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62707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docx

《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docx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课题: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授课类型:

讲授

教学目的:

1.学习辛弃疾的爱国豪情~

2.体悟词的感情特征~从中领悟辛词的特点。

3.分析词的艺术手法~学习辛词的语言特色。

教法:

讲授法

重点与难点:

1.体悟词的感情特征~从中领悟辛词的特点。

2.分析词的艺术手法~学习辛词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

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

“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词至此亦足矣。

二、思想内容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

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

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

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

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

《西江月》的下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三、艺术风格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

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

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

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

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

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

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

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

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

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不过~以上只是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

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

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

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

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

”,《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

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

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

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

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

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

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

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

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

以载《艺概》所说:

“任古书中理语、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

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四、写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辛弃疾与南宋另一位著名爱国词人陈亮,字同父,举行了著名的“鹅湖之会”。

他们一道“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见《稼轩诗文抄存〃祭陈同父文》,~共商恢复大计~唱和词章~契合无间。

这首词既是辛与陈两首和作中的第二首~可说是辛词《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的姊妹篇。

词的上片回顾了“鹅湖之会”的情景~表达了二人之间的深挚友情~下片着重抒发彼此之情怀才不遇的苦闷~并表达了坚决抗敌~至死不渝的共同心声~写得激昂慷慨~感人至深。

题中“同父见和”~

意即陈亮和了辛弃疾的前词《贺新郎》词~复用其韵答之。

五、课文鉴赏

“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本来已老大无成~不该再说什么了~可是~如今碰到了你这个如同陈登、陈遵般有着湖海侠气的臭味相投者~便忍不住“老夫聊发少年狂”了。

似而今:

即“而今似”。

元龙:

三国名士陈登的字。

其为人有湖海豪气~以天下为己任。

孟公:

汉代著名游侠陈遵的字。

据《汉书〃游侠传》载~陈遵好喝酒~每次请客~总是关上大门~把客人的车轮扔到井里~使客人走不了。

这里是以陈登、陈遵喻指陈亮。

瓜葛:

指关系、交情。

开篇这几句~即表达了对陈亮赴“鹅湖之会”的谢意~又盛赞了二人志同道合的同志之情。

辛弃疾一生落拓~曲高和寡~缺乏知音~常有“谁共我~醉明月,”,《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和“知我者~二三子”的慨叹~所以能有陈良这样的朋友自然是非常欣喜快慰的。

原意:

此时的辛弃疾年已五十~解职已经八年。

这开篇第一句虽是接陈亮和词中“老大凭谁说”的话头~却浸透了他几十年的辛酸苦泪。

二十出头~叱咤风云,年过半百~理想落空。

老大无成~还能有什么话可说呢,

辛弃疾连用两位古代陈姓豪士来比拟陈亮~说自己与陈亮思想一致~志趣相投~互为知音。

因此尽管和陈亮一别已经多日~辛弃疾仍对二人相聚的情形念念不忘。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我正生着病~你来了~我高兴得陪你高歌痛饮~欢喜和友谊驱散了楼头上飞雪的寒意。

可笑那些功名富贵~别人将其看得如同千钧般重~我们却把它看得如同毫毛一般轻。

均:

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均。

这里写聚会的由来和当时二人谈笑风生~神思飞扬的情景~抒发了二人不随世俗的高洁情怀。

原意:

陈亮来访时~辛弃疾正卧病于床。

多年好友忽然出现在眼前~令病中的辛弃疾一下变得兴致勃勃。

他们登上高楼~对酒高歌~纵谈天下。

平日里的辛弃疾~大概只能无言“独”上高楼。

而今日有好友相伴~高歌畅饮~意气风发~竟然使得楼头的积雪“惊散”~化作片片雪花飞扬。

这夸张的“飞雪惊散”~将两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笑富贵千钧如发”原意:

世人觉得重如千钧的“富贵”在辛、陈二人眼中不过轻如毛发~完全可以一笑臵之。

他们看重的~是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

“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可是我们当时所谈论和阐发的那些事关国家兴亡的真知灼见又有谁听见了呢,只有那只照人间沧桑、不关时局安危的西窗明月。

硬语盘空:

指慷慨激昂的言辞在空中回荡。

韩愈《荐士》诗云:

“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本来是指文章用辞雄健不守常规~此处是指议论锋芒刺人。

词人于此劈空设问~写出了才智不为世用的愤懑之情。

硬语盘空谁来听,原意:

能让辛、陈二人谈论得如此激烈昂扬的~必定是收复中原、救济天下苍生的大事。

然而~他们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只是“硬语盘空谁来听”的结局。

这些言论尽管益国益民~但是世无知音~治国的良言竟无人采纳。

“谁来听”之问~其实是反问~因为辛弃疾明知曲高和寡~根本不会有人来听。

这一问~既蕴含着他深深的悲哀~也是对朝廷当权派的严厉指问。

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原意:

当时陪伴他们的~只有西窗外泛着冷光的月亮。

可无知无觉的月亮怎能听懂他们的谈话~领会他们的心意呢,清冷的夜里~偌大的空间~只有辛弃疾与陈亮在激昂高歌、纵论时势~他们多么孤独、多么落寞:

“重进酒~换鸣瑟。

”我们谈得如此投机~一次又一次地斟着酒~更换着琴瑟音乐。

宋时士人家宴一般都有乐伎奏乐劝酒。

这两句由急转徐~承上启下~从上阕对当时情景的追忆过渡到下阕对时局的评议。

原意:

