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学排水沟道系统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840254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田水利学排水沟道系统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农田水利学排水沟道系统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农田水利学排水沟道系统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农田水利学排水沟道系统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农田水利学排水沟道系统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田水利学排水沟道系统规划.docx

《农田水利学排水沟道系统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田水利学排水沟道系统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田水利学排水沟道系统规划.docx

农田水利学排水沟道系统规划

第七章排水沟道系统规划

 

§1排水沟道系统规划布置

一、明沟排水系统的组成

田间排水工程(毛、腰、墒沟)

排水沟道系统(干、支、斗、农沟)

排水闸、涵、站等建筑物

排水承泄区(江、河、湖、海等)

二、明沟排水系统的类型

1.一般排水系统

(1)排水沟道系统组成:

干、支、斗、农沟。

(2)作用:

一般只起排水作用。

(3)适用:

有一定坡度的坡地平原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

2.综合利用排水系统(也称河网)

(1)组成

1)骨干河网干河(一级河)

      支河(二级河)     相当于干沟

2)基本河网大沟(三级河)     相当于支沟

      中沟(四级河)     相当于斗沟

      小沟(丰产沟,生产河) 相当于农沟

3)墒网毛沟

    腰沟

    墒沟

(2)作用:

除排水作用处、还有滞涝、引蓄水灌溉、养殖、航道等作用。

(3)河网的主要特征(河网的特征是由其综合利用功能所决定的):

深:

沟河要深,能排地面水,也能降地下水,蓄水灌溉。

网:

水系成网,调度灵活。

平:

沟底要平,能排能引,航运、养殖。

分:

分级分片控制,高低片分级控制。

高水高排、低水低排

其中“深”为关键。

(原因:

“深”是综合利用的关键)

(3)适用:

地形平坦的平原或圩区。

三、规划布置原则

1.低处布置:

各片低处。

2.分片排水:

高水高排、低水低排。

3.洪涝分治:

修堤防、撇洪沟等。

4.滞蓄结合:

减少排水量。

5.统筹规划:

与渠道、道路、林网、居民点、行政区结合。

6.灌排分开:

各成系统有利于灌、也有利于排。

7.降低造价:

可利用天然河道、顺直、减少交叉建筑物。

8.安全可靠:

土质好、防止坍塌。

9.综合利用:

如引水灌溉、船运、水产养殖等。

(以上9条原则只板书标题,不板书释内容)

四、规划布置方法

1.山丘区

干渠:

尽可能利用天然河道。

支渠:

也可利用天然河道。

斗、农沟:

地面有一定坡度时,用灌排相邻布置;

平坦时,作灌排相间。

一般斗沟间距400~1000m,深1.5~2m;

农沟间距100~300m,深1.0~1.5m。

2.平原地区

江苏河网的一般规格:

(1)徐淮平原

      大沟    中沟   小沟

间距(m) 2000~5000 500~1000 100~200

沟深(m) 4~5    2.5~3    2

底宽(m) 4~6     2~3    1~2  

(2)通南和太湖平原

      大沟    中沟    小沟

间距(m)1000~3000  600~1000  150~200

沟深(m) 4.6~6.5   3.5~6.0   2

底宽(m) 3~6     2~4     1

3.圩区

外河网:

地区骨干河网(干、支河)

内河网:

由中心河、生产河组成

较小的圩区宜采用丰字形内河网。

较大的圩区宜采用井字形内河网。

(1)丰字形内河网

丰字形河网布置如下图。

在圩中心或接近中心的位置布置一条干河(中心河),垂直于干河均匀地布置若干支河(生产河),形成丰字形河网。

生产河的间距约为200~300m。

     

 

(2)井字形内河网

圩子面积较大时,纵横两方向具有两条以上干河。

此时称内河网为井字形河网。

 

§2排水沟的设计流量

排水设计流量:

排涝设计流量、排渍设计流量

一、设计排涝流量(最大设计流量)

设计排涝流量:

排除在某一排涝设计标准下的暴雨产生的地面径流的排水流量。

作用:

确定排水沟断面(骨干排水沟)排水建筑物的尺寸。

(一)地区排涝模数经验公式法

排涝模数:

排涝区单位面积(km2)的上排涝流量,单位:

m3/s/km2

用符号q表示。

计算步骤:

(1)确定计算暴雨P

(2)计算设计净雨R

(3)用经验公式计算排涝模数q

(4)计算设计排涝流量Q

1.确定设计卜雨P

(1)历时:

  F=100~500平方公里选1日暴雨

  F=500~3000平方公里选3日暴雨

(2)暴雨量:

由设计标准进行频率分析计算得到。

2.求设计净雨深R

(1)水田地区

采用暴雨扣损法

 

(2)旱田地区

 

(3)有水田也有旱田

 

3.计算排涝模数

 

式中:

R——设计净雨,mm;

