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动形容数量词.docx
《名动形容数量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动形容数量词.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动形容数量词
古代汉语的词类
一实词
实词是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及其行为、动作、性状、变化、数量、程度、范围、时间等。
《马氏文通》将实词称作“实字”,所下的定义是:
“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
”古汉语中的实词共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和副词七类。
传统分法多将代词和副词归入虚词,那是根据意义划分的结果。
事实上,决定词类的基本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的意义只是划分词类的参考。
根据语法功能,凡是能够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词都应该视为实词;反之,凡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词都应该视为虚词。
代词和副词都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故宜归入实词。
第一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一、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马氏文通》中把名词称作“名字”,简称“名”。
名词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事物名词,另一类是时地名词。
事物名词也可以分为专有名词、普通名词和抽象名词三类。
专有名词是指国家、民族、姓氏、职官、人、物、地、时代等的专门名称。
如: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请句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
(《国语·越语上》)
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以上例子中的加点词都是表示国家、民族、姓氏、职官、人、物、地、时代等概念的专有名词。
注意一下专有名词的读音:
1、国名、族名:
身毒:
yuāndú 龟兹:
qiūcí 月氏:
yuèzhī 先零:
xiānlián
康居:
kānɡqú 吐蕃:
tǔfān 大宛:
dàyuān 高句丽:
ɡāoɡōulì
荤粥:
xūnyù 廧咎如:
qiánɡɡāorú 吐谷浑:
tǔyùhún
2、地名:
镐京:
hàojīnɡ 不羹:
bùliánɡ 龙兑:
lónɡduó 阳夏:
yánɡjiǎ
番禺:
pānyú 阿房宫:
Ēpánɡɡōnɡ 费:
bì 召陵:
shàolínɡ
会稽:
kuàijī 犍为:
qiánwéi
歙县:
shèxiàn 蔚县:
yùxiàn 东阿:
dōnɡ’ē
单县:
shànxiàn 六合:
lùhé 台州:
tāizhōu
3、人名、姓氏、称号:
宓羲:
fúxī 皋陶:
ɡāoyáo 伍员:
wǔyún 祭仲:
zhàizhònɡ
逢孙:
pánɡsūn 赵衰:
zhàocuī 解张:
xièzhānɡ 夫差:
fúchāi
句践:
ɡōujiàn 契:
xiè 禽滑厘:
qínɡǔlí 郦食其:
lìyìjī
曹大家:
cáodàɡū 万俟卨:
mòqíxiè
阏氏:
yānzhī 可汗:
kèhán 浑邪王:
húnyé
单于:
chányú 冒顿:
mòdú 呼韩邪:
hūhányé
盖:
ɡě 种:
chónɡ 尉迟:
yùchí
4、物名:
射干:
yèɡān 无射:
wúyì 牺尊:
suōzūn
莎鸡:
suōjī 绿耳:
lù’ěr 繁缨:
pányīnɡ
5、官职名:
洗马:
xiǎnmǎ 仆射:
púyè
有些专有名词没有按照旧读,而是按照今音来读。
例如:
叶公好龙:
旧读shèɡōnɡhàolónɡ,今统读yèɡōnɡhàolónɡ。
普通名词是指人、物、地共有的名称,如:
方今天下适定,海内愿安,士无贤不肖,皆乐立名于世。
(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君子慎其所立乎?
