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常用实验操作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134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常用实验操作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科学常用实验操作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学科学常用实验操作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小学科学常用实验操作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小学科学常用实验操作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常用实验操作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docx

《小学科学常用实验操作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常用实验操作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常用实验操作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docx

小学科学常用实验操作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

 

苏木塔什乡中心小学科学常用实验操作和常用仪器使用说明及方法

 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方法一  

  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每一小格对应的温度值);   

  2、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不能取出来读数。

   

  方法二  

  1 在测量之前要先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2 根据估计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3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4 玻璃泡全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

等它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5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量液体中。

  

  6 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要有数字和单位。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使用酒精灯时,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需要剪去少许使其平整,然后检查灯里有无酒精,灯里酒精的体积应大于酒精灯容积的1/4,少于2/3。

在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烧另一盏酒精灯,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否则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

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3、胶头滴管滴瓶的构造与使用方法   

  1、夹持时,用无名指和中指夹持在橡皮胶头和玻璃管的连接处,不能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夹持,这样可防止胶头脱落。

使用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防止液体试剂进入胶头而使胶头受腐蚀或将胶头里的杂质带进试液)吸液时,先用大拇指和食指挤压橡皮胶头,赶走滴管中的空气后,再将玻璃尖嘴伸入试剂液中,放开拇指和食指,液体试剂便被吸入,然后将滴管提起。

禁止在试剂内挤压胶头,(以免试剂被空气污染而含杂质或将试剂弄混)。

吸完液体后,胶头必须向上,不能平放,更不能使玻璃尖嘴的开口向上,以免胶头被腐蚀;也不能把吸完液体后的滴管放在实验桌上,以免玷污滴管。

   

  2、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3、用过后应立即洗涤干净并插在洁净的试管内,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    

  4、滴瓶上的滴管必须与滴瓶配套使用       

  出错点:

中指与无名指没夹住橡皮胶头和玻璃管的连接处;将滴管尖嘴伸入接受器口内。

   

  正确方法:

夹持时:

用无名指和中指夹持在橡皮胶头和玻璃管的连接处,不能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夹持,这样可防止胶头脱落。

 吸液时:

先用大拇指和食指挤压橡皮胶头,赶走滴管中的空气后,再将玻璃尖嘴伸入试剂液中,放开拇指和食指,液体试剂便被吸入,然后将滴管提起。

禁止在试剂内挤压胶头,以免试剂被空气污染而含杂质。

吸完液体后,胶头必须向上,不能平放,更不能使玻璃尖嘴的开口向上,以免胶头被腐蚀;也不能把吸完液体后的滴管放在实验桌上,以免沾污滴管。

  

  4、试管的使用方法  

  方法一  

  普通试管的规格以外径(mm)×长度(mm)表示,如5×150、18×180、25×200等。

  

  离心试管以容量毫升数表示。

  

  主要用途:

普通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收集少量气体、装配小型气体发生器。

  

  使用注意事项:

  

  普通试管可以直接加热。

装溶液时不超过试管容量的1/2,加热时不超过试管的1/3。

  

  加热时必须用试管夹,夹在接近试管口部位。

  

  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在试管底部加热,并不断移动试管。

这时应将试管倾斜约45°,管口不要对着有人的方向  

  方法二  

  1.普通试管可以直接加热,加热前先将试管外壁水擦干。

  

  2.装溶液时不超过试管容量的1/2,加热时不超过试管的1/3。

   

  3.加热时须用试管夹,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向试管口套进,取的时候也从试管下部取出,夹在试管口中上部(接近试管口1/3)。

   

  4.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在试管底部集中加热,并不断移动试管。

试管应倾斜约45°,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5.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每次只能拿一个试管,但几个试管对比时,可以几个同时拿在手里(用大拇指和手掌)。

  

  6.振荡试管时,拇食中三个手指拿住试管,手腕使劲而不是摆臂,用力振荡。

试管里的液体受离心力,不会飞溅出来。

  

  7.加热完的试管不能马上放入试管架,防止烫坏试管架。

  

  8.清洗试管可以直接用清水振荡,也可以用试管刷。

如果有必要须沾洗衣粉来刷。

根据实验所用的药品,也可以选用酸、碱、酸性重铬酸钾洗液来清洗。

清洗后的试管,内壁不应挂有水珠。

  

  出错点:

用手一把抓或将无名指和小指伸展开;位置靠上或靠下。

   

  正确方法:

