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55350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医学免疫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医学免疫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医学免疫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医学免疫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总结.docx

《医学免疫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总结.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免疫总结.docx

医学免疫总结

免疫总结

免疫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门课,哈,因为能让你尽尝恍然大悟之快感。

不过总结的时间离考试的时间稍稍远了一点儿,必定没有及时总结来的思路清楚,详尽到位,多多包涵,请按照自己老师的课件和重点删减补充。

就像很多学科一样,或者说更加典型一点,免疫学是一个太网络化的综合体系,毕竟免疫系统也是个网络循环的感觉,不像消化系统,有进有出的。

不论老师从那一点入手,不论从那一点开始去了解这张网,都会发现千头万绪,而没有头绪。

但是,当你硬着头皮学完全部,对前面的不着头脑的东西,立即就能联系起来,那么在你眼前展现的就是一张无缝之网。

这时候无论从哪一个节点处,都可以把这张网完完整整的拎起来,才发现原来是那么简单,清楚。

我就不多感慨了,看看我的思路对你们有没有帮助吧。

虽然说考试范围全在老师课件之内,但是有时候重点却会猜偏。

所以要紧扣课件,适当拓展,拓展的范围也就是两本书:

高晓明的和陈慰峰的。

前者比较有意思,但是不体系。

后者很体系,可是太基本。

结合一下就好了。

所以,我的经验是,打印出课件,一边看书一边往课件上注字儿,最后就是只要课件了。

另外陈慰峰的有不少表格和很清楚的图,粉好粉好,有助于理解记忆。

大体思路可以顺着一次感染来看,首先有了抗原,那么就要看如何分类,不同的类别引起不同的免疫反应方式,或者同时或先后引起多种免疫。

不论是天然免疫还是获得性免疫,都要从两个方面考虑,细胞和分子,然而这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

对于细胞,要知道它的膜分子尤其是标志性的,及某些膜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它就是通过这些被活化、调节或者发挥效应的;其次要知道他产生了什么分子,某些分子的产生过程,比如说最重要的就是抗体是如何产生的,并且这些分子有什么作用。

其实说细胞就是再说分子。

还有体液里的一些分子,比如说补体系统,结构次要作用为主。

在分散认识了这些分子和细胞之后,就要把它们串起来,那就是一些过程,比如说补体活化的三个途径,抗原识别呈递的途径,抗体形成的分化及成熟的过程,等等。

最后就是临床免疫部分,主要是前面知识的融会贯通,加上一些概念。

还是要强调的是,不论是结构还是过程,多多比较有助于记忆。

一、抗原

(1)概念与特性

抗原:

(antigen,Ag):

凡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可称之为抗原

两种特性:

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抗体及效应T淋巴细胞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抗原性(antigenicity),指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2)分类

A完全抗原即免疫原(immunogen):

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

只具有与抗体结合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

载体(carrier):

使半抗原变成完全抗原的物质。

通常用大分子蛋白质作载体,或用非抗原的物质多聚赖氨酸作载体。

B耐受原(tolerogen):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抗原可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为特异性无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这时该抗原又叫耐受原。

变应原(allergen):

能够刺激机体发生病理性免疫应答即变态反应的抗原

C根据产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而分类:

1)、胸腺依赖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

同时含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需要在T细胞的帮助下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绝大多数的蛋白质抗原为TD抗原,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结构复杂,多种抗原表位;多诱导IgG抗体;免疫记忆;可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2)、胸腺非依赖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TI-Ag):

不需要T细胞的帮助可直接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如细菌脂多糖,荚膜多糖、聚合鞭毛素等。

结构单一,抗原表位种类单一,重复排列;仅诱导IgM类抗体;无免疫记忆;只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

根据抗原颗粒大小和溶解性分类

1、颗粒性抗原:

如细菌,支原体,红细胞等。

体外出现凝集反应。

2、可溶性抗原:

如一些蛋白,多糖等。

体外出现沉淀反应。

根据抗原的来源和制备方法

1、天然抗原2、人工抗原3、合成抗原

具有异物性的抗原物质可分为三种:

1、异种抗原(xenogenicAg):

指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如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均为异种抗原。

2、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Ag):

在同一种属不同个体

之间所存在的抗原称同种异型抗原。

如HLA抗原,ABO和Rh系统。

3、自身抗原(autoantigen):

外伤,感染,电离辐射或药物作用改变自身物质总的结构,或将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入血即可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如甲状腺球蛋白,葡萄膜色素,

精子等。

(3)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determinant):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epitope)。

分类:

1、构象决定簇(conformationaldeterminant):

指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在空间构象上相邻形成的决定基,BCR或抗体识别,一般位于分子表面。

线性决定簇(lineardeterminant):

指一段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多位于抗原分子的内部,主要是T细胞决定基。

BCR亦可识别线性决定基。

2、功能性抗原决定簇(dominantantigenicdeterminant):

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易被BCR或抗体结合,称功能性抗原决定簇。

隐蔽性抗原决定簇(crypticantigenicdeterminant):

位于抗原分子内部,不能被B细胞识别,或与抗体结合,它可因理化因素而暴露在分子表面成为功能性表位,或因蛋白酶解或修饰(如磷酸化)产生新的表位,它们均可成为自身抗原,诱发自身免疫病。

3、T细胞表位(Tcellepitope)或T细胞决定簇:

抗原分子中能被T细胞的TCR识别的抗原表位。

T细胞决定簇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必须由APC将抗原加工处理为小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然后才能被TCR所识别。

B细胞表位(Bcellepitope)或B细胞决定簇:

抗原分子中能被B细胞的BCR或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

BCR能与未经APC加工的抗原发生反应,其识别的靶结构主要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决定簇。

(4)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异物性

理化性质:

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物理状态

宿主因素:

遗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免疫方法:

免疫抗原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的选择都明显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

一般说抗原剂量要适中,太低和太高则诱导耐受;免疫途径以皮内免疫最佳,皮下免疫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诱导耐受;注射间隔要适当,次数不要太频;要选择好免疫佐剂,弗氏佐剂主要IgG类抗体产生,明矾佐剂易诱导IgE类抗体产生。

(5)其他重要抗原

自身抗原(Autoantigen)

(1)隐蔽的自身抗原指在正常情况下与血流和免疫系统相对隔绝,从未与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组织成分

(2)修饰改变的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antigen):

最初是由Forssman发现,故又名Forssman抗原。

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超抗原(superantigen)无需抗原呈递细胞加工处理,可直接与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MHCII类分子的多肽结合槽外侧结合,另一端可与TCR的某些Vb结合就能激活多克隆T细胞产生很强的免疫应答。

特点:

(1)不受MHC限制性,

(2)无严格抗原特异性,(3)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发挥作用

佐剂(adjuvant)属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当其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种类

(1)无机物佐剂如氢氧化铝,明矾等

(2)有机物佐剂包括微生物及代谢产物,如分支杆菌,细菌脂多糖等(3)复合佐剂不完全弗氏(Freud)佐剂(IFA)完全弗氏(Freud)佐剂(CFA)

佐剂增强免疫应答的主要机制:

(1)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增加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

(2)通过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增加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

二、天然免疫

又称非特异性免疫或固有免疫,是指生物有机体与生具有的抵御微生物或外来异物侵袭的能力

组成:

屏障,包括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等

吞噬细胞、NK、T、B1-B、NKT细胞

可溶性分子

特点:

与生具有(presentfrombirth)

宽泛的特异性(broadspecificity)

迅速(immediateresponse)

(一)细胞

1,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和单-巨系统

通过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RR与病原微生物表面相应配体,即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结合,或通过表面调理性受体与IgG抗体和C3b结合的病原微生物结合,

氧依赖的杀菌效应呼吸爆发:

吞噬细胞在吞噬异物后出现有氧代谢活跃、氧耗激增的现象。

呼吸爆发过程中产生大量过氧化氢及其它活性离子,是吞噬细胞消化被吞噬微生物或其它异物的主要武器。

ROI(reactiveoxygenintermediates)系统:

超氧离子、游离羟基、过氧化氢和单态氧。

RNI(reactivenitrogenintermediates)系统:

胍氨酸和一氧化氮。

非氧依赖a.酸性PHb.溶菌酶(lysosome)c.防御素(defensin)

主要功能:

抗原呈递,吞噬杀伤病原体,损伤修复,杀伤肿瘤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IL-6、IL-12、TNF-α),酶、和其他因子。

2,NK细胞

TCR-、mIg-、CD56+、CD16+的淋巴样细胞。

识别HLA-I的杀伤活化和杀伤抑制受体1.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cellimmunoglobulin-likereceptor,KIR)2.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killercelllectin-likereceptor,KLR)

识别非HLA-I类分子配体的杀伤活化受体1.NKG2D2.自然细胞毒性受体(naturalcytotoxicityreceptor,NCR)

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作用机制:

颗粒酶,Fas/FasL,IFN-γ

3,NKT

主要分布于骨髓、肝脏和胸腺,脾脏、淋巴结和外周血有少量的分布

表面标记:

NK1.1(mouse)或NKR-P1A(CD161,human)、TCR/、多为CD4-CD8-识别的配体是糖脂及脂类抗原(CD1呈递)存在着胸腺内和胸腺外(肝脏)两种发育途径

功能:

细胞毒、免疫调节

4,γδT

主要分布:

粘膜和上皮组织中

就功能而言,γδT细胞应属非特异免疫细胞,而不是特异性免疫细胞。

表达TCRγδ(Tcellreceptor,TCR)缺乏多样性多为CD4-、CD8-双阴性T细胞抗感染、抗肿瘤作用杀伤机制与CD8+αβT细胞基本相同

5,B1

主要分布于腹腔、胸腔和肠壁固有层中抗原识别谱狭窄产生的抗体,可对多种细菌和多种变性自身抗原起作用,缺乏严格特异性在机体抗感染免疫和维持自身稳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以上细胞可以作名词解释)

(二)作用时相

即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发生于感染0-4小时之内。

主要是屏障作用、补体的激活和吞噬细胞的作用。

绝大多数病原体感染被终止于此阶段。

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发生在感染后4-96小时之内。

吞噬细胞活化,产生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如IL-1、6、8、12、TNF),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吞噬细胞、补体、急性期蛋白等效应分子在感染或损伤局部聚集,从而清除病原体和修复组织损伤;此外,还有NK细胞、NKT细胞、T细胞和B1细胞的参与。

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发生在感染96小时后。

活化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将抗原携带至局部淋巴结等处,并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

意义

1.天然免疫在感染早期和抗肿瘤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

2.天然免疫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效应和调节

(三),补体系统

1,组成

(1)补体的固有成分

经典途径成份:

C1q,r,s,C4,C2;

旁路途径(替代途径)成份:

B因子,D因子,P因子;

甘露糖结合蛋白途径成份(MBL途径):

MBL(mannose-bindinglectin,MBL),MASP(MBL-Associatedserumproteinase);

上述三条途径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9。

(2)补体调节因子:

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

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促衰变因子,膜辅助因子蛋白,同种限制因子,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

(3)补体受体:

CR1,CR2,CR3,CR4,C3aR,C5aR,C1qR

2,激活途径(考试的时候画图就可以了,少量文字说明,大家对着书看图,看一边就差不多能记住了)

(1)经典途径(Classicpathway,CP)

定义:

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份C1~C9发生酶促级联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整个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识别、启动阶段(Recognitionunit):

Ag-Ab,C1q,r,s

活化阶段(Activationunit):

C3转化酶(C3convertase,C4b2b),

C5转化酶(C5convertase,C4b2b3b)

膜攻击阶段(Membraneattackcomplex,MAC):

C5-C9

经典途径主要特点:

抗原抗体特异结合活化顺序为C1qrs-C4-C2-C3-C5-C6-C7-C8-C9

产生3个转化酶C1酶,C3转化酶,C5转化酶

产生3个过敏毒素(Anaphylatoxin)C3a,C4a,C5a

受补体抑制剂控制如C1Inhibitor(C1INH),C4bp,H因子,I因子,CR1等

旁路途径——病原微生物(LPS,脂多糖)