(《荀子·劝学》)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上》)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抽象名词是指人、物、地、时的性质、现象、功用的名称,如: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老子》第七十七章)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
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孟子·梁惠王上》)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
(《孟子·梁惠王上》)
时地名词又可分为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
时间名词表示时间概念,在句子中可用作状语。
如: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左传·昭公四年》)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古诗·十九首》)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韩非子·五蠹》)
方位名词表示地点、处所、方位等意义,可用作状语。
如:
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左传·僖公四年》)
内听骄妇之失计,外信谗邪之谀言。
(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左传·成公二年》)
能覆前而不能覆后。
(《白虎通·号》)
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带有词头或词尾,例如“有政、有穷、阿母”中的“有、阿”属于词头,“天子、游子”中的“子”属于词尾。
名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在这方面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
例如:
①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
②冬,晋文公卒。
《左传·僖公三十年》
③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左传·僖公四年》
④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
《左传·襄公十八年》
⑤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隐公元年》
⑥秦,虎狼之国。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除了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外,古汉语中的名词(包括名词性词组还可以直接置于判断句中作谓语,可以活用作一般动词,活用作使动、意动以及直接作状语等,这些功能都是现代汉语中的名词所不具备的,详见“词类活用”部分的介绍。
这里需要补充提及的是,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谓语,并非都是对主语的判断,有时候是说明性或描写性的。
例如: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变化或心理活动的词。
《马氏文通》、章士钊《中等国文典》等早期语法著作把动词称作“动字”。
古代汉语动词中少部分也带有词头和词尾,例如“言采、薄浣、于役、于归、于思、爰居、爰处”中的“言、薄、于、爰”均属词头,“休思、怀止”中的“思、止”均属词尾。
动词可以分为一般动词和能愿动词两大类。
一般动词又可根据是否经常带宾语而分成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
及物动词可以跟宾语,在句子中多用作谓语。
如: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战国策·楚策》)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左传·僖公四年》)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左传·僖公四年》)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左传·成公二年》)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诗经·卫风·氓》)
不及物动词一般不能跟宾语,如: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山海经·北山经》)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欲得饮。
(《山海经·海外北经》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淮南子·览冥训)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柳宗元《蝜蝂传》)
能愿动词又叫作助动词,它经常用在主要动词前起辅助作用。
但有时候能愿动词也可以单独作谓语。
古汉语中常见的能愿动词有“可、能、得、愿、宜、敢、肯、欲、足”等。
例: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隐公元年》)
非曰能之,愿学焉。
(《论语·先进》)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论语·季氏》)
动词的语法功能一般是在句中作谓语,同时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补语等,在这些方面古今汉语也是相同的。
例如:
喜生于好,怒生于恶。
(喜欢生于爱好,愤怒生于厌恶。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
韩厥登,举爵曰:
“臣之不敢爱死,为两君之在此堂也。
《左传·成公三年》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汉书·司马迁传》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诗·魏风·伐檀》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孟子·梁惠王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尚书·盘庚上》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古汉语中的动词还常常有使动用法,也可以直接放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详见“词类活用”部分的介绍。
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性质、状态的词。
《马氏文通》中把形容词称作“静字”,一些早期的语法著作又称作“象字、表字”等。
与名词和动词相比,古汉语中的形容词中有词尾的较多,例如“铿尔、莞尔、率尔、跃如、俨然、悠然、渊然、嫣然、循循然、欣欣然、悠悠然、茫茫然、恢恢乎、浩浩乎、巍巍乎、洋洋乎、侃侃如”中的“尔、若、如、然、乎”等均属词尾。
至于形容词有没有词头问题,语法界的看法不够统一,有些书上以为“其、有”是一些形容词的词头,如“其殊”(静女其殊)的“其”、“有炜”(彤管有炜)的“有”等。
形容词在句子中主要是作定语和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宾语、状语和补语。
例如: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庄公十年》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荀子·劝学》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小雅·采薇》
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公曰:
“不义不昵,厚将崩。
《左传·隐公元年》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老子·二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礼记·中庸》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
《周易·系辞上》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
《汉书·食货志》
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
《左传·宣公二年》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庄子·齐物论》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后汉书·党锢列传》
除了以上提到的一般用法外,在古汉语中形容词还常有使动、意动的特殊用法,这和现代汉语的情况也是不相同的,详见“词类活用”部分的介绍。
四、数量词
数词《马氏文通》称作“滋静字”,早期汉语语法著作多归入形容词。
量词《马氏文通》称作“记数之称”。
数词与量词本属于两类词,由于经常组合在一起作句子成分,故又合称为数量词。
物量词甲骨文中即已出现,但为数极少。
在整个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用例也是个别的,量词的逐渐增多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数的表示法