“三指握两指拳”。

即大拇指、食指、中指握住试管,无名指和小指握成拳,和拿毛笔写字有点相似。

手指握在试管中上部。

  

  5、振荡盛有液体的试管   

  出错点:

手握试管中部或中下部抖动。

   

  正确方法:

手指应"三握两拳",握持试管中上部,这样留出试管中下部便于观察试管内部的实验现象。

振荡试管时,用手腕力量摆动,手臂不摇,试管底部划弧线运动,使管内溶液发生振荡,不可上下颠,以防液体溅出。

  

  6、试管夹的使用方法  

  用手拿住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7、量筒的使用方法  

  要看清凹液面和量程  

  不能用量筒配制溶液或进行化学反应。

  

  不能加热,也不能盛 装热溶液以免炸裂   

  量取液体时应在室温下进行。

   

  读数时,视线应与液凹液面最低点水平相切。

   

  量取已知体积的液体,应选择比已知体积稍大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误差过大。

如量取15mL的液体,应选用容量为20mL的量筒,不能选用容量为50mL或100mL的量筒。

  

  出错点:

A.手拿着量筒读数;B.读数时有的俯视,有的仰视;C.有的不能依据需量取液体体积选择合适量程的量筒。

D.液体加多了,又用滴管向外吸。

   

  正确方法:

使用量筒时应根据需量取的液体体积,选用能一次量取即可的最小规格的量筒。

操作要领是"量液体,筒平稳;口挨口,免外流;改滴加,至刻度;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若不慎加入液体的量超过刻度,应手持量筒倒出少量于指定容器中,再用滴管滴至刻度处。

  

  8、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  

  1、被测物体重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2、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  

  3、在测量前,应先调零;  

  4、不用刻度已被损坏的弹簧测力计;  

  5、待示数稳定后才读数。

  

  6、如果是测摩擦力,要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9、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放: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②调:

先调节游码至标尺的零刻线,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直至横梁平衡;  

  ③测:

把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里,向右盘里加减法码,直至天平平衡;   

  ④读:

读数时,除加砝码的总质量外,千万别忘了还要加上游码对应的质量数。

这样,使用天平时左侧的托盘上应放待测物质,右侧的托盘上应放砝码。

这样符合使用习惯。

砝码加游码读数之和就是待测物质的质量。

如果右侧的托盘上放待测物质,左侧的托盘上放砝码,那么,砝码质量和减去游码读数得到的差就是待测物质的质量。

这虽然不符合课本上的规定,也不符合使用习惯,但是并没有原理上的错误。

  

  以上是指托盘天平,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如上面的相同,只是没有游码。

  

  出错点:

A.直接用手拨游码;B.托盘上不放或少放纸片;C.药品放错托盘;D.在托盘上放多了药品取出又放回原瓶;E.称量完毕忘记把游码拨回零点。

   

  正确方法:

正确操作要领是“托盘天平称量前,先把游码拨零点,观察天平是否平;不平应把螺母旋;相同纸片放两边,潮、腐药品皿盛放,左放称物右放码,镊子先夹质量大;最后游码来替补,称量完毕作记录,砝码回盒游码零,希望大家要记住”。

使用时还应注意:

A移动游码时要左手扶住标尺左端,右手用镊子轻轻拨动游码;B。

若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粉末时,右盘中放入一定质量的砝码,不足用游码补充。

质量确定好后,在左盘中放入固体物质,往往在接近平衡时加入药品的量难以掌握,这时应用右手握持盛有药品的药匙,用左手掌轻碰右手手腕,使少量固体溅落在左盘里逐渐达到平衡。

若不慎在托盘上放多了药品,取出后不要放回原瓶,要放在指定的容器中。

  

  10、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放大镜(英文名称:

magnifier):

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

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视角)。

视角愈大,像也愈大,愈能分辨物的细节。

移近物体可增大视角,但受到眼睛调焦能力的限制。

使用放大镜,令其紧靠眼睛,并把物放在它的焦点以内,成一正立虚像。

放大镜的作用是放大视角。

  

  11、石棉网的使用方法  

  石棉网是用于烧煮液体时架在酒精灯上的三脚架上的铁丝网.它是由二片铁丝网夹着一张石棉水浸泡后晾干的棉布做的。

火焰长时间集中在容器的某个地点,最终会使容器爆裂.用了石棉网,火焰的热量会分散到容器的每个角落,长时间烧容器也不会爆裂.因为石棉不是可燃性物质,铁丝可将火焰的热量分散到空气里,传到容器上方,热量均匀它是科学家们常用的化学器械。

