论结合。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以来中国部分国礼一览表

表格反映了明清以来国礼演变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1

趋势:

从性质看,从赏赐品、贡品逐渐转变为国家间交流的媒介。

原因:

近代列强侵华,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朝贡外交体制逐渐崩溃;欧美文明传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

示例2

趋势:

从构成看,送出礼品凸显传统文化特色,彰显民族品牌,从送初级产品发展到送高科技产品;对国外科技成果型礼品从轻视到重视。

原因: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民族工业水平提高;“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实行改革开放。

(说明:

选取一种角度,史论结合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

本题是一个开放型的题目。

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可以从国礼的性质和构成两个方面来分析明清以来国礼演变的多种趋势。

然后根据观点,结合历史史实来说明原因。

考点:

中国近现代史·国礼演变·国礼演变

4.材料:

下表分别归纳了部分西欧启蒙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的言论。

西欧启蒙思想家

言论

中国思想家

言论

伏尔泰

当高卢、日尔曼和英吉利以及整个北欧沉沦于最野蛮的偶像崇拜之中时,庞大的中华帝国政府正培养良俗美德,制定法律,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

孔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荀子

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孟德斯鸠

要让人不能滥用权力,制度安排必须让权力制约权力。

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政为民政、政由民出、政以为民。

卢梭

最好的而又最自然的秩序,要让最明智的人来治理群众,要能确定他们治理群众真是为了群众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陈天华

欲救中国,惟有兴民权,改民主,而入手之方,则先之以开明专制,以为兴民权、改民主之预备,最初之手段则革命也。

康德

立法权属于全体人民,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而每个人只有服从自己的立法才是自由的,只有在服从立法的前提下,作为公民才是人人平等的。

陈独秀

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思想言论之自由,某个性之发展也,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

中西方交流推动彼此文明发展。

阐述:

西欧启蒙思想家通过传教士翻译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了解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的思想,并把这一思想作为抨击欧州封建君主专制和天主教统治的武器,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积极传播西方的民权与立宪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发展。

辛亥革命前夕,以陈天华为代表的革命思想家们从西欧启蒙思想中吸取民主革命思想并大力宣传,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宣扬民主与科学,给国人进行了一场思想启蒙教育,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表格信息从中西文化交流提取任意一个作为论点,如“中西方交流推动彼此文明发展”等;论述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西欧启蒙思想家通过传教士翻译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前夕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如何传播西方思想以及改造中国思想进行分析;最后从结论角度进行总结说明即可。

5.论说儒学功过,要让儒学回到它所产生和演变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具体地、历史地进行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帝曰:

“三代受命,其符安在?

灾异之变,何缘而起?

”董仲舒答曰: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鏊(同“戾”),而妖孽生矣。

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对于孔子及其思想,)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也有康有为的孔子。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论证李泽厚提出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答案】

(1)主张: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强化君主的权威;另一方面有助于劝诫君主实行仁政。

(2)

等级

观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一档

历代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释和发展是为了适应时代或阶级的需要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

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进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等思想。

隋唐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挑战。

宋代朱熹等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有力维护了封建统治

明朝中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统治陷入危机。

王阳明吸收佛教思想继承发展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康有为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

论证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二档

观点明确;能从上述两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三档

观点较明确;能从上述1-2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且表述较为准确;论证表述清楚。

四档

观点不明确;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证;表述不清楚。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鏊(同“戾”),而妖孽生矣。

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等信息可概括得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主张。

作用:

结合所学从有助于强化君主的权威、劝诫君主实行仁政等方面指出这些主张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中“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信息可概括得出,李泽厚认为,历代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释和发展是为了适应时代或阶级的需要。

然后结合所学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等思想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宋代朱熹等建立“理学”体系以应对佛道冲击、明代王阳明发展心学应对统治危机、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以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等方面论证其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6.逸出旧轨的洋务运动

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答案】本题评分要素:

1、对问题理解与史实论述(10分)2、组织结构(2分)

水平1:

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水平2:

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的边缘知识或部分问题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水平3:

其他答案

论证问题包括:

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指导思想、活动内容及客观效果”

主观目的: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1分),没有真心打破“旧轨”愿望(“中体”,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1分);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中的“西用”(“力师西法”)主张(1分),在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方面为西学的引进打开了方便之门,因而包含了逸出“旧轨”趋势(1分);

活动内容及客观效果:

包括设立总理衙门、兴办近代工矿企业、编练新式陆海军、设立学校、派遣留学生等措施(2分),就其客观效果看,不仅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1分),也使中国在对外、经济、海防、人才培养等方面,向现代化道路迈出了第一步(2分),无疑也有逸出“旧轨”的趋势(1分)。

组织结构(2分):

水平1:

叙述成结构(2分);水平2:

叙述一般或简单罗列史实(1分);水平3:

不成结构或史实错误(0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洋务运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地主阶级进行的一场封建自救运动,虽然从根本上来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所采取的措施却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瓦解了旧的生产组织形式,同时也引起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为自己准备了掘墓人;留学生的归来,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也带来了西方的民主思想,瓦解了旧的传统思想体系,这些都出乎始作俑者之料。

同时要注意条例、清晰、语言的简洁等。

考点: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