   K——综合系数,表8-5;

   m——峰量指数,表8-5;

   n——递减指数,表8-5。

4.计算排涝流量

      Q=qF

适用:

地区性骨干排涝河道。

(二)平均排除法

1.计算方法

(1)特点

以排涝历时内的平均排流量作为设计排涝流量:

    

 

农田会受短时间淹没。

适用:

规模较小的排水沟道。

(2)计算

    

式中:

T—排涝历时(d);

   t—每排水时间(h),一般自排t=24h,抽排t=20~22h。

自排时上述公式为简化为

    

 

计算R时注意:

①水田和旱地的设计净雨计算方法同前;

②平原河网地区宜考虑排水沟滞蓄;

③圩区应考虑预降滞蓄,圩堤渗漏产水和套闸进水。

2.算例

例1已知淮北平原地区,F=20km2,水田、旱田及沟塘面积分别为12km2、7km2、1km2,稻田耗水e=4mm/d,稻田滞蓄30mm,沟水面蒸发

,沟滞蓄500mm。

排涝标准为日雨量200mm两天排出。

求Q、q。

解:

(1)计算R

  

 

(2)计算Q、q

        

 

例2

已知苏南某圩区,F=3.8Km2,其中旱地占15%,水田占80%,河沟占5%。

水田日耗水e=5mm/d,水田滞蓄30mm,河沟水面蒸发e0=3mm/d,预降滞蓄500mm。

圩堤总长7.8Km,渗漏产水i=0.05mm/km/d,套闸进水0.55mm/d。

排涝标准为日暴雨200mm2日排出。

求Q、q。

解:

(1)计算R

 

 

(2)计算Q和q:

     

 

二、设计排渍流量(日常流量)

定义:

雨后地下水位回落到控制要求的深度时,地下水的排水流量称为日常流量。

作用:

确定排水沟沟底高程,并校核允许最小流速。

计算方法:

1、确定排渍模数

(1)采用当地或邻近地区实测资料。

(2)采用公式计算(《规范》中公式)。

     

 

(3)采和经验数据(P.238,表8-6)。

2、计算排渍流量

     

 

§2田间排水沟设计

田间排水沟设计的关键是确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比降(i)、边坡系数(m)等均按经验确定。

一、除涝田间排水沟

(一)除涝田间排水沟作用

作用:

及时排除地表积水,减小农田淹没深度和时间。

  

 

(二)田间除涝排水沟的间距与断面

目前田间排涝排水沟间距与断面的确定还没有完善的理论方法,多数按经验确定。

我国北方地区农沟间距一般为150~400m,毛光线间距为30~50m。

南方农沟(小沟)间距一般为100~200m。

(三)田间除涝排水沟的断面

除涝排水沟断面根据排涝流量确定。

兼有除涝和防渍的排水沟,一般以排渍要求确定沟深,再初步拟定过水断面,再校核是否满足除涝要求。

二、控制地下水位的田间排水沟(防渍,防盐碱)

(一)田间排水沟对控制地下水位的作用

(1)降雨期间及时排除部分水量,减小地下水位上升高度。

(2)雨后加快地下水位的回落。

   

 

(二)确定沟深和间距

1、沟深与间

在要求的地下水位一定时,沟深大则间距大,沟深小则间距也小。

因此存在许多方案,宜用经济比较加以确定。

   

 

2、确定沟深

     

 

实际计算中,一般先根据要求控制的地下水埋深、土质及施工管理方便等要求拟定D

D=△H+△h+s

式中 △H:

排渍深度或地下水临界埋深(作物要求的地下水埋深)(m);

   △h:

悬挂水头(m),0.2~0.3m;

   s:

日常水深(m),0.1~0.2m。

确定D后,再选择适当方法确定L。

3、确定间距

(1)排水试验法

根据《农田排水试验规范》(SL109-95)的要求进行试验。

试验时,针对某种沟深,拟定一组排水沟间距,测试其排水效果,最终选择符合排渍标准的排水沟间距。

(2)公式计算法(公式有多种,有于时间关系,只介绍两个较常用的公式)

1)非恒定流公式

可以解决的问题:

降雨停止后的t时间内地下水位降至某要求的深度,求排水沟的间距。

    

       

 

 

非完整沟修正系数按下式计算

      

 

实际计算时采用迭代法:

先按完整沟计算,计算出,并计算出,再按式(*)计算,若,则即为所求,否则再计算新的,并按式(*)算出

,如此反复,直至两次计算出的间距近似相等为止。

2)淹灌稻田稳定入渗条件下的排水沟间距

为防止渍害,淹灌条件下的水稻田需要保持一定的渗流强度。

下面介绍在已知排水沟深度和渗流强度条件下,确定排水沟间距的计算公式:

          

 

(注:

该公式是《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上推荐的公式。

 

渗流阻抗系数估算公式为

 

(3)经验数据法

在缺乏试验条件和计算条件情况下,可以根据本地区或类似地区的经验数据确定排水沟间距。

   