"  

  12、烧瓶的使用方法  

  烧瓶通常具有圆肚细颈的外观,与烧杯明显地不同。

它的窄口是用来防止溶液溅出或是减少溶液的蒸发,并可配合橡皮塞的使用,来连接其它的玻璃器材。

当溶液需要长时间的反应或是加热回流时,一般都会选择使用烧瓶作为容器。

烧瓶的开口没有像烧杯般的突出缺口,倾倒溶液时更易沿外壁流下,所以通常都会用玻棒轻触瓶口以防止溶液沿外壁流下。

烧瓶因瓶口很窄,不适用玻棒搅拌,若需要搅拌时,可以手握瓶口微转手腕即可顺利搅拌均匀。

若加热回流时,则可於瓶内放入磁搅拌子,以加热搅拌器加以搅拌。

烧瓶随著其外观的不同可分平底烧瓶和圆底烧瓶两种。

左上图为一平底烧瓶,右上图则为一圆底烧瓶。

通常平底烧瓶用在室温下的反应,而圆底烧瓶则用在较高温的反应。

这是因为圆底烧瓶的玻璃厚薄较均匀,可承受较大的温度变化。

  

  主要用途:

  

  

(1)液体和固体或液体间的反应器.   

  

(2)装配气体反应发生器(常温、加热).  

  (3)蒸馏或分馏液体(用带支管烧瓶又称蒸馏烧瓶).  

  使用注意事项:

  

  

(1)注入的液体不超过其容积的2/3.  

  

(2)加热时使用石棉网,使均匀受热.  

  (3)蒸馏或分馏要与胶塞、导管、冷凝器等配套使用.  

  13、锥形瓶  

  硬质玻璃制成的纵剖面呈三角形状的滴定反应器。

口小、底大,有利于滴定过程进行振荡时,反应充分而液体不易溅出。

该容器可以在水浴或电炉上加热。

锥形瓶为平底窄口的锥形容器,一般皆使用于滴定实验中。

为了防止滴定液下滴时会溅出瓶外,造成实验的误差,再将瓶子放在磁搅拌器上搅拌。

也可以用手握住瓶颈以手腕晃动,即可顺利的搅拌均匀 。

锥瓶亦可用与普通实验中,制取气体或作为反应容器。

其锥形结构相对稳定,不会倾倒。

规格:

以毫升计。

5ml-2L 用途:

盛装反应物,定量分析。

注意事项:

(1)注入的液体最好不超过其容积的1/2,过多容易造成喷溅

(2)加热时使用石棉网(电炉加热除外)(3)烧杯外部要擦干后再加热。

 

  14、集气瓶  

  一种广口玻璃容器,瓶口平面磨砂,能跟毛玻璃保持严密接触,不易漏气,用于收集气体、装配洗气瓶和进行物质跟气体之间的反应。

使用注意事项:

不能用于加热,如果物质与气体是放热反应,集气瓶内应放点水或铺一层砂。

"  

  15、广口瓶  

  广口瓶是用于盛放固体试剂的玻璃容器,有透明和棕色两种,棕色瓶用于盛放需避光保存的试剂。

使用注意事项:

不能用于加热。

取用试剂时,瓶塞要倒放在桌上,用后加塞塞紧,必要时密封。

由于瓶口内侧磨砂,跟玻璃磨砂塞配套,因而玻璃塞的广口瓶不能盛放强碱性试剂。

如果盛放碱性试剂,要改用橡皮塞。

  16、酒精喷灯  

  学校实验室用的座式酒精喷灯,由灯管、空气调节器、引火碗、螺旋盖、贮酒精罐等部分构成。

火焰温度在800℃左右,最高可达1000℃,每耗用酒精200毫升,可连续工作半小时左右。

  

  使用方法:

  

  1.旋开加注酒精的螺旋盖,通过漏斗把酒精倒入贮酒精罐。

为了安全,酒精的量不可超过罐内容积的80%(约200毫升)。

随即将盖旋紧,避免漏气。

然后把灯身倾斜70度,使灯管内的灯芯沾湿,以免灯芯烧焦。

  2.灯管内的酒精蒸气喷口直径为0.55毫米,容易被灰粒等堵塞,堵塞后就不能引燃,所以每次使用前要检查喷口,如发现堵塞,就应该用通针或细钢针把喷口刺通。

  