境遇的孤独凄凉~压不住志士们的慷慨激扬。

夜虽已深~但他们兴致仍浓~于是一次又一次地斟酒~一次又一次地换乐。

看来~他们是要彻夜长谈了。

“酒逢知己千杯少”~这么多的酒~也没能令辛弃疾在醉中忘怀忧愁。

相反~在酒的刺激下~他所有的痛苦、激愤之情一下喷涌而出~势不可挡。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

神州毕竟~几番离合,”国家大事依然如故~可是人心却大为消沉~不同于过去了。

请问你们~神州大地~究竟还要被金人割裂主宰多久呢,渠侬:

即他人~吴语~借指主和的执政者。

神州:

指中原大地。

离合:

偏义复词~此处偏用离意~指中原大地被异族侵占。

合:

指恢复。

这几句写出了词人对中原恢复无望的痛心及主和的当权者愤怒斥责之情。

事无两样人心别。

原意:

金人侵占中原~并不断欺压、勒索南宋小朝廷~面对这同样的事实~人心却有分别。

抗战派力主收复失地~重振江山,主和派却一心求退~只求偏隅一方。

在辛弃疾看来~这些主和的人简直不可理喻。

收复沦丧的国土~这天经地义的事~为什么在南宋小朝廷这里就不行了呢,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原意:

陈亮在和词中说~中原的父老大半死去~新生的人忘记了故国和民族~中原将要变成金人的领土。

想到这些~辛弃疾悲愤异常~他愤怒地质问主和者:

你们究竟要让神州大地在敌人的铁蹄之下分裂多久,国家的统一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汗血良马拖着笨重的盐车无人顾惜~当政者却要到千里之外用重金收买骏马的骸骨。

“汗血”

一句~比喻人的才能被埋没。

汗血:

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出产的名马~其汗如血~号一日千里。

“千里”一句~则讥讽南宋当政者不重视人才。

骏骨:

指骏马的骸骨。

这两句化用典故~批驳了当权者把人才放在不当其位的地方干着劳而无功的活~无人过问~却又空谈千金收买骏马之骨~实乃当权者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之举。

从南宋众多仁人志士报国无门的史实来看~辛弃疾的这一批驳已超越了个人情绪的排解~而上升到了对统治阶层人才政策的批判。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原意:

本应驰骋沙场的汗血宝马却被当作驽马来用~何其不幸~何其令人叹惋:

像辛弃疾、陈亮一样的人才被埋没、屈辱~而南宋朝廷执政者竟然还虚伪地标榜自己虚怀若谷~招贤纳士。

“千里空收骏骨”中的“空”字~不仅是说南宋朝廷的故作姿态毫无用处~也包含着辛弃疾对自己和陈亮一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的遗憾与怨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极目远眺~关塞河防道路阻塞~不能通行。

目断:

指纵目远眺。

关河:

即边塞、河防~指边疆。

这里喻指北方中原大地为金人所侵占~道路不通。

此两句收回议论~转而写景~流露出对山河分裂、南北异姓的无比沉痛之情。

正目断、关河路绝。

原意:

大雪茫茫~道路中断~不通关河。

眼前之景令辛弃疾又想到了国家的中兴大业。

收复中原之路不正像脚下的路一样~被人阻绝了吗,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句意为:

我最尊敬你那闻鸡起舞的壮烈情怀~你曾说过:

男子汉大丈夫~抗金北伐的决心至死也会像铁一般坚定。

我等待着你大显身手~为恢复中原作出重大的贡献。

怜:

爱惜~这里有佩服的意思。

中宵舞:

指半夜起来舞剑~表示杀敌立功的强烈愿望。

中宵:

即半夜。

补天裂:

古代神话~远古时天空塌陷~女娲氏炼五彩石补天。

此喻收复中原沦

陷区~重新统一祖国~这几句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在赞扬陈亮的同时~又相互勉励~为国家的统一而努力至此~一个爱国志士的高大形象直可以呼之欲出了。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原意:

尽管如此~抗金志士们也从未放弃过复国的理想。

辛弃疾如此~他引为同道的陈亮亦是如此。

“中宵舞”~用东晋抗战名将祖逖“闻鸡起舞”事。

辛弃疾在此将陈亮比作祖逖~赞赏他逆境之中依然奋发有为、雄心不死的精神。

看试手~补天裂。

原意:

传说远古时候~共工与祝融交战~不胜而怒~头撞不周山~撞折了天柱~于是天塌地陷~水生火起~人民挣扎在苦难之中。

幸亏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然后~她又治水灭火~使人民摆脱了苦难。

朋友陈亮的坚持与执着~令辛弃疾豪兴大发。

他鼓励陈亮~同时也鞭策自己:

一定要收复中原失地~整顿破碎的山河~拯救危难的国势:

这首词格调苍劲~壮怀激烈~读来力重千钧~振聋发聩~不仅是辛弃疾忧国伤时的爱国情操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集中地体现了辛词的艺术特色。

语言结构上。

“大声镗鎝(tāngdā)~小声铿鍧(kēnghōng)~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内容风格上~“率多抚时感事之作~磊落莫多~绝不作妮子态,宋人以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善评也”,而胸襟才情方面~“不平则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