在古汉语中,数的表示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甲、基数表示法基数的表示法主要有四种。
第一、在整数与零数之间加“有(又)”。
例如: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尚书·尧典》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孟子·万章上》
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韩非子·五蠹》
第二、在两位数的整数与零数之间不加“有”,这种表示法与现代汉语相同。
例如:
晋侯在外十九年矣。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
《左传·桓公二年》
第三、在整数与缺位的零数之间不加“零”。
例如:
凡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
《汉书·艺文志》
京兆尹,元始二年户十九万五千七百二。
《汉书·地理志》
桂阳郡十一城,户十三万五千二十九。
《后汉书·郡国志》
第四、在整数是一百、一千、一万的数字前不加“一”。
例如: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齐策一》
南阳沔水流万余家。
《汉书·五行志》
乙、序数表示法序数表示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用“大上、为上、次之、次者、第一、第二、长、中、次、少”这类词语表示。
例如:
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孙子兵法·谋攻》
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史记·萧相国世家》
有子四人,长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
《史记·楚世家》
第二、在数词之后加语气词“也”表示。
例如:
不祀,一也;耆酒,二也;弃仲章而夺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伤其君目,五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
第三、表示年、月、日的序数之前不加“第”,这种表示法与现代汉语相同。
例如: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左传·隐公元年》
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非礼也。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
齐侯亲鼓,士陵城,三日,取龙。
《左传·成公二年》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丙、分数表示法分数的表示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数词+分+名词+之一(或之二、之三等,下同)例如:
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四分度之一。
《汉书·律历志》
这种形式可以省作“数词+名词+之一”或“数词+之一”、“数词+分+之一”。
例如: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左传·隐公元年》
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
《史记·货殖列传》
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裴松之注
第二、母数+子数这种形式中的子数都是个为数。
例如:
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
《史记·高祖本纪》
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史记·高祖本纪》
“什二三”即“十分之二三”,“百二”即“百分之二”。
丁、概数表示法概数或称约数,其表示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连接两个相邻的基数表示约数。
例如: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论语·先进》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同上)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第二、在数词前加“将、数、且、可、约”等词表示约数。
例如:
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
《孟子·滕文公上》
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
《孟子·尽心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列子·汤问》
章小女年可十二。
《汉书·王章传》
初结元载,每年馈金帛约十万贯。
《旧唐书·秦少游传》
第三、在基数词后加“所、余、许”等词表示约数。
例如: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书籍·滑稽列传》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署置百官三十许年。
《后汉书·董卓列传》
约少时常以晋氏一代竟无全书,年二十许,便有撰述之意。
《南史·沈约传》
第四、直接用“若干、几、几何”等词语表示约数的词。
例如:
遂以奇筭告曰:
某贤于某若干纯。
《礼记·投壶》
子来几日矣?
《孟子·离娄上》
问乡之良家其所牧养者几何人矣。
《管子·问》
戊、虚数的表示法虚数属于表示多数或夸张的数字,常采用的是一些习惯的的基数,主要有两种。
第一、用“一、三、五、九”等个位数表示。
例如:
齐侯免,求丑父,三入三出。
《左传·成公二年》
三过其门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上》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墨子·公输》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
第二、用“百、千、万”等整数表示。
例如: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
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史记·项羽本纪》
(二)量的表示法
古汉语中的量词多属物量词,如“钧、仞、锺、斛、镒、钧、寸、尺、丈、斗、石、两、亩、里、斤、乘、车、箪、杯、廛、驷、枚、卷、篇、个、两”等。
动量词很少,主要有“回、遍、声、次、翻”等。
物量的表示法较复杂,其中量的表示常借用名词,也可以不用量词或名词;动量的表示法则相对简单一些,多数都不用量词。
甲、物量表示法物量表示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数词+量词例如: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论语·雍也》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孟子·告子上》
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孟子·滕文公上》
第二、数词+名词例如: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左传·成公二年》
皆拔之,取二十城。
《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三、名词+数词例如:
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
《左传·哀公十五年》
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亭长,钱百。
《汉书·韩信传》
第四、名词+数词+量词例如: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诗经·魏风·伐檀》
葛屦五两。
《诗经·齐风·南山》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左传·隐公元年》
乙、动量表示法动量表示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数词+动词这种表示法就是直接把数词置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例已见前,又如:
三周华不注。
《左传·成公二年》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动词+数词+量词这种表示法是将动量词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与现代汉语相同。
例如:
间作《女诫》七章,愿诸女各写一通,庶有补益。
《后汉书·列女传》
太子击前诵恭王之言,诵三遍而请习之。
《说苑·敬慎》
第三、再+动词/两+动词“再”义为“第二次”或“两次”。
“两”除了“二”义外,尚含有“成双成对”、“两方面”义。
例如:
诸侯五年再相朝,以修王命,古之制也。
《左传·文公十五年》
是晋再克而楚再败也。
楚是以再世不竞。
《左传·宣公十二年》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
《左传·成公二年》
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左传·成公三年》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
《韩非子·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