  3.在引火碗内注2/3容量的酒精,用火柴把酒精点燃,对灯管加热(此时要转动空气调节器把入气孔调到最小),待酒精气化,从喷口喷出时,引火碗内燃烧的火焰便可把喷出的酒精蒸气点燃。

如不能点燃,也可用火柴来点燃。

  

  4.当喷口火焰点燃后,再调节空气量,使火焰达到所需的温度。

在一般情况下,进入的空气越多,也就是氧气越多,火焰温度越高。

  

  5.熄灭喷灯,可用事先准备的废木板平压灯管上口,火焰即可熄灭,然后垫着布旋松螺旋盖(以免烫伤),使罐内温度较高的酒精蒸气逸出。

  

  注意事项:

  

  1.喷灯工作时,灯座下绝不能有任何热源,环境温度一般应在35℃以下,周围不要有易燃物。

  

  2.当罐内酒精耗剩20毫升左右时,应停止使用,如需继续工作,要把喷灯熄灭后再增添酒精,不能在喷灯燃着时向罐内加注酒精,以免引燃罐内的酒精蒸气。

  

  3.使用喷灯时如发现罐底凸起,要立即停止使用,检查喷口有无堵塞,酒精有无溢出等,待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再使用。

  

  4.每次连续使用的时间不要过长。

如发现灯身温度升高或罐内酒精沸腾(有气泡破裂声)时,要立即停用,避免由于罐内压强增大导致罐身崩裂。

小学科学常用实验操作规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课题:

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器材:

平口杯、水槽、餐巾纸、水、抹布。

  

  操作步骤:

   

  1、将水槽装上水。

(放在左手边)   

  2、将餐巾纸塞进平口杯内,紧贴在平口杯底部。

   

  3、将平口杯口朝下,竖直扣入水槽中。

  

  4、把平口杯竖直地从水槽中提出来。

(用抹布将杯口擦干)  

  实验现象:

平口杯内的纸没有湿。

  

  实验结论:

空气能占据空间。

  

  注意事项:

   

  1、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

   

  2、将烧杯从水槽中提出来时,烧杯不能倾斜。

   

  3、做完实验后要整理好实验器材。

  

  二、检验人体呼出的气体  

  实验课题:

人体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实验器材:

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火柴、导气管、抹布。

  

  操作步骤:

  

  1、将集气瓶集满水,用玻璃片盖好,倒立于盛水的水槽中。

  

  2、用导气管向集气瓶里吹气,利用排水法将集气瓶里的水全部排出。

正立于桌面。

(用抹布擦干)

  3、用火柴检测。

  

  实验现象:

火柴慢慢的熄灭,说明里面的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实验结论:

人体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气。

  

  注意事项:

   

  1、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

   

  2、将集气瓶从水槽中提出来时,玻璃片要盖好。

   

  3、做完实验后要整理好实验器材。

  

  三、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实验课题:

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实验器材:

平口玻璃杯、水、硬纸板、抹布。

  

  操作步骤:

   

  1、将平口玻璃杯装满水。

(不要有气泡)   

  2、用硬纸板将平口玻璃杯口盖上。

   

  3、用手按着硬纸板,把玻璃杯口翻转向下,再把按着纸板的手松开。

  

  实验现象:

纸垫没有掉下来,因为纸板下的空气向上压住了纸板,所以不会掉下来。

  

  实验结论:

大气是有压力的,并且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注意事项:

   

  1、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

  

  2、玻璃杯翻转向下时,要将纸板和玻璃杯扣紧,不要出现空隙。

  

  3、展示时动作要轻,防止纸板落下。

   

  4、做完实验后要整理好实验器材。

  

  四、证明大气中有水  

  实验课题:

空气中有水吗  

  实验器材:

烧杯、冰块、镊子、抹布。

  

  操作步骤:

   

  1、将冰块用镊子轻放入烧杯。

   

  2、将烧杯静置在实验桌上3-5分钟,直到烧杯外壁有水珠出现。

  

  实验现象:

烧杯内的水没有出来,杯壁的水是空气中的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实验结论:

空气中含有水。

  

  注意事项:

   

  1、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

   

  2、做完实验后要整理好实验器材。

  

  五、模拟雨的形成  

  实验课题:

模拟雨的形成  

  实验器材:

烧杯、冰块、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皮筋、保鲜膜、水、火柴。

  

  操作步骤:

   