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D、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级联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产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旁路途径特点:

天然快速活化,LPS等多糖类物质可促进其活化。

含有正反馈调节环路。

产生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

P因子和C3肾炎因子(C3nephriticfactor,C3Nef)增加转化酶的半衰期

比较项目

经典活途径

旁路激活途径

激活物质

抗原与抗体(IgM、IgG1、IgG1、IgG3)形成的复合物

细胞脂多糖、凝聚的IgG4、IgA等

参与的补体成分

C1-C9

C3,C5-C9,B因子,D因子,P因子等

所需离子

Ca2+,Mg2+

Mg2+

C3转化酶

C42(C4b2b)

C3bBb(P)

C5转化酶

C423(C4b2b3b)

C3bnBb(P)

作用

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即发挥作用

甘露糖结合蛋白途径——甘露糖、N乙酰葡萄糖胺

细菌多糖经MBL(Mannosebindinglectin)和MASP(MBLassociatedserumprotease)活化C4和C2无C1的参与

3,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细胞效应(Celllysis):

(2)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3)调理(Opsonization)作用

(4)清除免疫复合物:

(5)炎症反应(Inflammation)

(6)免疫调节作用

补体成分或裂解产物

生物活性

作用机制

C5-C9

细胞毒作用溶菌、

杀菌作用

嵌入细胞膜的磷脂双层结构中,使细胞膜穿孔、细胞内容物渗漏

C3b

调理作用

与细菌或细胞结合使之易被吞噬

C3b

免疫粘附作用

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后,粘附于红细胞或血小板,使复合物易被吞噬

C1、C4

中和病毒作用

增强抗体的中和作用,或直接中和某些RNA肿瘤毒

C2a

补体激肽

增强血管通透性

C3a、C5a

过敏毒素

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后释放同组胺等介质,使毛细胞血管扩张

C3a、C5a

趋化因子

借其梯度浓度吸引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

三、获得性免疫应答

获得性免疫应答(Adaptiveoracquiredimmuneresponse):

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及B)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和效应或失能(anergy)、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要了解细胞之间相互作用首先要了解膜分子

1、识别受体(直接或间接)及其复合受体

TCR(CD3,CD4/8),BCR(CD79,CD19),Fc受体,补体受体,NK受体

2、协同刺激或抑制分子(CD28,CTLA-4)

3、黏附分子(LFA-2,ICAM-1)

4、功能分子(MHC,CD40L,FASL)

5、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受体(TNFR,IL-2R)

T细胞相关的CD分子

CD2(即LFA-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γδεζη五种肽链,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将活化信号传至胞内

CD4CD4+/CD8-:

ThCD4——MHCII类抗原,HIV的gp120,IL-16

CD8CD8+/CD4-:

TcCD8——MHCI类抗原

CD28与CD80或CD86结合后产生协同刺激信号使T细胞活化

CD152(CTLA-4)与CD80或CD86结合后产生抑制信号,阻止T细胞的活化

CD40L主要分布于活化的CD4+T细胞CD40主要分布于B细胞CD40受刺激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B细胞相关的膜分子

mIg结合抗原,无法传递刺激信号,需辅助,开始表达与不成熟的B细胞

Igα/Igβ二聚体,与mIg组成BCR复合体,有ITAM基序传信号,参与Ig从胞内向胞膜运输

CD19/CD21/CD81/CD225B细胞特异的多分子活化辅助受体,CD21(CR2)C3d受体

CD40表达与成熟B细胞,与T的CD40L结合,促进刺激活化B

CD80/CD86与T的CD28结合提供T的第二信号

•能引起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histocompatibilityantigen).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基因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

(一)、细胞免疫

1,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1)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

是指能表达被特异淋巴细胞识别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任何细胞

专职抗原提呈细胞(professionalAPC):

能表达MHC-II类分子的树突状细胞(DC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NaiveTcells)进行增殖,而Mφ、B细胞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因此DC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巨噬细胞、B细胞、胸腺上皮细胞。

MHC-I和MHC-II分子的结构I和II类MHC分子均由一条a和一条b链非共价结合而成。

a链均为跨膜蛋白,MHC-I的b链是可溶性的b2m,II类分子的b链为跨膜蛋白。

从功能上可以将MHC分子分为抗原肽结合单位,Ig样单位,跨膜单位和胞浆区。

肽结合单位:

HLA与抗原肽结合的区域,同种异型抗原决定簇的部位,决定抗原分子的多态性.

