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诗歌类解题技巧分析共五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7905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8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专题诗歌类解题技巧分析共五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诗歌类解题技巧分析共五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诗歌类解题技巧分析共五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诗歌类解题技巧分析共五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诗歌类解题技巧分析共五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专题诗歌类解题技巧分析共五讲.docx

《高考语文专题诗歌类解题技巧分析共五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诗歌类解题技巧分析共五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专题诗歌类解题技巧分析共五讲.docx

高考语文专题诗歌类解题技巧分析共五讲

2019高考语文专题:

诗歌类解题技巧分析(共五讲)

2019年4月5日

       第一讲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分类: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一、表达方式

①叙述    

②描写:

细描、白描。

白描的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③议论

④抒情

⑤说明

二、修辞手法

答题规范:

1、指出修辞手法。

2、联系诗句,具体分析修辞手法。

3、总结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突出景物特点;②营造意境、渲染氛围;③表达情感)

1、比喻: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化虚为实、把抽象事物具体形象化的艺术效果。

2、借代:

是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它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任何事物。

区分借喻和借代: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

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

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3、拟人:

它使得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

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表达异乎寻常的情感。

5、对比:

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6、用典: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7、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8、对偶(对仗):

律诗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偶。

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9、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

设问可以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10、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利用词的多义和多音的特点,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三、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事、人)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动作抒情

四、表现手法

概念

说明

分析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感情。

上片写词人和友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

虚实结合,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用典

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辛词除了作者回忆43年前南下的经历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想象

人们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和思维过程。

刘禹锡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

包括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

苏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示与之相似或者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对比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前三句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地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第三句景物的“静”。

      第二讲:

常见诗歌类型归纳解析

(一)审题与答题

1、注意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从全文看,诗人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②这一句(一联,上片或下片)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什么样的感慨?

流露了怎样的心境?

表现了怎样的态度(志趣)?

2、答题:

通过什么内容+表达了+基于某种原因或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感情基调(或忧愁或孤独或喜悦)。

(二)山水田园诗

①热爱自然生活,钟情山水田园

1.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的诗歌中常描绘的景物有: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这类景物的共性特点及情与景的关系:

这些景物都与田园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与官场的污浊和紧张压抑形成对比,与诗人身处其中的悠闲自在和轻松愉悦的心情是和谐统一的)

2、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常出现的景物有:

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

常出现的人物有:

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

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

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宁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

3、淡泊宁静, 志趣高远

4、生活闲适,悠然自得

注意:

山水田园诗的写景技巧。

(三)怀古咏史诗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的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抒己志

1、 怀人伤己:

对比失落型、同病相怜型

2、 怀古伤今:

古盛今衰、物是人非

常用典故:

1、投笔:

“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

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

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5、化碧:

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五柳:

“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7、东篱:

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8、劳歌:

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9、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阳关”。

10、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11、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12、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13、吴钩、柳营——利剑、军营。

14、乌衣巷——繁华之地。

(四)边塞征战诗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 穷兵黩武)、将士 (生活艰苦)。

(2)常用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虚实相生、用典。

(3)常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

(4)两种主要情感:

①消极:

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场面的残忍悲壮、思念亲人的悲伤、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等?

)②积极:

主战思想(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抨击主降派?

讽刺当朝无能?

(5)主要内容: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五)赠友送别诗

1、表达离愁别绪,多依依不舍、孤寂惆怅、迷恋伤感。

2、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3、表达豁达豪放胸襟,寄托诚挚安慰、劝勉和祝愿;

4、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多在艰难困厄之际)

5、诗人对友人或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六)思妇闺情诗

所谓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1、表现闺中女子的怨恨

2、对丈夫的关切牵挂,反映战争的残酷。

3、表现闺中人的孤寂、冷清

4、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

在闺怨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

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

具体分为两种:

一是用男女之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

(七)羁旅思乡诗

1、主要情感: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枫桥夜泊》《秋思》。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游子吟》《商山早行》《征人怨》。

③抒发愤慨之愁,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

如《登高》。

2、常用手法

触景生情:

如“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

①望月怀远②鸿雁传书③折柳送别④杜鹃啼血

 第三讲:

诗歌草木类意象归纳解析

1、柳:

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例2:

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例4:

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

《送别》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例1:

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例2: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2)凌寒不屈的顽强

例1:

卢梅坡《雪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

例2:

张谓《早梅》诗云: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许浑《早梅》亦云:

“素艳雪凝树。

”寒梅花发,似玉如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

“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

”他还请人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

可见,梅花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不同于其它花卉的,它的高洁更是与众不同。

例1:

南朝鲍照的《梅花落》:

“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

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

例2:

元代贯云石的《双调.清江引   咏梅(其一)》: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他笔下的梅花不招蜂惹蝶,孤高纯洁。

例3:

隋朝宫女侯夫人《春日看梅花(其二)》:

“香清寒艳好,谁惜是天真。

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

”这“天真”二字既是诗人对梅花的高度评价,亦是诗人的自评。

作者是孤芳自赏的佳人,同是天真,诗人与玉梅便是化而为一成高洁形象了。

例4: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满庭芳》的结句: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岁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历代文人墨客对于梅花的高洁、孤芳自赏是肯定的,也是有其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所在的。

(4)隐者高士的象征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例1:

张可久《越调.天净沙   鲁卿庵中》: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

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

探梅人过溪桥。

”诗人将我们带入渺无人迹的深幽境地,但秋高气爽,何来“探梅”之说,其实这“梅”便是如梅之高洁隐士——鲁卿。

以梅比隐者,隐者亦是梅。

例2:

萧德藻《古梅(其二)》:

“百千年藓著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

绝壁笛声那得到,只愁斜日冻蜂知。

”作者笔下的古梅树花极少,但还是怕被冬日黄昏的蜜蜂知道,淡泊宁静的生活被破坏,借梅自咏,以明终隐着志。

(5)清冷淡雅的美人

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便是梅花所化。

于是,后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态,还因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

例1:

张雨《中吕.喜春来》:

“泰定三年丙寅岁除夜玉山舟中赋: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濑溅溅漱玉沙,瓦瓯蓬底送年华。

问暮鸦,何处阿戎家。

”诗中“的的”二字形容梅花在暮色中仍显得鲜明耀眼,把灰黄的茅舍也辉映得富有了神气。

“的”在古代亦指女子脸上装饰的红点,《释名.释首饰》云:

“以丹注面曰的。

”傅成《镜赋》亦云:

“点双的以发姿。

”可见,梅花如美人颊上的艳艳红点,益发增添了梅花的美艳。

例2:

张可久《黄钟.人月圆   雪中游虎丘》中云:

“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干。

”诗中“真真”指美女的容貌,见于《太平广记.画工》所载一张神画上的美女,名叫真真。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

例1:

南朝陆凯《赠范晔》: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折梅花寄赠友人,正是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预示不久的将来春天也将到北方。

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

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的意味在其中。

折梅代书亦是诗人高雅情操的表现。

例2:

南朝民歌《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者梅寄江北。

从此,“梅花使”便成了驿使的美称,而“梅驿”成了驿所的雅称;“梅花约”是指与好友的约会。

也有抒发对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

例3:

朱松《饮梅花下赠客》:

“且当醉倒此花前,犹胜相似寄愁绝。

例4:

朱熹《清江道中见梅》:

“他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

当然,梅花还是人与人之间传达祝福的媒介。

例5:

《诗经.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里讲的是“抛梅求婚”的故事。

在古代,梅常被视为“媒合之果”。

《传疏》:

“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以起兴。

”例9:

传说李清照丧夫后有一上联:

“独梅隆冬遗孀户”,后有一丧妻读书人对曰:

“杏林春暖第一家。

”二人情投意合,成为终身伴侣。

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

例6:

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

”又有“梅具四德”之说:

“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

“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

“竹梅双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语。

★梅花的地理习性与文化内涵

(1)梅花传说在江西大庾岭上甚多,于是称此岭为梅岭。

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2)杨亿《少年游》:

“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此处“翠岭”亦是指位于粤、赣交界处的梅岭,据传张九龄为相,令人开凿新路,沿途植梅,故有是称。

(3)于是,梅岭人远在异乡时若见到梅花便会勾起无限乡愁、乡思。

朱松在《答林康民见和梅花诗》中便是如此。

(4)由于梅树原产地广泛,在西藏自治区、西南及长江中下游直至台湾省均有野生梅花。

因此便有了“民族融合”的象征。

在辛亥革命时期,梅花的五福也象征了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的大团结。

(5)梅花的耐旱力相当强,畏涝,喜日晒,忘荫蔽。

所以梅花永远站在高处,面向太阳,迎接光明。

《红梅赞》便是因之而来。

(6)梅性耐瘠薄,对各种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又特耐整形、修剪、抗根癌,不遭根线虫的危害,喊少发生其他毁灭性的病虫害,而花芽分化甚易。

故梅成为长寿树种,使人有鹤发童颜、枯木逢春之感。

3、菊花

高尚、纯洁、高洁、坚贞、顽强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例1:

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例2:

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例3:

宋人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4、松柏

 孤直、顽强、高洁

《论语·子罕》中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例1:

刘禹锡: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例2:

李山浦:

“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

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例3: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例4: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例5: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莲

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例1:

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

“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例2: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6、梧桐

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望秋先殒”,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所以,用梧桐来写悲秋,就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

例1: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例2:

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例3:

李煜《相见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7、草

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1)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例1:

《楚辞·招隐土》: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例2: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例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2)草木繁盛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例1: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例2: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

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8、芭蕉 

孤独忧愁、离情别绪、凄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例1: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例2:

吴文英《唐多令》: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例3:

葛胜冲《点绛唇》: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凉的,巷口,送别之所。

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9、红豆 

爱情、相思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

“出南海人家园圃中”。

《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例1:

王维《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