  1、将水放入烧杯,用皮筋把保鲜膜包紧。

   

  2、把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然后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后放在石棉网下加热。

   

  3、3-5分钟后将冰块放在保鲜膜上。

  

  实验现象:

保鲜膜下方有水滴形成,水滴顺着烧杯壁流下来。

  

  实验结论:

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落下来,形成雨。

  

  注意事项:

   

  1、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

   

  2、操作时要小心,在加热前把石棉网放在架上,实验完后,不要急于拿下石棉网,以免烫伤。

   

  3、做完实验后要整理好实验器材。

  

  六、测量水温  

  实验课题:

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器材:

烧杯、温度计、冷水、热水、抹布。

  

  操作步骤:

   

  1、将一个烧杯盛冷水,一个烧杯盛热水。

   

  2、检查温度计是否完好。

   

  3、测冷水温度:

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盛冷水的烧杯里,观察、读数。

   

  4、测热水温度:

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读数。

  

  实验结论:

   

  实验测得冷水的温度是(      ),热水的温度是(     )。

   

  注意事项: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放入水中时,下端不能碰到烧杯的底与壁。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七、证明沉在水底的物体也收到水的浮力  

  实验课题:

在水底的物体也收到水的浮力  

  实验器材:

水槽、测力计、钩码、水、抹布。

  

  操作步骤:

   

  1.在水槽内放入2/3的水。

  

  2.将钩码用细线挂在测力计下,读出测力计上示数。

  

  3.再将钩码全部浸没水中,记下测力计上示数。

  

  4.将两次测力计上的示数相减。

  

  实验现象:

将钩码用细线挂在测力计下,读出读数,再将钩码浸没在水中,再读出测力计读数,你会发现弹簧秤读数减小了。

  

  实验结论:

沉在水底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注意事项:

  

  1、实验时,不要使钩码与容器侧壁或底部接触。

提起或落下的时候,应缓慢进行,等指针静止后再读示数。

  

  2、应该边测量边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  

  3、做完实验后要整理好实验器材。

  

  八、验证阿基米德定律(浮力)

(一)  

  实验课题: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实验器材:

测力计、钩码、量筒、杯子、水、塑料小桶、抹布。

  

  操作步骤:

  

  1、在量筒内放入100m的水。

  

  2、将钩码用细线挂在测力计下,读出测力计上示数。

   

  3、再将钩码全部浸没水中,记下水面升高后的液体的读数。

  

  4、用塑料小桶测出钩码排开的水量的重量。

  

  实验现象:

钩码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与它排开水的重量相等。

  

  实验结论: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注意事项:

  

  1、实验时,不要使钩码与容器侧壁或底部接触。

提起或落下的时候,应缓慢进行,等指针静止后再读示数。

  

  2、应该边测量边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  

  3、做完实验后要整理好实验器材。

  

  验证阿基米德定律(浮力)

(一)  

  1.浮力及产生原因:

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方向:

竖直向上;原因:

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

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

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悬浮时:

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

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下沉时:

F浮ρ液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

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

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

排开液体的质量  m排=ρ液V排  

  ρ液:

液体的密度   ρ液=m排/V排   

  V排:

排开液体的体积   V排=m排/ρ液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当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下沉.(直至悬浮/沉底)  

  当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上浮.(直至悬浮/漂浮)  

  当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  

  浮力公式的推算  

  F 浮=F下表面-F上表面   

  =F向上-F向下   

  =P向上•S-P向下•S   

  =ρ液•g•H•S-ρ液•g•h•S   

  =ρ液•g•(H-h)•S   

  =ρ液•g•△h•S   

  =ρ液•g•V排   

  =m排液•g   

  =G排液   

  稍加说明:

   

  

(1)“F 浮=F下表面-F上表面”一般作为浮力产生原因,在同步学习(平时的考试)中,考一道填空或选择。

在中考中不常出现,如果出现也只是考一道题。

还要注意在最后一道浮力计算题中——不会做时,别忘了想想它。

   

  

(2)“F 浮=F下表面-F上表面”与“F浮=ρ液gV排=G排液”的联系,明白就够了,不会考。

(其实这就是“兔兔r”说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不好用“F下表面-F上表面”,所以不考。

)   

  (3)“F浮=ρ液gV排=G排液”最重要。

   

  但这也没有什么可“推算”的——直接由阿基米德原理把文字表述变成式子就行了:

浮力=排开液体所受重力——F浮=G排液=m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