免疫球蛋白样单位:

HLA与T细胞CD4/CD8分子结合的区域氨基酸序列高度稳定,与Ig恒定区同源.

跨膜单位:

HLA分子固定在膜上,与信号传导相关

 

功能:

引起移植排斥反应抗原提呈作用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MHC限制性诱导胸腺细胞分化:

胸腺上皮细胞与双阳性前T细胞通过HLA分子相互作用,阳性选择,可结合的T细胞继续分化为单阳性T细胞。

胸腺中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肽-HLA分子复合物与未成熟T细胞相互作用,阴性选择。

不与之高亲和力结合的T细胞可继续分化发育为成熟T细胞。

即诱导对自身抗原形成耐受,使T细胞分化发育为对非己抗原产生应答的具有免疫功能的T细胞。

人MHC基因位于第六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已经测得了该区全部DNA序列。

人MHC分为三个区。

第I和II区内的多态基因分别编码HLA-I和HLA-II分子。

第III区内的基因仅有少数与免疫功能有关.

第一区8个MHC-I基因,即HLA-A、-B、-C、-E、-F、-G、MIC-A和MIC-B,散布于一些非免疫相关基因之间。

HLA-A、B和C是经典的I类MHC基因,又称MHC-Ia基因。

它们具有明显的多态性,而且表达于几乎所有有核细胞的表面。

HLA-E、-G和-F属于非典型MHC基因,又称MHC-Ib基因

第二区共有9个免疫相关基因座,包括HLA-DP、DN、DM(DO)、DQ和DR等5个基因家族,每个家族包括A和B两类基因座,分别编码HLA-IIa和b链。

来自同一个HLA-D家族的MHC-IIa和b链组成膜表面MHC-II分子,不同家族的a和b链不能配对。

第三区主要包括几个与免疫功能相关的基因,如补体C4、C2和B因子以及TNF-a和TNF-b(淋巴毒素)的基因等。

此区内的其它基因(如类固醇脱羧酶和热休克蛋白的基因)的总数超过MHC基因的总和。

遗传特征HLA复合体是紧密连锁的,这些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很少发生同源染色体间的互换。

在遗传过程中,HLA单倍型作为一个完整的遗传单位由亲代传给子代。

单倍型基因非随机分布的现象称为连锁不平衡

HLA呈现复杂的多态性HLA复合体的每一个位点均存在为数众多的复等位基因,这是HLA高度多态性的主要原因。

每一个等位基因均为共显性,没有占主导地位的HLA复等位基因HLA不同复等位基因之间的差异明显

-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molecule)只高水平的表达在专职APC上

•兼职抗原提呈细胞:

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及间皮细胞等亦能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但其能力弱

内外源性抗原的胞内处理过程

非经典呈递途径(交叉呈递)

外源性抗原肽被MHCI类分子呈递:

外源性抗原从内体逸出或外源性抗原穿细胞膜进入胞质,MHCI进入内体,与外源性抗原肽发生结合,外源性抗原肽胞吐释放胞外与表面MHCI分子结合

内源性抗原肽被MHCII类分子呈递:

应激时胞质出现自吞小泡,与内体/溶酶体融合,ER腔中,MHCII与内源性抗原肽结合

2).APC与T细胞相互作用

A)非特异结合:

LFA-1==ICAM-1;CD2==LFA-3/CD48

B)特异性结合:

TCR-CD4/8==Ag-MHC共刺激分子CD28==CD80

免疫突触:

T细胞在核抗原提呈细胞识别结合的过程中,多种跨膜分子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