 

 

§4骨干排水沟设计

主要包括水位推算与纵、横断面设计。

一、排水沟的设计水位

与排涝设计流量和排渍设计流量相应,有排涝设计水位和排渍设计水位。

(一)排渍水位(日常水位)

排渍水位是排水沟经常需要维持的、满足防渍或防止盐碱化要求的水位。

也称日常水位。

若有养殖和通航等需要,也兼顾这些方面其它方面的要求。

推算步骤

(1)确定排渍控制点A高程(最远处低洼地高程)。

(2)初拟各级排水沟的比降。

(3)推算排干沟出口的日常水位:

 

应满足:

干沟出口处的日常水位外河(排水承泄区)的日常水位。

若不满足上述要求,则调整比降,尽量争取自排。

在水网圩区,无法自排,则采用抽排来维持日常水位。

(二)排涝水位(最高水位)

排涝水位是排水沟通过排涝设计流量时的水位。

计算步骤:

(1)确定排涝控制点A。

(2)拟定各级排水沟比降。

(3)计算干沟出口处的排涝水位:

 

应满足:

干沟出口处最高水位应不低于外河的最高水位

若干沟出口发生壅水,则需调整排水沟比降,或筑堤束水。

若无法自排(如在水网圩区),则

(1)建站抽排;

(2)进一步提高沟道的滞蓄能力,可采取提高加密沟网、提前预降沟水位等措施。

若排水沟同时具有排渍和排涝的要求,则应同时满足上述两种水位要求。

若以排涝要求确定沟道断面,则以排渍要求来校核。

若以排渍要求确定沟道断面,则以排涝要求来校核。

二、排水沟横断面设计

任务:

确定排水沟横断面尺寸一般干、支沟应作具体设计,斗沟选择有代表性斗沟作典型设计,农沟可采用地区统一的标准断面。

下面介绍排水沟横断面设计的步骤。

(一)按排涝设计流量确定排水沟过水断面通常按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方法与渠道计算相似。

1、底坡i

考虑

(1)接近地面坡降,以避免深挖方

(2)应考虑承泄区水位,尽量自排

(3)满足不冲不淤(比降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4)结合引水的沟道比降宜缓,此时应顺坡排水,倒坡引水。

(5)结合蓄水灌溉、滞涝、通航时,也可采用平底。

一般取值范围:

干沟1/6000~1/20000,支沟1/4000~1/10000,

斗沟1/2000~1/5000,农沟1/1000~1/2000

2、边坡系数m

主要与土质和沟深有关,参考表8-9(P.242)。

一般同级沟、渠相比,沟道的边坡系数大于渠道的边坡系数。

因为

(1)地下水渗出;

(2)坡面径流冲刷;(3)沟内积水时,波浪的侵蚀。

3、糙率n

(1)新开的沟道与渠道相同,约0.02~0.025;

(2)易生杂草的沟道n较大,一般取0.025~0.030。

4、不冲不淤流速

不淤流速一般为0.3~0.4m/s。

不冲流速见表8-8。

排水沟的设计流速应满足不冲不淤的要求。

(二)根据防渍、通航、养殖要求校核排水沟的水深和底宽

通航和养殖对干、支沟的要求如表8-10。

如果不能满足防渍、通航和养殖要求,则应拓宽加深断面;

如果排渍要求的沟深比排涝要求的沟深大得多,则可以采用复式断面。

(这样能满足排渍要求,又不致使断面扩大很多)

(三)校核滞涝要求

对于平原、水网圩区,排水沟一般有滞涝要求。

1、确定需要排水沟滞蓄的水深

 

 

2、计算需要排水沟滞蓄水量

设排涝区面积为F(m2),则需要滞蓄的水量为

       

 

3、排水沟滞蓄容积(滞蓄能力)

    

 

排水沟滞蓄能力为

       

式中,l为排水沟的长度。

4、校核

 

1)增加抢排水量;

2)减小要求的滞蓄量;

3)扩大沟沟深或沟宽,或采用复式断面,

4)增加沟道密度。

(四)校核沟道灌溉引水能力

利用排水沟引水灌溉时,往往平坡,逆坡引水。

   

 

需校核:

输水距离及水位能否满足灌溉要求。

校核方法:

推算水面曲线。

如不满足应调整排水沟的水力参数。

三、排水沟纵断面图绘制

1、上下级排水沟的水位接

上下级沟日常水位应有一定的水面落差(0.1~0.2m)。

上级沟道的排涝水位衔接可不考虑落差。

2、纵断面图的绘制步骤

(1)绘制地面高程线;

(2)绘出日常水位线;

(3)绘出沟底高程线(日常水位-日常水深);

(4)绘出最高水位线(沟底高程+排涝水深);

若该排涝水位线高于设计排涝水位线,则应修正设计。

(5)若干沟出口段有筑堤束水,则应绘出堤顶高程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