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音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0798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音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音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音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音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音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音韵.docx

《古代汉语音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音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音韵.docx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第三讲通论

音韵(上)

传统语言学称语音为音韵或声韵。

音韵是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

研究音韵的学问称为音韵学,音韵学是古代汉语领域里的一门重要学科。

学习一些音韵知识,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和研究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章太炎在《国语学草创·序》中锐:

“音以表言,言以达意,捨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音韵知识苛细丰繁,有关著述浩如烟海,这里只讲与阅读古文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汉语的古音系统

一、音韵系统的构成

人们说话时是按一个个的音节排成序列而进行的。

汉语的每个音节又可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韵包括声调在内。

这样,声、韵、调就是汉语语音的三个要素。

将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归纳起来,就够成了汉语的音韵系统,所有的汉语音节,都包括在这一系统之内。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称为古音系统。

这一系统历时久远,流传广泛,为了便于认识和掌握,学者们又按时间对其进行了分期,一般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和近古音系。

对每一时期的音系又按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分别加以研究和说明。

(一)声母系统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称声母,音韵学上称“声”、“纽”、“字母”等。

古人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了分类,这就有了“五音”(喉、牙、舌、齿、唇)、“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和半齿)、“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等诸多的术语。

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声母的标目。

如说“帮母”或“帮纽”,就是指声母为“b”的字。

唐代守温和尚参照梵文字母创制了三十个标目字,宋初的音韵学家又增加了六个,共三十六个,这就是所说的“三十六字母”。

因是守温首创,故又称“守温字母”。

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了中古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也是称说上古声母和近古声母所用的标目字,只是因时代和地域的音系不同,或各家研究的结论不同而有所增减。

所以三十六字母是认识古汉语声母的必备工具。

现将其分类和拟音(用《国际音标》)列表如后(见下页)。

(二)韵母系统汉语音节除声母以外的后一部分称为韵母,或称“韵”。

韵母一般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

如“黄”(huáng),u是韵头,a是韵腹,ng是出尾。

并非每个韵母都具有这三部分。

或只有韵腹韵尾而无韵头,如“看”(kàn),或只有韵头韵腹而无韵尾,如“坐”(zuò),或只有韵腹而头尾均无,如“他”(tā)。

音韵学家按韵母构成的不同情况对其作了不同的分类。

按韵头的有无分为开合二呼,无韵头的称开口呼,如“张”(zhāng),有韵头的称合口呼,如“庄”(zhuāng)。

这与现代汉语的四呼有所不同。

二呼中又分洪细,一般说来,开口洪音相当于现代的开口呼,开口细音相当于现代的齐齿呼,合口洪音相当于现代的合口呼,合口细音相当于现代的撮口呼。

《三十六字母表》

发音部位

新名

发音方法

音部位旧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双唇

唇音

重唇

帮[p]

滂[p‘]

並[b]

明[m]

唇齿

轻唇

非[f]

敷[f‘]

奉[v]

舌尖

舌头

端[t]

透[t‘]

定[d]

泥[n]

舌面

舌上

知[ȶ]

徹[ȶ‘]

澄[ȡ]

娘[ȵ]

舌尖前

齿

 

齿

精[ts]

心[s]

清[ts‘]

从[dz]

邪[z]

舌面

齿

照[tɕ]

审[ɕ]

穿[tɕ‘]

床[dʑ]

禅[ʑ]

舌根

牙音

见[k]

溪[k‘]

群[g]

疑[ŋ]

 

影o

舌根

晓[x]

匣[]

半元音

喻[j]

舌尖

半舌音

来[l]

舌面

半齿音

日[nʑ]

按韵母主要元音的开口度分为四等。

清·江永《音韵辨微》云:

“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现代汉语已没有等的概念了。

按韵尾分为三大类:

阴声韵,指没有辅音作韵尾的韵,如支、脂、微、萧等;阳声韵,指鼻音作韵尾的韵,如东、江、真、侵等;入声韵,指塞音为韵尾的韵,如锡(-k)、质(-t)、缉(-p)等。

不同时代和不同方言的韵母系统也并不完全相同。

古人给每个韵以标目,用同韵母的一个汉字作代表,称为“韵目”,如东、江、之、微、萧、锡等,分别代表它们所属的那一类的韵。

古代的韵书就是按韵母的不同类别而编成的工具书。

现代所见到的最完整和最有影响的韵书就是《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广韵》是宋·陈彭年、丘雍奉旨编订的,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

全书分二百零六韵,收二万六千一百九十余字。

《广韵》是集此前韵书之大成的划时代著作。

音韵学以它为中古音韵系统的代表,称为“广韵音系”。

《广韵》不仅是研究中古音韵最可靠的依据,也是研究上古音、近代音的桥梁。

汉语不同时期和不同方言的音韵系统,文艺作品的用韵标准,也都把它作为基础。

用现代语音学分析,《广韵》的二百零六韵并不个个都是韵母,有的韵只是韵腹与韵尾相同,韵头不计,如“阳”韵,就包括了开(ang)合(uang)两呼的韵母;“庚”韵,包括了开口呼二、三等字和合口呼二、三等字,相当于现代的开(eng)、齐(ieng)、合(ueng)撮(üng)四个韵母。

有的韵就只一个韵母,如“灰”韵只有合口((uai)韵。

再加上声调不同,《广韵》作为不同的韵,如“东”韵,只代表东韵的平声字;如“董”,只代表这一韵的上声字。

这样算起来,《广韵》的韵母实际上比二百零六韵还要多。

经专家们考证,约三百个左右。

《广韵》是在隋代陆法言等编的《切韵》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由于语音的发展,有些韵合并了,有些韵分化了。

为了适应诗文的用韵,《广韵》中标明了“独用”和“同用”,如“东,独用”,说明这一韵独立使用,不与其他韵相押;“支,脂之同用”,说明支韵与脂、之韵已接近或合并,可以互相押韵。

现将《广韵》韵目列表如下:

韵类

编号

1

独用

独用

独用

独用

2

钟同用

附肿

用同用

烛同用

3

4

独用

独用

独用

独用

5

脂之同用

旨止同用

至志通用

6

7

8

独用

独用

独用

9

独用

独用

独用

10

模同用

姥同用

暮同用

11

12

独用

独用

祭同用

13

14

独用

15

皆同用

骇同用

怪夬同用

16

17

18

咍同用

贿

海同用

代同用

19

20

独用

21

稕同用

术栉同用

22

23

附隐

附焮

24

独用

独用

独用

独用

25

独用

独用

26

魂痕同用

混很同用

恩恨同用

没同用

27

28

附没

29

桓同用

缓同用

换同用

末同用

30

31

山同用

产同用

裥同用

鎋同用

32

33

仙同用

狝同用

线同用

薛同用

34

线

35

宵同用

小同用

笑同用

36

37

独用

独用

独用

38

独用

独用

独用

39

戈同用

果同用

过同用

40

41

独用

独用

独用

42

唐同用

荡同用

宕同用

铎同用

43

44

耕清同用

耿静同用

诤劲同用

麦昔同用

45

46

47

独用

独用

独用

独用

48

登同用

等同用

嶝同用

德同用

49

50

侯幽同用

厚黝同用

侯幼同用

51

52

53

独用

独用

独用

独用

54

谈同用

敢同用

阚同用

盍同用

55

56

添同用

忝同用

㮇同用

帖同用

57

58

衔同用

槛同用

鉴同用

狎同用

59

60

凡同用

范同用

梵同用

乏同用

61

说明:

1.本表源于清·戴震<<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

2.僻字注音(用汉语拼音注):

寘(zhì)、麌(yǔ)、夬(guài)、咍(hāi)、轸(zhěn)、稕(zhǔn)、术(zhú)、栉(zhì)、焮(xìn)、迄(qì)、慁(hùn)、潸(shān)、黠(xiá)、裥(jiàn)、鎋(xiá)、铣(xiǎn)、霰(xiàn)、獮(xián)、篠(xiǎo)、哿(gě)、禡(mà)、嶝(dèng)、黝(yǒu)、阚(kàn)、琰(yǎn)、忝(tiǎn)、㮇(tiàn)、豏(xiǎn)、洽(qià)、狎(xiá)、酽(yàn)

3、206韵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按理论推测,平上去三类韵的数目应该一致,何以多少不一呢?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有音无字”,自然无法成立韵部;二是虽有字,但太少,于是寄附于相邻的韵部中而不自立韵部,这叫“寄韵”。

下面以平声为准比较其他各声韵部增删的情况:

上声韵:

之所以比平声韵少两部,是因为上声韵中有两处“寄韵”:

一是与平声冬韵相配的上声韵只有“湩、𪈗”,寄附于“肿”韵;二是与平声臻韵相配的上声韵只有“龀、𧤛”二字,寄韵于“隐”韵。

所以上声韵只有55部。

去声韵:

有一处“寄韵”,即与臻韵相配的去声韵只有一个字,寄附于“焮”韵。

另处“祭、泰、夬、废”四韵是独立的去声韵,没有平上韵相配。

所以去声韵共60部。

入声韵:

入声韵本应有35部,与阳声韵相配,但与“痕”部相配套入声字太少,寄附于“没”韵中,因而只有34部了。

(三)声调系统  声调是指音节高低曲直的变化。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在语言中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广韵》就是按声调的不同而分卷的,其平、上、去、入四声就代表了中古的声调系统。

平声因字多而分为二卷,上卷二十八韵,下卷二十九韵,共五十七韵;上声为一卷,五十五韵;去声一卷,六十韵;入声一卷,三十四韵。

共五卷,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